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幸生主任医师“透刺结合温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证经验

2022-02-28孙二瑞陈幸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颊车口角面瘫

孙二瑞 陈幸生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一侧神经麻痹和肌肉瘫痪,归属中医学“吊线风”“口僻”等范畴[1]。其发病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不分季节,多是一侧发病,据报道[2]发病率为11.5/10万至53.3/10万。患者日常基本生活、交流受到影响, 面瘫不治或留有后遗症,特别是对于年轻患者,不仅会造成身体的不适,影响容貌,更会带来心理阴影[3]。临床治疗方法多以手术、激素、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而手术会有一定的风险,激素的副作用免疫抑制可能会影响面神经的恢复,抗病毒、营养神经可能早期会有效果,但达不到治疗预期目的[4-5]。中医治疗面瘫有着悠久的历史,临床实践发现中医针灸方法治疗面瘫效果突出[6-7],可起到缓解面部神经血管组织水肿、疏通面部经络等作用,有助于缓解面部肌肉萎缩、痉挛、僵硬等症状。陈幸生主任医师是江淮名医,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已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工作近40年,擅长治疗脑血管疾病及神经内科疾病方面,尤其运用透刺结合温针对于面瘫的治疗有着独特经验。现整理如下,以期丰富该病的临床诊治思路。

1 面瘫的认识

中医学对面瘫的认识源远流长,如《灵枢·经脉》篇记载:“颊筋有寒, 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8],认为风寒热邪气侵犯面部经筋,致使面部血流缓慢,筋脉拘急,面部气血失和,面肌失用。西医学把面瘫称为亨特氏综合征、贝尔麻痹。有学者[9]认为是面部解剖结构茎乳孔内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面神经局部缺血和水肿。另免疫功能低下及病毒感染亦导致面部神经组织发生炎症、水肿,导致面部神经功能受损[10]。陈幸生主任医师认为,面瘫病因有内、外因之分:内因责之于患者素体虚弱,肝肾阴虚、虚风上扰,情绪变化过极等影响机体正常功能,五脏失和,使面神经受损;外因责之于患者贪凉受寒,外受风邪,侵袭面部经络,发为面瘫。另病人、孕妇、妇人产后、幼儿等因特殊生理情况,素体正虚,气血未充,易受邪气侵袭,易发面瘫。

2 透刺结合温针法

2.1 透刺法 透刺法又名透针刺法、透穴刺法,是指将毫针刺入穴位后按一定方向、角度和深度透刺另一穴或几穴或部位[11]。陈幸生主任医师临证多年,对透刺法的运用更加深入,透刺穴位的选择更加敏感,面瘫诊治效果更加突出,尤其是难治性面瘫。陈幸生主任认为透刺法可使针身循经或异经透达病变部腧穴,使经脉之间的经气互通,透刺后施以相应行针手法,以催气、行气,使气至病所,增加对穴位的刺激量,有利于恢复面部感觉,增加面部肌肉力量收缩,相较普通针刺治疗“面”更广,更能激发受损经脉的经气,同时可使针刺针感向着病损部位传导,较普通针刺刺激量浅、少,有明显优势[12]。有临床实践[13-14]表明,透刺法可调动多条经脉气血运行,濡养面部筋脉,提供面神经的营养供给,增强颅外段面神经的刺激,可促进麻痹的面神经再生或恢复,有利于面神经组织细胞的代谢,增强面部肌肉力量,促进面瘫患者的康复。

2.2 温针法 温针是一种针灸结合疗法,艾灸可以祛风邪、散寒邪、通经络、调阳气、畅气血。陈幸生主任认为颜面神经麻痹患者大多因正气不足,又受风寒热邪气侵袭,致使面部感觉功能减退,温针灸可温经散寒,又可疏松腠理,引热邪外出,同时可使艾灸的热感循针直达皮下深处,扩张面部毛细血管,温暖面部肌肉经筋,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面部神经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炎性渗出的吸收,使面神经的刺激分布区扩大,提高针刺疗效。不仅发挥了针刺的作用,更能利用灸法的妙处,灸法不仅可以调节体内神经递质的传递,更可影响体内炎性介质因子的表达,从而能够缓解面神经瘫痪的症状。温针灸的运用可以松弛面部肌肉的僵硬,缓解面肌痉挛,使面部神经组织兴奋性增加。故陈幸生主任主张灸法治疗应贯穿面瘫治疗的全过程。现代临床药理研究[15]表明,艾灸具有镇痛抗炎、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组织细胞代谢活性,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有研究[16-17]表明灸法的运用,可使病变局部炎性渗出物快速吸收,控制炎症,改善面部肌肉血液循环,减少面神经水肿,提高面瘫患者的康复率。

3 治疗

陈幸生主任医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面瘫患者受累部位不同,临床症状有侧重于眼部、口角部、耳部或部位症状兼有者。临床诊治时应因人而异。

3.1 眼部 临床表现为患侧额纹变浅或不可见,蹙额、皱眉不能,患侧眼裂增大,眼睑闭合障碍,眼睑下垂,闭眼白睛露出,眼干、眼赤,无泪或流泪。治疗:太阳透刺颊车,阳白透刺鱼腰,攒竹、丝竹空针尖相对透刺,迎香透刺睛明。太阳穴作为经外奇穴,可升提阳气,祛风散寒,为手阳明、手太阳经筋结聚布散处[18]。阳白穴下分布面神经颞支,透向鱼腰可激发二经之经气,有利于额纹恢复,增强上眼睑力量。攒竹穴下有额肌及皱眉肌,布有额神经内侧支,面神经颞支和颧支,《针灸大成》言其“治泪出目眩,瞳子痒”[19]。丝竹空穴下布有眶上神经,面神经颞支和颧支,两穴相对透刺可增强针刺疗效,促进眼部症状恢复。针对眼睛症状明显者,可迎香穴向着睛明方向透刺,使病人有眼睛有酸胀发热感。

3.2 口角部 临床见患者口角向健侧歪斜或下垂,说话或微笑时尤为明显,甚至有口唇闭合障碍,患侧口腔内食物残留及饮水时水从患侧口角流出,刷牙漏水,不能做鼓腮、吹哨动作,甚者出现说话发音不清。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唾液分泌困难。治疗:颊车透刺太阳,地仓透刺颊车,承浆透刺颊车,人中旁透刺颊车。《玉龙歌》言:“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19]《类经图翼》言:“颊车、地仓、水沟,承浆、听会、合谷,主口眼歪斜。”[20]诸穴共用,可舒调面部筋脉。颊车、地仓归属阳明经,该经多气多血,布有耳大神经分支、下颌神经分支、面神经颊支、面动静脉分支,地仓为与阳跷脉交会穴,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易致肌肉迟缓拘急,针刺可以缓解面部肌肉痉挛状态,有助于面部气血的灌注,平衡阴阳。水沟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风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即顿愈”[21]。承浆穴下是口轮匝肌,该穴是任脉与足阳明经的交会穴,针刺有助于口角斜的纠正。针对言语困难、味觉减退、唾液分泌障碍可加针刺廉泉穴、通里穴,点刺金津、玉液。

3.3 耳部 部分患者可出现耳后乳突疼痛或压痛,或未见耳部症状者。陈幸生主任医师临床经验认为耳部穴位应行温针灸法,效果较好,因面瘫受损部位涉及手足阳明、少阳经、手太阳经筋,均循行于面部耳部,针刺加灸法两者结合运用,可以把艾灸的温热通过针体传入腧穴内,从而祛除面部所受的风寒邪气,激发面部多经气血,通经活络。选穴:翳风穴、听会穴。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位置,把准备好的带孔的硬纸片卡在每根针上,以翳风穴、听会穴加清艾条进行温针灸,面瘫患者面部感觉功能减退,防止烫伤,然后在针柄上穿插一段长约2~3cm的艾条施灸,直到燃尽,再换1次艾条段,每穴灸2壮,待燃尽后除去灰烬并取出针灸针。注意防止艾绒脱落,灼伤皮肤和衣物。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经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交叉于面颊部,《针灸大成》载“主耳鸣耳聋,口眼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本穴所在是面神经自颅骨穿出的关键部分,施灸于此,能够加强刺激到面神经受损病变部位,以达到温经散寒,调气行血,改善面部血液循行,缓解面神经卡压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复原[22]。听会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耳前,近于齿部,穴下正是颞颌关节,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类经图翼》言其主“耳鸣耳聋,牙车脱臼齿痛,中风瘈疭歪斜。”[20]陈幸生主任医师认为面瘫多由风邪引起,刺激听会穴,能将气血引至面部,气血充足滋养面部肌肉,可达“血行风自灭”之效,而施加灸法,能加速气血运动,恢复面神经功能。

4 验案一则

患者,女,54岁,2021年6月12日初诊。患者于2021年6月9日晚上洗头发后用风扇吹,10日早上起床洗漱时发现右侧口角刷牙漏水,右侧面部肌肉僵硬,对镜发现口角下垂歪向左侧,后吃饭牙齿咀嚼无力,食物残留口腔内,遂于西医院就诊,予以强的松、甲钴胺、维生素b口服,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后渐出现眼睑闭合困难,伴有流泪怕光、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向左侧倾斜、额纹不可见、蹙额抬眉受限,就诊于我科门诊。刻下症见:右侧面肌麻木僵硬,右眼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歪斜,右侧鼓腮不能,进食时食物留在右边的口腔,寐可,纳差,大小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风寒阻络证)。治疗:患侧予阳白透刺鱼腰,太阳透刺颊车,颊车透刺太阳,地仓透刺颊车,承浆透刺颊车,水沟透刺颊车;听会、翳风、风池、攒竹、丝竹空、颧髎、迎香、下关穴常规针刺;合谷穴取健侧,足三里取双侧,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将艾条用温和灸的操作同时灸翳风、听会两穴,方法同上。治疗时间为2壮艾条燃尽,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

2021年6月23日二诊:患者面肌麻木较前缓解,右眼闭合基本尚可,无明显流泪怕光,吃饭咀嚼力量增强,食物残留减少,右侧口角下垂歪斜程度减轻,治疗方案同初诊。

2021年7月2日三诊:经过治疗,患者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表情动作、额纹恢复,右眼闭合可,口角歪斜纠正,饮食无障碍,基本痊愈。

按:本例患者因头面部受风寒之邪气侵袭,导致面部经筋失于调节,经络气血不通,面部神经肌肉组织失去营养供给而功能减退发为面瘫病,取穴以面部诸穴为主,阳白、鱼腰、攒竹、丝竹空、太阳、下关、颧髎、迎香、水沟、地仓、颊车、听会、翳风祛风补血、行气通络;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能激发脏腑原气,行气、疏风、活络;足三里是全身保健要穴,可助气血生长;诸穴合用共奏祛风除寒、温经活络、气血调和之效,故病安。

5 小结

陈幸生主任医师认为,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及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节奏、生活习惯随之改变,如饮食、睡眠等基本行为改变,使机体固有的阴阳平衡失衡,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加之空调等电器的使用,使人们对外界的环境变化不耐受,风寒邪气易侵犯人体,使面部筋脉肌肉受损,从而易发面瘫。临床诊治时,透刺法的操作应注意针刺角度、深度及方向,注意患者的针刺反应,以较少的穴位运用达到最大的疗效。灸法则具有疏风散寒、温经通脉、畅调气血的作用,温针灸于翳风、听会二穴可祛风散寒,舒调经筋,活血化瘀。面瘫患者应坚持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活方式的干预,平时注意进行面部的功能性锻炼,如:口颊部鼓气,鼻部耸鼻,眼部抬眉、闭眼,温热毛巾热敷耳及面颊部,用温水洗脸,避风挡雨,注意头面部勿受外邪侵扰。

猜你喜欢

颊车口角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常按5穴护牙齿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常按7穴不掉牙
视角与口角
两代人的不同
小穴位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