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22-02-06袁佳伟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2年13期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协同

◎袁佳伟

如今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该区域经济发展十分发达,产业配套设施也在逐渐完善,与此同时,对于产业协同发展的要求有所提高。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升。然而,现阶段存在较多的发展阻碍,不仅各个城市产业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产业同构等问题,将影响产业协同发展。为此,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就需要企各大企业与政府联合合作,实现产业分工与创新发展,真正加快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

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特征

1.共生性。

共生性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一大特征,而且这也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因为产业协同,必定要实现各个产业子系统的协作运行,不仅要保证产业合作牢固,而且还要保持产业链完整畅通。所以,在整个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产业子系统之间表现为和谐、依赖的关系,这就是共生的基本内涵。正是基于产业子系统之间的共生性,使得生产要素能够无阻碍流动,促使产业逐渐向着高层级搜发生。因此,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有着明显的共生性特征,也正是由于共生特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步伐。

2.有序性。

有序性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特征之一,也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这里的有序性是指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规律要遵循有序性原则,即使在内外因素影响下,整个产业子系统还能正常协同运作。通过加强有序引导,整个产业子系统运动行为得到整合,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序引导和协同发展互相之间联系紧密,更是影响产业子系统发展与演变的重要部分。就有序性本身而言,它主要形成于区域内部的增长机制,通常要求合理进行产业分工,引导其无序行为,才能彰显其有序性,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3.动态性。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阶段,动态性也是主要的特征。动态性体现在整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尤其各地区都在进行转型升级,产业协同发展的演变规律为从初级向着高级进行转变,整个过程中,区域产业系统将呈现多层次变化,产业发展可能处于非平衡状态。与此同时,在很多变量因素影响下,系统会不断向着更高水平进行演变,促进整个产业系统地向前发展。所以各个时期区域产业系统协同水平不一致,而且呈现动态化的特征。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历程

从历史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域并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主要是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不足,不能够对长三角地区的水域进行有效开发应用。随着时间的推演,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等,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其导致我国港口城市逐渐发展为对外贸易口岸,如上海从最初的县城逐渐发展为较大的经济贸易中心,长三角地区工商业也逐步得到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长三角地区的经贸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经贸水平越来越高,为我国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该地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临近城市的产业得到了协同发展。纵观历史,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如城市群范围、城市规模处于时刻变动的状态,大体上呈现出逐渐扩容的趋势。现阶段而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拓展长三角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于促使该地域的产业结构更为科学,进而加快社会的进步。

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整体发展状况。

长三角城市群滨江临海,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突发性恶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人居环境优良。平原为主,土地开发难度小,可利用的水资源充沛,水系发达,航道条件基础好,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受自然条件限制和约束小,给当地的经济和各类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良的自然条件。综上,长三角城市群经过数十载的艰苦建设,产业体系已经完备,综合配套能力较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十分,已具备发展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中心。

2.产业发展显著特征。

(1)产业门类齐全。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部分重要的工业和企业在全国均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工业部门包括,汽车制造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成套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工业和以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另外,长三角城市群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

(2)产业发展不平衡。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该区域城市群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现象,首先,上海与周围城市位于第一梯度,其经济发展最好。其次,江苏北部、浙江南都以及安徽西部等位于第二梯度,虽然经济发展阶段相较上海有所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不小差距,但是城市发展有着自身的特色。总而来看,长三角一体化下这些城市群中的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优势产业布局主要集中以上海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未来协同发展过程中,企业与政府方面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加强产业的优化布局与均衡发展。

(3)地区资源、环境约束收紧。

近年来长三角地域的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提升了长三角地域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有关地区的发展中,对相关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如水资源污染、植被的减少,以及土体资源的大量占用、能源生产要素的不足等问题,这不利于该地区的健康可持续,对当地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制约性影响。同时,各个企业均想要得到快速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影响力,其也造成企业之间竞争压力不断上升的现象发生,相关矛盾冲突现象日益增多。另外,基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长三角城市建设上还存在着无序蔓延问题,这导致该地域空间利用效率不高问题产生,存在粗放式、无节制的过度开发现象。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面积过大,致使长三角地域农业、绿色生态空间过少,严重影响到该地域的健康发展。

(4)存在产业同构现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呈现出产业同构的现象特征。首先,经济发展对于各类生产要素产生破坏,导致很多生产要素缺失,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真正需要,而且区域产业之间的矛盾、冲突经常发生,导致协同发展的生态圈难以创新。其次,各个地区城市企业选择重复建设同构型产业,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这种发展模式较为低效,还容易出现恶性的产业竞争现象。最后,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其内部产业同构现象愈加明显。甚至有关调查显示,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更多企业都会将目光聚焦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业这几个方面,这种趋势下,该区域产业同构程度将越来越深,有待加以解决。

四、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协同发展建议

1.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各部分资源都得到整合,要想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必须要注重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因此,政府方面需要以长三角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发展潜力为引线,适时进行规划和布局。首先,优化产业布局。先保证周围生态安全性,再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真正发挥出人口资源、生物资源的作用,逐渐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实现各类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次,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政策,颁布相关文件等,积极做好产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能够放眼未来进行统筹规划设计,注重整个长三角区域的科学发展,实现各项规划政策的有效落实。最后,基于总体规划指导下,要求有关企业可以调整自身定位,并明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方便提高统筹规划水平,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另外,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为了促使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政府相关单位应深入了解长三角城市群的特点,再进行城市群整体产业上的规划,同时也要求政府单位厘清产业规划中的实质内涵。从整体产业规划上来看,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为国家层面的规划;另一层面是区域管理层面的规划。具体规划工作中,应将国家层面上的规划作为指导,区域管理规划应是国家规划中的细致划分,起到促进国家规划有序执行的作用。在我国百年规划的战略目标中,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促使长三角产业规划符合国家发展之需求,国家层面的规划中应明确城市群的主体功能,并进行具体产业区的定位,实现产业区的科学划分;区域层面的规划中还应依据中央政府的指示、要求,促使区域产业规划具有细致性特点。由国家层面对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作出统一部署,有利于长三角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系统工程,利于汇集各方面的力量,切实推动长三角产业协同进步。

从国家层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进行统筹规划,还能够改变之前城市产业规划中的各自为政局面,可以立足于基础情况,科学合理展开产业布局,突出各个产业的优势,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同时,长三角产业规划的协调进步、发展,还利于带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一带一路”的发展格局,促使长江沿岸形成经济带,使地方经济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

2.分工协作与协同发展。

(1)发挥长三角区域各自优势。

分工协作是有效的策略,加强分工协作,更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做好充分红调研工作,并加强城市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以便发挥出长三角区域各地产业优势。现阶段,长三角城市群处于产业转型发展阶段,主要向着生态化、现代化等方向发展。为达到产业协同发展的目的,分工协作将成为可靠的方式,各区域政府部门可以进行资源整合,第二阶梯城市群可以利用上海及其周围城市群第一阶梯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等,将自身的劳动力优势、土地优势等放大,实现新型业态的增加;反之,第一阶梯的上海及周围城市群则可以创新空间开发模式,不断扩大生态空间,进一步实现各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与协同发展。

此外,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应注重专业化生产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这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群产业的同构现象,促使整体产业提高生产力,进而帮助到该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举例而言,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群中,汽车制造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促使整体产业的协调发展,减少同构产业,可以加强上海、常熟等地域的高档汽车生产能力,促使其提升综合竞争力;在芜湖等地积极提高中低档汽车、大型货运汽车的专业化生产能力,促使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分配合理,提升综合竞争力,进而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如汽车行业的协同发展中,可以促使各地因地制宜的选择配套产业,一些企业可以选择适宜本地工业产业的产品、零配件,这可以扩大不同产业结构间的差距,也利于不同产业发展过程的完善。同时,这也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创新,具体而言,一些研发单位可以结合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将生产研发中心放置在上海、南京等,利于整合学术资源,提升高新技术开发效率。高新技术研发实验过程,则可以安排在长三角产业结构中,实现一些高新技术的生产应用,进而呈现高新技术研发及实践的最大化收益,采用该方式也利于获取当地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并带动当地加工产业的兴起。

(2)以高附加值产业为发展重点。

分工协作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以便构建独特的发展优势。就长三角城市群而言,该区域产业应当以高附加值产业为重点,主要围绕技术、服务、品牌等要素开创优势,实现跨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提高产业集群在国际上的领先水平。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政府和企业方面应当共同协作,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基于服务经济主导基础上,以智能制造产业为支撑,保证产业集群构建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整个发展框架下,各企业都能发挥出自身竞争优势,通过分工协作与互补,将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3.创新驱动与激发活力。

(1)构建创新生态圈。

为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必须为长三角区域提供创新驱动力,而生态圈的创新构建则是有效的手段。第一,在空间布局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注意各个城市的差异性以及联动性特征。在整体布局上添加区域网络,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网络化产业创新体系,作为第一经济发展梯度的上海,政府部门主要为其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利用科技创新带动周围产业创新与发展,实现周围等床戏功能聚集区的建设和完善。第二,注意规划杭州、南京、苏州等节点,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试验区等,真正提高节点城市的产业创新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能力,进而构建新型生态圈,促使整个长三角区域保持活力,共同致力于产业的协同发展。

(2)延伸产业链。

延伸产业链也是增加长三角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的有效策略。作为现代化企业,应当将目光放得长远,为共同打造协同发展局面,必须要不断延伸自身产业链,实现上下游的共同竞争与长效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抓紧创新要素,积极开发企业自主创新型技术,研发创新型机制,实现就产业链的创新要素的聚集,实现企业与其的良性互动。此外,针对长三角发展区域而言,有能力的企业则可以采取并购方案,加快国外优质企业的并购,致力于打破科技创新难题。在未来发展中,也可以积极尝试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企业、研究院、政府之间的合作,成立创新中心,实现长三角区域产业活力的激发。

(3)打造服务型政府。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这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也不例外。为此,在促进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创新驱动与活力激发,各地政府应当承担起自身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作用,围绕创新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此外,还需要提供培育服务,加强新兴业态、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不断打造出更为开放的环境,形成一种创新的发展氛围,进而激发产业主体的创新活力,促进各方产业协同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典型的城市群,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空间极为广阔,由于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地带,气候条件、交通条件、教科资源等都十分完善,导致产业体系十分完善,有着较强的区位优势以及发展潜力。为应对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新挑战,未来发展过程职工,企业需要积极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主体,政府也需要建立开放市场环境,不仅如此,还要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与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共同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

猜你喜欢

城市群长三角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