APP下载

中医地域流派名医外感热病临证思想及经验研究

2022-02-28王逸群黄婉清韦祖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孟河医派热病

凌 利 王逸群 田 鑫 黄婉清 韦祖猛 李 林,2*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3.江西省湖口县中医院,江西 湖口 332500

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而引发的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1]。从古至今,外感热病都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甚至是疑难病。无数的中医名家都是在与外感热病的抗争中发展和创新了中医治疗的理论体系。

1 外感热病的理论溯源

“外感热病”一词的运用最早见于《丹溪心法》。但其实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已经记载了“外感热病”的病名、病因、病机以及诊断、防治等内容。《素问·热论》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当时一切的外感热病都统称为“伤寒”,即现今的“广义伤寒”范畴[2]。《素问·热论》从“六经”详细记述了外感热病的病证特点和传变规律等内容,是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创立的理论来源。《黄帝内经》是秦汉以前中医学成就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外感热病”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写了《伤寒杂病论》,流传途中分离出的《伤寒论》一书中创立了系统的六经辨证应对伤寒病,理法方药完备,提供了中医辨治外感热病的准绳。明清时期,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横空出世,运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方法辨治温病,又是中医外感热病理论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创新与完善。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的产生、发展创新和完善主要就是经过了以上三个重要时期,中医在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了几千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一直在与急性传染病做斗争,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往往能够弥补西医在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病中的诊治,尤其是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继而产生了“三因制宜”的治疗思想,在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中医流派,各大中医地域流派的外感热病临证经验与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索。

2 六大地域流派外感热病临证思想及经验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来,对孟河医派、海派中医流派、岭南医派、新安医派、燕京医派和江西的旴江医学等地方中医流派研究比较集中,对于外感热病特有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等研究成果显著。以下简述六大地域医学流派中对于外感热病的研究现状。

2.1 孟河医派 孟河,是江苏武进长江边上的一个乡村小镇。孟河医派是发源于孟河小镇的一个著名的中医地域流派。孟河医派医家众多,著述繁盛,素有“吴中医学之盛甲于天下,孟河名医之众冠于吴中”之称,以其学术精深、名医辈出、传承有序,在近现代中医药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3]。

在外感热病的辨治中,孟河医派主张“寒温统一”的学术思想。其中著名孟河医家丁甘仁认为,外感热病的辨治必须融贯伤寒、温病理论,即把《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方法联系起来[4]。孟河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外感热病用药上宜经方时方合用,立法和缓醇正,遣方使药以轻巧灵为原则,方剂的选择上,以伤寒方为主治疗伤寒,以经方化裁或仿照经方自拟处方;辨治温病,与六经分证吻合者,尽量选经方加减或者按照六经分证思路应用时方[5]。

2.2 海派中医流派 海派中医是起源和发展于上海地区的重要中医地域流派,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也具有特殊贡献地位。

赵晨玲等在地域中医流派研究中指出海派中医既有家传、又有院校培养,但正是这种模式不一、途径多样的学医方式,才造就了海派中医博采众长、中西汇通的兼容思想[6]。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近代以来海派中医外感热病治疗经验中较有特色的为以下医家:沪上儿科名家徐小圃先生针对小儿外感热病,治疗注重运用辛温解表,扶正达邪,温培脾肾,潜阳育阴之法,避时弊而愈病[7]。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善用峻剂祛邪,而夏应堂善治热病,用药以轻灵见长,张骧云研读经典并研习家传,巧用豆豉治疗外感热病。综上,笔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医教育在上海大兴,又与孟河医派、新安医派等地域流派具有广泛交流与融合,其突出的特点还是兼收并蓄,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基于现有研究文献中海派外感热病最有特色的即是“扶阳法”治疗小儿外感热病,以及豆豉的特殊运用经验。

2.3 岭南医派 岭南地处五岭之南,又名岭表、岭外。岭南之名始于唐贞观时十道之一,其所辖范围约为现今我国的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以及越南的北部部分地域。岭南地处亚热带,因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会有别于其他地区,自然在治法方药上也会别具一格。岭南地区名医辈出,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又因地制宜,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著名地域流派岭南医派。

刘秋卉等[8]总结岭南外感热病之一的温病用药特色主要有6点:①用药轻灵,重视养阴保津,喜用花、叶、汁类和鲜品;②善用地方药材与进口药材;③擅长使用药对、单味药及虫药;④治疗用药注重祛湿、运脾;⑤用药重性味,升降同调,寒温并用,不避辛温;⑥讲究煎药,善用药膳、凉茶调理,食疗食养“治未病”。杨宇等[9]归纳岭南地区外感热病名医治疗经验如下:①详查病机,辨证求本,寒温并用;②祛外邪兼顾补虚损,五脏分治,尤重醒脾祛湿;③巧治见证,善用土药;④早用生津,轻煎频服;⑤活用经方,不泥古今。

综上可知,岭南地区气候较炎热而又雨水较多,故其外感热病发病病因易夹湿,所以诸多医家重视醒脾祛湿契合病机。其次,岭南地区道地药材丰富,土药的临床实践运用的积累也成了岭南医家独特的诊治经验。同时学术上也渐渐形成了寒温并用、活用经方治疗外感热病的治疗思想。

2.4 新安医派 在安徽南部的徽州,有一条秀丽的新安江,著名的新安医学就发源于此。新安医学区域优势突出,地域流派色彩浓厚,学术成就影响深远,名医辈出,著作颇丰。

刘兰林[10]总结新安医家外感热病中温病的临证特色主要有:重视病史采集、明分四时论治温病,立论和缓为主、治温妙以寒温并用、提倡养阴润燥、强调轻清透邪、善于调拨气机、巧用以药测证试探治疗等。郭锦晨等[11]运用数据挖掘探讨出新安医家对外感热病中瘟疫病的辨治特色有宜补、宜散、宜降三法贯彻瘟疫治疗的始终,用药不可峻伐猛攻,固护元气为要,“治湿须用燥,治燥须用湿”,干涩之象,治以甘润,湿浊之症,多用苦辛。区绮琪[12]通过文献整理得出近代新安医学领军人物是王仲奇、程门雪、王任之、王乐匋。笔者阅读大量文献,总结出近代新安医学领军人物对外感热病的看法以窥探一斑。“时邪”致病与四时气候相关,应当归属于外感热病。李家劼等[13]分析王仲奇与王任之治疗“时邪”用药特色是两位医家主要以“宣”为大法治疗“时邪”类疾病,或轻清宣肺,或宣湿除陈,或宣豁痰结,或宣通蠲痹,或速以宣泄,一脉相传,处方用药却各有特色。王仲奇论治“时邪”先予健脾化湿,再以止咳平喘;而王任之在王仲奇治疗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护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功在宣肺祛痰、润肺止咳。岳冬辉等[14]认为程门雪在外感热病的治疗上着力于学术创新,倡导寒温统一,其治疗用药轻清灵巧,轻以去实,同时善于在张仲景经典方基础上灵活化裁以治疗温病,是将伤寒、温病学说融为一体,灵活运用于临床之典范。

综上笔者认为新安医家在漫长的临床实践总结中,学术上仍倡导寒温统一,临床经验用药寒温并用,同时重视气机的升降,善用轻清宣透,用药总体和缓并固护人体正气。

2.5 燕京医学 “燕京”为北京的别称,在历史上,北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历来被誉为“六朝古都”,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把北京确立为首都。燕京医学就形成和发展于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和人才汇聚的中心。燕京医学由宫廷医学派(御医派、太医院、宫廷医学发展体系)、师承派、学院派(北平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北平国医讲习所)组成。各派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15]。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后发现,近代以来,围绕燕京医学的研究,主要是以著名的北京四大名医及其学院派门生学术经验为核心。由此可见民国时期享誉全国的“京城四大名医”在燕京医学的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施今墨[16]对于外感热病尤其重视内因,详查表里比重,有“七解三清、六解四清、五解五清、四解六清、三解七清”之说。汪逢春[17]擅长治疗外感热病中的湿温病,善用三焦辨证,以脉舌色症互参,用药轻灵,多采用清热兼顾化湿;同时,结合宣透、舒郁、淡渗、缓泻等法来分解病势。尤善以辛香宣达、芳香清解之法取效,而最忌见热清热。孔伯华先生[18]认为“郁热伏气”是外感热病的主要病因,孔氏认为外感温热病者,必赖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感于天地疠气淫邪而成(《时斋医话》)。孔氏对四时温热病多从伏邪论治,必予清透疏解,力避温燥热,清透疏解之中又尤喜用石膏,在石膏的运用上经验独到,被誉为“石膏孔”。

2.6 旴江医学 旴江医学[19]流派,萌芽于先秦,分布于江西境内旴江(抚河)流域的16个县市,通过对旴江医学史的新近考证,证实从西汉迄民国旴江流域有医药家2016人、医籍711种,孕育杏林文化、建昌药帮、樟树药帮。

蒋小敏[20]总结近代旴江医家外感热病中伤寒的学术特色是:①强调寒温统一,而且强调内伤外感统一;②欲明厥阴病,寒温合看明,凡外感热病提出发展到最后阶段,邪闭心包,肝风内动,呈现神昏痉厥等危急重症的,就是厥阴病。治疗原则是:救阴津、开热闭、息阳风。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旴江医家就占有8位,可见旴江流派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笔者阅读相关文献,总结归纳了在外感热病中较有特色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柴宇航[21]浅析喻嘉言《寓意草》中外感热病伤寒的独特见解有:①是身中原有大药;②畜鱼置介;③五脏为真里;④头主脏而不奉脏;⑤治伤寒以救阴为主;⑥伤寒后有虚有热,补虚清热各有二法。喻嘉言最经典的理论就是提出“秋燥论”,弥补《黄帝内经》关于“秋燥”理论的不足,同时还创制了传世名方清燥救肺汤,对后世温病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医林状元龚廷贤在《万病回春》《鲁府禁方》等书及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创制大量方剂应用于临床各科,其中也记载了其在伤寒外感病中的常用方剂,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也记载有妇人外感专篇,杨海燕等[22]研究《妇人大全良方》中产后外感的证治特点有:①审证求因,产后外感病因首推风、寒邪;②产后外感辨证施治遵循攻补兼施、祛风寒等邪不宜过用辛热、产后外感忌当寻常咳嗽治疗、明辨卫气营血、治病求本等基本原则;③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医籍中的经典名方辨治产后外感。笔者文献研究发现,对于旴江医家外感热病诊治特色的具体研究仍然较少,需要努力挖掘整理并继承发扬下去。

3 小结

通过对六大中医流派外感热病的临证经验与思想的归纳整理,不难得出“寒温统一”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一个共同学术思想。笔者阅读文献也发现,从“寒温统一”角度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由此可见“寒温统一”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疑难外感发热的重要思路。同时在外感热病的临床用药上,多数流派都主张用药轻灵,经方时方合用,重视祛湿健脾等思路;在具体用药经验上就有了各自的特色,岭南医派善用本地的土药,海派中医巧用“扶阳法”论治小儿外感热病以及豆豉的特殊运用经验,旴江陈自明名方辨治产后外感经验独到,燕京医学有“石膏孔”,孟河医派经方化裁治温病,新安医派重视气机升降等。挖掘整理中医地域流派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是对中医地域流派的特色和优势的有力继承和发扬,各大中医流派蕴藏的外感热病临证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为现代中医治疗疑难发热性疾病提供了更多的智慧源泉。

猜你喜欢

孟河医派热病
从学术传承角度探讨孟河费氏流派对湿证的认识和发展
黄帝内经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孟河医派三大家及传人档案追踪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趋向出人意料的进程:艾迪斯·华顿的《罗马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