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医学文献中部分外科医方与历代常用方剂对比分析举隅

2022-02-28顾晓霞李应存陈圆圆田云梦刘馨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犀角医方黄汤

顾晓霞 李应存,2* 陈圆圆 田云梦 刘馨遥

1.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2.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20;3.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六),在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5万余卷敦煌遗书中,敦煌医学卷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已知出土的数量最为丰富的医学卷子,经过后世医家不断的发掘、整理,现归纳出古医方约1200首[1],这些医方涉科众多,其中所包含的外科医方就有300余首[2]。通过对部分治疗外科疾病的敦煌医方进行研读,发现其与历代临床常用方在组成、功效、主治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1 三黄汤与防风通圣散治疗皮肤病的比较

1.1 皮肤病 皮肤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的总称[3]。中医学认为该病多由外感六淫、感受虫毒、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体虚劳倦等因素诱发,致使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肌腠失养而成。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如瘙痒、疼痛、斑疹、丘疹、风团、抓痕等。

1.2 两方组成分析及功用 三黄汤,出自敦煌医卷《不知名医方第九种》,其提及“疗时患遍身生疱方,初觉出,即服三黄汤,令极利,疱即减”。麻黄、黄芩、芍药、葱白、豉、防风、黄芪、甘草、大黄、诃梨勒,十二物。以水一升半,煎取一升,服之即差[1]。此方为表里双解之剂,治疗冷热不调、外冷内热。

防风通圣散,出自《宣明论方》,常言道“有病没病,防风通圣”,由此可以看出防风通圣散运用之广泛。防风通圣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所创,由防风、荆芥、芒硝、大黄、石膏、栀子、白术、当归、黄芩、桔梗、川芎、连翘、麻黄、滑石、薄荷、甘草、芍药组成[4]。具有解表通里、散风清热、化湿解毒之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例如冯志海教授运用此方加减治疗肺胃热盛证的粉刺,可清热解毒、宣肺健脾[5];黄煌教授运用其精简方治疗多种皮肤疾病[6];还可用于治疗胃肠湿热证的瘾疹以达到清热祛湿、解表通里的功效。

1.3 两方治疗皮肤病的对比分析 三黄汤中运用麻黄、防风、葱白、淡豆豉祛风散寒解表;黄芪、甘草、芍药、诃子益气和营、敛阴扶正;大黄、黄芩清热泻火、通便导滞,诸药合用,散中有收,攻中有补。防风通圣散中麻黄、薄荷、荆芥、防风疏风发汗解表;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栀子清三焦火热;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滑石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汗法与清法合用,以达解表清里之效。配伍白芍、当归、川芎滋阴养血和血;白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两方共用麻黄、防风疏风解表;大黄、黄芩清泻里热;芍药、甘草敛阴和营,调和诸药。

2 犀角膏与犀角地黄汤治疗葡萄疫的比较

2.1 葡萄疫 葡萄疫是皮肤、黏膜下出现瘀点或瘀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血管炎性疾病。病名首见于《外科正宗·杂疮毒门》,其言此多见小儿,因感四时不正之气,敷郁于肤,壅滞不散而结为葡萄色斑点,发于遍体头面。现亦作“斑毒”“肌衄”等,过敏性紫癜与其相仿。该病因热毒伤络、禀赋不耐等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凝滞肌肤,发为紫斑。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鲜红色或暗红色瘀点、瘀斑,以四肢伸侧为主,尤多见于小腿部,臀部及躯干亦可出现。

2.2 两方分析组成及功用 犀角膏,出自敦煌古医方中《唐人选方第一种》丙卷,“犀角膏”由连翘,犀角、升麻二两、黄芩、栀子、白蔹、大黄、蒴藋根、漏芦、玄参、芍药、芒硝、生地黄汁、猪脂组成,诸药合用共成治疗血热毒盛,疮疹肿毒之方[1]。虽其为外治法,但笔者发现其与历代临床治疗葡萄疫湿热伤络证的犀角地黄汤在组成与功效上有明显共同之处。

犀角地黄汤,出处为《备急千金要方》,由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芍药组成[7],功用清热利湿、通络消斑。甘肃中医药大学张士卿教授在临床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多以犀角地黄汤为基础方并依据具体症状加减,如见高热、口渴、汗出、瘀斑鲜红类症,加生石膏、知母、人参以清热养阴,益气生津,疗效甚佳[8]。

2.3 两方治疗葡萄疫的对比分析 敦煌古医方之犀角膏以犀角为君,主解毒凉血消疮,生地、玄参、芍药助其凉血之功,再配伍连翘、漏芦、黄芩、蒴藋根、升麻清热解毒、消散疮疹;大黄、芒硝泻热;猪脂润燥养阴。犀角地黄汤与犀角膏同用犀角、生地、芍药三味,其功效相近,不同之处为犀角地黄汤以丹皮为使,以增强凉血祛瘀之效。

3 槐子丸与槐角地榆丸治疗痔的比较

3.1 痔病 痔为直肠末端粘膜下与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而形成的质软静脉团,别名痔疮、痔核。因病位之异,临床上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3]。中医学指出其病因多为脏腑亏虚,兼坐立过久,或长期便秘,或饮食失调,过食辛辣之品,恣食肥甘厚腻等致脏腑功能失衡,湿热风燥之邪下降大肠,瘀血、浊气集聚魄门,涩滞不散,筋脉横解,临床以便血、脱出、肿痛为主要特点。

3.2 两方组成分析及功用 关于痔治疗,在敦煌医方《杂疗病药方》中有记载:“疗五种痔病。取槐子捣如弹丸许,内下部二七日差。”[1]此方用槐角做丸成肛门栓剂,治疗痔疮。此方说明了槐角具有“主五痔”、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效。

而在历代治疗痔疮的常用方剂中较有效的是槐角地榆丸,其出自《外科大成》,由槐角、地榆炭、生地黄、黄芩、荆芥、枳壳、白芍、栀子、椿皮组成,此方也重用槐角达疏风、凉血、泄热润燥的作用。两方相比较均使用大剂量槐角来治疗痔疮。

3.3 两方治疗痔病的对比分析 槐子丸,使用单味药槐角做丸,以清热泻火、凉血活血。槐角地榆丸,用槐角、地榆炭、栀子清热泻火、凉血止血;黄芩、椿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地黄、白芍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荆芥穗止血;枳壳行气。两方都使用大剂量的槐角作为君药,达到清热泻火、凉血活血的功效。

4 竹叶黄芪方与《医宗金鉴》同名方治疗有头疽的比较

4.1 有头疽 有头疽是指在皮肤与肌肉间的化脓性疾病。以皮肤始现粟粒样脓头,肿痛灼热,骤向周围与深处延伸,脓头递相增加,常见于消渴及中老年病患,易生内陷之变[3]。

4.2 两方组成分析及功用 敦煌古医方中《刘涓子鬼遗方》乙卷之“竹叶黄芪方”,由淡竹叶切,三升、甘草、麦门冬、黄芩、前胡、干地黄、枳实,炙、人参、芍药、川芎、生姜各三两 、小麦三升、大枣二十四枚、黄芪三两组成,功以养阴清热为主,佐以扶正,用于无表证之痈疽发热[1]。

历代在临床治疗有头疽之阴虚火炽证多用《医宗金鉴》之同名方,由人参、黄芪、石膏(煅)、半夏(炙)、麦冬、白芍、川芎、当归、黄芩、生地黄、甘草、竹叶、生姜、灯心草组成,功用滋阴生津清热,两方在组成及功用有诸多相似之处。

4.3 两方治疗有头疽的对比分析 治疗有头疽的两方共用淡竹叶、麦冬、川芎、芍药、黄芩、地黄滋阴清热、益气生津,甘草、生姜缓中扶正。敦煌古医方之“竹叶黄芪汤”加入前胡、枳实添散结之功,更入人参、小麦补中益气。《医宗金鉴》之同名方中入石膏、灯心草清心除烦,半夏助散结功力。两方相较,敦煌古医方之“竹叶黄芪汤”扶正之力较《医宗金鉴》之同名方更强,而清热之力稍弱。

5 小结

方剂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通过上述对治疗同种外科疾病的敦煌古医方与历代临床常用方的对比剖析,发现两者在组方配伍、功效主治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通过对敦煌古外科医方与历代医方的比较发现,敦煌医方的药物组成更为精简、治疗目的更加明确。比较研究中发现,敦煌古医方的临床应用存在很大扩展空间,应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使其与现代临床相结合,古方今用,为医者组方遣药提供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犀角医方黄汤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当归六黄汤 传承七百年
犀角散加味干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前期临床研究
良医拒传方
从几组医方谈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来源
良医拒传方
犀牛有角久成器
犀角雕刻艺术
三黄汤合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炎1例
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味治疗老年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