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2022-02-21吕学武彭晓春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7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初中物理

吕学武 彭晓春

【摘要】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此,本文基于“双减”政策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小组合作实验;教学设计

为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更多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本节课有小实验→猜想→感受光→分析看见物体原因→理解光源→系列“实验串”→构建“光线”理想化模型→研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径→将结论用于生产生活并解释系列物理现象等九个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系列物理实验,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并结合生活经验和物理知识进行科学论证,从而得出结论并加以应用。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形成光线物理观念,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径进行科学探究,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不断的积累与沉淀。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的入门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规律的必备知识,亦是九年级《信息的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学习这节知识后,学生会观察、会动手、会思考,更会学以致用,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亲历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从物理观念形成、科学探究过程、科学论证应用与分析,小组合作沟通与表达,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光学的开端,看似简单,但在物理知识的铺垫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科学中有学过相关光学知识,但只是知道个大概。本节是光学的第一节,需要提高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光现象的能力。

2.科学思维: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跟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3.科学探究:学生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直接经验支持。

4.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学生刚接触探究实验,实验设计经验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需要及时进行方法引导。

三、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节内容没有具体要求,但在“实验探究”方面指引如下:本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索。

结合最新的初中、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物理观念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类;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现象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c=3×108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建立光线模型 。

2.科学思维

学生经历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及小孔成像实验,理解实验是研究物问题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

经历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特点的过程,学会从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利用结论科学论证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认识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传播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方法,养成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晚上街道霓虹灯、手影戏、闪电等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感受自然现象的震撼与奇妙。

四、教学重难点

1.光源的理解与分类

关于光源,人教版表述比较简单,如图1:

本节课通过光源和非光源的对比,突出了“自身能够发光”的才是光源,并举例了哪些是天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要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重点要知道如何将光显现出来,让人眼可以看见。此处可以结合人教版课本第69页“有雾”的环境,放手让学生想办法把光线显现出来,然后分别探究光在空气中、在水中、在玻璃中如何传播。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常见的应用如排队看齐、射击瞄准比较容易理解,带而过介绍即可。对于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是难点,要重点讲解形成的原理、变化的情况。本节课要结合图片、动画、视频、实验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4.光在空气和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所以有专用符号及不同单位,此知识点不难理解,但要把光速比较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现象中,要结合常见的生活例子进行解释,学以致用。

五、教学方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情况,同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实践经验支持。因此,本节课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1.引导发现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重点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使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和引导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2.实验探究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先个别尝试实验,然后分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情况。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全面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六、教学器材

PPT课件、多媒体设备(电脑一体机+移动摄像头)、激光笔、喷雾器、黑色塑料袋、玻璃杯、清水、牛奶、玻璃砖、LED的F光源、不同大小形状的小孔、光屏。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用眼睛感受光

教师先把教室的灯全部关闭并拉上窗帘,在黑暗中展示黑色袋子中的黑色U盘,让学生猜一猜、看一看,如图2所示,学生什么也看不到;然后叫学生想办法:如何能看到袋子中的物体,学生自然会想到借助光,从而看到是一个U盘,如图3。此时引入整个大单元光学的知识,让学生知道从本章开始学习光现象。

通过展示一组光源的图片,然后对比非光源的图片,得出光源的定义和分类: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如图4和图5所示。

特别注意:月亮、普通的行星、电影银幕等不是光源,恒星可以自己发光,是光源。

2.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1)实验一:光在空气中传播

教师先把激光笔射向黑板上方白色的墙壁,学生可以看到一个红点,但看不到空气中的传播过程,提问:光是如何到达墙壁上的?是跳过去、中间断开的,还是连续过去的?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答案,结合课本中说的“在有雾的天气可以看到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请学生上讲台演示如何显现光路。有些学生可能会说“让光沿着纸面传播、空气中点烟、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让学生充分表达并通过现有的器材验证,得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实验二:光在水中传播

激光直接照射在水中时,现象不明显,根据刚才空气中的经验,引导学生在盛水的玻璃中滴入几滴牛奶,用激光笔将一束光照射到水中,观察光传播的径迹,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3)实验三:光在玻璃中传播

让激光笔发出激光射向玻璃中,一开始效果不明显,引导学生利用扩束器把激光束扩大,并射向玻璃粗糙的一面,观察其传播路径,可以看到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三个实验把握“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原则,充分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并验证,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光的传播效果如图6。

实验中分别让光在不同介质中进行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目的是让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在初中阶段,对于“多次实验”,如图7,要让学生明白如下两点:

特别注意: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引导学生思考“阳光、月光、星光从太空中传播到地球上”,说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建构模型:光线

教师可通过PPT展示,并在黑板上画图,告诉学生物理常用的方法——建构模型法。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人们为了表征光的传播而引进的一个抽象工具。它是一个理想模型,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但光是真实存在的。

特别注意:光线要用实线表示,且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箭头一般画在直线的中间位置,如图8所示。

4.学以致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例子很多,如,排队看齐、射击瞄准、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现象:

(1)影子的形成

影子的形成需要兩个条件:①光沿直线传播;②有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便产生影子。通过小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手影、皮影戏等。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旗杆在早上到晚上这期间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人在灯下经过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日晷是如何计时的。如图9和图10:

(2)日食和月食

通过动画演示,然后作图分析:人站在地球上观察,日食——太阳被遮住了,月食——月亮被遮住了,日食和月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如图11:

(3)小孔成像

引导学生按图操作,F光源、小孔、光屏可以左右移动,小孔可以改变大小形状,观察像的变化,重点思考两个问题:小孔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是否有关?小孔成的像与孔的大小是否有关?如图12,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实验。

操作步骤:

①分别让大孔、中孔、小孔对着点亮的LED光源,使光源与孔的距离在10-15cm之间,观察对比光屏上所成的像的情况。

②分别让圆形小孔、三角形小孔对着点亮的LED光源,使光源与孔的距离在10-15cm之间,观察对比光屏上所成的像的情况。

③改变LED光源与孔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情况。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分组合作探究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从图13、图14的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

①小孔成的像的形状与物体自身有关,与小孔形状无关;

②小孔成的像会受孔的大小影响,太大的孔无法成像;

③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特别注意:光屏用于接收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光屏能接收到的像是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为实像),光屏无法接收的像是虚像。光路图及生活例子如图15: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斑什么形状?

5.拓展应用:光速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71页“光速”部分,识记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光在水和玻璃中的速度大小。学生自学后,通过“闪电”视频、运动会赛跑图片举例展示,如图16所示。

特别注意: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跟声音不同,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规律跟声音的传播速度规律相反。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1.为了引入学生对光的感知,笔者在设计之初强调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因为有光进入人眼——人眼看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有光反射进入人眼”。结果在解释光反射进入人眼这个过程花了太多时间,后面的时间就比较仓促,引入部分需要调整,学生感知光的存在即可,尽量缩短时间。

2.本节课有很多实验现象细节需要放大,原来设计使用手持无线摄像头投屏到大屏幕,效果不理想,画面不够清晰。经过反复实践,使用有线摄像头(如,USB自动对焦摄像头)投影到大屏幕画面更清晰、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唐炜.“双减”工作的校本化实践与思考[N].江苏教育报,2021-10-20.

[2]王杰.基于核心素养下物理教学设计的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18:65-66.

[3]杨紫琪.基于单元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效果探索——以“光的直线传播”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21,17:42-43.

责任编辑  罗燕燕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初中物理
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