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提升商业银行服务 实体经济能力的路径选择

2022-02-06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

农银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实体商业银行

■ 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 苏 畅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和现状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质是有效发挥其媒介资源配置的功能,加快资本流通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从而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防控工作还需常态化推进;国际方面,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2 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也要支持和引导资本有序发展;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对房地产行业政策、保就业、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了明确意见,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仅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更是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助推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责任。而银行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商业银行信贷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力量,本文探寻的是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的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路径。

(二)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

1.政策导向方面。近年来,我国在多次重要会议及报告中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2015 年“十三五”规划、2020 年“十四五”规划分别提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2.实践应用方面。一是守住监管“红线”。加强商业银行金融监管,“重拳”整治影子银行、压降同业通道、同业理财等监管套利业务,加大处罚力度。二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推进长三角、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建设,加大重点区域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评优评先,扩大金融服务在科技、文化、信息、消费领域覆盖面。三是引导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对小微企业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提供创业基地建设资金支持、困难就业人员补贴,完善小企业融资担保政策;支持农村发展实施“三区、三园、一体”建设,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等。四是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股权融资;拓宽保险资本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先后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定向降准,加强银行对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五是推动政策性金融助力经济发展。2020 年以来,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恢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农发行优化信贷流程、单设信贷额度,开辟复工复产绿色通道;通过放宽准入、调整担保、简化流程等方式,支持决战脱贫攻坚;发放“阻击疫情”主题债券、专项贷款等,对商业银行覆盖不足的领域提供有力补充。

二、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建设不断深化,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成效显著。但同时要认识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供求不均衡等矛盾问题仍然客观存在。直接融资占比依然偏低,银行作为金融供给的重要渠道,自身服务水平、创新能力、风险管理意识还存在不足,外部金融供给环境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经济落后地区融资难。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主要立足于战略项目,遵循“投入—产出”的利益导向,资金投入对象以沿海及国家政策倾斜区域为重点,对地方财政、企业实力较弱区域的资源投入有限。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追求优化资本结构,同业竞相争抢将信贷资金投向大型优质企业,中小企业各项指标难以达到银行信贷政策准入门槛;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政策灵活,因管理不到位易出现“高利率”“乱贷”等现象,造成信贷资金不良。三是服务能力不足。银行服务理念、产品的更新速度与市场发展速度不相匹配,随着互联网等轻资产特点的创新型企业兴起,银行传统的抵押贷款服务模式难以满足新型企业的发展,产品错配,供求矛盾突出;传统银行贷款审批手续繁琐、流程长,与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不相匹配。

(二)风险管理不足的问题

面对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风险不断改变,商业银行存在自身风控意识不强、风控措施和实际情况不匹配的问题。有些银行全流程风控体系建设不足,缺乏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对风险的化解能力不足。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得部分银行的服务意识逐渐淡化,有的银行管理人员和员工也缺乏足够的依法经营观念,金融知识不足,违法违规现象、不合规经营等问题时有发生。

(三)金融供给环境欠优的问题

一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仅通过单一维度的企业报表,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营运情况,不同类型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其财务报表特点均不同,无法形成统一的模板供银行准确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影响信贷投放行为和结果。二是体系机制建设不完善。目前,财政部门在能源、交通、新城改造等领域提供担保资金,但在小微企业、新兴领域尚未提供细分的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不能最大限度调动商业银行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三是金融对外开放程度不足。近年来,我国为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当前的开放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匹配,有效利用外资共同投资或参与金融市场活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内生路径

(一)提高主动服务意识,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源头活水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要正确认识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工作的主旋律,首先要提高主动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思想,对银行业务人员进行服务意识、思想观念教育。近年来,各大银行总行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将普惠贷款、制造业、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服务内容纳入经营发展考评体系,引导提升各级行服务意识,推进具体工作。其次,必须和政府中心工作有效配合,加强民生、科技、绿色、养老等各领域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大力支持新兴产业、信息化、科技化企业发展建设,完善信贷投放制度。增强与城市发展建设重点项目的有效合作,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时,带动商业银行金融业务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二)充分发挥融资功能,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一是创新产品供给。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抑或是外资银行,各类银行机构要在合理监管、规范运作下,发挥在各自重点领域的融资能力,以市场需求为指针,提供适合不同类型企业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稳妥开展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商标权质押、股权质押融资等业务,拓宽成长型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出口信贷、涉外保函、境外贷款等跨境融资产品推广力度,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二是打造“批量化+ 差异化”服务。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同时突出重点项目支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壮大农村金融供给,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脱贫地区制定专项贷款实施方案,执行信用审查审批优先办结、由上级行承担经济资本占用等特殊政策;与农担公司合作开展农产品支持项目,给予贷款利率优惠等。三是有针对性地调整信贷政策和服务。除对正常条件下符合准入门槛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外,对暂时资金周转困难的客户开展调研,不盲目抽贷、压贷、断贷;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对无自身经营问题的企业,逐户研究策略,通过贷款展期、调整贷款利率和还款方式等方式支持企业正常生产运转;加快线上服务渠道建设,有效应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现场操作的不确定性,提高信贷审批和金融服务效率。

(三)充分发挥支付结算功能,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渠道支持

一是优化支付结算渠道。借助科技力量实现支付结算电子化、人民币数字化,提高支付结算的安全性、便利性;加大互联网技术与服务供给,发挥大数据优势,运用区块链等手段,加大线上产品的开发力度,提供普惠性、便利性金融服务场景和产品。二是优化渠道布局。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在城市新区、城乡结合部、经济强县和重点乡镇等区域网点延伸,支持银行组建专营机构,打造金融科技等专项业务特色支行,有针对性地提升专项业务的服务水平。同时综合运用“网点+自助机具”的到客服务模式、“移动设备+移动银行车”的上门服务模式和7*24 小时全天候伴随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渠道体系建设。三是优化系统平台建设。推动智慧财政、社保、医保、政务、数字乡村等场景建设,提供民生领域服务便利。

(四)充分发挥大数据应用功能,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融智支持

一是发挥大数据平台辐射效应。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实现工商、税务、海关、电力、法院等机构与商业银行信息联通,打破银行与企业信息互通障碍;利用大数据探索规律,帮助商业银行针对不同企业客户进行合理定价,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探索“银财”合作,发挥商业银行大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建立资金监管平台考量财政直达资金使用情况,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二是发挥大数据风险管理作用。建设数字化运营风险监控系统,持续优化数据筛查模型,对机构、人员和设备等各类风险主体进行全面风险画像,提高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差异化水平,全面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重点环节管控和精准监控,提升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为服务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同时,有效预防、控制、整治风险,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商业银行需通过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不良资产处置;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安全生产运营。

四、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外部政策建议

(一)提高金融决策科学化水平

为应对世界经济的复杂性,基于其他国家金融“脱实向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车之鉴,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从2015 年的“陀螺”评价体系,到监管部门对各大银行普惠金融、制造业、绿色信贷领域贷款指标考核监测,从2021 年财政部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到今年两会多位代表提出修订《商业银行法》的建议,党领导下的科学金融政策,目的是引导商业银行强化政策执行、强化金融资源供给,将资源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建设上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政府要多策并举,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障市场资金供给合理充裕,为银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强化多层次银行业体系建设

一是分层次构建银行体系。国家要健全和完善国内与外资、国有与股份、大型与中小型不同层次、不同定位、服务不同对象的银行体系,激发其发挥各自优势,对服务实体经济做出各自贡献。二是“简政放权”。尊重其市场主体地位,给予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内充分的自主权,减少行政审批和行政约束。三是拓展业务品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加快理财业务、资管业务、同业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四是推进产品创新。充分考虑数字经济发展需要,贯彻落实绿色金融发展理念,为金融科技产品、绿色金融产品服务预留前瞻性制度安排,积极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五是完善金融机制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政府、市场各类资源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退出机制,尤其是针对金融企业破产方面的规定,及时清除已陷入困境的机构。

(三)提升金融监管水平

一是在宏观层面,加大财政、货币政策调控,营造安全稳定的市场生态环境;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及综合监测,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加强全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惩戒机制;加大对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加强金融领域反腐败力度;探索国内外联合监管,防范世界金融经济风险输入。二是在微观层面,深化行业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同业、理财、表外业务,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信贷政策;提高监管工作的覆盖面,扫除监管盲区;加大科技赋能,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

(四)加强与金融科技的融合

一是优化金融产品供给和服务,助力商业银行经营。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经营、风险、信息管理技术和系统,为商业银行提供创新思路、产品和模式,打造有效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产品和平台系统,拓展服务模式和渠道。二是精准定位实体经济需求,助力商业银行管理。加强征信服务体系、担保体系、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建设,帮助商业银行提升服务质效,尽可能避开各种不利情况。三是增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助力政府调控。利用科技手段整合、分析信息,综合监测银行与融资企业供需情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实体商业银行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