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2022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研究进展❋

2022-02-25卢红蓉刘孚嘉贾海骅李海玉于智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疫毒病因血瘀

卢红蓉, 刘孚嘉, 贾海骅, 李海玉, 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病因病机理论的创新一直是中医临床现代疾病诊疗以及中医理论创新的主体。近年来病因病机理论研究引起广大中医学者的关注,现将2020—2022年6月病因病机学说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病因学说研究

1.1 外感病邪致病研究

六淫和疫毒是外感病邪的两大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六淫与疫毒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外感邪气致病的动物模型、外感病邪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以及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等方面。

1.1.1 六淫的概念内涵探讨 风为六淫之一,在中医病因理论中风邪内涵丰富。贺娟[1]对风的内涵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黄帝内经》之“风”是多层概念的混合,有广义、狭义之别,还有气化、气候之分。首先,风为外在邪气之总称,如风为百病之始、风为百病之长、风为阳邪故先伤上等;其次,风为运气之气化概念,如“风胜则动”属于病机学范畴。而后世望文生义,将诸多层面的“风”与作为气候要素六淫之一“风”的内涵混杂,导致概念的玄化和理论混乱,以及与临床客观实际脱节。黄俊伟[2]指出暑、热、火在《黄帝内经》中常可通用,目前存在暑与热、火、湿等概念原文涵义违背、混淆的情况;此外,暑湿未必一定相兼,当结合具体情况来判断。张舒雯[3]认为,《黄帝内经》中的气候性病因认识是以寒暑为主,风燥仅作为补充要素,而湿往往因需较长时间作用于人体而致病,故划归为环境性因素,并非现今一并混为气候性病因。

1.1.2 六淫致病临床机理探讨 六淫侵袭人体如何发病,发病后疾病转归、预后等机理探讨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关于寒邪樊钦华[4]指出,寒邪致病分为直接损伤阳气的“寒伤”和在阳伤基础上继生他证的“寒化”,阳气含量是寒证最终转归的关键要素。范艺龄[5]对以寒咳为特征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以三焦辨治,并提出“寒留三焦”的诊疗思路。王晓梅[6]认为“寒湿”兼邪是以湿邪为本兼具寒邪的性质,侵袭人体导致的是湿病;寒湿兼邪以“冒、伤、中”的方式侵袭人体,且其病势逐渐加重,寒湿致病往往只在气分传变,只有在发生变病以及坏病的情况下才可出现血分证候。

对于火热邪气蒋里等[7]指出,心理压力及高脂、高能量饮食以致内生火热、气机受阻是糖尿病发病不可忽视的病机,火热伤气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吴洁[8]整理古籍文献发现,风火寒湿燥是引发梅尼埃病的重要病因,尤以风火痰湿为著,向内则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

对于燥邪致病,胡紫腾[9]认为内外燥均为湿疹发生的重要原因,内燥伤肺、脾、肝、肾、心,使皮毛不润、津液化生乏源,火郁伤阴,阴虚体质与外燥合邪则使病情复杂缠绵,临床施治时当予以重视。

1.1.3 六淫致病实验研究 除概念内涵、临床疾病关系探讨外,学者们对六淫致病的机理也做了不少实验研究。褚剑锋[10]认为寒邪所致血瘀多由于天气或季节性变化所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形成血瘀的基础,凝血功能障碍则是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单晓梅等[11]通过对照给予不同环境温度的大鼠死亡率及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程度,发现心、肺的“热应激”最强,验证了六淫致病的相对性。范钰晗等[12]提出参与导致机体咳嗽敏感性增高多个环节的瞬时受体电位A1(TRPA1)和瞬时受体电位M8(TRPM8)冷感觉通道,可能是寒冷刺激诱发慢性咳嗽寒咳证的重要物质基础。

1.1.4 六淫模型的制备 张晶[13]采用内寒、外寒复制寒邪客胃证大鼠模型,大鼠胃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微循环受阻、血液瘀滞而出现水肿,外寒者最轻,内寒次之,内外合邪者损伤最重,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阴成形”理论;寒邪客胃大鼠整体活跃度降低,胃肠功能减弱,使“阳化气”功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郑裕华等[14]将小鼠置于高温高湿及高湿环境的人工气候箱,构造了外感湿邪和湿热的动物模型,并发现肠道菌群对高湿环境与高温高湿环境有较高的敏感度。

1.1.5 疫毒与六淫的区别 疫毒是重要的中医外因之一,随着新冠肺炎的出现,学界对疫毒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疫毒又称戾气、异气、疫气、疫邪、疫毒、乖戾之气等。周仲瑛[15]指出,疫毒是独立于六淫之邪的特殊致病因素,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可引起广泛流行,并非由六淫邪盛或蕴蓄不解而成,不同于一般外感热病之因。疫毒以温热居多,但也有寒湿者可能与地理环境、人体体质等相关。人体感受疫毒后的病情与感邪轻重、体质强弱、病情浅深密切相关。外感疫毒之不同是疫病发病各异的关键因素,是导致不同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的根本原因。方传明[16]则认为,由于六淫及疫疠并非在侵袭之初即现表证,内生邪气亦可出现在表的症状。

1.1.6 疫毒与毒邪的异同 毒邪是中医病因学说中一个重要概念,指病邪的亢盛、病情的深重、病势的多变,既可因多种病邪蕴结而成,也可为特异性的致病因子。毒邪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致病广泛,而疫毒仅是导致疫病发生的特异性因素。

“疫毒”属于毒邪范畴,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特殊的病邪,人体外受可导致疫病发生。“疫毒”既强调疫气致病的特异性、传染性和流行性,又突出了毒邪致病的猛烈性、顽固性及难治性。作为致病特点,疫毒之毒重点强调疫毒致病的广泛、病势的多变、毒性的暴戾等特征,疫毒致病的强弱、演变的急缓实则取决于毒力的大小以及病位的深浅[17]。

1.1.7 疫毒与新发肺系疫病 疫毒是引起流行性、传染性临床疾病的重要原因,随着新冠肺炎的爆发,疫毒成为近两年探讨的热点。王玉光等[18]认为新冠肺炎主要病因为湿毒疫邪,核心病机为“湿、毒、瘀、闭”;仝小林[19]认为新冠肺炎为“寒湿疫”,此病以寒湿伤阳为主,但仍可兼有化热、变燥、伤阴、致瘀、闭脱等变证,故当注意随证应变。

1.2 内伤病因致病的研究

中医内伤病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与饮食内伤两方面。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七情致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近年来,关于七情内伤的研究集中于中医七情致病的内涵和实质等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内伤致病的临床病机以及实验机理等研究也逐步深入。

1.2.1 情志内伤与临床疾病 情志可以通过影响脏腑气机,进而产生郁火、热毒、瘀血、痰浊、湿邪等病理因素,与恶性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肠腑病、围绝经期等各科疾病有密切关系[20,21,22]。七情中思、悲、怒、忧、喜均是围绝经期综合征(MPS)的影响因素,其中怒作为单一情志因素最易导致MPS发病,喜则可一定程度降低MPS发病风险及患病严重程度。从情志与MPS证候关系而言,多忧者多见肾虚证,多思者多见肾虚肝郁证,多喜者多见心肾不交证,各个证型均可受怒和悲两种情绪的影响[23]。

1.2.2 情志内伤的生物学内涵研究 情志内伤的作用机制也是目前的研究点之一。有研究通过“怒”模型大鼠发现,“怒”应激反应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性调控可以通过胸腺形态学改变以及免疫调控受体TIGIT所介导的TIGIT-CD155信号通路来实现,TIGIT可能作为神经-内分泌-免疫和细胞凋亡反应中重要的互联分子,影响心理应激的病理过程[24]。而“恐”可能通过上调“恐伤肾”胃癌小鼠模型胃癌组织的miR-21表达,从而调节细胞凋亡基因PDCD4、Bcl-2和Bax,促进癌细胞增殖与分化[25]。此外通过恐伤大鼠模型发现,恐可影响恐伤孕鼠子代的股骨发育和代谢,恐惧刺激可以引起骨发育损伤,主要表现为钙磷代谢紊乱和骨吸收增强[26]。

1.2.3 饮食内伤致病临床机理探讨 关于饮食内伤致病病机,有学者指出饮食不节、酿生湿热是顽固性腹泻的关键病机[27],而外邪侵袭和饮食寒冷均可导致食管癌,其中内伤寒饮可分为两种,一是素体阳虚复又过食或误用寒凉药食物,二是因平素体盛郁热而嗜食寒凉,久之寒热错杂与瘀血等病理产物相结成积[28]。一些妇科疾病也与饮食不节有密切关系,无排卵型异常子宫出血AUB-O患者相比同一年龄段的月经正常者,有明显饮食偏嗜酸性、辛辣的习惯,情绪较为急躁易怒[29]。在不孕症患者体质形成过程中,常食甜者以痰湿质为主,偶食甜者以气郁质为主[30]。

1.2.4 饮食内伤动物模型制备 关于饮食内伤动物模型研究的开展,王启航[31]提出以脾家损伤概括不同脾家病机核心,成功复制了4种小鼠模型(苦寒泻下模型、饮食失节模型、劳倦过度模型、利血平模型)。关于食滞胃肠的泄泻模型,何云山[32]认为当前存在不同研究小鼠进食不同配方饲料及不同浓度牛乳且不能确定小鼠是否已食积的问题,同时“无湿不成泻”,但食积发热可能导致“内湿”不甚或无法形成,未来若明确食滞胃肠泄泻小鼠模型的特殊菌种,能增其可靠性。

1.3 病理产物致病研究

痰、瘀、毒、浊邪等为现代疾病常见的病因病机,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1.3.1 浊毒致病研究 浊毒是近年来提出的另一重要的病因学说,是临床多种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肝纤维化、糖尿病等的重要病因。关于浊毒的产生,李佃贵[34]认为浊毒由脾胃受损,湿浊、气滞、血瘀日久不去而化生[33]。黄琦等则认为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致病特点与浊邪相似。对于TMAO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给浊邪以出路”和“扶正助其驱浊”的治浊方式有一定疗效。王新陆[35]从病位的角度提出血浊观点,血浊属阴邪,病位在血,易犯清窍、侵脑神、阻气机、坏形体。

1.3.2 毒邪致病研究 近年来毒邪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涉及毒邪概念、分类、临床证候、分子生物学基础、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36]。张惜燕[37]对近年来毒邪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毒邪指致病强烈深重、顽固复杂的邪气,毒有内外之分,损正、伤血、损络是毒邪主要的致病特点,毒邪的治疗包括常规解毒法、排毒解毒法和特定解毒法。

毒邪理论是现代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热点亦是重点,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瘀、痰、热、湿等邪气化毒的判定标准、各种毒邪之间的共性特点是什么,糖毒、尿毒、脂毒、蛋白毒等以西医术语命名的病因具体的中医内涵问题,都待深入研究。

1.3.3 痰湿致病研究 痰湿作为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理产物,是历代医家重点讨论的话题。21世纪以来随着痰湿探究不断深入,学术界从痰湿的发生机制、易感人群、诊断治疗及实验模型等多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痰湿作为临床主要病机之一且致病多端。现代研究认为,其发生机制与水通道蛋白、炎症因子、免疫调节、脂类代谢等诸多因素有关。脾失健运多为痰湿形成的中间环节,临证时多以健脾化痰祛湿为原则。痰湿同时是常见的病理产物,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中,这导致痰湿致病时病机复杂、病程缠绵,广泛发生于各类疾病中[38,39]。

1.3.4 瘀血致病研究 自70年代开始血瘀证研究以来,血瘀证实质、活血化瘀方药作用、活血化瘀法在疑难杂病的临床应用等相关研究中都取得了很大进展。2021年,为满足指导全球范围内以血瘀证为主要证候的常见疾病和重大疾病诊疗的需要,由陈可冀院士团队牵头,30位海内外专家组成的“指南工作组”共同修订而成《国际血瘀证诊断指南》[40,41]。目前,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在中国、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区都很活跃。研究内容集中于活血化瘀方药的临床观察和治疗经验,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药作用机制、血瘀证证候研究、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系统综述等方面,其中活血化瘀与疾病防治研究、方药作用机制研究、证候本质和规范化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等研究至今处于前沿热点[42]。

在血瘀证本质和规范化研究方面,学者们仍在不断探索。徐甜等[43]提出从“血脉相关”理论,从血液和脉络双重视角出发理解血瘀证内涵。血和脉共同构成一个维持和调节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系统,涵盖了血和脉之间的多重关系。在诸多血脉病变中,尤以血瘀最能体现血与脉相互作用的病理变化,在血瘀证的形成过程中,存在血液形质改变和脉络流通失常两个最主要因素。“血脉相关”理论还可以阐释不同疾病血瘀证的同证异象。

此外,血瘀证模型建立方法的稳定对该领域的研究十分重要。目前,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主要从发病诱因、病理改变及病证结合3个角度开展,但模型的建立方法、评价标准与方法尚有很多问题急待解决[44]。

1.3.5 伏邪致病研究 伏邪创新性学说包括先天伏寒、伏毒、伏风、伏痰、情志伏邪等,临床诸多疾病如一些反复发作的感染性疾病、部分传染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等都与伏邪关系密切[45-48]。如伏毒在慢性肾脏病中作为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同时存在,其以内生为主,主要包括“湿浊、痰瘀、热毒”[49]。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在体内蓄积而最终导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过程与痰瘀伏邪诱导代谢紊乱机制相似[50]。

1.4 内生五邪的现代研究

内生“五邪”是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生理功能异常所致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之间的关系、内生邪气与临床疾病间的关系历来是学者探讨的热点。有学者指出,“即寒”与“伏寒”均可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生发展,“内热”是消渴病的病机核心[51]。从生物学内涵而言,风邪内风则可能表现为自身免疫缺陷或抑制,即中医所称之“虚”,与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相关[52]。同时认为“痰瘀”本质上是微循环障碍,导致出现前庭微循环损伤。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络风内动与AS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相关,与“风”的特性极为相似[53]。

1.5 药邪的现代研究

随着治疗手段的丰富与发展,很多治疗手段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药邪的研究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化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关于化疗的毒副作用有学者认为化疗属于药物毒邪侵袭机体,加剧机体“虚”“毒”“瘀”,致使气血脏腑损伤,以脾胃、肝肾最为明显,导致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54]。还有学者提出“物由道生,毒蕴血中”为周围神经毒性病变(CIPN)的病机,也是药毒存在的机理,即应用属性为阳的如铂类、紫杉醇等化疗药物后,无形药毒存于属性为阴的血液中进行代谢等过程[55]。

2 中医病机学说研究

2.1 病机分类研究

病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特有概念,由于病机是医者思辨的结果,因而学者对病机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不能统一。目前,病机学说和临床应用体系中仍存在一些基本问题急亟解决,如常见病机有哪些,其层次结构如何等。江丽杰等[56]根据疾病发生、疾病存续、疾病发展等三个不同阶段,总结出三类12种常见病机,其中疾病发生类病机5种,即有新感、伏发、直中、失时、失宜,疾病存续类病机3种,即正虚失能、邪实阻滞以及升降失常;疾病发展类病机4种,即传、兼(夹)、变、化。王耀献[57]则提出病机类型有初始病机、衍生病机、对证病机、共通病机、体质病机、时空病机、环境病机、兼夹病机、药毒病机、杂合病机、对症病机、局部病机。

2.2 病机与辨证论治体系研究

辨识病机是临床疾病诊疗中的重要环节,中医诊治疾病关键在于捕捉病因病机,辨机论治日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王耀献指出辨机论治是诊疗疾病的核心理论,辨机论治有助于中医临证的精准化治疗,构建辨机论治的诊疗模式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李灿东[58]提出“五辨”(辨人、辨症、辨证、辨病、辨机)中医诊断模式,临证中在“五辨”模式中择其一种或几种,临床必能泛应曲当。

2.3 常见疾病中医病机的创新研究

中医的病机是论治的基础,揭示了病证形成与病证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因此现代疾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创新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科技部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资助了多个重大疾病及难治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创新研究。如从“毒损”的角度对肿瘤心脏病病机的阐发,认为肿瘤心脏病病位在心络,涉及肝、脾、肾,核心病机为“毒损心络”。以“毒损”为病机关键,以“络虚”为发病基础。放射线(热)及抗肿瘤药物(寒)作为“外毒”蓄于心络,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日久化为瘀痰等“内毒”,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转化,使“毒”结于心络而不解发为肿瘤心脏病[59]。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也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有学者提出三焦气化失司贯穿于疾病始终的观点。上焦气化失司,肺失宣降、痰浊瘀血内结;中焦气化不利、脾胃虚弱、气血化生无源、痰湿内生;下焦气化失常、肾脏功能失调,五脏失养。三焦气化功能失常,致气滞、气逆、痰瘀阻滞,终致慢阻肺合并OSAHS的发生[60]。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包括从肝炎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发展的一系列疾病,外感疫毒“杂气”是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正气不足是导致疾病持续进展的重要原因。随着疾病的进展,在不同的疾病阶段分别表现出湿热蕴结、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痰浊血瘀、气阴两虚等病机特点[61]。

除立专项开展病因病机创新理论研究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现代专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理论进行了阐发。如有学者认为慢性肾衰竭(CRF)普遍存在慢性微炎症状态,“虚气留滞”是CRF微炎症状态的基本病机,贯穿于疾病整个过程,其中脾肾衰微(虚气)为CRF“微炎症状态”发病之本,瘀浊毒邪(留滞)为其发病之标[62]。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中医病机为“浊毒伏脉,胶结痰瘀”,并提出了“化浊解毒、益气散瘀通络”的治疗原则[63]。

3 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学者们在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不论是理论探讨、生物学内涵揭示,还是动物模型制备、临床疾病病因病机阐述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3.1 病因分类需再界定

在目前的病因分类中,通常把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六淫、疫毒)、内伤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内伤)以及病理性产物等几大类病因。从中医认识病因的主要方法来看,是“审证求因”“因发知受”。除了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通过疾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来推求病因。中医病因学说看起来很简单、很清楚,但实际上推断中医病因的过程,是一个综合外界气候变化、人体内在正气以及病因推断者思维、认识等因素的一个综合过程,其中,风、寒、湿等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发病而言仅是诱因,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同样的气候变化,人生病后出现寒热不同的性质则与人体体质有密切关系。因而,可以认为中医外感病因中除疫毒、疠气等是外来邪气外,风、寒、湿等六淫邪气不能划分为外感邪气,仍属于内生邪气范围。同样,七情内伤致病、饮食内伤致病中七情过激、饮食不节也是诱因,而不是发病的直接病因。因此,对中医“外因、内因”等病因分类、内涵的再界定,是病因学说研究的重要问题。

3.2 病因病机内涵不统一

疾病谱的变化促进了中医的发展,病因病机的新假说、新观点、新理论不断涌现。以毒而言,有糖毒、浊毒、癌毒、脂毒、热毒、内毒、痰毒、瘀毒等等提法。“毒”几乎用来解释、说明临床各种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但毒邪实质内涵不清,各毒邪的性质、致病特点、诊断标准亦不明确。在各种“毒”的用药治疗中,基本以祛除原有病邪如痰、瘀、热、湿等为主,没有专门针对诸邪所化之“毒”设立的治则治法,从而导致糖毒、浊毒、癌毒、脂毒、热毒、内毒、痰毒、瘀毒等诸多病因病机概念的提出,只是区分了病邪轻重程度的差异,缺少专门针对“毒”的治疗体系的制定。在以后的研究中,从诸多病因病机新观点中,筛选出对提高中医临床确有指导意义的病因病机新概念进行内涵、外延界定,明确其“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明确与其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层次结构,形成体系以指导病因病机理论发展。

3.3 病因病机认识多元共识待加强

近年来,有大量的病因病机专项课题立足于病因病机理论创新研究,尤其是现代专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创新,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研究机构多、涉及疾病种类多、切入点不一样,总的来说现代专科疾病病因病机的创新理论内容纷繁、体系庞杂,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呈多元化态势。病因病机认识多元化,从一定角度而言,充分体现了辨证治疗的个体化,但同时也增加了因病因病机多元化而导致辨证施治的复杂与困难。一个疾病缺少相对统一的共识性病因病机认识,从而导致治疗多样化,大大增加了治疗的可变性,这种局势不仅对业界人士造成困扰且有无所适从之感,也不能对中医发展形成正向合力。不同的医家诊疗方案各有差异,不同团队之间的观点也不相同,这样形成的病因病机观点只能在一个团队、一个特定范围内形成共识,较难在国内、世界范围内推广。因此,加强同一种疾病病因病机共识性研究,针对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开展病因病机研究,先形成疾病不同病程阶段的病因病机共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推及整个疾病病程,形成一套业界普遍认可的病因病机共性学说体系,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完善。

3.4 同类疾病共性病机的研究待深入

疾病种类很多,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64],其中含有约55000个与损伤、疾病和死因有关的条目,新的疾病还在不断被发现中没有穷尽。

从临床疾病来看,不同的疾病各有其发生、发展、转变等病因病机演变规律,有多少临床疾病就有多少种病因病机。从现在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现状来看,很多疾病同时存在着“血瘀”“痰”等病因病机变化,存在着类似的病机演变规律,尤其是同一系统内疾病,如心脑血管系统、代谢系统、消化系统等系统疾病。类似的病机演变规律为共性病机研究提供了基础,加强同一系统内疾病共性病机的研究为控制疾病源头、不同疾病协同治疗提供了机会。

3.5 病因病机学说创新方法研究待总结

辨识病因病机是疾病诊疗过程的核心,现今临床疾病谱有很大的变化,很多疾病在古医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现代疾病中医病因病机辨识是当今中医人面临的一项主要的临床工作,不少学者针对病因病机学说研究创新方法进行了总结,目前病因病机创新研究都沿用文献-临证-文献-临证-实验这个基本路径,但结合到具体疾病研究方法都各有差异。因而总结归纳现有病因病机学说创新方法,通过名家思想、名家医案、临床诊疗记录等挖掘认识疾病、辨识病因病机等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形成路径与方法,对创新方法进一步优化,形成规范、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促进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创新发展。

4 展望

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深化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研究。一是加强病因病机理论研究,形成病因学、发病学、病机学完整的病因病机理论体系,提高病因病机理论的地位,建立病因病机学学科;二是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医病因病机与西医学病因病理、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相关联,赋予中医病因病机现代科学内涵。

猜你喜欢

疫毒病因血瘀
话说血瘀证
惊闻疫毒(新韵)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两手
紧抓“疫毒”病机,对证施治新冠肺炎
王檀教授从气化顿滞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血瘀体质知多少
电视的病因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