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管理的“四得当”范式:由来、内涵与意义

2022-02-26黄永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范式要素学校

黄永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 102617)

范式对认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人们由于背景、领域、理解、目的等不同而以不尽相同的含义使用范式,从而造成某种程度的思维迷乱,但 “范式学说却在事实上为现代科学研究奠定了最基本的讨论基础”[1],而且范式的本意仍能透过纷繁使用的表象而得以概括。总体上,范式是对研究对象有关要素关系的结构化表达,对有关研究与实践具有模型化的指导作用。新范式的引入会带来相应领域观念的彻底改变,不仅可能引起相应学科的革命,也可能引起相应实践的革命。

发展出一种更具解释力的教育管理范式,对教育管理学科建设,教育研究、决策、改革、实践整体效能提升,以及教育管理转型升级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影响。教育管理学科是建立在一般管理学科基础之上的。而一般管理学科并没有提供保障教育管理学科系统建设的那种范式基础,管理理论丛林的存在及学了管理学仍会在管理实践中无从遵循的 “困惑”[2],暴露了学科体系缺乏统一、适用的范式的缺陷,管理学科同样面临范式危机。为此,本研究通过整体研究方法,①从普适于各种系统的系统功能原理出发发展出普适于各种系统的 “四得当”范式,结合人类社会组织作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规律性要求发展出普适于各种组织的管理的“四得当” 范式,并进一步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发展出教育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后面的步骤以前面步骤的工作为基础。

这是一种具有清源意义的教育管理思路梳理,对明晰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任务、路径,促进教育局面的大改观应有参考意义。

一、教育管理的“四得当” 范式的由来

从系统功能原理到具有哲学意义的 “四得当” 范式,再到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是教育管理 “四得当” 范式由来的基础性台阶。

1.普适于各种系统的“四得当” 范式

系统的功能是由其环境、要素、结构共同决定的。[3]这是系统科学的系统功能原理。系统功能的实现状况与系统的环境、要素、结构三者都相关。

受系统的环境、要素、结构、功能各自构成的多样性及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所影响,这些变量的实际 “数值” 是多样的、变化的,且时常难以准确定量描述,但客观上存在实现系统功能最大化的系统环境、要素和结构的 “最佳值”。这对系统的环境、要素、结构、功能提出了要求。鉴于这四个变量时常难以准确量化,这里以 “得当” 来表示变量处于最佳值,并且这四个变量的实际 “得当” 程度反映了最佳值的实现程度。当系统的环境、要素、结构、功能四个变量均处于最佳值时即为“四得当”。“四得当” 反映了系统相关人员对该系统的总体期望,代表的是普遍意义的、一般意义的价值取向。

由于 “四得当” 基于系统功能原理确立了这四个变量的内在联系,并包含对这四个变量实现 “得当” 的要求,因而使其具有了可被人们拿来用于分析各系统问题所遵循的 “范式”的意义。“四得当” 范式无关乎系统的性质,具有对一切系统的普适性。

2.普适于各种组织的管理的“四得当” 范式

把普适于各种系统的 “四得当” 范式应用于组织——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常规组织和国家、地区、行业等巨型组织及其子组织时,便形成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这需要结合组织特点进行分析,使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反映组织运转的规律性要求。

组织是一种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是构成要素具有智能性,要素之间关系是非线性,结构具有信息依赖性,对环境具有开放性、功能性与黑箱性,并具有秩序内生性、目的性的活性系统。②对复杂系统的性质进行概括就是 “自组织性”。组织管理需要遵循自组织规律性要求,这是普适于各类系统的 “四得当” 范式应用于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组织时需要结合考虑和反映的组织核心特征、规律性要求。

自组织是 “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成员协调动作,导致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上的联合行动,出现有序的活的结构”[4]。自组织既指生成这种高效秩序的机制或过程,还指这种高效秩序本身。自组织是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大类现象,是复杂系统的基本表现。

“自组织”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有其严谨的意义,与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治、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民主或只要民主不要集中等通常表达并不等同。生命个体、组织等虽具有自组织潜质,但并不意味着是现实意义、完全意义的自组织个体;其自组织度在0—1 之间变化。[5]管理的一项核心使命是使人、组织的现实自组织度普遍保持在可能的高位。这就需要实施自组织管理。

自组织管理是顺应组织作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要求的管理。具体地,自组织管理就是组织及其特定的最广大成员基于一定的物质和人文基础,通过最少的外部控制,公平、适宜的资源配置,科学的功能目标引导以及完备的信息反馈机制,各自协同互动,个体得到最大可能的需要满足和健全发展,形成最具秩序、活力、效能的组织。③

这一定义以系统观为基础,把自组织管理的要义进行高度凝练,并可归并为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不同方面的要求。实施自组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组织普遍成为具有高度秩序、活力、效能的现实的自组织型组织,使人普遍成为充分发展、协调发展的自组织的人。这是管理的本意体现和回归。限于篇幅并下文对教育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要义有具体交代,这里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要议不另阐释。

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反映了组织管理的全部要求;同时也普适于各种组织,包括教育系统及其各子系统。在这两个意义上,这里称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为 “全息管理范式”。这一范式能够对使各类组织、个人普遍充分发展并彼此协调发展成为现实的自组织个体提供一以贯之的指导。

二、教育管理的“四得当” 范式的内涵

教育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是普适于各类组织的 “四得当” 范式与教育系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下基于我国背景从国家层面教育系统角度对教育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内涵进行分析。

1.对教育系统要素的要求

国家教育系统十分庞大,其子系统数量、种类众多。这些子系统包括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各类配套服务机构等,包括其中各自更细化的子系统,其基本构成单位是人、财、物、信息。这一级级子系统是嵌套的——一个系统是其上级系统的要素并以其下级系统为要素,都各自具足 “四得当” 范式且在运转原理上彼此相似,可依据 “四得当” 范式对其一以贯之地分析。

对教育系统要素的要求概括为其数量、质量、种类得当。所谓要素得当就是要素有利于教育系统实现自组织。如对于学校这一教育系统要素而言,学校的数量、相应的学位要能满足国民接受教育的需要;学校的质量如提供的课程内容要具有前沿性、权威性、适宜性;学校的种类如开设的专业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业需求,而不是学位不足、课程过时、选不到适合的专业等。对于一所学校的学生数量而言,学校要成为高效的自组织,其个体数量应与学校功能目标实现相适应,不同的学校因性质、任务、组织运作方式不同,其最适宜规模也有差异。个人要素方面则要求教育系统各类人员称职、人岗相宜、数量适当,学生也普遍与相应学段、类别、课程、专业等的要求相适应。这当中,每个人对教育系统状态的影响不尽相同,越是重要岗位的人员越需要满足有利于教育系统自组织发展的要求。如果一些教育系统的关键要素明显不当,或有些要素普遍不当,那么教育系统的结构、环境即使再得当,其总体教育质量也难以达到较高水平。系统要素初始来源是环境,系统通过不断的、足够有益的外部贡献从环境中获取得当的要素资源输入。这既是对系统的要求,也是对环境的要求。要素得当实际实现的程度既与教育系统自身有关,也与其环境有关。

2.对教育系统结构的要求

教育系统的结构即要素的布局和利用方式,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前者如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数量学校的分布,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设置,配套服务机构的设置与分布,一所学校、教育行政机关内部机构和岗位的设置、教育教学设施的安排等;后者如有关规章、政策、制度、规则、办法等。子系统的设置、分布要能有效满足系统绝大多数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需要,机构臃肿则有违这一宗旨;软件结构要有利于系统各类要素资源最大可能地彼此协调地发挥积极作用。结构的得当性集中体现为使系统绝大多数成员不尽相同的、现实合理的发展需要获得最大可能的、持续的满足。

教育系统的结构基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信息反馈机制确定、生成。完备的信息反馈机制是教育系统有序运行的基础,没有这一点作保障,实现自组织这一高效秩序便无从谈起。教育系统实际是有信息反馈机能的,关键在于是否达到了 “得当”。如教育系统中各方面的巨细问题是否能及时得到发现、报告和妥当处理,任何普通个人是否能心无恐惧、心无疑虑地反映问题、情况、意见建议,并得到公正、规范对待,师生员工是否普遍都有主人翁的地位、意识、责任担当并积极参与教育系统工作,是否最大可能地激发、集中了最广大民众解决有关问题的智慧等。教育系统整体及其各子系统以及外部环境沟通机制得当是“各自协同互动” 的基础,是实现 “四得当”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结构得当能弥补要素失当的不足;反之,结构失当也会损害要素得当的优势。一所学校拥有高比例的教授、博士不一定必然地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为人员的组织制度如聘用制度、职称晋升制度、薪酬制度、激励制度等也会影响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对学校进行评价时不宜先入为主地以学校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判定学校的办学质量。

3.对教育系统环境的要求

教育系统环境即其外部的一切,包括物化因素、精神因素,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地理等,包括与教育系统运转密切相关的政府机构如人社、财政、编办、公安、消防等部门,包括有关制度性因素如国家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拨款制度、编制制度、职称制度、人事制度、沟通与投诉制度,以及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等。

对教育系统环境的基本要求包括:有基本的各类资源存续,不对教育系统内务任意干预,对其盲点积极干预,在国家各项事业间公平、适宜地配置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服务,进行必要的宏观统筹和建立完备的信息沟通体系等。这意味着教育系统在法律的框架下,在国家对各项事业作出必要统筹和要求的框架下,教育系统有权对教育系统内的人、财、物、事等作出安排,有权拒绝环境中对正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有不当干扰的要求、检查等,并相应承担与自主权对等的责任。同时,教育系统又受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及有关部门的监督,国家有关部门需对广大民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投诉举报等给予规范对待和处理,给予其充分的权力、动力和便捷性保障。这需要纳入有关法规并保障落实。

4.对教育系统功能的要求

如果教育系统的环境、要素、结构 “三得当” 做到了,功能自然得当,从而实现 “四得当”。同时,教育系统功能定位得当对环境、要素、结构 “三得当” 也有先导作用。这对教育系统各子系统也是同理的。

教育系统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为国家输送充足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及提供前沿、适用的知识、技术、服务等。而高质量的、多样化的人才正是那些反映国家发展需要、人类文明进步的,使自身不尽相同个性、潜质获得充分发展、协调发展的一个个现实自组织的个体。高质量人才一定是在较高程度上实现了自组织的个体,且自组织程度越高,人才质量水平越高。自组织就是教育,就是人才培养的实质、机制和归宿。教育即自组织。

5.对范式模型的探讨

范式本身就具有模型意义;以适当的、更为直观的模型表达教育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有助于确切把握和有效运用这一范式。对该范式有关要求以 “标准” 形式表达的研究、以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配合该标准的研究,以及以“管理全图” 反映学校运转中该范式有关要求的研究等业已开展。[6]亦希有关研究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得以深化和完善。

以公式表达有关变量的关系是范式表达的高级形式。但因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对影响其状态、行为的变量进行准确的量化表达具有较高难度,甚至不可能。面对复杂系统,线性理论、归纳方法、还原论等传统研究思维和方法不再奏效。这是众多研究复杂性学科产生的一个基本原因,也是本研究以 “得当” 来表达变量要求、相互关系及前面定性表达各得当要求的一个基本原因。这里基于系统功能原理对该范式以公式的形式来表达——但只是公式的形式而非反映各变量具体关系的公式。下面是以教育系统为例的系统功能公式、管理公式表达,可引为诸多研究作基础性参考:

教育系统功能=f(教育系统环境,教育系统要素,教育系统结构)

该公式四个主体变量的内涵和基本的相互关系通过前面“四得当” 要求的表述配合体现。

“四得当” 各项或没什么新奇的,但整合起来或是一种必要的规矩、通用的范式。以自组织要求为实质和灵魂的 “四得当” 范式为整个国家教育系统各层面、各方面工作开展提供了一以贯之的遵循。头脑中装备了 “四得当”范式,就可以对各种教育行为作出基本的审视判断,对各种教育问题作出基本的回答、解释和提供方向性的解决思路,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总体性依据。而诸多现实问题的症结是教育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要求无法同步满足。如“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的钱学森之问,“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是学校功能实现不当,而 “为什么” 会如此,(必)是因为学校的外部环境、自身要素和结构得当程度低所致,要么是其一,要么是其二,要么是三者均得当程度低。办学质量是由三个方面因素共同决定,而且学校的环境、要素、结构“三得当” 是其功能得当的充分且必要条件。要使学校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就需要系统审视学校 “三得当” 的具体状况,包括学校的环境、要素、结构三者任何一个变量及其细分变量的得当状况,就需要遵循 “三得当” 原则要求,结合实际进行系统改进设计。这是系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系统、规范、有效的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如果教育系统 “三得当” 水平上不去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只能停留在当前水平,那么由这 “三得当” 的现实水平所决定的教育系统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功能实现也必将只能停留在相应水平。

三、教育管理的“四得当” 范式意义

教育管理新范式的引入意味着教育管理观的改变,意味着教育管理的认知基础发生了变化。这是 “范式转换” 引起的教育管理学 “革命”,“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7]相应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教育研究、决策与实践的遵循等都将发生某些改变。从前的教育管理学中的诸多理论及有关实践问题,有的会悄然消失,有的或不再是问题。对这一改变的接受,可能是因为对该范式比没有范式或原有范式具有更强解释力的认可。这里对教育系统引入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的意义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1.对教育管理学科建设的意义

教育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引入后,教育管理学的面貌与当前相比将大有不同。这不是对从前的、传统的教育管理学的新发展,而是全新的教育管理学体系建设,其用语、表述、探讨的问题、原理、方法都与从前不同,是一个新的教育管理学体系。该体系的建设以教育系统作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规律性要求为灵魂和统领。学科基本原理主要是系统科学之系统功能原理、自组织管理原理、“四得当” 范式的形成及内涵、“四得当” 范式的特点和意义等。学科基本原则主要涉及由 “四得当” 范式发展出来的、体现相应要求的管理原则,如自由无碍原则、相对权力均等原则,以及资源配置、机构设置、信息沟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原则。教育行为规范是依 “四得当” 范式及其发展出的原理、原则对教育系统及其子系统和相关领域逐一分析并结合现实得以建立,涉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政府有关部门如人社、编办、财政等与办学有关的职能,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涉及政校关系、学校层级的工作、人的发展需求等;涉及有关法律规章的制定、审视;涉及中高考制度、义务教育入学制度、人事制度、拨款制度、安全保障、后勤管理、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组织等。无论教育管理哪个层面、哪个方面的工作、巨细问题的处理都有一个总的、一贯的遵循,就是“四得当” 范式。这使教育管理学科简单而又成体系,从而有助于该学科功能实现、有效性提升。

2.对教育决策和实践的意义

教育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对教育系统各层面、各方面决策和实践具有普遍的、一以贯之的指导意义。

一是为教育决策和实践提供共同遵循。教育决策与实践处理的都是教育系统的环境、要素、结构、功能问题,包括不同层面上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如教育行政、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现实中如何最大可能地做到 “四得当”是教育决策与实践的实质目标和任务。而教育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提供了各层面、各方面教育工作实现 “四得当” 的原则要求、相互关系、行动框架,具体的教育决策与实践就是把“四得当” 范式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形成具体的工作策略、办法、标准等。对 “四得当” 范式的有意识遵循有助于提升工作的有效性。

二是对教育决策与实践提供圆整规范。我国教育决策与实践中的多项探索反映了 “四得当” 范式的有关要求,体现了一定的前沿性,如 “管办评” 分离、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去行政化、依法治教、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弹性学制、选修制等。这些前沿探索都是从不同角度、结合具体情境对 “四得当” 范式有关要求的近义表达。换言之,一说 “四得当” 范式,前述这些探索自然都包括其中,但同时,很多现实探索与 “四得当” 范式要求相比又有某些 “欠缺”。比如,“管办评”分离以 “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8]为主旨,是教育系统的前沿政策,具有顶层设计意义,但 “管办评” 分离主要体现在政府、学校、社会这一主体关系上,未体现上下贯穿性的引领,各级各类学校功能得当定位、社会 “用脚投票” 的参与等在 “管办评”分离中未明确涉及,“管办评” 分离的实质和灵魂等亦未见明确揭示;而 “四得当” 范式完整地包含了教育管理的自组织规律性要求,且这些要求一以贯之地体现在教育系统各层面、各方面,因而包括管办评分离在内的有关政策、办法,包括与 “四得当” 范式要求差距较大以至有背离的政策、办法等均可通过 “四得当”范式加以圆整、规范、矫正,使之得到系统化的完善。

3.对教育管理研究的意义

教育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对提高教育管理研究的总体效能意义重大,一方面是对各种教育管理问题研究提供范式化指导,包括为对教育管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相关分析同时包含了必要的导向或价值分析提供框架,减少或避免论证依据缺损、相关分析不足、价值导向偏颇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对教育管理问题研究提供统筹指导,包括建立起不同研究者共同的话语体系和沟通平台,促进研究分工与合作,减少大量存在的重复研究等。

四、结语

没有范式指导的管理是盲目的,由落伍的范式指导的管理是低效的,先进的范式使解题能力——包括指导教育研究、决策、改革、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明显提升。教育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作为 “全息管理范式”,包含了教育管理的全部要义,对教育系统各层面、各方面工作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无论是国家、地方层面的教育行政工作,还是学校内部管理、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对教育工作的各种参与等均可以从中获得一以贯之的、彼此协调的指导。教育系统及相关方面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提高各个学校、机关、个人的 “四得当”水平。“自组织” 是反映了教育系统管理规律性要求的 “四得当” 范式的灵魂,自组织度越高,个体的发展水平越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现实自组织度,基本途径就是理解和践行 “四得当” 范式要求。应以 “四得当” 要求为基准对各层面、各方面工作不断审视。教育改革发展就是坚持那些与 “四得当”要求相符的,改革那些与 “四得当” 要求不相符的。教育管理的 “四得当” 范式的出现为教育管理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或可望带来教育管理学科建设的新局面,带来教育系统更加充满秩序、活力和效能的新局面。

注释:

①借助已有的、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上位理论及系统思维、整体研究方法有助于获得系统的知识、体系完整的理论。

②这是笔者在参考诸多文献基础上对 “复杂系统” 的综合表述。

③这是笔者基于对自组织管理的长期研究对“自组织管理” 的定义。

猜你喜欢

范式要素学校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学校推介
也谈做人的要素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