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商业银行信贷服务乡村振兴的 实践与思考

2022-02-06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课题组

农银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县域建设

■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课题组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包括涉农银行在内的各家商业银行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商业银行以信贷业务为着力点,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为“三农”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应有贡献。新时期,商业银行应学习领会国家对乡村振兴赋予新内涵的精神和要求,把握国家政策机遇,优化信贷金融服务,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实现自身业务新一轮发展。

一、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机遇与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从国家到地方,各层面均配套制定了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

(一)国家政策层面

2021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讲话指出:乡村振兴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二)地方政府层面

2020年1月17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这是该区域实施乡村振兴的指南,也是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性文件。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三产融合为目标,以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以稻米、菜籽油、茶叶、小龙虾、现代种业、柑橘、蔬菜、道地药材、生猪、家禽及蛋制品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链长制”,集中力量主攻优势产业链,全力以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加快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为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农业农村部门也推出相应措施,一是布局全产业链。实施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千亿”工程,围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链建设,构建起“一群十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大力新建高标准农田,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稳定蔬菜面积和出栏生猪数量。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强化农技服务,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三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乡村清洁行动。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加快建设城乡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财政部门加大对三个方面的支持力度:一是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县市政府每年统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攻关、购置关键设备、完善冷链物流。二是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改和设备更新,培育新增规上企业、两化融合省级试点示范企业。三是支持示范村建设。各地市州每年建设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县市每年建设2-3个示范村,财政给予每村600万元资金补助。文化旅游部门重点聚焦建设“全国优质休闲康养基地”,以“旅游+、+旅游”理念培育康养消费业态,支持建设一批健康小镇、康养基地。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引导发展休闲、康养、民宿、游学、定制、体验、文创、作坊经济、赏花经济、网红经济等新型业态,全方位提升乡村魅力和价值。

(三)金融机构层面

面对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和发展机遇,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主要通过信贷或线上等方式,加大力度向县域和乡村布局。农商行采用整村推进的模式,由村委会提供居民信息,统一建档,客户向银行申请,客户经理上门调查,手机资料录入系统授信,客户使用手机银行用信。推出“111金融脱贫工程”,即在1个村支持10户种养、加工大户,每1个大户至少带动1名贫困户脱贫。以融资类小康卡(农民信用卡)为载体,向农村种养、加工大户发放贷款。同时推进政府增信机制,加大对种养、加工专业大户、收购销售专业户、家庭农场旅游开发及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农发行主攻体系化产品对接在异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园区建设、路网建设等方面,围绕国企、省企、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及其子公司等重点客户,运用体系化的产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类15个子产品、涉农固定资产10个子产品)多头推进、多点开花。建行主推App线上融资平台,其乡村振兴的系列产品体系比较完善,适用客户群体广泛。通过创建“建行惠懂你”小微企业服务APP融资平台,陆续推出以“云税贷”为代表的“十朵云”,包括云税贷、账户云贷、结算云贷、招标云贷、政采云贷、薪金云贷等新产品。

二、农行湖北省分行信贷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四年来,农行湖北省分行以政治责任担当和服务“三农”情怀,积极探索商业经营与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结合,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要求,以信贷服务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加大信贷投放和精准扶贫贷款投放,“三农”和县域贷款4年增幅超过50%,精准扶贫贷款4年增幅超过180%。

(一)突出重点领域,支持乡村产业兴旺

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十大农业产业链、湖北“六谷”建设和荆楚农优品,创新产品模式,提升服务质效,乡村产业贷款余额、增量均居农行中部六省分行前列。

一是聚焦重点产业。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重点支持油料、蔬菜、小龙虾、茶叶、柑橘、中药材、生猪生产等十大农业产业链,围绕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将服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M+1+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到2021年底,农行湖北省分行粮食全产业链贷款三年增幅超过60%。对接县域幸福产业发展态势,支持武汉都市农业、宜昌橘都茶乡、鄂西山水生态、江汉平原水乡田园等乡村旅游片区,采取“片区龙头旅游企业+乡村农家乐”模式,联合省级平台积极支持鄂西神农架、武当山、宜昌以及江汉平原等各地旅游产业发展。到2021年底,农行湖北省分行乡村旅游贷款三年增幅超过51%。

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围绕28个重点贫困县,结合地方特色,探索创新扶贫新路径。探索乡村振兴试验区,三年净增贷款增幅64.1%;创新的“药谷领头雁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羊羊得益”农业产业链带动金融扶贫模式等被纳入金融扶贫模式,其中“药谷领头雁”入选全国金融扶贫优秀案例。

三是聚焦重点主体。联合湖北省农业厅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升级行动,与省农担联合创新“农易贷”产品,采取“政府+银行+省农担”政策性增信模式,支持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到2021年末,农行湖北省分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户数提质扩容。利用线上产品积极服务普惠涉农主体,三年累计净投放普惠涉农贷款增幅135%。

(二)普惠民生事业,助力乡村建设生态宜居

紧跟政府和市场资金热点,围绕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生态环保、美丽乡村建设、医疗卫生、人居环境改造等重点领域,积极发展政府性金融业务,探索金融服务乡村建设有效模式。到2021年底,农行湖北省分行乡村建设贷款余额居全系统第九。县域绿色信贷贷款三年实现突破式增长。

一是利用“政府支出责任项下收益权质押”模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抢抓总行支持必要在建项目窗口机遇,积极营销并批复政府购买服务项下未完工补短板项目41个、贷款突破100亿元,项目个数居系统内前列。紧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热点,支持了一批PPP项目。通过“政府支出责任项下收益权质押”模式,有效解决了部分县域准公益性公共基础项目融资难题。

二是创新“两指标质押”农地金融模式,支持荆楚“四宜”美丽乡村建设。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结余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场交易价值,以“两指标”质押,支持县域尤其是贫困县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荆楚新乡村。截至目前,已审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23个,如支持的嘉鱼县官桥镇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代表,入选全国十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

三是创新“预算内资金”配套融资模式,支持水利补短板强功能建设。对重大水利项目,积极创新模式,以预算内资金作为资本金,实施配套融资,支持蕲水灌区新建扩建项目,这是湖北省首个150项重大水利工程贷款。2020年以来,住建部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农行湖北省分行积极对接,创新产品和服务方案,支持了当阳和秭归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助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四是实施“信贷+场景”一体化模式,支持乡村医疗卫生保障升级。针对新冠疫情期间暴露的县域乡村医疗保障不足问题,创新采取“法人流贷+智慧医疗+医护e贷”一体化模式,新支持26家县域医院和18家乡镇卫生院,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卫生系统金融服务全覆盖。

(三)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支持农民富裕富足

一是实施“农户信息建档+全线上化办贷”双轮驱动新发展模式,加大惠农e贷投放,支持农户创业发展。通过农户信息建档积累大数据,依托大数据授信积极打造“一产业一快农贷”的特色产业模式,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直接带动农民创业增收。目前,该行建档行政村9398个,有效建档农户69万户,已创新78种特色产业模式。

二是实施“直接扶贫+间接扶贫”双轮驱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能人带动等间接扶贫模式,以及向建档立卡人员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模式,累计带动二十余万人次脱贫致富。

三是围绕“安居”主题和住房场景,积极满足乡村居民宜居金融需求。以个人按揭贷、农民安居贷、房抵贷-自建贷等产品组合包,积极服务农民进城买房、务工人员返乡置业和农民自建房装修等金融需求。

三、商业银行信贷服务乡村振兴的策略与建议

服务乡村振兴既是商业银行的政治责任,也是商业银行自身信贷业务的新增长点。各家商业银行应把握难得的政策机遇,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为主线,在服务乡村振兴上抢先机、下功夫、提质效,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

(一)聚焦乡村产业和乡村建设两大领域

一方面,大力支持乡村产业。一是围绕粮食产业和绿色产业,筑牢发展基石。立足农业大省优势,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稻谷种业和农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支持粮食安全建设。围绕打好乡村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六大类绿色产业。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做大市场规模。立足食品加工业等主导产业,围绕鱼米之乡等乡村特色产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发展,挖掘乡村产业优势资源。三是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覆盖半径。把握产业链工程机遇,以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链,加大对领军龙头企业、成长型农业企业的金融服务覆盖面。

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概念系首次提出,对商业银行而言也是全新的课题,考验智慧和能力。一是支持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老城小区改造、土地增减挂钩等业务产品,支持农村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二是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确权贷、碳排放权交易等方式,支持农村“四好公路”、供水、水库、电网、风电等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实施,推动5G、智慧农业等领域建设。三是支持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农村土地整治等业务方式,支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支持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和城乡生产消费对接。

(二)聚焦脱贫地区和城乡结合部两大区域

一方面,突出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在于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效防范返贫。一是做好规划衔接。统筹将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纳入乡村振兴的整体框架,构建城乡融合、区域一体的规划体系,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做好产业衔接。继续把产业扶贫摆在重要位置,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助力贫困地区加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发挥商业银行系统内联合贷款的业务优势,运用银团贷款等业务产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信贷资源,推动城市反哺农村。三是做好项目衔接。围绕农民增收、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等,做好金融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另一方面,突出支持城郊结合部发展。一是提升思想认识。加大“三农”县域、都市区、城市圈,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拓展力度,深度挖掘都市圈、城郊、远城区等区域潜能和项目资源,把城郊结合部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是提升发展定位。把远城区、城郊结合区域支行定位为重点发展行,单独给政策、给资源,作为一项战略性安排,作为打造金融服务“三农”领军银行的重要抓手。三是提升合作层次。深化银政合作,践行“政府是第一客户”的理念,加快重点经济建设项目营销,大力支持政府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四是提升客群覆盖。以资产业务为核心,将新城区和开发区打造成为普惠和个贷的重要增长极。运用农村生产经营贷款、农易贷等产品组合,满足种养殖专业大户、小微企业主等客群融资需求。

(三)突出名单制客户和特色化产品两大重点

一方面,创新获客方式。客户是乡村振兴业务发展的核心和基础,要加强源头营销,实现批量获客,着力解决业务“做什么”的问题。一是借鉴“拿来主义”,拓展政府类客户。围绕深化银政合作,进一步构建源头营销模式。及时获取和下发农业农村厅、科学技术厅、水利厅、发改委、供销社等重点客户名单,实施清单式精准营销、重点客户挂牌营销、领导干部包行包户营销。二是围绕“系统合成”,拓展名单制客户。围绕县域和“三农”前十大行业,梳理制定客户清单,省行抓源头营销和项目库建设,分支行抓项目对接落地,推动形成系统联动的营销氛围。

另一方面,用好信贷产品。产品是县域竞争力的关键,要通过创新信贷产品,优化产品功能,打造产品模板等方式,着力解决业务“怎么做”的问题。一是用好主打产品。围绕“三农”信贷政策支持重点和市场需求热点,做大做强。二是用好特色产品。根据资源禀赋,细分目标市场,坚持一县一品,用好“三农”特色产品。建立乡村振兴特色产品模板,支持县支行按图索骥。

(四)做实智慧信贷和场景建设两大支撑

一方面,加快打造智慧信贷。与城市业务比较,受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影响,乡村信贷业务发展规模不大、质效不高。应积极转变思路,批量发展线上信贷业务,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和智慧的翅膀。一是推进智慧信贷体系建设。实现电子合同印章、人脸识别功能的推广应用,推动线上押品评估抵押登记向县域范围覆盖,提升县域线上业务自动化审批比例,不断推进智能决策、智能审批、智能风控建设。二是推进线上贷款放量。坚持“农户信息建档+全线上办贷”发展路径,突出乡镇、城郊网点全面发力的经营定位,实施集约化作业和整村推进方式,发挥资产业务牵引作用,做大线上贷款。三是推进整村模式营销。针对农村“长尾”客户,构建农户裂变式综合营销模式,将农户信息建档与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掌银示范村建设、示范网点打造等工作结合起来,通过信息建档和线上放贷,一体化营销农村金融业务。

另一方面,构建场景模式。结合县域政务建设差异化需求,精准对接统建式、嵌入式、共建式三种模式,打造富有特色的智慧政务场景模式。一是围绕样本统建,启动项目试点。选择全国百强县,以及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域,适时启动项目试点,以点带面复制智慧政务模式。二是围绕品牌统建,实施双向嵌入。坚持将县域政务高频事项引进掌银、金融功能输出到政务平台的“引进来、走出去”双轮驱动;规划引导相关县市重点突破,构建“智慧乡村品牌”。三是围绕生态统建,推动平台扩容。依托云平台和科技赋能,实现公交乘车、便民缴费、线上挂号、娱乐消费等高频生活场景的金融服务嵌入,打造金融生态圈。同时,组织开展县域场景营销竞赛,确保建成一个场景,营造一个生态,带动一批客户,打造金融闭环。

(五)强化政策制度和产品创新两大供给

一方面,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商业银行在分类指导、差异化政策供给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优化信贷业务流程。对于系统内创新效果较好的信贷产品,允许采用备案的方式,快速复制,抢占市场。二是建立优先办结通道。对于优质客户在深度贫困地区的重点项目,积极开辟绿色通道,给予优先办结指标。三是实施差异化授权管理。在从严控制“两高一剩”行业的基础上,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领域的行业和客户在信贷授权方面予以倾斜。

另一方面,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一是创新推广爆款产品。针对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厕所革命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乡村振兴产品包,力争多出爆款产品。二是紧跟热点,创新产品。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支持分行开展碳排放权创新。三是借鉴同业经验做法。在决策系统中设置子目录、开辟专栏,加大对同业产品的情报收集和交流共享力度,借鉴同业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六)聚焦风险案防和队伍建设两个关键

一方面,强化风险管控。“三农”客户群体散、小等弱质性特征,对银行风险管控和办贷管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强化信贷案件防控。加强信贷关键环节案件防控,针对法人信贷及票据业务,防范业务真实性风险及其引发的企业骗贷行为;针对个人和农户业务,防范虚假按揭、冒名贷款等;针对信用卡业务,重点防范违法违规套现等问题。二是强化风险专项治理。组织开展县域政府隐性债、“两高一剩”、征信安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排查,强化不良率高的县域行风险治理,强化机构停复牌管理。三是强化员工行为管理。强化在农户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民间借贷中与客户发生非正常资金往来等行为的案件防控,改进信贷检查方式,强化风险管控的根源治理。

另一方面,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开展定制培训。开展“请上来、走下去”业务辅导,创新开展青年精英、领军人才培训班,专门增加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的参训名额,着力提高县域员工办贷管贷能力。二是创新培养方式。安排重点脱贫地区信贷人员到上级行跟班学习,同时安排业务骨干到基层行授课,培养“穿球鞋、到田间、说土话”的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懂三农、爱三农”的人才梯队。三是加大政策激励。加大县域和“三农”干部选拔力度,在晋升、培训、薪酬等方面加大激励力度,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深耕县域,扎根“三农”。四是落实免责制度。严格落实尽职免责机制,提高县域和“三农”市场拓展和产品创新的试错容忍度,保护员工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县域建设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第四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