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注妇人良方》治疗痒症的学术经验探析

2022-02-28甘文平李坤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风药良方血虚

甘文平 李坤正 杨 竟

咸丰县中医医院,湖北 咸丰 445600

《校注妇人良方》[1]是明代著名医家薛己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的校注本,流传颇广。薛氏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增减,并记载了400余则典型医案,使该书内容更加贴近临床,是《妇人大全良方》流传最广的版本。

痒症是以皮肤瘙痒为表现的一类病症[2],可见于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薛氏在《校注妇人良方》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妇女皮肤瘙痒的诊治,并列举了大量医案佐证。本文就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薛氏治疗痒症的学术经验,并选取了其中5则典型医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皮肤瘙痒症提供参考。

1 六淫致病,尤重火热邪气

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皆可导致皮肤瘙痒,但最常见的是火热之邪。薛氏强调,“前症(血风瘾疹瘙痒)有身发疙瘩……皆肝经风热血燥”[1]820“妇人血风疮,因肝脾肺经风热,或郁火血燥所治”[1]996,可见薛氏对火热邪气的重视。

《类经》云“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3],火热邪气与皮肤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国医大师禤国维也将“火”看作是皮肤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4]。导致皮肤瘙痒的火热邪气,既可以是直接感受外邪而发生,也可以是感受外邪后“五气皆能化火”而成,也可以是脏腑功能失调或情志病变导致“五志皆能化火”而成。由于皮肤病多缠绵难愈,大多数皮肤病都随着病情迁延而化热,因而临床以热证最为常见。在薛氏列举的证型及列举的医案中,亦以热证居多,其主要证型有肺经风热、风邪郁热、肝经怒火、脾经郁热、血虚生热等。薛氏明确指出了“肺经风热,用清热消风散”[1]996“若因风邪郁热所致,用荆防败毒散”[1]998,其它热证则随证治之。

2 情志致病,常以郁怒为主

情志变化本身是人对客观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是人人都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情志变化不会导致疾病,只有突然过激的情志或者持久的不良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和调节的范围,才会引发疾病。当病变表现在皮肤,即可发为皮肤病[5]。同时,由于皮肤瘙痒而影响睡眠,亦可导致精神不振、神情忧郁而影响病情。

薛氏同样重视情志因素对皮肤瘙痒的致病作用。他在《校注妇人良方》中论述了多种不良情志导致的皮肤瘙痒的治疗方药,其中以久郁、多怒为主,并列举有多则医案佐证,如“妇人怀抱久郁,患前症”[1]997“因郁怒患前症”[1]998等因长期抑郁而导致的血风疮、赤游风;“忿怒身发疙瘩”[1]821“善怒,遍身作痒”[1]997等因怒导致的皮疹、皮肤瘙痒。不良情志往往直接伤及人体气血而致病,并与肝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容易导致气血亏虚或血燥化热,继而发为皮肤病变。

3 诊明病性,先辨气分血分

薛氏继承了陈自明的观点,在痒症的辨证过程中主张先辨气分血分。具体而言,“赤属血分,白属气分”[1]820,根据皮肤病变颜色的不同而辨为不同的证型。气分证皮疹多为白色,常见于肺经风寒、肺脾气虚等证;血分证皮疹多为红色,甚至“如丹毒”,可见“脓水淋漓”,多见于肝经血热、血虚内热等证。痒症的发生与人体气血盛衰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当气血充盛,皮肤得气血滋养,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而当气血发生病变,出现“不通”“不荣”,不仅可导致痛症,还是痒症的两大病机[6]。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7],而心主血脉,表明了痒、疮与血脉的关系。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也强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8]65有现代研究[9]也表明,血分病变如血瘀、血虚、血热等是导致皮肤瘙痒的重要因素,只有气血的功能恢复正常,皮肤得到正常濡养,才能使疾病痊愈。

4 病虽在皮,治疗须重脏腑

薛氏认为“妇人血风疮,因肝脾肺经风热”[1]996,且在血风瘾疹瘙痒、血风疮、赤白游风方论及医案中也多处提及肝、脾、肺等脏。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生理功能协调正常发挥,是人体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当脏腑之间功能失调,也可表现为皮肤病变[10],正如《外科启玄》云:“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令经脉不通则生焉”[11]。已故名老中医李可也曾强调“见皮治皮,永无愈期”[12]。由此可见,皮肤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但其治疗仍然需要坚持整体观念,重视从脏腑论治。

在薛氏列举的证型中,涉及肝与脾的证型占了一半以上,主要有肝火血燥、肝经风热、肝经怒火、脾经血燥、脾经血虚、脾经郁结、肝脾郁火、肝脾气虚、肝脾血虚风热等证型,薛氏对肝脾的重视可见一斑。另外,因肝脾与血的生成和运行有着密切联系,也从脏腑的角度证实了薛氏对治疗血分的重视。

5 合理用药,反对滥用风药

因皮肤病常有“风邪”的表现,故风药在皮肤病的治疗中运用颇为广泛[13]。但薛氏反复强调须合理使用风药,切忌滥用,以免变生他症,造成不良后果。在《校注妇人良方》一书中,共有3处提及滥用风药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①若专用风药,复伤阴血,必致痉挛等症(《校注妇人良方·卷四·妇人血风瘾疹瘙痒方论第三》)[1]820;②若专用风药以治其外,则阴血复伤,反致他症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妇人血风疮论第六》)[1]996;③或专用祛风之剂,肝血愈燥,则血随火化,反为败症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妇人赤白游风论第七》)[1]998。可见,薛氏认为若不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而滥用风药,不仅徒伤阴血,导致血虚、血燥、血热而加重病情,还可能造成肢体痉挛,甚至出现“败症”等不良后果。

6 典型医案

6.1 血虚内热案 原案:一妇人身发疙瘩,或如丹毒,痒痛无常,搔碎成疮,脓水淋漓,发热烦渴,头目眩晕,日晡益甚,此为血虚内热之症,以当归饮加柴胡、山栀治之而愈(《校注妇人良方·卷四·妇人血风瘾疹瘙痒方论第三·附治验》)[1]820。

按:此案患者身发疙瘩而痒痛无常,颜色如丹毒,色赤者属血分;脓水淋漓、发热烦渴为热邪内盛,灼伤血肉,伤及阴液;头目眩晕,为血虚不能上养头目,日晡加重乃虚热扰动;因此诊断为血风瘾疹瘙痒之血虚内热证。当归饮子是多种因血虚而致瘙痒的皮肤病的常用方,可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又于方中加入柴胡、山栀以清解热邪,标本同治而获痊愈。

6.2 肝火血热案 原案:一室女十四岁,天癸未至,身发赤斑痒痛,左关脉弦数,此因肝火血热,以小柴胡汤加山栀、生地、丹皮治之而愈(《校注妇人良方·卷四·妇人血风瘾疹瘙痒方论第三·附治验》)[1]821。

按:此案中,患者身发赤斑,赤属血分;左关脉弦数,为热邪在肝,故诊断为血风瘾疹瘙痒之肝经血热证。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剂,亦用于治疗热入血室,可使血分邪热升发而出。又加山栀、生地、丹皮清解火热邪气,从而愈疾。因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职,故患者十四岁而天癸未至。薛氏在“妇人赤白游风方论”后附有一则类似的医案,并指出:大凡女子天癸未至……多有此证[1]998。陈自明原著中也记载有一则女子十九岁因月经不行而倒经的医案,亦诊断为血热证,治以清热凉血之四生丸而愈[8]135。可见,女子二七之后,天癸当至而不至者,多为肝火血热之证。

6.3 久郁脾胃亏损案 原案:一妇人怀抱久郁,患前症,脓水淋漓,服连翘消毒散,食少胸痞;服清气化痰汤,作呕吐痰;服清热化痰丸,烦热畏寒,四肢焮热,面目赤色,脉大而无力。余以为脾胃亏损,而虚寒隔阳于外,遂用六君子加炮姜以治之,诸症稍愈,饮食顿进。又佐以四物汤,诸症渐愈。又以四君子每味各一钱,四物汤每味各五分,诸症全愈(《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妇人血风疮论第六·附治验》)[1]997。

按:此案患者因长期抑郁而患血风疮,虽表现出热象,但屡次服用清热化痰之剂后,反而出现了“食少胸痞”“作呕吐痰”“烦热畏寒”等不能受药的症状,究其原因,其热象并非实热。从脉象大而无力,可知患者气血亏虚。由于持久的抑郁,气机郁结,伤及脾胃,故气血生化无源。故予以六君子加炮姜健脾胃,佐以四物汤,使气血生化有源。接着用四君子补气、四物汤养血,机体气血得以恢复,疾病方能痊愈。

6.4 性躁肝火伤脾案 原案:一妇人性躁患之,寒热口苦,胁痛耳鸣,腹胀溺涩,年余矣。此属肝火伤脾,用四君子加柴胡、炒山栀、炒龙胆数剂,更与逍遥散兼服而疮愈。又与六味丸及逍遥散七十余剂而愈(《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妇人血风疮论第六·附治验》)[1]996。

按:此案患者平素性格急躁,患血风疮,“寒热口苦、胁痛耳鸣”为肝经火热,“腹胀”为脾虚,可诊断为肝火伤脾证。处方予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柴胡、炒山栀、炒龙胆三味为龙胆泻肝汤之变方,可清泻肝火。再用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疮痒得愈。后期加用六味地黄丸养肝肾之阴,以滋水涵木,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6.5 误用风药加重、致死案 原案:一妇人患赤游风,晡热痒甚。余用清肝养血之剂,不信。乃服大麻风药,臂痛痉挛,又服化痰顺气之剂,四肢萎弱。又一妇患前症,数用风药,煎汤泡洗,以致腹胀,并殁(《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妇人赤白游风论第七·附治验》)[1]998。

按:此案中两名患者皆是误用风药的案例。前者为肝血亏虚内热证,当清养肝血,患者不信医者,反而服用了大麻风药。大麻风药多为辛温祛风之品,患者服药之后徒伤阴血,机体得不到阴血的滋养濡润而“臂痛痉挛”,使得病情加重。误治之后,又用化痰顺气之药,伤及脾胃,导致“四肢萎弱”。后者因多次误治,反复使用风药,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薛氏认为皮肤瘙痒虽表现为“风”的症状,但绝不可不详加辨证而滥用风药。此案中的两名患者,对后之学者有着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

7 小结

薛己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贯穿于《校注妇人良方》一书,并记载了大量医案加以佐证,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薛氏在治疗痒症方面经验丰富,重视火热邪气与不良情绪在发病和转归中的作用,治疗上重视调理气血及脏腑功能,反对滥用风药,其学术经验对当代临床治疗皮肤瘙痒症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运用。

猜你喜欢

风药良方血虚
石榴补血糖浆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缓解腰痛有良方
写作得良方,下笔如有神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血虚≠贫血
爱眼有道系列之八 夏日洁目良方
血虚≠贫血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