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审美现代性的视角
——以民俗摄影的聚焦为例

2022-02-24向先清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代人现代性民俗

向先清(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摄影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同的聚焦方向反映了人们反思现代性的不同角度,体现出审美现代性的不同视角。

审美现代性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分化出来的产物,它与社会现代化一起构成了现代性的张力结构。一方面,它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又对社会现代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它像是一个爱挑剔和爱发牢骚的人,对现实中种种不公正和黑暗非常敏感,它关注着被非人的力量所压制了的种种潜在的想象、个性和情感的舒张和成长;它又像是一个精神分析家或牧师,关心着被现代化潮流淹没的形形色色的主体,不断地为生存的危机和意义的丧失提供某种精神的慰藉和解释,提醒他们本真性的丢失和寻找家园的路径。”因此,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审美现代性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批判性,为生活在工具理性“铁笼”之下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审美的救赎。

民俗摄影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它以各种民俗事项为表现对象,是民俗文化的专题展示,它不同于一般的民族风情摄影,而是有着特殊目的的摄影样式。民俗摄影是时代的产物,其兴起和发展反映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文化的关注,这种关注实际上是现代人在精神家园丧失之后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是人们对现代性的一种美学反应。民俗摄影所关注的对象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圣意味,这种文化内涵和神圣意味在今天能够带来一种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从而具有一种韵与余韵之美,民俗摄影的兴起和兴盛,表明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对现代生活的不满,弥漫其中的是浓浓的乡愁,这种乡愁随着现代性的深入而不断得到强化,传统的、乡村的、民间的、民族的社会逐渐成为一种“审美的幻象”,最终体现为一种“乡愁乌托邦”,从而与现代社会形成一种张力,发挥其审美批判的作用。因此,在这里,民俗摄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摄影门类,而是一种美学现象,是审美现代性的表现。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它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慰藉和解释”,帮助人们寻找“母亲”,寻找回家的路。

民俗摄影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是多方面的,这种关注体现为不同的聚焦方向。聚焦,本是一个光学术语,指的是“使光或电子束聚集于一点。”又“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用在这里指的是民俗摄影的独特视角,也就是民俗摄影的关注点。这些关注点,既是摄影者的关注点,同时,也是社会大众的关注点,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体验,是民俗摄影的生命力所在,是其表现民俗之美的一种机制。透过这些视角,我们就能窥见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具体而言,民俗摄影从六个视角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即聚焦民间、聚焦传统、聚焦乡村、聚焦民族、聚焦边缘、聚焦远方。这六个视角隐含着丰富的美学二元范畴(如民间与官方、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边缘与中心等),有着丰富的美学意味,反映了人们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折射出现代人在精神家园丧失之后,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不同视角。

一、聚焦民间

这里的民间,指的是民间社会,是与上层、官方、主流、精英社会相对的社会空间。人们对民间社会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如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医学、民间游戏、民间礼仪、民间信仰等。民间文化既是最古老的文化,又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在今天依然活生生地存在着的文化。这种文化和上层的、精英的文化一起构成了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同时,又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社会的厌倦,而民俗摄影对民间文化的展示,恰好满足了人们逃离现代困扰的愿望和对民间社会的诗意化、浪漫化的想象。如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6 届人类贡献奖”年赛特别奖文体游艺类:《最后的皮影》(张韬[中国]图/文),反映的是民俗摄影对民间艺术——皮影戏的关注。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民间艺术是人们了解民间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使人们在电影、流行音乐之外获得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二、聚焦传统

聚焦传统,指的是对一些民俗事象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和重视。中国如今正面临社会转型,许多传统文化面临消失。一些民俗事象由于历史的积淀,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而受到现代人的关注,一时成为现代人青睐的对象。

我们以第一届国际民俗摄影赛事“人类贡献奖”年赛综合类大奖——《俺爹俺娘》为例,来分析民俗摄影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视。这部作品是姜波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了自己的父母30 年的一些生活瞬间,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孝道、亲情等内容,读来十分感人。

这些图片已经编辑出书,在社会上很受欢迎,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传统文化由于失去了社会根基而面临消失。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要勇敢地抛弃,对于那些愚昧、违背人性的东西,我们要仔细地加以甄别。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美的价值,我们必须想办法保住,赋予其时代新的内涵,让其继续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即所谓“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比如,我们“尊老爱幼”的传统,孝道的传统。这是包含人性美的内容,我们应该保存并发扬光大。这些图片和书之所以受到的欢迎,反映了人们对亲情,对孝道的认同,反映了传统文化优秀价值在今天的生命力,也反映了现代人对传统价值的一种回归和固守,这些价值实际上是永恒的,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该保留的优美的文化。通过这些图片,这些充满温情的生活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儿女的孝道,它让我们每个人都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也被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三、聚焦乡村

乡村与城市相对,我们说民俗摄影“聚焦乡村”,主要指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关注。城里人向往乡村生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乡村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乡村社会,由于受工业文明影响较小,自然环境往往没有被污染和破坏,所以在乡村社会,往往环境优美,水质清澈,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因此,乡村社会往往又被称为氧吧。尤其是到了夏季,许多乡村就成了避暑的好地方,人们希望到一个绿树成荫,泉水淙淙的地方避暑。二是对乡村社会悠闲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虽然农村也是繁忙的,但是与城市里机械、高压、快节奏的工作状态相比,这里仍然显得悠闲、轻松、缓慢:夕阳西下,农人荷锄归来,共话桑麻,鸡犬相闻,炊烟袅袅。这在城里人看来,是多么悠闲自在的一幅农耕图啊!三是人们对农村社会人与人互帮互助、彼此熟悉的人际关系的艳羡,在这种社会里面,人们以集体活动为中心,个人安然寄生于集体之中,这种社会,我们称之为“民歌社会”,是现代人对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浪漫化想象。

民俗摄影有很多是反映乡村生活的图片,这些图片给我们营造一个诗意的、幻象的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派天然,人们的生活相对悠闲自在,与城里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城市里,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在房子周围弄点花花草草,很多商品房小区都以“花园”命名之。在乡村,情况则完全相反。在这里,房子本身即处于树木花草之中,房子即被树木花草包围着,而不像城市里,花草树木被房子包围着。乡村的世界,是鸟语花香的世界。城市里的小区,就算是栽了花,种了树,植了草,也不会引来多少鸟语,也没有多少花香。乡村的世界,正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所说的那样:“伸手就可摘到桃子吃,出门就可以看到一条清澈的河水,你可以在那儿洗菜、打水。有时我躺在河边,抬头看流云无穷的变化、树影的婆娑,完全是一种美好的景象,我觉得美极了,幸福极了。”这是成为城里人之后的杨丽萍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乡村生活在她的记忆里“美极了” “幸福极了”。事实上,这也正是现在一些城里人对乡村生活的印象。

如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四届“人类贡献奖”年赛建筑文化类提名奖,《侗族民间建筑》,(张清澍[中国]图/文),就是对侗寨乡村风景的展示。又如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六届人类贡献奖”年赛特别奖,生活习俗,《耕》(李景生[中国]图/文)就体现了由耕牛、狗、鸡玉米等构成的乡村生活图景。

四、聚焦民族

“聚焦民族”,指的是民俗摄影对某些民族文化的关注,尤其是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系统,包括信仰、人生礼仪、语言、艺术、服饰、饮食等,这些都对现代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对现代人来说,这些民族文化往往充满神秘,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由于文化的差距,这些还保持着较强民族性的文化,往往又是被浪漫化的对象,给人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因而备受现代人青睐。现代人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往往集中在民族节日、民族艺术、民族服饰、仪式等方面,这也反映出现代人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和追求。

我们以壮族歌圩为例来说明现代人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如图1、图2、图3。壮族人民是爱唱歌的民族,以壮族为主的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歌圩是壮族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族文化。笔者曾做过相关的田野调查,对壮族人民爱唱歌的习俗深有体会。

图1、图2 反映的是广西平果县太平镇的歌圩,是笔者在调研中拍摄的图片。事实上,平果县的歌圩不仅仅是在太平镇进行,而是在太平镇附近几个镇轮流进行。这里的歌圩没有专门的舞台,田间地头就是他们唱歌的地方。我们曾做过采访,他们说,只要有空,是一定不会错过歌圩的。歌唱就是他们的生活,不唱歌,就不快乐。要是错过一场歌圩,他们心里就会几天闷闷不乐。

图1 平果嘹歌-田野间的歌圩

图2 平果嘹歌-田野间的歌圩2

图3 反映的则是著名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盛况。每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缘于壮族历史悠久的歌圩,但又有新的特点,那就是与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结合,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如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文化、经贸、旅游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群众性活动,是民族性、传统性、现代性、国际性、时尚性等风格的集合体。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成为南宁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品牌形象:绿城南宁,天下民歌眷念的地方。

图3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五、聚焦边缘

这里的“边缘”指的是那些不被人关注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一些民俗文化迅速土崩瓦解,尤其是一些久远的、原始性的文化更是摇摇欲坠,成为当今社会一种边缘性文化。“聚焦边缘”反映了现代人对这些边缘性文化的关注,反映了现代人留住人类记忆的努力,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文化抢救心态。

如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三届“人类贡献奖”年赛人物服饰类提名奖:绣面黎女,(李荣[中国]图/文)反映的是中国海南彝族的一些纹面的老人。绣面、纹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黎族先民与自然崇拜及祖先崇拜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识及追求,是我们了解人类历史,认识昨天的一面镜子,在今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但是,同时,这些文化不可再生,不可复制,随着历史的前进,这些都必将消失。因此,记录和保存这些文化现象,就显得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六、聚焦远方

这里的“聚焦远方”指的是对地理位置比较远异文化的关注,这种关注体现了现代人对异文化的高度关注,反映了现代人文化交流的渴望,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共享”观念的体现。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民族文化想要更新和发展,都必须在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向别的文化学习。因此,在文化出现趋同化趋势的今天,人们都有一种迫切地想要了解其他文化的愿望,尤其是那些陌生的、和现代文化截然不同的、新鲜的文化。

这样一种愿望,反映了现代人对现代文化的反思和对多元文化的一种追求,归根结底,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追求。这些远方的文化带给我们新鲜的气息和重要的启示。

如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6 届人类贡献奖”年赛特别奖,《阿帕奇山的精神舞者》(Mary Jane Alexander[加拿大] 图/文)、《立陶宛民族服装》,(Rymantas Penkauskas[立陶宛]图/文)就体现了人们对远方异文化的关注。

七、结语

民俗摄影诞生于民俗文化逐渐受到重视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之下,其兴起、发展、繁荣的历史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见证,其对于民间、乡村、传统、民族、边缘、远方等的聚焦,反映了人们在现代性困境之下的审美突破:在民间和乡村体验慢生活,在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中寻求滋养,以对远方和边缘文化的关注来缓解全球化所带来的同质化焦虑......而在以上种种聚焦当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弥漫其间的浓浓乡愁。在今天,乡愁已不仅仅只是一种情结或情绪,而是浸染在现代人生活方方面面的行为。“在中国文化中,‘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感觉结构,指‘身土不二’被打破之后,对失去了的美好的田园般的过去的回忆和向往......‘乡愁’是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以后,才出现的文化和审美现象,它与现代都市的出现、与现代工业的出现相联系,也包括与现代人际关系的冷漠甚至相互对立相联系。”“当我们离乡土越来越远时,一种狂欢的喜悦却往往被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拥住,甚至不忍拒绝,且沉醉其中”。当下中国是一个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多元文化共生、多重语境叠合的社会形态,民俗摄影对地方性、边缘性、流动性文化的关注,实际上反映了现代性困境下人们的一种自我救赎,充当了现代人的“乡愁乌托邦”,体现出审美现代性的不同视角,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猜你喜欢

现代人现代性民俗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北京晚清园林中的现代性线索
民俗中的“牛”
现代人的避难所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漫画民俗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智珠
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