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对“三农”工作的又一次伟大实践

2022-02-06杨清军梁善能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农业

◎杨清军 梁善能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上,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从1921到2021,党的百年历程中,党对“三农”工作的实践经历了巨大变化。一百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已由一个农业人口多、农村面貌破、农民钱袋紧的国家,逐渐成长为一个农业逐步转型升级、农村环境有效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小康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乎我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乎全国人民能否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百年的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百年间在勇于面对、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上不断进行伟大的探索创新。翻开党的百年画卷,一桩桩、一件件伟大的实践,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探索(1921-1949)

党的建立之初,党的工作路线主要是发动工人运动,间接的忽略了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以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秋收起义的失败的起点,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判断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军来到了革命摇篮井冈山。开始了从工人运动到农民运动,从城市到乡村的的战略转移,同时开启了土地革命的历史性转变。

1927年后的中国共产党,真正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闹革命的序幕,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始终抓住群众路线这一根本路线,始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从星星之火的井冈山到红色摇篮瑞金,从大别山苏区到革命圣地延安,从长征大转移到“进京赶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己任,着力解决土地这一农民的最根本诉求。全面抗战前期,党的土地政策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主,将地主的土地分给贫农,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尤其是占农民大多数的贫农的革命积极性。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争取全民族抗战,团结一切抗战力量,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广泛而紧。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在对时局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对土地问题再次做出改革,将土地分给农民所有,颁发土地所有权证,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一系列土地革命的斗争策略被应用,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农民作为中国革命各阶级中最坚实的群体发挥了应有的主体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伟大探索(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继续深度土地改革探索,农民分得土地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民掌握了生产资料,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业生产方式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然而为优先发展工业,建立工业现代化基础,小农经济的弊端显现,不足以提高生产力,难以实现“农业养育工业”全力支持国家的工业化方针。为此农业组织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党在“三农”工作中的核心。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先后建立起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很快专向高级合作社,最终促成了生产资料高度集体化的人民公社,到1958年,全国范围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集体经营制的人民公社。

1953年为解决新中国成立后粮食供应紧张及投机盛行的局面,党在经济上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限制了农产品的自由市场化,城市居民和农民所需粮食布匹等都以国家发的票证供应,为国家有效控制粮价,保证供应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农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的序幕拉开。统购统销一方面国家对农产品的收购低于其价值,一方面卖给农民的工业品高于其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剪刀差”,据不完全统计,从这一政策的实施到改革开放,国家通过这种形式从农村拿走了大约6000亿元的财富,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

1951年,针对全国各地水患频发,毛泽东提出兴修水利的号召,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治理江河湖海、兴修水利高潮,被称为“人造天河”的红旗渠就是这一伟大号召的成果,自此,一般洪水灾害得到初步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61年3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对农村政策进行了广泛的调整,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得到激发。1964年兴起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又推动全国各地的大规模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深沟变良田,实现了粮食的大丰收。

然而,从自耕农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数十年间,对农业、农村的汲取,虽然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端,农村温饱问题长期无法解决,以至于不得不重新进行生产关系的方向性变革。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伟大探索(1978-2017)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也是农业生产关系变革重构的开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重大变革的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间,农业和农民的去组织化是主要特征。

自1982年开始,农村改革进入了新时代,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培育农村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等一系列举措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民吃饭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为解决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党在对过去农业和农村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也在加以改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继续深化改革,1998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化和国家对农业保护化为显著特征,更好的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以“多予、少取、放活”为“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党开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直补农民种粮之先河。直至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2000多年农民种地纳税的历史,2016年起,在全国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一系列政策调节对农民增收节支、调动生产积极性发挥巨大作用。

2005年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出。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基本要求。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两个反哺”为方针。这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资的力度改造农村电网、饮水安全、道路建设。农村水、电、网、气等各类工程,使得城乡间基础设施逐步向城市化靠近。

2007年,国家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收益。2008年中国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这四十年间,带来了真正的山乡巨变,真正开始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由汲取到给予的综合转变。

四、新时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17-2050)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三农”工作的创新性探索

在这一阶段,党进一步确立了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下继续把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一切行动的基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8中央一号文件从全局的高度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同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大振兴”,即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五大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同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确立了五级党委书记抓乡村振兴的组织安排。此后,《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先后进行发布和修订,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提供组织保障。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通过实施,标志着乡村振兴工作正式进入法治中国的进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新时代下解决“三农”工作的又一次伟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社会矛盾的有效回应

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尤其体现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发展现实问题的有效举措。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的浪潮的深入,大量青壮年农村居民涌入城市,留守农村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乡村发展所需人才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传统农业产值难以满足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不断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适度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城市居民下乡,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共同构建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五大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

2021年底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素保障。

产业振兴是重点。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农民增收是振兴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要守得住,还要用得好,让新时代下的新农村、新农民有新面貌,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

通过乡村一二三产业带动,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村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形势下,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农村“三变”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人才振兴是基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落实财政、金融、社保等激励政策,建立本土人才库,通过采取“项目+人才”“岗位+人才”方式,回引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并选拔优秀本土人才到村挂职锻炼,待条件成熟后充实到村两委干部队伍。同时支持各类新农人计划,培养造就新一代农民。

文化振兴是精神动力。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年的文化积淀,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着力打造共同点,寻求差异点,既有乡村土味,有位特色品味,做大做强品牌,不断提高影响。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乡贤典型,建立文化宣传阵地,通过“乡贤说”等方式让家风家训潜移默化、道德教化深入人心。逐步完善村规村纪,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融合,探寻基层治理新模式,打造基层治理新品牌,让乡村治理格局更加完善。

生态振兴是关键。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特色院落改造,不断用好农村“四好公路”、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改厨等项目建设水平。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产业的选择和实施过程当中尤其是要注意打好生态牌,真正让绿水青山惠及子孙后代。

组织振兴是保障。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让基层党组织继续成为我党在各项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因此要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要让基层党组织书记成为乡村振兴实战的带头人。

(四)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党中央的强力号召,更是新时代的使命召唤。乡村振兴必将取得胜利,这一点我们应该有坚定的历史自信,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充分表现的革命乐观主义,它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对时局的充分把握,对敌我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客观分析。新时代下,党领导的乡村振兴战略客观上具备正确的理论思想,务实的方法路径,主观上具备坚定的决心,所以也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这种胜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对此作了充分的阐述,革命的成功往往由诸多因素决定,只有加以正确的分析,找到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一步步解决好处理好矛盾,革命的胜利必然会属于我们,纵使诸多坎坷,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胜利终将属于中国共产党,属于全国人民。

五、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的艰难探索,让一个百年前积贫积弱的旧国家,逐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而今正在强起来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一百年的成就,离不开广大的农村、基础的农业、伟大的农民,百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牢牢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共产党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未来农村工作,需要走出一条更可持续、更高质量发展、更高品质生活的新路。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要始终重视“三农”工作,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漠视农村、不能忘记农民。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