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以南四湖流域山东济宁市为例

2022-02-07王张娜WANGZhangna

价值工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济宁市流域转型

王张娜WANG Zhang-na

(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广州510611)

0 引言

在全球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大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国际共识和国家战略选择。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产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动力[1]。南四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和重要的调蓄水库,同时也是山东省重要的湿地生态资源,其生态环境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2]。面对严格的生态保护压力,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也要借助市场力量,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资源配置和聚集水环境治理资本上的优势,驱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障流域水环境安全。

1 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在经济发展方面:①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2017 年人均 GDP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660 元),GDP 增长率2017 年有所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②经济增长动力不足。2017 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 比重高于2015 年,说明济宁市GDP 的增高相对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可持续性有待提升。③产业结构欠佳。2017 年第三产业占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6%),2017 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有所降低。④社会保障程度有待加强。2017 年三险覆盖率低于2015 年。

在可持续性方面:①空气质量提升不稳定。2017 年AQI 指数为优的天数多于2015 年,但少于2016 年。近年来PM2.5 年均浓度稳定下降,但2017 年仍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二类区的要求(35μg/m3),超标0.6 倍。②水污染物控制效果反复。2017 年COD 及氨氮单位面积排放量及排放强度高于2016 年。③低碳发展水平有待加强。2017 年人均碳排放量高于2016 年,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0t/人)。

在绿色发展能力方面:①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稳步提升,但2017 年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 辆/万人)。②内源性增长能力停滞不前。2017 年科教支出占 GDP 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6%),且低于2015 年。③资源环境管理强度有待加强。相比于2016 年,2017 节能环保支出占GDP 比重有所下降,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2%)。

总而言之,与周边城市相比,济宁市绿色发展水平中等偏下,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能力得分偏低,这是由于济宁市偏重资源型产业和高耗能产业的缘故。因此济宁市仍需加快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的脱钩,然后逐步转型发展,进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2 济宁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源要素趋向紧缩,有效利用率有待提升

济宁市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40m3,远小于1000m3的临界值,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0.64,未达到《济宁市水利“十三五”规划》的控制值要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2.16 亩,在山东省排名较为靠后(第13 位)。截至2015 年全市采煤沉陷区面积共有508.73km2,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且塌陷区面积日益增大,大部分塌陷地丧失了原本使用功能。此外,济宁市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可供开采的煤炭量随着已开采量的增加以及生态环境约束而逐年减少,煤炭资源优势逐渐减弱。

2.2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水环境治理有待加强

南四湖流域水质整体尚好,但局部点位存在超标现象,主要超标指标为COD、TP、TN。河、湖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污染严重,流域内非点源污染贡献率高,以种植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等为代表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农业面源COD、NH3-N、TP、TN产生量分别占全市污染物总产生量的 64%、63%、87%、74%。稻田退水、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畜禽粪污未进行有效处理、水产养殖过量投饵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湖区过度开发利用,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退耕还湿、退渔还湿等措施效果不明显,浮游植物、鱼类物种多样性显著减少,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明显下降。近年来,虽开展了大量治污和生态修复工程,但农业面源治理力度、湿地运用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2.3 文旅开发深度不够,未突出地域资源优势

济宁市旅游景点相对分散,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个性游、深度游、高端游以及综合性旅游项目较少,难以满足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整合和包装,特点不够突出。主导性旅游资源世界级文化遗产三孔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旅游产业链不完善。核心旅游产品匮乏,湖景观光、渔村体验等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2.4 绿色发展水平偏低,转型发展的动力不足

济宁市还处于典型的传统农业结构,高端农产品少,现代设施农业规模与山东省其他农业大市(潍坊、徐州)都有较大差距。规模化经营水平低于平均水平;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十分突出,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较少,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业附加值低,目前济宁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远低于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多年来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农业大市的地位不相称。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发挥、绿色发展理念措施、体制机制活力释放等与省内外先进地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 国内有关绿色转型成功的案例

3.1 辽宁省阜新市

阜新市是辽宁省最主要的资源型城市之一,20 世纪80 年代,随着煤炭资源萎缩,开采成本增加,煤矿相继破产,接续和替代煤电的产业还未形成,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全市GDP 年均增幅仅为2.1%,下岗失业人员达15.6 万。2001 年阜新市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经历八年转型期(2001-2009 年)GDP 年均增长15.4%;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由12.7%上升到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 年的1123 元增加到2009 年的5030 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森林覆盖率由21.7%上升到32.1%。

阜新市成功转型的措施包括:①通过“保姆式”服务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畜产品加工、油料加工、果蔬深加工、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把农业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②致力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秸秆加工成饲料或应用于食用菌栽培,在产业链末端发力实现绿色循环。③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机遇,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突出矿区生态环境改善,大力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④依托矿坑遗址和工业遗产,发展观光旅游、运动休闲产业,如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3]。

3.2 抚仙湖流域

抚仙湖地处云南省玉溪市,是我国第二大深水湖,流域面积674.69km2,年可利用的动态水资源量1.6 亿m3。2012 年以前,抚仙湖流域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且多以污染物大的农作物种植为主,加之近湖,污染极易入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4]。旅游设施大多环湖建设,且以粗放型旅游产业为主,污染治理滞后,入河污染负荷不断增加,部分水体接近II 类。抚仙湖全流域狠抓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2017 年实现流域水质全面提升至I 类,旅游总收入77.87 亿元,增长80.24%。

抚仙湖流域转型成功的措施包括:种植业上,澄江县在抚仙湖径流区启动实施了土地休耕轮作,向农民支付租金,对坝区常年种植蔬菜的土地进行流转。引进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取缔高耗肥耗药蔬菜种植,大力发展烤烟、蓝莓、荷藕等节肥节药型作物,打造生态景观,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观光型农业转变。以山水资源为核心竞争力,建成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推进绿色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三产业融合发展。养殖业上,建立畜禽养殖退出补偿机制,划定抚仙湖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禁牧区、养殖区,禁养区畜禽养殖全部退出,有效控制污染提升流域水质[5]。

3.3 洱海流域

洱海流域面积2565km2,跨大理、洱源两县市。流域内农业结构不合理,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质超标问题突出。2017 年,洱海流域开展监测的12 条农排沟出水总氮平均浓度超标4 倍,其中团结沟总氮浓度最高达11mg/L,超标21 倍;纳入监测的12 个主要入湖河流断面中,有6个不达标。

洱海流域绿色转型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大力发展绿色水稻、油菜、蓝莓等高效生态绿色作物种植。②在茈碧湖、三营、凤羽、右所等乡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集中连片试验示范,指导带动农户发展稻田养鱼新模式。③实行畜禽养殖总量控制,大力推行适度规模化集中养殖,关停搬迁禁养区养殖场,非禁养区养殖全面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同时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6]。

洱海全流域积极落实上述措施,2018 年流域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5 年分别减少47.8%、16.7%,建成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面积达4360 亩、有机肥加工厂2 座、畜禽粪便收集站25 个,收集处理畜禽粪污7.75 万吨,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4 关于南四湖流域绿色转型的建议

南四湖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必须紧紧依靠本身固有优势,立足流域水环境安全,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培育具有济宁特色的文旅产业,促进流域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1 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在种植业方面,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方式减少地表水产流次数和径流量,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田有效灌溉系数,减少面源污染。在任城、兖州、邹城、曲阜、嘉祥、济宁高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太白湖新区等区域,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特色苗木花卉、食用菌、瓜果等优势产业,同时拓展农业休闲体验、科普培训等多种功能,支持任城区引领带动都市型休闲农业发展;以泗水、曲阜、兖州、邹城为主,立足泗河流域和低山丘陵优质的生态资源环境、农业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薯类、食用菌、杂粮杂豆、中药材等高值高效作物,结合传统文化特色,重点发展种养循环、休闲农业、特色经济林、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农耕文化传承,打造农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综合体的示范区;以金乡、嘉祥、汶上、梁山为重点,立足当地大蒜、辣椒、小杂粮、优质粮棉油等优势产业,以金乡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龙头,重点发展食品精深加工,提升优势产业带动能力;以任城、鱼台、微山和太白湖新区为主,重点发展优质稻米、杞柳、水生花卉蔬菜、稻渔综合种养、休闲垂钓和湿地生态观光体验等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环微山湖生态观光农业、康养旅游、医养结合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畜禽养殖业方面,落实“三区划分”,对非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区)升级改造,发展生态养殖,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根据各县(市、区)畜牧业发展规划、功能区布局规划、“三区”划定方案和土地承载能力确定畜禽养殖规模,坚持以地定畜,引导超过土地承载能力的区域和规模养殖场,逐步调减养殖总量,引导生态养殖小区、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建设向离湖区较远、环境容量大的县(市、区)转移。以汶上县、邹城市、梁山县、泗水县等养猪大县为重点,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全面加强非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区)升级改造。对新建生态养殖小区、生态示范养殖场(区),统筹各级相关资金给予适当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治污设施奖补。

在渔业方面,严格实施水产养殖分区管控,加强水产养殖废水治理,利用采煤塌陷地、湿地发展高效生态渔业。重点发展池塘循环水梯级净化生态治理、池塘循环水流水设施养殖、渔稻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治理等模式,支持废水处理、循环用水、网箱污物收集等环保设备设施改造升级,促进渔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品种,做大做强微山湖大闸蟹、小龙虾、乌鳢等传统优势养殖品种,积极引进新品种,发展青虾、泥鳅、鲈鱼、黄颡、甲鱼等特色高附加值品种。利用采煤塌陷水域丰富的水资源,面向南四湖流域水环境安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策略研究发展高效水培植物种植、养殖产业和湖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以南部湖区为引领,东、西、北部特色鲜明的济宁现代高效生态渔业发展布局。

4.2 文旅产业振兴发展

一方面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地开发建设矿山文化-生态康养-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实现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推进生态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山水资源的合理规划,明确生态功能定位,深度挖掘湿地生态旅游潜能,在保障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立足济宁市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塌陷区农业资源、水域资源,有机地将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按统筹开发与协调发展,逐步深入,分层次、分阶段地发展集休闲、食宿、餐饮、娱乐、观光与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结合采煤塌陷区的具体规划,按照“文化引领、商业支撑、旅游带动、产业融合”原则,依托曲阜-邹城孔孟文化、兖州佛教文化、济宁运河文化,实施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矿山文化-生态康养-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通过景观功能分区、湿地生态恢复、生态旅游开发等措施,构建湿地公园,最终实现湿地生态的良性运转,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旅游资源利用的永续性,在保障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境内丰富的湿地资源优势以及孔孟文化吸引的国内外大量游客,构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湿地科普文教基地。建立大、中、小学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5 结束语

本文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评价济宁市绿色发展水平,剖析济宁市绿色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借鉴国内典型案例,提出南四湖流域农业、文旅产业领域的绿色转型发展建议,为南四湖流域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污染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南四湖流域产业绿色转型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休戚相关,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公益组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等积极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全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理念。

猜你喜欢

济宁市流域转型
压油沟小流域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山东省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活动掠影
转型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