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胃不足,痰瘀滞络”辨治耳鸣❋

2022-02-25任润媛任全伟赵颜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阴火左耳中焦

任润媛, 雷 刚, 任全伟, 赵颜俐

(重庆市中医院, 重庆 400021)

神经性耳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以患者在无外界刺激(声源或电刺激)的环境中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为主要表现,常伴听力减退[1],睡眠质量下降[2]甚至出现严重精神症状[3],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生活造成了困扰。耳鸣的治疗一直是世界难题,西医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学在对耳鸣一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4-8]。根据目前相关文献[9,10]报道,临床上耳鸣的治疗容易拘囿于从“肾”论治,从而束于“益肾聪耳”之桎梏。我们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部分耳鸣患者辨证属“痰瘀滞络证”,临床采用“理中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该病可取到满意疗效。笔者将分别从病机、辨证要点、治法方药、典型医案来进行论述。

1 “脾胃不足,痰瘀滞络”为主要病机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痰瘀滞络”型耳鸣患者临床不在少数,此类患者耳鸣发病的关键病机在于“脾胃不足,痰瘀滞络”。其中“脾胃不足”为疾病之本,“痰瘀滞络”为发病之标。此“脾胃不足”为广义范畴,既包括脾胃“亏虚”(尤以气虚最为常见),亦涵盖中焦“失运”,具体病机阐述为以下两方面。

1.1 脾胃气虚,耳窍失养,痰瘀互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可见,脾胃之气在充养脏腑、九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脾胃乃元气之本”,即脾胃是充养人体元气之源泉,脾胃之气充足元气才能得以滋补,血得以化生,经络得充,脏腑得养,九窍通利。若中焦气虚则阴血化生乏源,经脉空虚则耳窍失养可发为耳鸣。《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中云:“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因气帅血行,气旺则血自循经,若中焦气虚则运血乏力,日久必致血行瘀阻。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胁痛》中所言:“凡人之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11];又因气能推动津液运行,如《素问·厥论篇》中言:“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胃气虚则津液输布失常,日久则痰浊内生。若痰瘀互结于清空之耳窍,阻于耳络则致耳鸣如蝉。“虚”“痰”“瘀”3种病理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

1.2 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化为阴火,上乘耳络

“脾胃不足”除指脾胃气虚外,还应包括脾胃运化功能上的“失常”,所谓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脾胃在津液的输布、精微的化生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素问·经脉别论篇》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或久居湿地,湿邪困脾,阻碍脾的正常运化功能,则脾“不能为胃转输津液”,致饮入于胃,不能被正常转化为人体所需之津液,聚而生湿,化腐成痰。内生痰湿易阻碍中焦阳气运行,气机一旦阻滞气滞则血留而不行,轻则为郁,重则为瘀。正如《奇效良方·胀满门》云:“气道壅塞,气化浊血”[12],痰瘀阻于耳窍发为耳鸣。

此外,因湿性重浊常流注下焦阻滞气机,日久则郁而化火,此郁火即“阴火”[13-15]。因火性炎上,阴火(郁火)易挟中、下焦湿浊上乘,正如《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云:“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16]。湿浊与火热交蒸于上,蒙闭清窍,一则火热炼灼津液而生痰浊,进一步闭阻耳窍;二则湿热久羁,由气分深入血分,正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所云:“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火热蒸灼阴血,血为之凝炼成瘀,滞于局部耳络。痰瘀具为有形之阴邪,与无形之阴火相合阻于耳窍形成耳鸣。

2 辨证要点关键在脉象及舌象

痰瘀滞络型耳鸣的辨证主要依据脉象及舌象,其中尤以脉为重。根据偏重于痰结或瘀滞的不同,临床主要分为两大类脉象,若耳鸣偏于痰结者,临床脉象以滑脉为主兼带涩象。其中滑而有力者偏实,滑而少力者偏虚;若耳鸣偏于瘀滞者,临床常见涩脉或弦脉,可兼带细或滑象。舌象则根据瘀滞程度由轻致重常分为舌色不荣、舌色偏暗、舌下络脉迂曲、舌紫暗边有瘀点或瘀斑。舌体常见胖大或边有齿痕;舌苔多为腻苔,以白腻为主,黄白相间或黄腻提示阴火挟湿浊上犯。部分患者常伴有耳聋,耳中闷胀、头重头昏或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寐差梦多、烦躁、口腻等,因痰瘀痹阻耳窍耳窍不通,故听力下降,或耳中闷塞感;因痰浊上蒙,清阳不升,故头昏头重,或头晕目眩;若痰浊蒙蔽胸阳则胸闷;因痰瘀均为阴邪,阻于阴分则夜间阳气不能内敛,故寐差梦多;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痰阻气机则烦躁;若湿热上蒸则口中黏腻不爽。

3 “理中”以治本,“化痰祛瘀”以治标

在痰瘀滞络型耳鸣的治疗上,由于发病根本在于中焦脾胃不足,故治疗当以“理中”为基础。此“理”字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内涵,一是补益中气。偏于脾胃气虚者,“虚者补之”,当以甘温补益中气为要;二是鼓动脾阳。偏于中焦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阻碍气机者,当以鼓动脾阳、行气燥湿为主;三是醒脾开郁。若因脾运不健、湿郁中、下焦、化火上冲者,则应醒脾开郁,清火降逆。在“理中”基础上兼以化痰祛瘀,达到标本同治的作用。其具体治法及常用方药如下。

3.1 气虚痰瘀者,当益气养血,化痰祛瘀

脾胃亏虚,耳窍失养,气虚痰瘀的耳鸣患者,临床常常表现为耳鸣持续,声调低沉,时轻时重,常伴乏力懒言、头晕,且头晕程度与耳鸣声响成正比。舌淡或舌色不荣,苔白腻,脉细涩。此类患者以气虚为本,痰瘀为标,治疗以益气养血、化痰祛瘀,尤其需注意处处顾护脾胃,一则以健脾益气为本,重用党参、炙黄芪、白术之类;二则化痰、活血通耳络以治其标,常投以陈皮、法半夏行气燥湿化痰,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净山楂活血化瘀,其中山楂与黄芪、党参等甘味药物配伍,能起到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的“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17]之功效。此外,临床选择活血化瘀之药时,应当注意切误过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行气破血之品,以防耗气伤脾;三则需少佐行气之品,一方面以砂仁、木香之类行中焦之气,以防补益之品壅滞气机,取其补中寓通之意;另一方面佐以石菖蒲,取其芳香辛散,能宣通局部耳络之气,正如《神农本草经》中论述石菖蒲具有“通九窍,明耳目”[18]之功。

3.2 气滞痰瘀者,当燥湿豁痰,行气祛瘀

中焦失运,痰湿内生,气机受阻,血行不畅,日久痰瘀互结,此类患者常表现为耳鸣高亢,如吹风样或如蝉鸣,耳鸣声安静尤甚,时轻时重,常伴胸胁满闷不舒,大便稀溏,舌暗红或有齿痕,苔腻、舌下络脉迂曲,脉弦滑。在治疗上,正如《金匮要略·痰饮病》所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瘀皆为阴邪,用药当以辛温为主,既能鼓动脾阳恢复运化,又可温化痰湿、推动血行。临床处方常以干姜、桂枝、炮附子辛温鼓动中阳为主,合法半夏燥湿豁痰,壮顺脾气。配以茯苓、陈皮健脾行气渗湿,再酌加桃仁、红花、川芎、丹参之类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加石菖蒲以通利耳窍,全方气、血、水三者兼顾,痰瘀同治。临床研究已证实,祛瘀豁痰法治疗耳鸣的疗效及安全性[19,20]。

3.3 阴火上乘者,当醒脾开郁,清火降逆

脾失健运,湿浊下注,郁而化火,阴火上炎之耳鸣者常表现为蒸蒸燥热,耳鸣高亢如蝉鸣,伴耳闷塞感,头重头昏,常伴口渴咽干、饮水不多,少腹胀满、大便黏腻不爽,舌暗,舌尖红,苔黄腻、舌下络脉迂曲或舌边瘀点,脉滑数而常带弦象。由于阴火形成根源在于中焦失运、湿郁化火上冲所致,因中焦失运,湿浊内生,本应温助中阳以除湿化浊,但湿郁化火,若过用温燥之品则未免助火伤阴;而若过用苦寒泻火之品,亦有伤阳碍湿之弊,当醒脾开郁,温清并行。临床上多用芳香之品如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等醒脾化湿为主,又常以辛温燥湿之法半夏、苍术配伍苦寒降火之黄芩、黄连、栀子,辛苦合拟寒温并用,起到通阳开郁、清火降逆的效果。佐以地龙,兼入水分及血分,用意有二,一则该药咸寒走下,取其利湿降火之功;二则地龙味辛善走窜,取其通络化瘀之力。因耳络之瘀为火热灼津炼血而成,故多选用凉血活血之品,如丹参、牡丹皮、赤芍之类,酌加芦根、葛根、天花粉、生地等,既甘寒养阴生津又不滋腻碍脾助痰。

4 典型病案

王某,女,47岁,2021年5月10日初诊:主诉左耳耳鸣伴左耳闷塞感1年余,加重半年。患者1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耳鸣,耳鸣响度较小呈间断性 “嗡嗡”声,安静时明显,伴左耳闷塞感,自觉听力无明显下降,患者未予重视及治疗。近半年来耳鸣进行性加重,由间断发作变成持续性,响度逐渐增大,呈“蝉鸣”音,休息后缓解不明显,伴左耳闷塞感,听力较右耳有所下降,患者自行服用中成药后未见改善。刻诊症见患者神清,精神欠佳,左耳耳鸣呈持续性蝉鸣音,耳鸣午后加重,伴左耳闷塞感,自觉听力稍下降,时有午后头面烘热,常觉乏力、口干但饮水不多,纳欠佳、眠差难以入睡,大便不畅2~3 d一行,常有解之不尽之感,小便量少色黄。其舌暗红,舌下脉络迂曲,苔黄腻,舌面少津,脉弦滑,辨证属阴火上乘、痰瘀滞络,治宜醒脾开郁、清火降逆。处方如下:藿香10 g,白豆蔻10 g,苍术20 g,法半夏12 g,黄芩12 g,茯苓20 g,栀子15 g,生地12 g,地龙20 g,丹参15 g,川芎10 g,石菖蒲10 g,葛根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1周后复诊,患者自诉耳鸣时有减轻,耳闷塞感稍好转,午后烘热减轻,纳眠仍欠佳,小便色黄。前方基础上去生地加鸡内金20 g,酸枣仁25 g,白茅根10 g,再予7剂。药后复诊患者耳鸣响度减小,闷塞感缓解,午后烘热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纳眠较前改善,故前方去栀子减黄芩为9 g,加砂仁15 g,黄芪20 g,7剂水煎服。此后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化裁,调理2月余后耳鸣及耳闷塞感完全消失。

按语:此患者耳鸣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蝉鸣午后加重,伴耳闷塞感。因脾运不健,津液不能正常转输,津不上承,故口干但饮水不多;湿浊内生,阻滞中焦气机则饮食欠佳;湿浊流注下焦,阻滞下焦气机,故大便不爽,小便量少,中、下焦湿浊郁而化火上冲头面,因日晡为阳明主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热与郁火相合则热更甚,故午后头面部烘热,且午后耳鸣加重。上冲之阴火进一步灼津炼血形成痰瘀阻于耳窍,故耳部闷塞,舌脉亦为痰瘀互结之征。虽有乏力,但结合舌脉可知此非气虚,乃是湿浊蒙蔽清窍、气机不畅所致,故治以“醒脾开郁,清火降逆”。处方以藿香、白豆蔻、苍术芳香醒脾,法半夏、黄芩、栀子辛开苦降以化痰泻火,再酌情配伍凉血活血、通络开窍之品。三诊时患者阴火已去之八九,恐过用苦寒伤及中焦阳气,故减清热之力,以黄芪、砂仁温中健脾,顾护脾阳。

5 结语

耳窍聪敏,以脾胃为基。相关研究表明,耳鸣患者同时患有脾胃系器质性疾病者占52. 5%,其脾胃功能平均得分与健康成人比较明显升高,且脾胃功能得分与耳鸣的严重程度有关[21]。若脾胃气虚,化源乏力,或中焦失运,气机阻滞,或脾失健运,阴火内生,皆可致痰瘀滞于耳络,耳窍失于通利产生耳鸣。针对“脾胃不足,痰瘀滞络”之病机,在治疗上当以“理中”为主,兼以“化痰祛瘀”。临床应当认真体悟舌象及脉象,结合不同症状灵活辨证施治。同时,虽以调理脾胃为主,但脾胃内伤五脏皆不可独安,故针对不同证型,应根据五脏气血阴阳失衡状态,兼顾调理他脏阴阳气血,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猜你喜欢

阴火左耳中焦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浅析“阴火”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左耳问题
左耳问题
凡高的左耳
你的话像花,开在我的左耳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