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视野下美国新闻媒体的主体表达策略分析

2022-02-14王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叙事

王丽

内容摘要:新闻是媒体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对最近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叙述和重构的叙事活动。由于语言本身具有主观性,叙事者在新闻语篇的建构过程中必定会体现出其自身的视角和主体情感等。当代美国新闻媒体的叙事者主体表达策略主要有词汇定义多样、句法结构变异和篇章视角隐性三大特征,通过使用多样表达策略,新闻媒体及叙事者试图影响受众认知,引导社会舆论,改变社会共识,传播意识形态。

关键词:叙事 主体表达 新闻语篇

叙事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和话语事件,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为有现实意义事件的基本方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1]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公众语篇,是人们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和重构的叙事活动。在新闻叙事中,叙事主体,即媒体记者,会选用不同的话语方式来重现新闻故事,这就构成了叙事主体表达。由于叙事主体本身的视角及意识形态不同,在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进行符号再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其主体的态度与立场,通过新闻叙事实现着舆论导向和影响受众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一.美国新闻媒体的叙事主体表达策略

在新闻叙事中新闻媒体会力求客观、公正,但由于语言本身具有主观性,具备“命题表达”和“主体表达”的双重功能,新闻叙事也难以逃脱语言的桎梏,故而新闻语篇中体现了叙事主体表达的特点。本文以美国影响较大的新闻媒体《纽约时报》于2017-2020年关于“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等事件报道的11篇涉华新闻语篇为例,分析其新闻叙事主体表达特点。

1.词汇选择的主体性

通过词汇来给事物分类是新闻叙事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创造或产生偏见歧视以传播意识形态的途径。在对新闻故事进行叙述的过程中,叙事者可通过话语定义和多重定义等方法完成词汇的分类。话语定义是指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取代旧的表达方式或与之形成对立;话语的多重定义是指用大量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或指称同一事物。[2]在《纽约时报》的涉华新闻语篇中,这两种词汇分类方式都有所体现。

首先,新闻的叙事主体在叙述新闻故事和还原新闻事件的过程中经常使用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对“新闻事件”涉及的双方进行行为描述时,叙事主体采用了不同的表达,如下例所示:

(1)One Belt, One Road makes our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like a tiger with wings added.

(2)Mr. Wang, X.C.M.G.’s chairman, dismissed concerns that the business won’t materialize.

对“一带一路”这一事件进行叙述时,该媒体使用“like a tiger with wings added(如虎添冀), dismiss(不屑一顾)”等词汇来描述中国“一带一路”对中国带来的利好和中国企业的态度。其中,《纽约时报》认为 “一带一路”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与好处,会使中国如虎添翼,这表面上是对中国日益强大的褒赞,而实质上却是在传达中国威胁论。例(2)中,对于外媒所认为的中国建筑市场已经饱和,中国企业领导人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通过其词汇表达可以窥见,媒体报道的叙事主体对不同的行为主体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目的在于通过词汇的选择与分类加以描述,来构建一种特定的国家形象。

其次,情态系统的使用也是话语表达的另一方式。根据对《纽约时报》中11篇涉华新闻语篇中情态词使用情况的统计,新闻叙事主体运用了“will, would, should”等高值情态动词或情态形容词来描述中方的计划和行为,如:

(3)The trade truce would likely avert the duties the United States is scheduled to levy against $155 billion worth of Chinese goods Sunday.

(4)And China’s initial response — or lack thereof — to news of the deal Friday suggest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uperpowers will likely remain complicated.

(5)As China plans to build a raft of roads, rail lines, ports and airports across Asia, Africa and Europe, skeptics say Chinese companies will be the only real winners from the ambitious initiative.

新聞叙事中表求义务、动力等中、高值情态动词的使用表明,叙事者希望通过情态动词的使用起到“以言行事”的作用,更加清晰地表达出对中方行为的肯定,增加了中方必定行事的可能性。

因此,美国新闻媒体的叙事主体通过不同的词汇分类和情态系统悄然改变着新闻叙事中的可变项,传播着叙事主体的认知和评价,实现着其意识传播。

2.句法结构变异

除了具体词汇的选择及分类,新闻叙事中叙事主体对于不同句法结构的选择使用也是对现实系统进行有组织的呈现,同时也是对意识形态进行编码的过程。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句式选择主要体现在及物过程选择、句型结构重置和转述三个方面。

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它把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表达为物质、关系、心理、言语等若干个过程。在新闻叙事中,当叙事者选择不同的及物过程来表达他对事件的认知。《纽约时报》中的涉华新闻语篇标题多数采用物质过程,涉及动作,动作的发出者和目标,且通常以China作为动作的发出者,其他国家为动作目标,如新闻标题“Chinese fisherman kills South Korean Coast Guardsman”;有些标题中使用了行为过程,仅指明行为者,如“China’s Spies Are Catching up”,“China and Neighbors Begin joint Mekong River Patrols”。所选语料的新闻语篇在报道中均选择China作为动作的发出者、行为者及环境成分,而忽略其他参与者、目标,这体现出对中国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暗含着对中国行为的主观评价。

根据句子的组成部分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句子结构由主位和述位构成,通常主位是叙述的出发点,具有最低程度的交际动力;述位是对主位的叙述、描写,是叙述的核心内容。通过进行句型结构重置,新闻叙事中主位和叙位的排列也反映出叙事者对交际信息的态度。如:

(6)China is said to have agreed to make structural changes to how it deals w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叙事者在构建新闻事实时多次选择被动结构,这种主位结构的排列顺序显然是为了突显述位中的信息,这给整个新闻事件的叙事奠定了基调。

同时,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权威性,新闻媒体通常会引用他方观点,而在转述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具有一项最重要的权力:引用谁的话,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引用来强化特定的声音而淹没“无关紧要”的声音[3]。如:

(7)Lam said whatever discussions come next could be “much more difficult” for the two countries, adding that a potential “phase two” deal could take up most of next year.

(8)A top official in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Matthew Pottinger, the senior director for Asia at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aid at Sunday’s conference that China should provide transparency in the bidding for contracts related to the initiative, to give a better chance to companies that aren’t state-owned.

在例(7)(8)中,该媒体在叙事过程中使用了间接引语的方式,通过转述对方官员的话语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虽然在新闻语篇中叙事者多采用间接引语的方式来引用他人的观点,但是引用美国或他方官员的间接引语次数远远多于中方话语的次数,直接折射出叙事者对该话语的态度及对事件是非对错的评价,在无形中赋予事件双方不同的话语权,传达了话语背后的意识操控。

3.新闻篇章视角与媒体聚焦

除了新闻文本本身的词汇与句式表达,新闻语篇的视角也是了解叙事者实现主体表达的主要方面。

叙事学中,视角和聚焦意义相同,指的是文本内的叙事者观察和描绘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但何纯(2006)认为,视角和聚焦并非同一概念,视角是新闻叙事人观察和叙述事实的角度,是媒体在特定的意识形态控制下的立场、态度、情感等,是“声音”的体现;而聚焦强调的是在新闻事实的各个侧面中,将叙事眼光投向到最能反映事实本质,最能表现叙事人立场观点,最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某一侧面,从而强有力地引导舆论[4]。

根据这一区分,《纽约时报》中涉华新闻的视角较为多样化,如中日钓鱼岛之争的相关新闻语篇,“China Snubs Financial Meetings in Japan in Dispute Over Islands”这一报道中,以小句为单位,叙事者采用第三方视角(包括新闻叙事者和非事件双方)共12次,事件之日方视角8次,事件之中方视角3次;“China’s territorial Disputes”语篇中,第三方视角7次,日方视角3次,中方视角1次。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看出,《纽约时报》在遵循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优先的原则下,对各种视角(或“声音”)在语篇中出现的频率进行了改变,而这种改变也恰好体现了新闻叙事中的主体表达方式和叙事人在其意识形态控制下所持的立场和态度。

同时,根据热奈特的分类,笔者对英语新闻语料进行了聚焦分析。结果发现,《纽约时报》11篇涉华新闻的语篇结构聚焦显现出了共性,叙事人在叙述新闻故事时主要采取了外聚焦的叙事策略,在对新闻评论的过程中穿插着零聚焦策略。各新闻标题多聚焦在新闻故事的中方人员或行为结果,如 “Chinese Fishermen Kills South Korean Coast Guardsman”, “China Snubs Financial Meetings in Japan, China Alters Its Strategy”。在叙述新闻故事的过程中,叙事人从始至终保持着外聚焦的叙事角度,但是,对事件情节的反应和后果进行叙述时,多次引用非中方的言论,给予中方反应的空间极为狭窄。这与叙事视角的变化不谋而合,中方的“声音”极其微弱,而非中方的“声音”频频回响,从而使得受众“偏听一方”,于不自觉之中形成态度歧视。

二.美国新闻媒体的叙事主体表达与意识形态传播

在新闻叙事中,意识形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新闻语篇的生成。叙事者通过话语的选择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强化特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改变社会共识,最终达到其意识形态传播的目的。

正如罗兰·巴特(Rolland Barthes)所说,“语言是一套强权人物用来标注、界定和分类的记号系统”[5]。美国新闻媒体运用了各种话语手段强化中方行为及结果,通过新闻叙事的话语霸权,美国新闻媒体试图控制权力关系,影响受众对中国的认知和评价,改变社会共识。叙事者通过调整新闻事件的元素,融入个人的情感及态度,将这种特定的情感、意向等因素传递给受众,受众则从共同的情感体验中自然认同了新闻叙事者的信仰、价值和意识形态。另外,叙事视角在为受众提供观察问题的角度时本身就包含着叙事判断、明显或者隐蔽的情感倾向甚至意识形态倾向。[6]从美国新闻媒体的情态取向中不难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显示出质疑的态度,这种不公平的报道方式无非向受眾传递中国非仁义之国的感情信息。新闻叙事者通过所叙之事表达的立场、态度和情感通常是整合了采编者的思想,反映一定时期社会语境下媒体综合意志的“集体表达”,代表的是整个媒体甚至社会的意识形态。[7]意识形态让新闻叙事主体和语篇的构建者——记者在保留新闻事件中的常项的同时自觉地改变可变项,给受众加固对现在世界的既定看法[8],从而影响着受众的意识,实现其权力支配和传播意识形态的功能。

新闻叙事,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一种最典型、最普遍、最有影响力的叙事行为,承担着传播信息等多重功能,其中舆论导向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是新闻的重要社会功能。当新闻叙事主体,即媒体及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各要素加以选择、排除,强调和归类,将其进行重新建构,则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新闻叙事。面对不同的新闻叙事方式,读者应当学会批判性阅读,警惕新闻语篇暗含的权力关系,理智看待纷繁复杂的国际新闻事件,这样才不致于受制于他人,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齐爱军. 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J].现代传播, 2006 (4).

[2]辛斌.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70.

[3]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4]何纯. 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J].求索,2006(2) .

[5]Rolland Barthes. Mythologies[M]. London: Paladin. 1972:24.

[6]曾庆香. 新闻叙事学[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127 .

[7]李凌燕,马晓红. 叙述者的主体表达与新闻的意义建构[J]. 江西社会科学,2012(3).

[8]楚军,周军. 认知模型理论下的新闻叙事语篇解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7).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西中青年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东盟”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KY0070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叙事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美学分析
《叫我第一名》的叙事风格探析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