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美育服务研究

2022-01-27田静

传播与版权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工科美育高校图书馆

田静

[摘要]文章分析指出美育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价值在于: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实践创造能力的提升、正确工程伦理观的形成、学习使命感与职业荣誉感的建立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面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发展机遇,高校图书馆应将美育视为其新时代教育职能拓展和创新的方向,图书馆美育可以从课程维度、文献维度、空间维度、技术维度和活动维度参与和支持高校的新工科人才培养。

[关键词]新工科;美育;高校图书馆;人才培养;教育职能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才培养与评估模式由应试教育、智育评估向通识教育、素质评估转变,以及人们对生态失调、社会高度竞争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进一步警觉,美育所倡导的以和谐协调的态度关照自然、社会、他人及自身的价值理念得到进一步凸显,并逐渐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之后,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意见》),这些文件从战略高度对我国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其中《新意见》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2]教育部的文件中也特别指出,高等教育阶段的美育目标是“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3]。

上述文件对高校美育工作的要求与2017年以来我国高教领域实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目标上的协同性。一方面,业界许多研究趋向认为新工科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围绕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与能力的宽口径培养模式。如陈伟等认为新工科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工科人才培养的“转识成智”,即转化和整合人文、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社会等各类知识,帮助学生达到明体达用、返本开新的“智慧”境界,使工科类学生不仅具有工程设计与实践等专业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和管理能力、审美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等[4]。吴爱华等也指出新工科教育应强化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既具备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又具备人文情怀和素养[5]。另一方面,与这种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相呼应,美育正是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让学生能以一种和谐、协调的审美理念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其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同时,可使学生获得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和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创造的活力,使其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能够更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可见,高校美育工作和新工科建设都致力于培养能够满足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及产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此外,美育还可凭借其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更为活泼的教学内容成为新工科建设中实现科学、人文、工程相互交叉的重要桥梁,以及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6]。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信息服务和文化傳承机构,有必要加深美育对新工科人才培养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并围绕自身承担的教育职能,研究分析在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中高校图书馆的美育服务路径。

一、美育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价值

青年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既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拥有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又具有良好审美素质、崇高审美追求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工科类大学生,对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实现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美育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社会融合度越来越高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与突破经常产生于各学科领域的临界处。如流行于世界各大城市的teamLab展览,就是一种通过对艺术、科学、技术、设计和自然的融合,将传统艺术之美从物理限制中解放出来的数字化艺术展览形式。而现代产品设计领域也普遍认为美是产品与用户情感、感受之间的桥梁[7]。基于这一思想的技术审美要求工程师、设计师在设计中不能仅考虑产品的功能性,还应注重产品的审美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工科类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保持对文学、美学、艺术领域的了解和关注,不断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诺贝尔奖获得者、神经科学之父拉蒙·卡哈尔(Ramóny Cajal)认为,最伟大的科学家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 “他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将精力投入到文学、艺术、哲学以及关乎身心的所有娱乐中……研究者应该具有一种艺术气质,这会促使他去寻找事物并欣赏事物的数量、美丽与和谐”[8]。可见,拥有开阔的知识层次和广泛兴趣爱好会令工程师创新创造所需要的灵感与直觉得到更多的激发,开发设计的产品也会更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美育不仅能够为工科类学生打开一扇发展个人兴趣、了解人文领域知识的窗户,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对“美”的对象的观察和感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鉴赏力,进而提升其产品的设计与创新能力。

(二)有助于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提升

科技成果的创新创造并不仅仅是一些停留在意识层面的思维与灵感,还需要将这些思维和灵感落实于实践。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M.S.布莱克特认为:“实验物理学家是万能的,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业余工匠。他必须会吹玻璃和转动金属……他必须会木匠、照相、电线连接……”[9]

审美本身就是一个从感性层面的情感判断到理性层面的情感升华,再到实践层面的实践创造的过程。无论是艺术美的创作,还是社会美、生活美的创造,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特拉华大学尤金·弗格森研究发现:技术的知识成分是非文学和非科学的,由于它起源于艺术而不是科学[10]。可见,技术创造与艺术创作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技术创造所需要的系统规划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等都可以通过诸如雕塑、绘画、手工艺制作等艺术创作过程得到借鉴和提高。因此,实践类美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提高,进而助力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发明创造与实践创新。

(三)有助于学生正确工程伦理观的形成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对客观规律的发现,自身并无价值倾向,也不包含任何意识形态倾向,但科学一旦运用并成为技术,就具有了利弊内涵的人文价值倾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遗患于人类[11]。例如,2002年,某知名高校学生为了测试熊的嗅觉灵敏度,用硫酸先后泼向5只熊,造成这些熊不同程度的器官损伤;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某教授开展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辅助生殖医疗的研究,并诞生了全球首例基因改造的婴儿。这些事件都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后者更是引发了全球公众对科技伦理的关注与讨论,以及高等教育领域对理工类学生科技伦理观和工程伦理观教育的重视。未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发明将会赋予人类更多的行动能力。这也要求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必须了解和学习如何规范、有道德地使用科技成果,建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是对科学、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审美过程中对崇高 “情感满足”与“情感升华”的追求会将人的理性引向“更善”与“更美”的方向。无论是我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还是希腊古代的“和谐之美”,又或是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倡导的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的“诗意之美”,都体现了人类对“美”的共同认可—美就是和谐与协调。而美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协调个体的情感,塑造协调的人格,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与和谐[12]。因此,美育可以帮助工科类学生建立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审美理念,加强学生对“技术之善用”与“技术之恶用”的分辨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

(四)有助于学生学习使命感与职业荣誉感的建立

美的事物所蕴含的都是人的价值,是人所具有正价值的诸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的显现[13]。其价值性体现于它能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得更加完善和美好。可见,美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有形的实物之美,人类为其更美好的共同未来而进行的所有活动都闪耀着美的光芒。“学科之美”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学科之美”体现于它的“内容之美”。除了人们普遍认可的在艺术与人文社科类学科中所具有的可供美育的内容,理工类学科在理性严谨的外表下也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例如,数学学科就充满了抽象之美、概括之美与简约之美。数学家西尔维斯特认为“数学是理性的音乐”;物理类学科不仅具有外显的形式美,而且具有反映事物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对称美和秩序美[14]。第二,“学科之美”体现在科技工作者对学科“内容之美”进行研究(审美)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审美之美”,即在研究过程中(对“内容之美”的审美中)感受到的一种情感上的愉悦。这种“审美之美”是科研工作者在科学工作中找到的“至美”乐趣。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彭加勒在其《科学与方法》中指出,科学家研究自然是由于自然之美引起的愉悦,他们醉心于科学研究是对“此种特殊的美以及宇宙和谐之意义的寻求”“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得到乐趣,而他之所以能从中得到乐趣,即是因为它美。”[15]第三,“学科之美”体现在因为知识以及人类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推动意义[13],使得科学研究行为本身就具有一种崇高的“精神之美”。也正是在这种美的感召下,无数科技工作者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不计个人得失、以忘我的精神从事研究、探索,成为人们尊敬与学习的楷模。

高校可以通过美育向工科类学生展示学科所具有的“内容之美”“审美之美”以及崇高的“精神之美”,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上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引发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产生价值上的崇高感、向往感,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的使命感、荣誉感。而这份使命感、荣誉感会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和职业发展的内驱力。

(五)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

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使人们的心理与精神健康正经受严峻的考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中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存在轻到中度心理问题[16]。同时,高校发生的学生自伤、互伤事件,乃至刑事案件也都提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给予重视。

一般认为,一个人只要还在追求美,他就会满腔热情地去追求生活、创造生活,就会在挫折中看到希望,在痛苦中获得力量[17],并通过对美的不断追求获得人生境界的次第提升。而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会引导一个人追求更高尚的精神目标,拥有更广阔的胸怀,进而可以使人从世俗的利益纠纷中脱离出来,实现对现实和自我的超越。人类在从古至今数千年的文化与文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关于人生境界与人生价值探讨与实践的知识资源都蕴含着“思想之美”的内容。如我国古代老子所追求的与道同体、顺应自然的人生境界,庄子追求的并天地、齐万物的逍遥之境和孔子倡导的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境界,乃至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的大我关怀和在大我中寻求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思想境界等[18]。这些都有助于当代青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和人生境界的提升。美育通过让学生对这些“思想之美”进行鉴赏,引导学生学会以更广阔的境界和更长远的视角看待现实生活中个人的烦恼与困惑,帮助学生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平靜。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美育路径

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视以及图书馆自身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高校图书馆从空间、文献、技术、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使得高校图书馆美育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和更多维的路径服务于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及其人才培养工作。

(一)课程维度

课程建设与规划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环节。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对自身馆藏审美资源和最新美育文献的分析研究,面向不同工科专业,开发系列美育类课程或打包形成美育小专题,并通过翻转课堂、微课堂、慕课,以嵌入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形式,使图书馆美育课能够以“第一课堂”的方式成为高校新工科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为高校的新工科教育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二)文献维度

文献资源保障是图书馆的核心功能,但保障不等于保存、保管。在提供保障的同时,高校图书馆应着力于现有美育文献的二次开发、对最新美育热点文献的聚合分析以及对网络美育OA资源、美育公开课的收集整理。高校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经典美育纸本文献的数字化、数字美育文献的专题化、建立美育主题特色数据库等方式,对分散于文献汪洋的各种美育资源进行知识再生产与再创造,围绕“经典之美”“传统之美”“设计之美”“技术之美”“工程之美”等主题形成知识集合或美育案例专题,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丰富灵活的美育资源。

(三)空间维度

高校图书馆美育在空间维度上的路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作为实体在建筑层面所展现的设计之美、建筑之美、生态之美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审美体验。二是图书馆的空间可以成为工科类学生进行审美创造与展示的重要场所。如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就邀请学生化身设计师,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学习与研讨空间;笔者所在的山东大学图书馆在青岛校区分馆就设立有摄影间、路演间、书法间等功能区,供学生进行艺术作品创作;兴隆山校区分馆多年来也和产品设计专业合作,对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进行展示,为工科教育中的美育实践提供空间与场所服务。

(四)技术维度

科技的进步使当代图书馆的美育服务方式得到极大的延伸。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通过自身主页、搜索界面等环节的人性化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技术性、审美性、易得性相结合的现代审美设计理念,而且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VR技术等将馆藏的绘画、音乐、文学等数字资源整理融合于一个系统,实现美育资源的系统化、立体化展示,为读者的审美鉴赏提供包括视、听、触等多感官的交互体验。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相关制作设备的提供与技术的支持使学生在馆内就可以实现诸如艺术模型的3D设计与打印、音视频内容的创作等,便于学生将自己的思维灵感转化为作品成果,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领悟与学科的喜爱,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也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活动维度

高校图书馆的美育实践活动可以是基于文献资源的阅读推广类内容,如开展美育主题的图书展、读书分享会、绘画音乐的鉴赏沙龙等,使学生受到“经典之美”“思想之美”“艺术之美”的熏陶。如2020年初,为支持居家抗疫,山东大学图书馆开展了“阅读,让世界更美好”的共读活动,推荐了《细胞生命的礼赞》《大自然的日历》《沉思录》等经典图书供读者阅读分享。该活动吸引了众多理工科学生参与,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与理解,助益学生正确伦理观的形成。高校图书馆也可以与院系的教授、专家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内容之美”“审美之美”以及科研实践中崇高“精神之美”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专业学习的使命感与未来职业的荣誉感。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校内外传统文化教育机构联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非遗体验、手工体验等,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了解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之美”。在对以上美育实践活动进行系列化、品牌化运作后,高校图书馆可将其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对接美育“第一课堂”,使审美理论课与审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共同服务于高校美育工作。

三、结语

自1987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高校图书馆应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以来,30余年间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基本是围绕信息素养教育和图书馆使用教育两个方面来展开的。尽管近些年图书馆在教育职能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但相较于这30余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而言,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中直接对接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还远远不够。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高校新工科建设所带来的发展机遇,高校图书馆应立足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美育目标,以更主动积极的姿态,探索研究以美育融入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路径,力争使美育成为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拓展和创新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曾繁仁.走到社会与学科前沿的中国美育[J].文艺研究,2001(02):11-18.

[2]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1-12-22].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03-29)[2021-12-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4]陈伟,易芬云,吴世勇.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逻辑和过程逻辑[J].高教探索,2020(10):42-48.

[5]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6]吴岩.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6):1-3.

[7]David A,Glore P.The Impact of Design and Aesthetics on Usability,Credibility, and Learning in an Online Environment [J].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Learning Administration,2010(13).

[8]Ramon y Cajal,S.Precepts and counsels on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timulants of the Spirit (J.M.Sanchez-Perez,Trans.)[M].Mountain View,CA:Pacific Press Publishing Association,1951.

[9]Blackett,P.M.S.The craft of experimental physics.In H.Wright (Ed.)[M].Cambridge University Studies.London:Ivor Nicholson & Watson,1933.

[10]Ferguson E.S.The Minds Eye:Nonverbal Thought in Technology [J].Science, 1977(4306):827-836.

[11]曾繁仁.美學之思[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12]曾繁仁.关于美育问题的答问[J].文学前沿,2000(01):2-9.

[13]黄海澄.价值的分类:益、善、美[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6):21-30.

[14]于飞,吉宁虎.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学科之美[J].辽宁教育,2020(07):35-38.

[15]赵伯飞,张苑琛,齐凌云.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导刊,2000(03):29-30.

[16]皮书说.报告精读 |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EB/OL].(2019-02-25)[2021-12-22].https://www.sohu.com/a/297538523_186085?sec=wd.2020.8.20.

[17]曾繁仁.试论美育的地位与作用[J].东岳论丛,1985(06):36-41.

[18]郝永刚.人生境界论[D].上海:复旦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新工科美育高校图书馆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美育教师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