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成本复合解堵技术研究与试验

2022-02-17李志坪周长顺刘怡君马驷驹吕勇胜张大磊周亚亚

石油化工应用 2022年11期
关键词:堵塞物油率酸化

李志坪,周长顺,刘怡君,邰 龙,马驷驹,吕勇胜,周 莉,张大磊,周亚亚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 银川 750001)

随着油田的逐年开发,井筒及地层由于原油中蜡质沥青质等重质成分吸附沉积、措施所用聚合物及其吸附滞留、无机沉积物堵塞,导致老井出现不同程度的堵塞产降。以土酸、缓速酸、复合酸为主的酸化解堵工艺适应性逐步下降,已无法满足油藏开发的需求。在低油价情况下,急需开展以短期解堵、长期抑垢为目标,针对产量微降井的低成本复合解堵技术研究及应用,同时开展注入工艺和施工参数优化,完善解堵液配方,形成适应不同油藏堵塞类型的解堵技术体系[1-3]。

1 堵塞物分析

1.1 堵塞机理发生变化

通过现场取样及室内实验分析(表1),堵塞物由传统的无机物向有机、无机物并存转变(蜡质、沥青质、水井调剖用聚合物类堵剂)。

表1 井筒堵塞物

堵塞物分析:

(1)成分:沥青质、胶质、无机物碎屑。

(2)流动性:加热到190 ℃时可以流动,有别于前期单井堵塞物。

(3)形态:有机体多呈集合体形式出现,以游离态吸附于无机质表面,以充填、嵌入或包裹方式共存。

1.2 酸化后含水率上升,效果变差

现用解堵液体系成分仍以盐酸为主,在解除无机物堵塞的同时,会破坏岩石骨架结构和胶结物;对于高含水率井,反而会疏通流水通道,引起含水率上升(X2井)。

1.3 多次酸化后,效益变差

酸化解堵作为“短平快”小型措施,目前日增油效益与施工周期、单井投入不匹配。2021年实施85 口井,单井日增油较2016年由1.17 t 下降到0.48 t,含水率上升16.8%,投入产出比由1.79 下降到0.73。

2 解堵方法研究

2.1 常规解堵措施

2.1.1 酸化解堵 利用盐酸、氢氟酸溶蚀砂岩地层中石英、黏土矿物、碳酸盐垢等堵塞物,恢复地层孔隙渗流通道,使低渗及堵塞油层得到有效疏通,见图1。

图1 酸化示意图

技术特点:(1)处理半径小,反应快;(2)H+消耗后pH 值升高,易形成CaF2沉淀,造成二次伤害;(3)酸性、除垢性强,但有效期较短。

2.1.2 表面活性剂解堵 针对乳化堵塞、有机物堵塞,利用堵剂破乳、清防蜡、黏土矿物防膨及防水锁作用机理,实现井筒清洁、近井解堵。

技术特点:(1)可结合检泵或不动管柱作业,施工成本大大降低;(2)药剂成本仅2 万元,费用低;(3)适合乳化堵塞和有机物堵塞,生产动态表现为液量短期下降型效果好。

2.2 低成本复合解堵

2.2.1 机理研究 立足油井堵塞类型,综合考虑短期除垢、长期抑垢两种目标,采用降黏、溶解、降解等手段清除堵塞物,利用分散、络合原理防止堵塞物的二次聚集,延长解堵有效期。

针对有机物堵塞:利用强剥离型长链表面活性剂降低基质黏度、提高乳化运移效率,增强对蜡质、沥青质的剥离效果。

针对无机物堵塞:利用强溶解性无机解堵液酸溶、络合作用解除无机物堵塞,避免二次沉淀;同时加入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减少对井下管柱的腐蚀。

针对复合堵塞:通过段塞式注入,充分发挥单项解堵剂性能,解除有机垢对无机垢的包裹保护作用。

(1)活性分子渗透传质:胶束状态分散到溶液中,快速吸附到介质表面,进行扩散传质剥离。

(2)胶束吸附、包裹:堵剂乳液中活性亲油基吸附,改变表面界面活性,形成新胶束溶液返出。

2.2.2 室内评价

(1)有机类降黏率测试:沥青质+1.5%解堵剂,扫描电镜下结构紧密、表面平整光滑,加入1.5%解堵剂后,表现为结构松散、表面粗糙且布满小孔。黏度由2 400 mPa·s 下降到1 000 mPa·s,溶蚀性较好。

(2)有机类溶蚀率测试见表2:在解堵剂(HJD-1)浓度2%条件下,24 h 溶蚀率为26.30%;10%条件下,24 h 溶蚀率可达49.50%。

表2 解堵剂浓度对溶蚀率的影响

(3)有机类洗油率测试:在50 ℃,解堵剂浓度2%条件下,1 h 后油砂表面光亮,洗油率为70.43%。

在50 ℃,解堵剂浓度5%条件下,油砂表面油污在30 min 被清洗掉,50 min 后表面光亮,洗油率达到75%。相比于2%浓度,洗油率提高6%左右。

在50 ℃,解堵剂浓度10%条件下,40 min 左右油砂表面变光亮,油污被清洗掉,50 min 被清洗完全。

测试结果表明:油砂表面清洗效果明显,洗油率达到78%以上,清洗效果理想。另外解堵剂浓度继续增大,清洗效果增长变化不明显。

(4)无机类溶蚀率测试:随着解堵剂浓度和试验温度的增加,溶蚀率逐渐增加;随着时间的增加,溶蚀率前期增加趋势较快,后期逐渐平缓。

(5)复合类溶蚀率测试见表3:随着解堵剂浓度和时间的增加,复合类溶蚀率逐渐增加;浓度10%时,24 h溶蚀率达到66.40%。

表3 解堵剂浓度对溶蚀率的影响

2.3 注入方案优化设计

在全面进行地质研究、生产动态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油藏工程、工艺技术及经济指标,保证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按照最佳经济效益的方案试验。

2.3.1 选区选井原则

(1)油藏条件:油层发育好,储层连通好,具有扩大试验基础;

(2)开发现状:在水驱驱替系统建立较完善,注采能力强,油水井对应关系好的区域实施。

(3)油井动态:近期产降、堵塞特征明显。

2.3.2 注入段塞设计

(1)解堵剂用量见图2:按照“解除包裹保护作用、有机无机同步解堵”的技术思路,考虑解除井筒内壁及近井地带3~5 m 堵塞物;采用圆柱体积公式近似计算解堵剂用量,优化堵剂用量为15~45 m3。

图2 不同射孔段解堵剂优化用量图版

(2)注入排量:基于暂堵酸化、体积压裂的思路,采用较大排量泵注以减少解堵液滤失、提高阻力较高的小孔道、基质的解堵效果,增大近井地带渗透性。

注入压力:考虑老套管承压能力,优化浅层≤15 MPa;三叠系≤20 MPa;

注入排量:考虑不同油藏深度、与水层接触情况、初期改造规模等,优化浅层,一般0.4 m3/h;A2 油藏0.7 m3/min。

(3)段塞设计:段塞设计以垢样室内分析为基础,考虑解除有机、无机复合堵塞物,优化为(HJD-1+SJD-1)两段塞,最大程度发挥单项解堵剂功效。针对A1 等致密、无机物堵塞(硫酸盐)严重储层,优化为(SJD-1+HJD-1+SJD-1)三段塞,预处理管壁及炮眼。

3 现场试验及效果评价

3.1 现场试验

共实施320 口,单井日增油0.36 t,全年累计增油达到1.5×104t,对比酸化单井投入由14 万元下降到5万元,投入产出比由0.73 上升到2.14。

3.2 工艺适应性分析

3.2.1 含水率阶段 低成本解堵提液效果与含水率阶段无关,低含水率井(<60%)增油效果更好;但控含水率效果不明显,见图3。

图3 含水率阶段提液-增油效果统计图

3.2.2 施工压力 以施工停泵压力反映地层能量,从实施效果表明:停泵压力越高,提液增油效果越明显,有倒吸现象井效果较差,见图4。

图4 A1 油藏施工停泵压力-解堵效果统计图

3.2.3 措施历史 从实施效果看(图5),3年内未实施酸化、压裂等增产措施的井实施表面活性剂效果更好,近1年以内实施过增产措施的井,表面活性剂有效率仅20%。

图5 措施历史-解堵效果统计图

3.2.4 作业方式 目前按照动管柱与不动管柱两种方式实施(图6),从实施效果看,动管柱与不动管柱增油效果基本一致。建议结合井筒状况对长期未检泵井实施动管柱施工,进一步净化井筒。

图6 作业方式-实施效果对比柱状图

4 取得的认识

(1)与酸化解堵相比较,低成本复合解堵技术能减少储层伤害,有效解除有机、无机复合堵塞。

(2)低成本复合解堵技术针对能量有保障、短期内堵塞井效果较好;对物性差、长时间低产井效果差,可在A1、A2、A3 油藏适度推广,但要严格选井。

(3)在多次酸化后效果差、措施增产压力大的情况下,低成本复合解堵技术提出了堵塞井治理的新思路,探索了冬季不利天气下措施作业的高效施工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和潜力。

猜你喜欢

堵塞物油率酸化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压缩机转速与回油率对空调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渤海油田疏水缔合类堵塞物伤害机理及解堵技术
环保型清洗剂处理含油污泥研究
非均相聚合物驱油藏防砂井近井挡砂介质堵塞机理实验研究
海洋酸化之时间序列研究进展
J气田气井井筒堵塞物组成性质及形成机理研究
南海某油田水相滤器堵塞物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葎草籽油闪式提取工艺及不同产地葎草籽得油率比较
醇法提取小米糠油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