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哈腔”:四川清音中的“花腔”演唱

2022-02-24朱荟钱乐山师范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期
关键词:花腔清音布谷鸟

朱荟钱(乐山师范学院)

一、简述“哈哈腔”历史脉络

四川清音是巴蜀地区最主要的曲艺音乐形式之一,“哈哈腔”则是四川清音最具代表性的唱腔,在演唱中发出类似“哈哈”笑声而得名。要了解“哈哈腔”的由来则必不可少要先知道四川清音的来历。早期的唱月琴、唱琵琶指的就是四川清音。四川清音属于曲艺类,过去的清音都是以演唱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来完成表演,再早期还被称为唱小曲或唱小调,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和农村流行,以四川方言的形式演唱,被誉为南方最主要的曲种之一,相传还流行于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历史渊源上溯至宋元明年间,是江南民间小曲与四川清音,巴蜀民歌,戏曲声腔等长期融合长期碰撞,逐渐巴蜀化的产物,形式轻便灵活,清新优美,表现力很强。20 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候有很多演唱清音的茶馆曲社以及清音组织,四川清音可以算是当年最流行的歌曲,而最繁华的地区就在重庆,那时候出现了很多演唱清音的组织,20 世纪三十年代“四川清音”名字才算确立下来。清音在过去称为月琴或琵琶,由琴师怀抱月琴坐在茶楼或街道卖唱,琵琶和二胡在当时是高雅乐器,而最初是没有琵琶的,清音演唱不断迅速发展,才有高雅乐器琵琶引入,琵琶也运用进去。清音逐渐发展,音乐性丰富起来,里面增加了二胡和中胡等乐器,再后来,清音的表演性和艺术性大大增强。演员进入剧场演出,也由坐唱改为站唱,演员的演唱形式也很丰富,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演绎,通常左手击檀板,右手敲竹鼓(歌曲间奏的时候敲)。“哈哈腔”是四川清音里最具特色的润腔手法,最具有表现力且拥有清音花腔演唱方法,曲中常出现哈哈笑似的顿跳声音,特别是唱段的末尾,因此被称为“哈哈腔”。1956 年李月秋老师在国外演唱得到世界的肯定,获得荣誉的金质奖章,其作品就是我们熟知的歌曲,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的《小放风筝》,为四川清音赢得国际声誉,当时的西方国家把四川清音“哈哈腔”称为中国的“花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陆续成立曲艺团,四川清音是演出里必不可少的曲种。

二、“哈哈腔”演唱特征

(一)类似哈哈笑声的“哈哈腔”演唱

“哈哈腔”作为四川清音演唱中一个流派的演唱方式,它的演唱方法主要是以跳动音为主,常常是伴随着四次以上的跳动,声音清脆婉转,似断非断,音域多集中在中声区。在清音演唱中也是演唱方法里最有特色、最难掌握的,它是别具一格的花腔方法演唱方法,并且常出现在该清音曲中较快速度的偏高音的位置。“哈哈腔”也叫柳子调和合合腔,最早运用哈哈腔的老艺人是来自四川的清音艺人蔡文芳,后来是李月秋,李月秋在之前清音演唱方法的基础上,更加创新发展,更加丰富,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感情需要,使其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演唱流派。哈哈腔是俗曲曲名,源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与交汇,广泛应用于不同的曲牌。清嘉庆甲子年间刊行的竹枝词,最早记载了四川清音的盛况;“清唱洋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这里的哭五更是当时四川清音的曲名,而廖儿指的唱清音的廖贵。当时的他在蓉城家喻户晓,是蓉城耳熟能详的清音“明星”。四川清音的特点是使用衬词“啊”或者类似于啊的各类开口音“哇”“哈”“呀”“呵”“哪”。体裁和结构形式分为大调: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背工调、越大调、反西皮调、滩黄调、小调(除大调外的所有曲牌)。哈哈腔演唱要求顿音连续和强装饰音,其次要求在较长时值音上加“啊”“哈”类字的加花装饰,旋律因此更加生动,且音乐形象也更加活泼。哈哈腔需要音色明亮,声音灵活,演唱位置高且十分靠前,除了音高没有花腔那么高以外,其他地方的演唱特点与花腔极为相似。

(二)解析“哈哈腔”的演唱基本方法

四川清音最具特色的润腔手法是“哈哈腔”,也是清音表现方法上最出色的最有表现力的。顿音明显、音隔跳跃,成为四川清音骨架式的技术方法。哈哈腔是连续跳动四次以上的顿音组合而成的,听音上呈现成串成线,断中有连,似断非断的特点。乐思上呈现出喜、怒、哀、乐、抑、扬、顿、挫的连续乐句,以及反思极大的情绪。发出的声音若“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弹巧。“哈哈腔”发音的关键是在舌根弹动,依靠发声上丹田之气冲动,通过口腔高、舌口叫靠前的共鸣位置,是顿跳的不间断的哈哈腔,均匀的由口中如一颗颗珠子滚动出来。注重声带力度的控制,运用气息支撑的弹性及运用横膈膜获得轻巧明快、干净利落的哈哈腔。调节气息冲击的速度,可以控制“哈哈”音的速度,并且调整发音腔体中不同的气息位置,“哈哈腔”的声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哈哈腔”有时也出现在中速和稍慢速度的中低音部分,那么,唱时更需要我们把气吸深,并且藏得住,喉头要保持松弛、稳定。发音时,在丹田气息的冲击下,小舌头和大舌头相互撞击,稳住气息而慢慢送出圆润浑厚的“哈哈”跳音,明亮灵巧,一气呵成,声音似断非断,饱满且结实。

20 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非常好听的《布谷鸟儿咕咕叫》《青杠叶》的清音小曲儿,由李月秋演唱的《布谷鸟儿咕咕叫》哈哈腔始终贯穿整个唱段,唱词意境得到很好的展现、渲染和烘托。之后清音《断桥》整个唱段是以爱情为主的,歌曲如泣如诉,表现了善良的白素贞对许仙的忠贞爱请与难舍难分,运用低回婉转、朴实深情意境,节奏缓慢稍自由的哈哈腔,声音似断非断、此起彼落,将演唱者的内心独白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清音《公社的礼花》,在唱词“紫花绣成千段锦,红花洒开满天霞”上,“哈哈腔”的衬腔和速度稍慢,且抒情优美、浑圆结实,而在另句唱词“银花飞舞漫天雪”,速度则是逐渐加快,。“甩尾巴”唱词的尾腔上,加上一串轻盈快速的哈哈腔,给人的感受舒畅欢快、轻松活泼。鲜明对比一快一慢,速度相互陪衬,“快”衬出了“慢”的抒情优美;“慢”衬出“快”的轻快活泼。层次分明,唱段表现加强。

“哈哈腔”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哈哈腔”的使用不能离开唱词和整个唱段的搭配艺术效果,只注重哈哈腔方法,反而会破坏整个演唱。任何事物都一样,哈哈腔也有它的二重性。在个别的演唱中出现了专门为唱哈哈腔而唱哈哈腔的倾向,这种演唱不仅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倒容易令观众听烦。所以,运用“哈哈腔”必须要从内容出发,因词而异,善于设计。

三、阐释代表作《布谷鸟儿咕咕叫》演唱

《布谷鸟儿咕咕叫》里面拥有丰富的“哈哈腔”,将四川人民的直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歌曾是笔者的考试曲目,经常上台演唱,经清音艺人调教过,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它的民歌体结构属于小调,全曲以哈哈环绕,和我们大家熟知的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走向相似。

如图1 所示,整首曲子共分为这四段,跳跃轻快的优美旋律,再加上活泼生动的唱词,将歌曲描绘的早春三月田间,人们辛勤劳作,菜花儿黄、麦苗儿绿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农民勤快在田间劳作,春天也早早来临,大地万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更加预示了农村秋后丰收的好兆头。整首歌曲简短精练,旋律起伏不明显,歌曲中如珠珠落玉盘清脆般声音的哈哈腔,全曲唱词生动活泼,富有灵性,旋律优美欢快,四川本土味儿非常浓郁的浸透出来。加上活泼生动的唱词,歌曲成为深受广大听众喜欢的清音之一。

图1 《布谷鸟儿咕咕叫》谱例(局部)

《布谷鸟儿咕咕叫》第一句就是全曲的最高音,整体旋律跳动不大,音域差距也小,在歌唱中要求气息的运用连贯、流畅,开头以连续的六度跳跃进行,演唱者在演唱这里的时候,要求位置挂好声音靠前,口腔放松,虽然还没到演唱“哈哈腔”的位置点,但是依旧要轻快明亮的演唱。接下来的“哈哈腔”也是一样要求,在这基础上要求顿音,气息如狗喘气般的有弹性的“哈哈哈气”,位置点高打上去,犹如蜻蜓点水般的声音轻巧灵活,富有弹性,配合舌根稍微地用力唱出抑扬顿挫的跳跃感觉,注意横膈膜的快速动作要协调连贯,声音似断非断轻快明亮,眼前是布谷鸟儿欢快的飞来飞去,调皮嬉戏自由自在的生动形象。四川清音的最大特点就是他的语言风格,四川话。在演唱《布谷鸟儿咕咕叫》时,用四川方言去演唱歌曲的歌词,一定要是标准的方言,那个本土味儿才能更加明确,歌曲的四川味儿才能表现出来。但是,歌曲还具有说唱的感觉,说唱是四川清音的重要特点,说和唱同时进行,说中带唱,唱中带说,似说似唱,似唱似说。在咬字方面,演唱这首清音,也需要吸收声乐演唱的语言咬字归韵方法,例如,歌曲的第一句就是“布谷鸟儿咕咕叫”开口发声第一个字字头咬准,要坚定有力,对字腹的要求也同声乐演唱咬字一样,字腹延长但是不变形,字尾收声也得准确直接归到位。

《布谷鸟儿咕咕叫》中“哈哈腔”不只用于尾腔。每段的中间或者句尾都会出现哈字,哈哈腔贯穿全曲。以前的“哈哈腔”只出现在清音“哈”“呵”的位置,使用“连续的跳颤音”。现在的“哈哈腔”是走的李月秋老师的路线。“哈哈腔”被李月秋所发扬,他将“哈哈腔”运用到很多清音歌曲中去,为“哈哈腔”能够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哈哈腔”的表现也不同,唱段感情的不同差异,“哈哈腔”的表现则有不同的表现效果。歌曲里有“这边绕”“那边绕”类型的歌词,形容小鸟儿飞来飞去活泼的欢快景象,在演唱的时候也像前面一样,需要唱出连续顿音跳动。全曲从跳跃到婉转,气息支撑,发音位置声音靠前以及舌根的灵活性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哈哈腔”和我们熟知的花腔很相似,美声中的花腔是科学的演唱方法,广为人知,传播性广,它的声音富有弹性,为了使哈哈腔更具有科学性,我们可以从花腔入手,可以在气息上下功夫,气息吸深,要有腹腔和胸腔的稳支撑,将口腔以打哈欠的状态将口腔上下张开,声音竖起来,同时保持笑肌抬起,在气息的作用下运用自己的舌根,保持灵活性,然后歌曲中每个“哈”字都要将共鸣点打向眉心,以连续短促的顿跳声唱出来。《布谷鸟儿咕咕叫》中“哈哈腔”的运用,生动的描绘了布谷鸟儿报春时的喜悦,神态绘声绘色。这首歌是四川清音优秀作品代表之一,里面出现了许多高难度的民族花腔方法,精彩演绎的呈现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得到大家认可,是中国曲艺里难得的精品。

四、“哈哈腔”与“花腔”的比较

从方法上来看,“花腔”的头腔和气息最重要,发声位置在头腔,气息量要求大,运用腹腔横膈膜的气息支撑,发出声音通透共鸣大,喉头要求放松落下来,以音域广阔的高音为主。而“哈哈腔”基本没有华彩的高音,一般还以偏低音的小花腔为主,但是依旧华彩,不管是难度还是表现形式的丰富都是亮点。和美声一样,依然是连续顿跳音为主,但是舌根处为发音位置,舌根灵活且位置靠前。音域也不高以中音为主,位置靠前,而气息要求不需要吸那么深。从声音给观众带来的共鸣来看,“哈哈腔”是以哈哈笑声的音响呈现给听众,音色清脆明快,犹如落在盘子的颗颗珠子一般,但是,也有作品需要不一样,表现出现略微的变化,以跳音但黏黏的效果呈现,音响似断非断。那么,西洋花腔呢,“花腔”的音响犹如夜莺般的叫声灵活,根据歌剧内容的不一样,声音色彩可以完全不一样的变化。

“花腔”与“哈哈腔”都有相似的音响效果,声音跳跃灵活轻巧,演唱中还呈现各种丰富的色彩变化,在过去是流行的音乐,因此,哈哈腔被誉为中国的花腔是毫无异议的。当然,它们之间也有一些不同点,从音响效果上看哈哈腔的演唱位置靠前,点状面罩很清晰,发音位置集中在舌根处,而花腔的位置在头腔,也就是鼻腔的顶端,鼻窦上方率高一点的位置,声音发音一定是那个位置起步,并且保持住位置点不晃动。哈哈腔的声区基本出现在中音区,并且音域跨域跳跃不大;“花腔”的声区都出现在高音区,跨度大的音域跳动,使花腔在听觉上难度系数高,这样的高音域一定是和气息腔体分不开的,一定要协调运用按照比例的不同腔体打开,声音圆润饱满,穿透力强。花腔强调通道的竖立,头腔共鸣方法很重要。演唱场地上也有区别,“哈哈腔”都是定点剧场演出,并且歌曲量较少,西洋“花腔”现在得到全世界的喜爱,过去在歌剧剧院演出,现在广泛传播。

猜你喜欢

花腔清音布谷鸟
《园林清音》
南风清音——南方风景青年油画五周年作品展作品选登
布谷鸟读信
浅析花腔技法在《玛依拉变奏曲》中的运用与启示
寒溪
浅谈美学教学中花腔女高音的技法训练
浅析豫南艺术瑰宝
布谷鸟叫醒的清晨
《山水清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