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蒸汽吞吐油田产能分析及预测研究

2022-02-17冉兆航

石油化工应用 2022年11期
关键词:干度口井蒸汽

冉兆航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

渤海稠油蒸汽吞吐规模逐年上升,其中热采产能预测在油田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蒸汽吞吐后,地下原油渗流规律与原始状态下差异较大[1-8],相比于常规冷采,产能预测更为复杂,行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现有产能预测方法较多,通过计算蒸汽吞吐加热半径,从而得到了产能解析模型,但解析方法计算较为复杂[9-18]。考虑了启动压力、加热半径等多种因素,以更贴近地下流动的角度来分析产能,但以上方法均属于理论计算,未考虑实际注热状况[19-21]。郑伟等[22]建立蒸汽吞吐相对于常规开发的初期产量倍数预测模型,通过蒸汽吞吐产量倍数进行产量预测,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先期冷采、后期热采的条件下进行预测,不适用于油井直接进行蒸汽吞吐的情况。本文以LD2 油田为例,通过分析实际注热参数的影响,并得到比采油指数与注热参数的相关关系,从而应用于后续轮次的产能预测。

1 油田概况

LD2 油田位于渤海海域,作为渤海的首座规模化热采油田,油田范围内平均水深约23.0 m,主要发育馆陶组,平均孔隙度30.3%,平均渗透率2 144.7 mD。油藏主要为受构造控制的块状底水构造油藏,水体倍数约20 倍,呈现中等~大水体特点。馆陶组油藏埋深-1 150~-1 970 m,为中浅层油藏,平均油层厚度为38 m。原油性质表现为重质原油,具有黏度高、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含蜡量低、含硫量低、凝固点中等的特点。利用探井原油样品,在实验条件为40~280 ℃下进行黏温曲线测定,实验结果认为,该油田稠油对温度具有较强敏感性,黏度变化的拐点温度约56 ℃。基于PVT 取样分析,地层原油黏度为2 908 mPa·s,属于特稠油油藏。油藏开发方式为蒸汽吞吐,设计开展十轮次,部署纯水平井井网进行开发,于2020年底开始正式投产,2021年已完成第一轮次蒸汽吞吐。

2 注热参数影响

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吞吐的产能主要与渗透率、黏度、注汽量、注汽温度、注入速度、注汽干度等参数有关[9-13],本文主要从这些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在第一轮注蒸汽前,首先利用数值模拟确定最优的注热参数。

2.1 数值模拟预测

数值模拟选用热采模型,采用CMG 模拟器STARS模块进行模拟计算。依据综合地质研究成果,建立了LD2 油田的地质模型。平面网格尺寸为50 m×50 m,纵向上网格尺寸为1 m,网格数约为35 万个。根据储量计算的单元划分,进行流体分区和储量分区,馆陶组相渗曲线取值归一化后的实验相渗曲线,油汽相渗曲线选取200 ℃条件下的油-汽相渗。主要对注汽量、注汽干度、注入速度、注汽温度,结果见图1。

图1 不同注热参数下采出程度变化

注汽量:设计分别为3 000 t、4 000 t、5 000 t、6 000 t四个方案。随着注汽量增加,采出程度呈增大趋势,但当注汽量大于5 000 t 后,采出程度增加幅度减缓。综合考虑见产时间,推荐单轮次内注汽量为5 000 t。

注汽干度:注入的蒸汽干度越高,相同质量蒸汽携带的热量越大,为地层提供的有效热量越多,加热区温度越高。因此注入蒸汽干度越高,降黏效果越好,周期产油量越高。根据研究结果,当注汽干度大于40%之后,增油幅度变缓,考虑目前采出程度低,地层压力较高以及目前注入速度限制,推荐注汽干度高于40%。

注入速度:设计分别为8.0 t/h、10.0 t/h、12.0 t/h、14.0 t/h 四个方案。随着注入速度增加,采出程度呈增大趋势,但当注入速度大于12.0 t/h 后,采出程度增加幅度减缓。为保证井底蒸汽温度和干度,应在设备和注汽压力允许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提高注入速度。综合考虑目前注汽设备能力,且第一轮吞吐后近井地层压力已下降,注入速度可以达到12.0 t/h。

注汽温度:根据LD2 油田黏温曲线,原油对温度敏感性强。注汽温度敏感性分析表明,注汽温度越高,近井地带原油加热越充分,加热范围越大,降黏效果越好,周期累产油越高。考虑目前工艺条件、设备能力,推荐井底注汽温度为360 ℃。

2.2 第一轮次实际注汽

实际注蒸汽过程中,注汽参数往往与设计值有一定差异,因此需研究实际注汽参数条件下对油井产能的影响。LD2 油田馆陶组平均生产厚度为38 m,为了便于分析,将油井第一轮次的实际单井产能除以生产厚度及生产压差,从而得到单井的比采油指数,进而开展比采油指数与各个注汽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2.2.1 注汽量 每一轮次内注蒸汽总量是影响投产后产能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LD2 油田已投产10 口井,单井设计的注汽量为5 000 t,而实际注入过程中,有2口井存在注入困难,未达到设计的注汽量,这2 口井投产后,产能低于预期,而其余正常注热井,投产后产能达到正常水平。为进一步分析产能与注汽量的变化规律,绘制了这10 口井第一轮次平均比采油指数与注汽量的关系图,见图2。

图2 第一轮次平均比采油指数与注汽量的关系

由图2 可以看出,这10 口井的第一轮次平均比采油指数与注汽量呈线性关系,相关性较好,蒸汽注入量越多,投产后比采油指数越高。其中2 口井注汽量低于4 000 t,比采油指数小于0.20 m3/(d·MPa·m),注汽量高于5 000 t 以上,比采油指数明显更高,最高可以达到0.60 m3/(d·MPa·m),基于分析结果,第二轮次蒸汽吞吐保证注汽量对于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2.2.2 注汽温度 LD2 油田实际注入过程中,注汽温度在310~370 ℃,绘制10 口井第一轮次平均比采油指数与注汽温度的关系图,见图3。

图3 第一轮次平均比采油指数与注汽温度的关系

由图3 可以看出,平均比采油指数与注汽温度呈线性关系,相关性较好,注汽温度越高,投产后比采油指数越大。其中2 口井注汽温度约310 ℃,比采油指数明显偏低,另外8 口井注汽温度高于350 ℃,比采油指数明显更高,注汽温度上升10 ℃,比采油指数可提高0.10 m3/(d·MPa·m)。

2.2.3 注入速度 钻前设计注入速度为12.0 t/h,但由于该油田为渤海首座规模化热采平台,基于安全注热和摸索注热模式的考虑,实际注汽过程中,注入速度为8.0~11.0 t/h(图4)。

图4 第一轮次平均比采油指数与注入速度的关系

由图4 可以看出,随着蒸汽注入速度的增加,产能越高,相关性较好。注入速度由8 t/h 提高到10 t/h,平均比采油指数可提高0.50 m3/(d·MPa·m)。因此注热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注入速度对于产能影响较大,后续第二轮次蒸汽吞吐应该逐步提高注入速度。

2.2.4 注汽干度 注入的蒸汽干度越高,为地层提供的有效热量越多,加热区温度越高,降黏效果越好,周期产油量越高。钻前设计注汽干度大于40%,10 口井实际注汽干度为20%~80%,整体注汽干度达到设计,但有2 口井低于预期(图5)。

图5 第一轮次平均比采油指数与注汽干度的关系

通过分析比采油指数与注汽干度的关系,随着蒸汽注入干度的增加,投产后产能越高。当注汽干度大于40%,比采油指数大于0.30 m3/(d·MPa·m)。

3 产能预测

第一轮次蒸汽吞吐实施过程中,实际注热参数与设计无法完全吻合,产能差异较大。为实现第二轮次的产量预测,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得出比采油指数与注汽量、注汽温度、注入速度、注汽干度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数学关系式(式1)。

式中:Jo-比采油指数,m3/(d·MPa·m);K-渗透率,mD;u-地层原油黏度,mPa·s;Q-单轮次注汽量,t;T-注汽温度,℃;V-注入速度,t/h;f-注汽干度,%。

LD2 油田在2022年陆续实施了6 口新井,根据6 口新井的实际注热参数,基于预测公式(1),并按照4.0 MPa 的生产压差进行预测,得到单井日产油为30~95 m3,而实际投产后平均日产油为31~95 m3,预测的日产油与实际投产后的产能吻合程度较高(表1),可快速准确的用于后续轮次的产能预测,实用性较高。

表1 新投产6 口井注汽后日产油对比

4 结论

(1)利用数值模拟,预测LD2 油田蒸汽吞吐第一轮次注汽量、注汽温度、注入速度、注汽干度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得到了本油田注汽参数的最优值。

(2)基于第一轮次注热情况,分析了比采油指数与实际注热参数的关系,得到10 口井的平均比采油指数与注汽量、注汽温度、注入速度、注汽干度分别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随着注汽量等注热参数值越高,比采油指数越高。

(3)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比采油指数与渗透率、地层原油黏度、注汽量、注汽温度、注入速度、注汽干度等主要参数的关系式,并按照一定的生产压差用于新投产井的产能预测,结果表明,预测产量与实际生产值吻合程度高,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本方法的优点在于充分考虑单轮次的实际注热参数,在注热完成后,即可快速用于产能预测,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

猜你喜欢

干度口井蒸汽
车坛往事3:蒸汽时代步入正轨!
机采井集中热洗方法及节能效果分析
一种新型蒸汽发生器结构设计
第一艘蒸汽轮船
蒸汽闪爆
陈毅当红娘为叶飞牵红线
稠油注汽锅炉蒸汽干度测控装置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