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16年,送戏1600场,助老32万人
——这个名家云集的公益艺术团是怎么做到的

2022-02-14木曰雨

上海采风月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荣光幸福成长

■ 木曰雨

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在写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一封信中说:“我的老搭档孟莉英宁可推掉数千元一场收入的演出,也要参加笑口常开艺术团的演出。”

王文娟所说的笑口常开艺术团究竟具有何等魅力?以致于令这位当年被周总理亲切地唤作“小紫鹃”、如今在越剧界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宁可舍弃薪酬,放下“身价”,投身一个公益演出团体?而且痴心不改地一演就是16年?

不仅如此,她还身体力行地先后带动越剧院十多位中青年演员“入团”。在她先进事迹感召下,一大批上海文艺界老中青艺术家也纷纷加盟,令“笑口常开”在成立至今16年间成长为一个演员阵容可以媲美专业文艺团队、节目质量可以登上人民大会堂的在全国范围也屈指可数的公益演出艺术团。

带着上述疑问,记者亲历了2021年12月22日笑口常开艺术团在浦东新区新场镇举办的一场面向社区老人的公益演出。

新场镇位于上海郊区,距离市中心有三四十公里车程。演出地点如此偏远,艺术团既没有专车,也不包接送,所有演员的交通问题全都“自己解决”,哪怕是88岁高龄的老艺术家孟莉英也不例外。

原定一个半小时的演出超时一刻钟。主持人任珍说,我们每场演出都会给老人“加餐”,他们越热情,演员越卖力。

看完整台演出,关于“笑口常开”,记者算是了解了大概——它的舞台面向全市养老机构和街镇社区老人,无论是规模还是设施,与剧场舞台相比,显然简陋得多;至于演员酬劳,孟莉英说,最初是“仓库里的积压商品”,现在算是有两三百元车马费了。

那么,如此“草根”的社区层级的舞台,加之聊胜于无的“酬劳”(如果演这么远的场子,来回打车费可能还要倒贴),为何能让孟莉英乐此不疲、坚持16年呢?个中缘由,不妨听她细细道来——

孟莉英:“钉进去”就“拔不出”

孟莉英为人爽直,快人快语,面对来报道好人好事的记者,她也毫不讳言自己退休后加入笑口常开艺术团的过程,并不那么一帆风顺,思想上也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小九九”。

2010年5月,笑口常开艺术团成立五周年演出专场

2019年12月,王文娟向笑口常开艺术团赠送自己的绘画作品

参加笑口常开艺术团,是被团长张履贵拉来的;而与张履贵结识,则缘于上海越剧院与杨浦区福利院常年的“结亲”活动。张履贵退休前当了10年杨福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早在1990年代他就发现一个问题:衣食无忧之后,老年人亟需的是“精神食粮”。于是杨福院就与越剧院结成对子,逢年过节,越剧院的演员都会去杨福院演出。从老院长袁雪芬开始,每一个主要演员:徐玉兰、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金采风、吕瑞英、张桂凤、徐天红等,没一个不到场的。那时的孟莉英还是中年演员,去杨福院的次数也比较多。

张履贵退休后与几位搞老年工作的干部一起创办了笑口常开艺术团。艺术团成立之初,需要“招兵买马”,因为与越剧院最熟,孟莉英自然便上了张履贵的“点将录”。然而起初,孟莉英心里却并不十分情愿。

当退休的张履贵去邀请退休的孟莉英跟“笑口常开”去敬老院、去社区“跑场子”时,孟莉英心下暗忖:在越剧院工作时,领导派我们去养老院“结亲”,这是工作,必须服从,不想去也得去。但是如今我已经退休,你再叫我去跑200块一场,说得难听点感觉像是在“讨饭”,我可宁可在家没事干,也不去丢这个份儿。

当然,碍于张履贵的面子,既然他已经开口,孟莉英觉得一口回绝也说不过去,而且还会被别人说“没钱就不来”,好像思想境界太低了。那么好吧,我就答应两三趟,暂且敷衍过去,至少你不能说我不来。

然而,去了两三趟之后,孟莉英感觉这只脚像被“钉进去”似的,有点“拔不出来”了,“甩也甩不掉”了。为什么?首先是孟莉英看到了“老年人真的需要我们”:“他们看到我们去演出,有的拉着你拍照,有的抱着你笑,有的抱着你哭。当然这是激动的眼泪,并非伤心。”

有位老人对孟莉英说,在敬老院也看过不少慰问演出,你们“笑口常开”顶好!你们送来这么好的节目,说明共产党关心我们老年人!阿拉交关开心!

这番话对孟莉英的震动很大。

刚参加艺术团演出不久,有一次滑稽演员俞蓓蓓对孟莉英说:“孟老师,我们做这个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孟莉英嘴上没有接茬,心里暗暗嘀咕:“有啥意义?”俞蓓蓓说,你看,第一排观众来的时候都是轮椅推进来的,等戏看完,有的人突然站起来拍手叫好,说不定哪根血管就此畅通了,身体就此好一点了呢!孟莉英觉得这话有道理,确实,如果通过“笑口常开”使老人们能在笑中得益,增进健康,那岂不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就这样,孟莉英在这个艺术团里接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正能量,有张履贵以身作则的影响,有俞蓓蓓一席话的触动,更有老人们的热切需要……渐渐地,她从起先的有点抵触、敷衍一下,变为心甘情愿加入,死心塌地跟随,矢志不渝地坚守。

在艺术团演出活动中,有一幕令孟莉英记忆犹新久久难以忘怀。那是去一家敬老院演出,一般情况下,院方都会在演员休息室里放上水果点心来招待这些难得一见的知名演员,这也是待客之道人之常情。然而这次桌上却“清汤寡水”,只有白开水一杯。

当然,艺术团的演员们完全能够理解,并不是这家敬老院不好客,上海那么大,敬老院那么多,条件有好有坏也是正常的事情。谁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然而,敬老院里的一位老先生却觉得看不过去,远道而来为我们演出,一杯清水,似乎有点怠慢。于是老人去买了10个苹果,亲手送给演员们,每人一个。

2020年5月31日,笑口常开艺术团举办“抗疫英雄赞”慈善专埸直播演出,线上线下点击观看达60万人次

孟莉英说这里,眼眶不禁湿润。她说,当时拿到这个苹果,心里是沉甸甸的。这不是一个苹果啊,它太珍贵了!它代表着老人与演员们的心是相连相通的。“碰到这样的事情,你能不感动吗?”孟莉英感叹道,“这也是令我们坚持下去、不知不觉走过16年的一种动力。”

演员在剧场演出,常常会多准备一两段“返场”节目,以备观众的“再来一个”。但是,笑口常开艺术团在敬老院演出,开了“你点我唱”的“新规矩”:老人点几个,演员就唱几个。“我们每个演员都能做到这一点,”孟莉英不无自豪地说,“这个规矩是剧场里没有的。”

“我们上海有好多知名的文艺家,观众非常需要你们,老人非常需要你们。很多老年观众都不太可能再去剧场看你们演出了,真希望你们也能够参与进来、坚持下去。”

张履贵:从院长到团长,始终不渝为老服务

支撑孟莉英坚持16年公益事业的支柱之一,如她所说,是笑口常开艺术团团长张履贵。几乎每个被采访到的演员在谈及自己投身“笑口常开”公益演出的原因时,都会提及这位“张团长”,是他“文艺助老”的主张和热心公益的大爱,感动、触动和推动着更多艺术家向“笑口常开”渐渐靠近、不断聚拢,然后熊熊发光。

今天节目的主持人、滑稽演员任珍闪着泪花告诉记者,2020年的最后一天,张履贵与孟莉英居然在华东医院不期而遇!原来他俩的手术被安排在同一个上午,但他们事先全然不知,直到在病房走廊偶遇,才感叹命运的巧合——生病住院都那么“投合”!

然而即便重病来袭,张履贵仍然把“笑口常开”的事放在第一位,他边做化疗边主持艺术团日常工作,身体、行动和思想上都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退意”。孟莉英不是党员,但她常说,我从张履贵身上闻到了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气息。

任珍在演出开场白中为张履贵总结了四个“长”:上班时做福利院院长;退休后做艺术团团长;在家里做子女的家长;老婆看到他“买账”!为什么“买账”?因为他除了全身心地投入笑口常开艺术团工作,家里大小事情他也抢着干,可谓里里外外一把手,怎不叫人“买账”?

做过福利院院长,对老人的需求有了深切体察;做了艺术团团长,用公益行动去满足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了操作平台。从院长到团长,从国家单位的干部到社会公益组织的带头人,身份转变了,职位不同了,但服务老人的心愿却一成不变,“送戏助老”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在张履贵“笑口常开”这面大旗下,到底聚集了多少曲苑名家、艺坛大腕?罗列出来还真堪称阵容豪华!

越剧名家王文娟也非常关心艺术团的发展,当艺术团在资金等方面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以个人名义给上海慈善基金会打报告,希望基金会对笑口常开艺术团给予大力支持,把送戏上门这件好事,把文艺为老百姓服务这个好传统发扬光大。她经常对孟莉英、张履贵说,你们要问慈善基金会多要点钱,钱多了你们就可以多组织演出,演出多了得利的是老人。

著名笛子表演艺术家陆春龄和淮剧表演艺术家梁伟平是建团之初第一批“笑口常开”的领军人物,陆春龄92岁高龄时还参加艺术团成立五周年在电视台的演出。他们发挥了很大的引领作用。

第二批艺术家以滑稽表演艺术家王双柏和越剧表演艺术家孟莉英为代表。王双柏不仅年纪大,而且家住杭州,每次来演出都要坐火车来,也没什么报酬。他84岁去世,身前的最后一场演出就是在杨浦区延吉街道。他生病期间,艺术团同仁们五次去杭州探望,他握着张履贵的手说,这样的活动太好了,老百姓太欢迎了,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第三批艺术家代表是孟莉英和沪剧表演艺术家汪华忠。“孟莉英是我们的杰出代表、公益事业的典范,她被评为第八届上海市慈善之星,”张履贵说,“这批艺术家又带动了一大批京淮越沪等各个剧种的艺术家,还有在声乐、器乐等方面的艺术家,都投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因而,“笑口常开”是一支真正由专业文艺工作者奉献爱心的文艺团队。

在艺术团成立15周年的纪念册中,记者发现,有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都曾经以不同的方式与笑口常开艺术团有过交集、作过贡献,他们中有些人如今已然远去,有些则正在为艺术团发光发热!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是:陆春龄、梁伟平、王双柏、孟莉英、汪华忠、史济华、汪秀月、黄慧、杨文蔚、丁小蛙、刘银发、赵慧芳、梁仲平、赵国辉、王小砖、龚伯康、林锡彪、刘敏、徐世利、蔡剑英等,以及剧作家徐开麟、作曲家曹哲维。

笑口常开艺术团常年送戏上门,社区居民受惠其中

16年来,艺术团除了送戏进养老机构,近几年也已经走进了全市数百个居民社区。社区老人更欢迎他们,特别看到这些以前只在舞台上、电视里得见的艺术家们,出现在自己家门口,还能面对面交流、肩并肩合影,很多老人激动不已,兴奋得热泪盈眶。张履贵说,到社区演出也给艺术团的演员们增加了很大的动力——看到老人们的笑脸,大家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对的事情、很好的事情。

名家荟萃,后继有人

参加新场镇演出的演员阵容也非常可观:越剧表演艺术家孟莉英,滑稽表演艺术家顾竹君、陈健,沪剧表演艺术家徐伯涛、王珊妹,女高音歌唱家王琴,男高音歌唱家鲁耀东,越剧新生代范派小生王柔桑,上海说唱徐汇区非遗传承人任珍,京剧演员吴静雯……演出完毕,大家都想对着记者的话筒说几句,都想吐露这些年来参与“笑口常开”演出的心路历程,其中最多的关键词是:幸福、荣光、价值、成长,以及老人的笑!

顾竹君说,她退休后经常参加笑口常开艺术团的演出,始终坚持下社区去唱戏给老年人听。她认为,不管是曲艺还是戏曲,都是来自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到百姓生活中去。

徐伯涛表示,跟随笑口常开艺术团长期做公益演出,很开心,也很光荣。在送戏下社区、去敬老院的过程中,我们也找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能够使老人们笑口常开,健康生活,使社会更和谐融洽,我们感到很欣慰。

王柔桑参加笑口常开艺术团也有不少年头,作为一个年轻党员,作为一个曾经遭受过贫困也受到过扶助的年轻演员,她表示现在我们生活改善了,但是不能忘记感恩前辈、感恩他人。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鲁耀东参加艺术团虽然较晚,但在六年时间里也去了四五百家敬老院,在此过程中他深受老艺术家奉献精神的感染,决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深信:一切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一切艺术应该奉献给人民。

任珍是艺术团的骨干之一。她感到笑口常开艺术团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演传统作品,而且还积极创作,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艺术团创作了14个新节目。尤其滑稽戏演员,紧密结合时事,例如以预防金融诈骗等为主题,创作了系列小品、独脚戏、说唱,在社区老人中演出,社会反响很好。

就在本文截稿之时,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会见了第十届上海市“慈善之星”集体和个人代表,张履贵代表笑口常开艺术团参加了会见。相信在各级领导重视下,媒体大力宣传下,会有更多艺术家投身助老演出公益事业,不仅参与进来,而且坚持下去!

猜你喜欢

荣光幸福成长
你的荣光,我的美丽
追寻“荣光”
百年荣光庆华诞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