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火灸联合手法按摩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分析

2022-02-27郭丽双姜冬霞

中外医疗 2022年29期
关键词:带脉雷火手法

郭丽双,姜冬霞

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妇保科,福建南平 353000

产后腹直肌分离是指患者两侧腹直肌自腹白线部位向两侧分离,该病好发于妊娠晚期,随着孕妇宫内胎儿体积的不断增大,致使腹壁皮肤及肌肉发生延伸扩张,继而出现产后腹直肌分离,同时这也是诱发产后肥胖的主要原因[1-2]。通常孕妇在分娩后,其腹壁约在1年时间内会渐渐恢复,但个体之间均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患者之间的腹白线宽度、腹直肌力量与强度也不同[3-4]。临床调查显示,如未对产后孕妇实施及时治疗,其腹壁可能会发生膨隆松弛的情况,改变患者体型,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尿失禁或腰背疼痛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进而降低其生活质量[5-6]。本研究采用雷火灸联合手法按摩,对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南平市妇幼保健院生产且确定存在腹直肌分离的80例孕足月产妇进行治疗,疗效满意,为该病的治疗方案开辟出新思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本院生产且在产后42 d经检查确定存在腹直肌分离(腹直分离≥2 cm)的160例孕足月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30.15±3.17)岁。研 究 组 年 龄24~38岁,平 均(30.09±3.2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南平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自主同意参与;②腹直肌分离距离≥2 cm;③产后42 d恶露干净;④盆底综合肌力≥Ⅲ级。排除标准:①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者;②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精神病发病期者;④有雷火灸治疗临床禁忌者。

1.3 方法

研究组接受雷火灸联合手法按摩治疗,雷火灸具体操作:赵氏雷火灸(渝械注准20172270086)治疗,①指导患者安置仰卧位,暴露下腹部,将雷火灸条点燃,火头向下并置入双孔温灸盒,使其底部距离灸盒底部约2~3 cm。横摆在脐中,以浴巾盖上药与灸具,尽可能地让燃烧过的烟雾向外泄露,定时20 min。期间需注意灸条的温度,以患者能承受灸的温度为宜。若温度过高,可用浴巾垫高灸盒;温度低,取出灸条抖灰后再使用。②选穴:神阙、天枢、大横、带脉、中脘。以上为主穴,期间根据腹直肌的恢复程度、患者的证候增加配穴,如曲骨,气海,关元,滑肉门、水道、归来等。操作方法:点燃1支灸条,手法采用小回旋灸法,距离穴位2~3 cm,每穴各灸8壮,每旋转8次为1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次,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治疗过程中随时吹掉药灰,保持红火,并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以避免灼伤。

雷火灸治疗后进行手法按摩具体操作:①产妇平卧位,身体放松,暴露腹部,注意遮挡和保暖。医护人员取适量按摩油涂于掌心,用太极手法将按摩油均匀地涂抹在腹部。②沿肚脐顺时针摩腹10次,力度要深透,激活深层肌肉组织。③双手掌放于对侧腰骶部,米字型手法激活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从胸腰筋膜处将腹部周围肌肉,筋膜往腹中线提拉,重复20次,同法做近侧。该手法结束后双手掌沿脐周顺时针摩腹以放松腹部肌肉。④用腕关节的力量,双手分别置于两侧腰骶部,从背部中线将腰腹部肌肉往腹中线聚拢,提捏,晃动20次,增强腰腹部肌群力量。该手法结束后双手掌沿脐周顺时针摩腹。⑤点穴:以拇指按压、点揉以下穴位(中度刺激):带脉、大横、天枢、下脘、中脘、关元、神阙、中极、气海。⑥轻拍腹部,放松腹肌。按摩10~15 min/次。雷火灸联合手法按摩每2~3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仅实施手法按摩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脐围水平。

②观察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及腰背部疼痛情况。疼痛情况应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指导患者圈出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

③观察两组腹直肌分离恢复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测量患者腹直肌情况,当腹直肌的分离距离≤2 cm为显著;腹直肌的分离距离>2 cm,但较治疗前缩短为有效;较治疗前并未缩短或无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著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脐围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脐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脐上围、脐围及脐下围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脐围水平比较[(±s),cm]Table 1 Comparison of umbilical circumference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cm]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脐围水平比较[(±s),cm]Table 1 Comparison of umbilical circumference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cm]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研究组(n=80)对照组(n=80)t值P值脐上围治疗前78.83±8.52 78.91±8.50 0.059 0.953治疗后(71.03±7.32)*(74.36±7.94)*2.758 0.007脐围治疗前82.22±10.74 82.26±10.69 0.024 0.981治疗后(73.73±8.23)*(76.53±9.52)*1.990 0.048脐下围治疗前89.87±11.38 89.93±11.41 0.033 0.973治疗后(80.29±7.84)*(83.97±8.36)*2.872 0.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及腰背部NR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背部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背部N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及腰背部NRS评分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ctus abdominis separation distance and low back NR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及腰背部NRS评分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ctus abdominis separation distance and low back NR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研究组(n=80)对照组(n=80)t值P值腹直肌分离距离(cm)治疗前3.18±0.91 3.20±0.87 0.142 0.887治疗后(1.16±0.32)*(1.93±0.85)*7.583<0.001腰背部NRS(分)治疗前5.02±1.28 5.05±1.26 0.149 0.881治疗后(1.17±0.35)*(2.76±0.87)*15.165<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8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3 讨论

腹直肌分离最常见的机械性因素为宫内胎儿逐渐生长致使腹腔脏器出现移位,腹壁受压力(机械性)增加,腹白线变薄变弱、拉伸,导致腹直肌间距距离加大;生理性因素为妊娠期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变化,致使结缔组织出现弹性改变,腹白线附近肌肉松弛、连接力量降低[7-8]。患者发生腹直肌分离会出现腹肌松弛无力,更有甚者还会发生内脏移位、腹壁疝、尿漏等情况,腹部核心肌群的力量有所降低,脊柱稳定性下降,出现骨盆前倾、腰背痛,因此对产后出现腹直肌分离的患者进行治疗意义重大[9-10]。

中医推拿历史悠久,为我国中医医学中的一部分,中医曰“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产后尽早实施康复按摩可最大程度起到活血止痛的效果,消除患者肌肉疲劳,提升其韧带弹性及肌肉耐力与工作能力,对患者产后系统、器官恢复产生促进作用,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腰背部NRS评分均有所降低[11-12]。以康复按摩来促进腹直肌恢复,再依据机体经络走向来刺激相应穴位,应用中医的按摩手法(揉、按、滚揉),遵循渗透、有力、持久、均匀、柔和的原则,研究选取带脉、大横等穴位,有效发挥出疏通经络的效果,提升局部的血液循环,为肌肉提供一定的收缩空间[13-14]。

雷火灸属于特色中医护理技术,灸条的主要成本有乳香、沉香、麝香、羌活、干姜、木香等药粉,再加上艾绒所制的灸条,达到更猛的火力及更强渗透力[15]。雷火灸燃烧时具有独有的红外线辐射及热力作用,刺激相关穴位,能激发经气,更有助于药物渗透,提升舒筋活络的临床效果,进而对改善患者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疗效更佳[16]。产后腹直肌分离,不规律的作息导致内分泌失调,坐月子期间高蛋白、高热量食品,久卧、久坐不运动导致脂肪堆积在腹部。雷火灸选穴治疗中,神阙有培元固本,健运脾胃,通调全身脏腑经络等功能;中脘为任脉的腧穴,是胃之募穴、脾之结穴,又是任脉及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之会穴,八会穴中这“腑会”,具有清热化湿,消食导滞,理气活血等功能。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大肠之募穴,是大肠腑气输注汇集之处,位居身之中,具有升降气机,斡旋上下的作用,能调理胃肠,行气活血,可调中下二焦之气血;大横属足太阴脾经穴,为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具有调理肠胃,宣通腑气,健脾益气的功能。带脉穴位于带脉与胆经的交会处,刺激带脉穴可以十分有效地恢复带脉的约束力,消除腰腹间的脂肪,收紧腰腹部的肌肉。通过刺激以上穴位,达到健脾益气,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气血,最终达到腹直肌恢复,腰腹围缩小,腰背部疼痛缓解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研究组脐上围(78.83±8.52)cm、脐围(82.22±10.74)cm及脐下围(89.87±11.38)cm水平均高于治疗后(71.03±7.32)、(73.73±8.23)、(80.29±7.84)cm,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兰小曼[17]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该学者结果显示,干预70 d后观察组脐上围(74.07±9.85)cm、脐 围(79.43±7.59)cm、脐 下 围(83.60±7.83)cm均 低 于 对 照 组(81.03±8.92)、(86.37±7.51)、(92.80±7.75)cm(P<0.05),这是由于雷火灸辐射力极强,可有效调节患者脏腑功能,刺激穴位的疏通,促使患者逐渐生理机能的恢复。本研究采用雷火灸配合按摩手法和穴位刺激来提升机体新陈代谢,降低脂肪堆积,从而恢复腹部肌肉、皮肤、紧张度及筋膜弹性[18]。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背部疼痛N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雷火灸结合手法按摩对产后腹直肌作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产后腹直肌分离应用雷火灸联合手法按摩治疗能显著缩短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降低脐围大小及腰背部疼痛程度,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猜你喜欢

带脉雷火手法
“以带为枢”论治经络病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层递手法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八字诀养好带脉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略说带脉在练功中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