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语语料库的隐喻口译策略研究

2022-02-16王晶李娉婷

现代英语 2022年23期
关键词:源语译员口译

王晶 李娉婷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料库研究得到快速发展。结合语料库的研究更具科学性和描述性,“目前,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已经逐渐扩展到语言教学、话语分析、翻译研究、词典编纂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1]。结合语料库来研究隐喻口译策略,能提供真实的语料和更全面的视角,笔者运用认知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以2017年至2019年间的达沃斯论坛口译会议搭建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该会议即时性强,有助于探索译员选择口译翻译策略的倾向及其原因。

二、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的相关研究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可谓是系统创建修辞学理论的开山鼻祖”[2],他在《修辞学与诗论》(On Rhetoric and the Poetics)(1954)一书中提到了隐喻的定义、类型和作用。他认为,隐喻是用别的事物的词来借喻其他事物,其包括从“属”到“种”、从“种”到“属”、从“种”到“种”以及类比,并提出了比较论。公元1世纪,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提出了替代论;1936年,瑞恰兹(I.A.Richards)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是认知隐喻的发端;而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首次提出概念隐喻。隐喻实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概念隐喻就是一个概念在其他概念域的基础上去理解。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4)在书中提道:“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3]

多位学者针对隐喻翻译做出过研究。“隐喻翻译研究多与描述性研究结合。”[4]“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隐喻翻译是所有翻译理论问题的核心”[5],并提出了七种隐喻翻译方法,即: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明喻和喻底结合;将隐喻转化为喻底;省略;隐喻与喻底结合[6]。Kövecses提出四种概念隐喻翻译模式[7],即类似的隐喻概念和类似的隐喻表达;相近的隐喻概念,不同的隐喻表达;不同的隐喻概念,相近的隐喻表达;不同的隐喻概念,不同的隐喻表达[8]。此外,杨璘璘(2018)在前人总结的隐喻口译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总结出了七种隐喻口译策略,分别是解释隐喻、省略隐喻、转换隐喻、直译隐喻、用转喻译隐喻以及直译隐喻加解释。而后,盛丹丹(2021)总结出了隐喻对等、再隐喻化、去隐喻化及隐喻化隐喻口译策略。笔者在搭建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时,发现盛丹丹(2021)总结的四种隐喻口译策略适用于该语料库,故而选择隐喻对等、再隐喻化、去隐喻化以及隐喻化作为此次语料库隐喻研究的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文章语料摘自达沃斯论坛国际会议及其分会场的口译记录(2017~2019年),笔者节选部分会议记录,搭建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该双语语料库源语为汉语,目标语为英语,源语形符为20073,类符为2867,类符形符比约为0.14;目标语形符为19042,类符为2490,类符形符比约为0.13。从上述结果可知,源语类符形符比与目标语类符形符比间的差异较小;会议发言人均为国家领导人,发言词中较多地使用隐喻以及俚语等,源语听众易于理解,但对目标语听众可能存在理解困难;会议口译员均为汉语母语译员,在汉英隐喻转换中可能存在差异。

在本次隐喻口译策略研究中,笔者先是手动标注语料中的隐喻,再用CorpusWordParser对中文原文本进行分类,然后借助ParaConc搭建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笔者应用盛丹丹的四条口译策略将ParaConc统计的结果进行分类,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结果进行分析,并依据描述性翻译中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分析口译员处理汉英隐喻转化间的动机。

四、隐喻口译策略分析

(一)隐喻口译策略统计

笔者首先在Excel表中,用<M mp>手动标注隐喻,再使用ParaConc语料库分析工具,生成平行语料库,通过标记检索,语料库能够筛选出带有隐喻标记的句子。如图1所示,ParaConc显示共有106条带有隐喻标记的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

图1 ParaConc筛选出带有隐喻标记的句子

在这106条语句中,包含了军事隐喻、竞技隐喻、环境隐喻、生态隐喻、经济隐喻、医学隐喻以及旅程隐喻。笔者用隐喻对等、再隐喻化、去隐喻化和隐喻化的口译策略[4]将这106条语句进行分类(见表1),统计结果表明,译员在汉英转化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隐喻对等策略(54%)。

表1 口译策略分类频数

(二)隐喻口译案例分析

接下来,笔者将按照隐喻对等、再隐喻化、去隐喻化及隐喻化的四种口译策略类别分别选取案例展开详细分析与说明。

1.隐喻对等

隐喻对等指的是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中意象一致,并保持隐喻形式及内容一致。

例1:

源语文本:当时新一轮的工业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

目标语文本:It was a time when a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 on the rise,economic globalisation was picking up speed.

此处,“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及其译语“economic globalisation was picking up speed”都保留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许最明显的本体隐喻是那些自然物体被拟人化的隐喻。这类隐喻通过人类动机、特点以及活动等让我们理解各种非人类实体的经历”[3]。这个隐喻以拟人化的手法加深了源语及目标语听众对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理解,通过构建全球化隐喻,传递目前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例2:

源语文本:我们比如刚才谈到国际化的问题,“一带一路”国际化的一个新的篇章,非常多的机遇,大家回到还是说我现有的这个产品,现有的这个技术怎么样来输出。

目标语文本:As I said,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issue on the Belt and Road isa new chapterof internationalisation,a lot of opportunities.Come back to my current product,a current technology available,how to export?

译员在翻译“新的篇章”时,采用的是隐喻对等策略,表示“一带一路”国际化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时也表达出各国对“一带一路”国际化未来发展的期许,各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化的发展。

例3:

源语文本:也为辽宁以全面开放、引领全面振兴搭建了桥梁和纽带。

目标语文本:It also serves asa bridgefor Liaoning province to open up and to be a leader in overall revitalisation.

汉英两种语言中“桥梁和纽带”的概念是对等,表明源语听众与目标语听众对该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陈秋发先生为第十三届达沃斯论坛会议进行开幕致辞,致辞中表达了达沃斯论坛会议对国际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全面发展。

2.再隐喻化

再隐喻化指的是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都含有隐喻,但两者间的意象并不对等,因此,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更改目标语中的意象。

例4:

源语文本:我很荣幸在此宣布第13届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在大连正式开幕。

目标语文本:It is my honour to welcome you to the 13th annual meeting of thenew championsin Dalian and to formally open the proceedings.

“新领军者”指的是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且具有成为世界经济领头羊潜力的成长型企业。该语料来自2019年达沃斯论坛新领军者年会,译员将其译为“new champions”更为符合“新领军者”的定义。虽然源语与目标语文本中的意象不同,但译员对译语的处理同样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实现说话人与目标语听众间的共鸣。

3.去隐喻化

去隐喻化指的是源语文本中含有意象,而在目标语文本中删去意象。口译员采取去隐喻化策略时,通常会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说话人的内容及态度,因此,目标语听众能更好地了解说话人的意图。

例5:

源语文本:因为很多我们国内的企业还是在本土市场攫取份额,但真正拉到全球的市场,那么这个竞争更充分,那么练兵的场地更大,那么这个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提升。

目标语文本:There are always companies now compete in the local market,so you have to go global,tohave a larger space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例5讲的是国有企业消费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发言人的讲话表明,消费品行业在国内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国际市场上,产品竞争力仍然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际竞争可以促进国有企业消费品行业的发展。译员选择去隐喻化策略来处理“那么练兵的场地更大”,以更加直白的内容表达形式,向目标语听众传递信息。

4.隐喻化

隐喻化指的是目标语文本中包含意象,而源语文本中则不包含意象。口译员使用这种策略,既让目标语语言灵活生动,又符合目标语听众的语言表达习惯。

例6:

源语文本:这个应对气候变化,包括我们天天说的治理雾霾啊,最后还是要落到具体的行动上去。

目标语文本: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also the ongoingair-quality battlein China.It almost down to concrete actions and measures.

译员将治理雾霾这件事情比作是一场战役,表明中国想要治理雾霾的决心,更好地反映中国在面对雾霾治理这件事的立场与态度。

五、结语

文章基于语料库研究会议口译中的隐喻现象,用定量方法了解译员选择隐喻口译策略的倾向,用定性方法探析译员选择的原因。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充分性与可接受性属于描述性翻译研究中的初始规范。充分性指的是译语要从属于源语文化规范,而可接受性则是相反。从这四条口译策略的内容可知,隐喻对等符合充分性,而再隐喻化、去隐喻化和隐喻化符合可接受性。研究发现,译员倾向于使用隐喻对等,表现了翻译的充分性,这说明汉英两种语言间存在较多隐喻在用法和意义上一致,且符合各自的文化背景,只有当源语想要呈现的语义效果不能在目标语中实现时,译员则采取再隐喻化、去隐喻化和隐喻化来实现相同的语义效果。通过对隐喻口译策略的探讨,我们了解到译员选择策略原因,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为国际会议隐喻口译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

猜你喜欢

源语译员口译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