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关键要素及行动路径

2022-02-23李强王君君

职教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关键要素双高计划高等职业教育

李强 王君君

摘 要:“双高计划”的启动是高职教育进入提质增效阶段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从关键成功因素理论的视角,秉持其“外部因素—关键因素—行动路径”的线性逻辑机理,基于历史基础、时代基础、价值基础的外因分析,抓住双高院校建设的关键要素,即从产教融合、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服务领域四个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建设的行动路径。以四个关键要素为突破点,通过加快专业群布局与产业链结构的对接,强化教师团队与教师关键能力的协同,坚持立德树人与以技为重相统一,推进服务有效性与服务幸福感的获得,建设成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院校。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关键要素;行动路径

基金项目:新时代东中西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联盟2021行动课题“新工科视域下高职‘双师型’教师核心素养的测度与提升研究”(项目编号:GZYX20210101)

作者简介:李强,男,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高职教育;王君君,女,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1-0067-08

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的总体目标[1]。2019年12月10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共197所学校入选,其中有56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141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2],入选的高职院校名单已经正式对外公布。那么,它们如何建设和实施呢?这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的远大前景。本文从关键成功因素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双高计划”建设的十个改革任务点,对“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要素和行动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基于关键成功因素理论探讨建设“双高院校”的必要性

“双高计划”的实施落地是国家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建设的延续与创新,意味着高职教育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双高计划”提出“1个加强”,指的是加强党的建设,是出发点;“4个打造”指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是建设任务;“5个提升”指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是工作目标。“双高计划”的建设内容任务宏大,所涉及的各个目标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且建设任务应有所偏重,以点带面尤为重要。因此,基于关键成功因素理论探讨“双高院校”建设有其必要性。

关键成功因素理论是信息系统开发规划的方法,由哈佛大学教授威廉·泽尼(William Zani)提出,其理论核心认为在多个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中,存在若干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其加以管理可以提升组织整体绩效[3]。基于此对“双高院校”建设进行分析,有如下三点认知。(1)外部环境是“双高院校”建设的基础。在关键成功因素理论中,环境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是决定企业或组织成功的基础性因素。企业或组织会因外在环境的变动而间接影响到关乎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亦是如此。外部环境例如国家政策环境、社会大众认知等,对“双高院校”建设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关键因素是“双高院校”建设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关键成功因素理论中,企业存在多个变量,它们直接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中有若干个因素,也可以说是成功因素。通过找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关键因素集合,围绕成功因素进行规划,可以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双高计划”建设提出的十个改革任务点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与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因素的信息集合。把握建设的关键要素,以点带面促进双高建设的全面优化,能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指明方向。(3)关键成功因素理论适用于“双高院校”建设。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组织,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与企业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科研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两者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因而关键成功因素理论同样适用于“双高院校”建设,可作为本文开展研究的理论性支撑。在双高建设过程中,运用关键成功因素理论,秉持其“外部因素—关键因素—行动路径”的线性逻辑机理,分析高职院校建设的现实基础,整合高职院校建设的因素集合,明确其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从而优化高职院校建设的行动路径,对建设高职院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现实基础

关键成功因素法是基于相应环境的重要需求中的关键因素,推进系统目标实现的信息系统开发规划方法。外部因素的确定是促使系统目标进一步实现的重要因素,本文即从历史、时代、价值三个方面厘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现实基础,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关键要素的确定。

(一)历史基础:从国家示范到双高院校建设

从“示范校”建设到“优质校”建设再到“双高计划”的建设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过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遵循的历史必然。2006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進“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示范校”“骨干校”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意味着高职院校建设逐渐走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正轨。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院校建设从文本形式向内容实质转变。 经过十年积淀,自上而下的示范校优质校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质量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4]。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开始转向办学特色与精细化定位发展。因此,“双高计划”的应运而出,意味着高职教育进入提质增效阶段,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持续深化一路走来的历史必然。“双高计划”将“中国特色”与“高水平”作为核心,是国家政策的具体体现,是高职院校特色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完美结合,是强调立足校本差异、推动高职院校注重个性化发展和精细化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5]。

(二)时代基础:类型教育观深入人心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在国家政策层面首次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其社会地位被“误解”的局面正在发生转变,类型教育观逐渐深入人心。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的特色区别于普通教育,不再是传统观念上满足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备选教育方式,而是可供学习者选择、具有职业导向功能的教育路径中的一种[6],与普通教育享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职业教育倾向于对就业的导向作用,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动态性。开放性体现在教育对象面向社会大众,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教育对象扩展到退役军人、下岗工人以及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为其提供了深造学习的机会。多元性体现在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多元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基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动态性体现在人才培养需要与生产需求对接,并针对产业动态发展作出相应调整,以实现职业能力对接岗位能力、人才培养契合产业需求。

(三)价值基础: 形成中国方案的创新式典范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其中“中国特色”是“双高计划”建设的根本原则,更是形成中国方案的创新式典范作出的最新战略部署。类型教育定位是职业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属性,“双高计划”项目实施的前提条件与最终目标是走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形成中国方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7]。“双高计划”项目实施对高职院校建设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扎根中国大地,形成中国方案的创新式典范,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时代育人情怀、弘扬“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彰显教育公平与公正的中国模式,并逐步形成了知行合一的特色职教体系。因此,“双高计划”的实施彰显了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本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元素,能为力争建成“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提供中国式创新典范。

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关键要素

“双高计划”承载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现实基础,凸显出“中国特色”“高水平”元素的适切选择,是解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策略。当下,高职院校的建设发轫应从产教融合、教师队伍、人才培养以及服务领域四个关键要素着力,以此推动双高建设更好地服务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产教融合的深度

“双高计划”是高职院校响应国家重大战略、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契机,而产教融合是“双高计划”推进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原则与关键要素,明确产教融合的“深”是当前双高建设关注的要点。挖掘产教融合的深度应以产教融合为主导,多方面融合、协同推进高职院校建设。第一,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要趁着“双高计划”的政策优势借力而上,立足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的升级需求,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使教育与产业形成合力,开展适配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第二,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专业群的建设旨在发挥专业群的凝聚力与服务力,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全方位融合,因此需要以产业链为依据,建立链式专业群,根据产业技术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产业文化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产业发展对专业群建设的要求[8],开发与“国际可交流”的专业标准与课程体系,使先进的产业理念、产业技艺、工匠精神等产业要素融入专业建设全过程中,以此推进“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进程。第三,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双高计划”突出校企合作水平的提升,因而在产教深度融合中要主张双方在主体地位、合作关系、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平等互利,体现校企双元育人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梯度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高水平双师队伍以提升学校发展水平,达到双高院校的建设标准。为此,教师队伍的梯度应从教师团队外部结构与教师自身内化关键能力入手,推进双高院校的建设发展。首先,教师团队外部结构应是由行业权威的专业群带头人、攻坚克难的骨干教师、潜力大底蕴高的青年教师、行业企业人才与技能大师名匠共同组成的团队[8],确保教师团队的多元化与优质化。教师队伍中的人员应具有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经历的从业背景,并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以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梯度,使得教师团队的外部结构得到固化,促使双师队伍优化以及形成专兼互补结构。其次,教师自身内化关键能力应从职业品质、专业素养、教育素养三个维度深入。职业品质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原则,以师德促进学生德育,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的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素养是教师自身内化关键能力的重要特征,是指具备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依仗。教育素养是教师自身内化关键能力的集中体现,强调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双重能力要素,通过知识传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双高计划”背景下,优化教师队伍的梯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在于教师团队外部结构与教师自身内化关键能力的统一。

(三)人才培养的高度

人才培养的高度是解决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同时也是决定教育类型属性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表述中先后经历了“技术工人”“熟練的劳动者”“专门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等变化发展[9],这一系列的称谓变化凸显了人才培养的职教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凸显了技术技能特征,因而“双高计划”的启动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规格的要求。提升人才培养的高度更应关注其职业性、教育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首先,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核心的特质,决定了其能否适应产业升级和更迭发展的需求。职业性要求以掌控技能为本位,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规律,以就业为突出导向,凸显技术技能的培养。其次,教育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才培养的精神核心。教育本身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教育性体现在对学生自我生存、发展和完善能力的培养上,以及道德品质、坚定意志、进取精神等的培养上。职业教育要培养以能力为重、德技并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最后,创造性是决定人才培养高度的关键特征。无论是产业升级迭代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都是第一要义,更是当前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的制胜法宝,能决定人才培养的高度。

(四)服務领域的维度

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是高等职教的重要职责,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核心。高职教育的服务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内人才的培养与培训,还应扩展到服务国家战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艺传承、扶贫攻坚、终身学习等多个领域和层次[10]。“双高计划”对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服务领域的维度在内容、对象以及侧重点上均应有新的扩展。在服务内容维度,高职院校应致力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转化,包括人才的培养定位、科技成果的研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成人教育的培训与终身教育的普及化等,从区域产业发展到经济体系建设、国家重大战略,以点带面,统筹发展。在服务对象维度,高职院校需实现从国家到行业企业再到个人的逐层推进,由标准化向多元化转变,对技术工人、退役军人、农民工、残障人士等群体开展继续教育,拓展基层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从服务的侧重点来看,高职院校应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为主线,协同技术研发与工艺改进,从而推动多因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建设应不断扩展高职服务领域的维度,在服务内容、对象、侧重点上进一步挖掘延伸,不断促进服务的个性化和精细化发展,提高社会服务的效度与信度,提升服务对象的幸福感与满足度。

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行动路径

基于关键成功因素理论,本文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师资队伍为建设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动力,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要任务,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行动路径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加快专业群布局与产业链结构的对接,推进产教融合的延伸深度

“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启动实施的主要方面,也是职业教育长期推进的重要命题。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提出“重点建成500个左右特色专业群”,这是国家文件首次提出建设“专业群”。随后,《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进基本实现了专业群建设模式的全国性覆盖,专业群系统已初步形成。“双高计划”提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其专业群建设依据“示范校骨干校建设—优质校建设—双高院校建设”的发展阶段,体现了专业群布局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从兼顾平衡到扶强扶优,从“外部倒逼”到主动作为,不断向着高职教育发展的顶峰攀登。专业群建设的目的是让培养的人才满足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技术领域岗位职业域的职业能力要求[11],为契合双高建设,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加快专业群布局与产业链结构逐步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其一,要依托区域经济结构与行业重点产业发展,通过调研和科学分析学校相关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的互动逻辑,对学校专业群的结构布局和发展规划作出与产业链相适应的调整,形成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的“集群对接”模式,优化专业群布局与产业链结构的对接路径。其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通过校企共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为思路,构建“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核心课程+N个职业技能课程”的课程体系。要建设“双师型”团队,培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与产业链全面对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破除产业和教育壁垒,促使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需求,推进产教融合的延伸深度。

(二)强化教师团队与教师关键能力的协同,优化双师队伍的结构梯度

“双高计划”文件发布不久,教育部发布《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提出“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为“双高计划”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指明了新的方向。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以教师团队合作为主体,协作分工进行模块化教学,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和以德立身的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强化教师团队与教师关键能力的协同模式,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要从制度建设、构建均衡团队结构、培养教师关键能力三个方面,强化教师团队与教师关键能力的协同,优化双师队伍的结构梯度。首先,高职院校要以制度建设为导向,健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体系建设。要以“双师”标准为导向,建立健全教师准入任用、培训培养、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考核评价、评优评先等系列制度。要充分调动教师队伍的团队精神与内生动力,激发教师的个性与潜能。其次,教师团队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知识层次、专业层次等结构要均衡合理,涵盖专业群建设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产业导师,以及由企业行业领头人组成的兼职教师,开展分层分类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团队结构的优势互补,保障教师团队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以点带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后,要关注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聚焦职业品质、专业素养、教育素养三大核心能力,促进教师关键技能的改进与创新,推动教师关键能力的全面发展,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坚持立德树人与以技为重相统一,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度

立德树人是“双高计划”实施的根本任务,更是高职院校坚守职业教育根本的时代使命。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立身之本,是个体对社会伦理规则的内化过程[12]。落实立德树人需要以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与以技为重相统一,将德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古人有“三不朽”,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居于立功、立言之首,是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对“双高计划”而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以德为先,旨在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严于律己的个体行为品德修养,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敏捷的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技为重是当前产业升级发展的时代要求,体现了能力本位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要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导向,将职业性、教育性以及创造性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践行将以道德为首、技能为重和知识为基完美结合的育人观,实现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通过建立健全 1+X 证书制度,将课程与职业技能培训、知识与技能一体化相融通,完善从专业内部到专业之间再到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逐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促使学生掌握更为精湛的技能、获得更高等级的资格认证,夯实职业技能的内化能力,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与内生动力;要以德为先,以技为重,并将两者相互统一,培养更多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工巧匠”。

(四)促進服务有效性与服务幸福感的获得,深化服务领域的精细维度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工作目标,也是高职院校实现社会价值、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应面向多个领域和层次,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实质,趋向于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以指向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主线,深化服务领域的精细维度,这是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使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为服务产业发展需求能力、服务行业企业发展能力、服务人才成长发展能力[13],并立足于这三个服务领域维度,促进其服务有效性与服务幸福感的获得。其一,通过提升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力,以技术服务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生活品质,为区域产业发展及人民生活服务。其二,通过提升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在行业企业新科技的推广转化、产品升级、职工培训、社会声誉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输送,帮助行业企业节省在人才招聘、基地建设、设备损耗等方面的支出与成本。其三,通过提升服务人才成长发展的能力,拓宽人才培养领域,主动服务驻村干部、退伍军人、下岗员工以及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促进个人幸福感的获得与回归。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 号,2019-04-01.

[2]教育部,财政部 .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Z].教职成函〔2019〕14 号,2019-12-13.

[3]闫希敏,李月琳.关键成功因素视角下的数字图书馆交互评估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0):24-32.

[4]孔德兰,周建松.财政新政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6(33):29-32.

[5]莫春雷,李小娃.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历史方位、关键命题及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1):6-11.

[6]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1-11.

[7]刘晶晶,和震.“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预期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15-122.

[8]刘斌.“双高计划”多维度提升高职教育发展质量[J].现代教育管理,2019(6):96-100.

[9]李辉政.“双高计划”推动下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的构建与对策研究[J].重庆建筑,2019,18(11):10-13.

[10]闫广芬,李文文.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国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6):27-33.

[11]丁锦箫,龚小勇.“双高计划“引领高职专业群建设: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24-30.

[12]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OL].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14.[2021-11-01].https://doi.org/10.16783/j.cnki.nwnus.2020.03.001.

[13]吴一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素解构与评价策略[J].职教论坛,2016(13):14-19.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关键要素双高计划高等职业教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浅谈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
大学跨学科合作的学科整合机制及其模式选择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撰写科技论文需把握的关键要素
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