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东南地区黏虫周年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

2022-01-27范俊珺杨恩玉莫朝彬张思华尚高颖

云南农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黏虫高峰期幼虫

范俊珺,杨恩玉,莫朝彬,张思华,尚高颖

(1.文山州植保植检站,云南 文山 663099;2.丘北县农业绿色发展服务中心,云南 丘北 663299;3.富宁县植保植检工作站,云南 富宁 663499;4.麻栗坡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云南 麻栗坡 663699;5.砚山县植保植检站,云南 砚山 663199)

文山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5′—106°12′,北纬22°40′—24°28′,北回归线横贯境内,东北和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南与越南接界,国境线长438 km。境内以山地高原地貌为主,属低纬高原季风区,立体农业特征明显,主要栽培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甘蔗、辣椒、烤烟、蔬菜、马铃薯等。黏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1],又名五彩虫、剃枝虫、行军虫、夜盗虫,是文山州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玉米、陆稻、甘蔗、水稻、小麦等作物;以幼虫食叶危害为主,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吃光、将已近成熟的水稻稻穗咬断、玉米和甘蔗等作物被吃成光杆,造成严重损失。1981—2020年的40年间,本区二代黏虫暴发过8次,三代黏虫暴发过1次;近10年来,仅二代黏虫就暴发过3次,其中:2012—2013年连续2年大暴发[2],2017年局部区域呈点片大发生。

1 调查时间、内容与历年虫情监测分析

1.1 调查时间与诱测工具

调查时间每年2月1日至9月1日。

诱测工具为自动虫情测报灯、糖酒醋液、糖醋毒草把。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为草把诱集卵块和田间卵量调查,幼虫系统调查和普查,成虫调查及雌蛾卵巢发育进度检查,天敌调查等。

1.3 历年黏虫虫情监测结果

1.3.1 黏虫在本区可安全越冬

本区冬季主要栽种作物是小麦、油菜、冬早玉米、冬早蔬菜等,年均栽培面积12万hm2。经普查,越冬代黏虫有虫面积约3.68万hm2,主要危害作物是小麦、冬早玉米,在油菜、蔬菜、绿肥田未查见幼虫;3月下旬至4月中旬虫情测报灯下可诱集到黏虫蛾,经对诱集到的黏虫雌蛾进行卵巢发育级别检查,1~2级占90%以上,为本地虫源,从而证明黏虫在本区冬季能顺利完成一个完整的生活世代,可安全越冬。

1.3.2 二代黏虫蛾,蛾量大,高峰期明显且集中

全州共设28个二代黏虫监测点,针对二代黏虫成虫开展灯下和糖盆诱集,诱集时间每年5月5日至6月15日。以大发生年2012—2013年为例(下同):2012年各监测点灯下、糖盆共诱蛾652头,高峰期6月6—8日,高峰期蛾量399头;2013年共诱蛾1077头,高峰期6月7—10日,高峰期蛾量759头;2年的高峰期蛾量分别占当年总诱蛾量的61.2%、70.47%。

1.3.3 6月上中旬置小草把诱卵量大

2012年6月上中旬在玉米地插小草把诱卵,共诱卵102块,是2011年同期48块的2.1倍;平均单块卵粒数378粒,最高达571粒,分别为2011年同期的2.6倍和2.1倍;在水稻田共诱卵45块,是2011年同期的2.6倍,平均单块卵粒数129粒,最高达345粒。

1.3.4 二代黏虫田间危害盛期集中在6月底至7月中旬,其发生时间有逐年提早趋势

6月下旬是二代黏虫的孵化高峰期,幼虫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从表1可看出,2003—2005年幼虫危害盛期集中在6月27日—7月18日,2007—2020年幼虫危害盛期集中在6月20日—7月14日,发生盛期提早3~6 d(表1)。

表1 文山州2003—2020年二代黏虫发生期对比

1.3.5 三代黏虫蛾,蛾量小,高峰期不明显

一般年份三代黏虫诱蛾量仅60~80头,遇二代黏虫重发生年份、三代诱蛾量可达350~400头,但均不能观测到明显的高峰期。加之8月正值汛期,强降水天气频繁,出现单点大雨、暴雨的频次较高,气候条件不利于三代黏虫幼虫的孵化与存活,因而三代黏虫在本区常年呈轻发生态势。

2 发生及危害特点

2.1 越冬代、二代、三代黏虫发生区域及危害作物种类和部位有差异

越冬代黏虫主要危害作物为小麦、冬早玉米,主要发生在110~1550 m的中、低海拔区,取食小麦叶片、麦穗和玉米心叶、叶片,在冬玉米上常与草地贪夜蛾混合发生。二代黏虫危害作物以大春玉米、甘蔗、陆稻、水稻为主,在800~2200 m的中、高海拔区普遍发生和危害,主要危害作物叶片。三代黏虫主要危害处于乳熟至腊熟期的水稻植株,海拔2000 m以下的区域均可查见其发生和危害,以幼虫取食作物叶片、咬断稻穗,危害严重的田块可造成绝收。

2.2 二代黏虫在冷(温)凉山区发生程度重于低热河谷区,旱地重于水田,山区重于坝区

1982年黏虫特大暴发,发生面积达5.6万hm2,损失粮食数千吨,主要危害作物是水稻和玉米;1990年以后,由于在稻田防治病虫害时施用农药频繁,黏虫主要发生在玉米和陆稻等旱地作物上,其它作物受害相对较轻;2012—2017年,由于种植制度改变和大力发展蔗糖产业,旱作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危害作物是玉米、甘蔗和陆稻;2018年以后,随着糖价的波动和蔗农栽种积极性受挫,甘蔗种植面积急剧下滑,黏虫危害甘蔗程度减轻。发生严重地块一般处于山区、半山区坡地,农民不注意检查和防治,等到发现时已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因而造成的危害重、损失大;坝区偶见点片危害状,一般都能够得到及时防治,所以危害轻、损失小。

2.3 黏虫重发生地块的特点

高海拔区、栽种密度大、呈插花性栽培的旱地作物、远离村(镇)的地块点片发生重,部分地块甚至造成绝收。值得注意的是,黏虫在杂草上也严重发生。

由于黏虫蛾降落地点的随机性强,其产卵趋向黄枯叶片、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致枯叶(叶片)纵卷成条状;在潮湿、作物生长茂密、田间杂草丛生的地块产卵也多;因而初始见虫或重发生田块往往是密植、多肥、生长茂密、下部叶片枯黄的作物植株或施用过除草剂的杂草附近的作物田。

3 周年发生规律

多年开展的黏虫越冬调查表明,黏虫可在文山州安全越冬;2月初见低龄幼虫,3月上旬大部分幼虫4—5龄,3月底至4月初成虫陆续羽化迁出,但仍有部分残存虫源构成二代黏虫虫源基数。5月上旬初见外地迁入的二代黏虫蛾,于6月10日左右出现集中迁入高峰,6月中旬末至下旬中是二代黏虫的卵孵化高峰期,幼虫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陆续羽化;此时玉米正值拔节至抽雄期、陆稻拔节期、甘蔗分蘖至伸长期、水稻分蘖盛期至孕穗期,食源丰富,桥梁田多,其发生面积大、危害作物种类多、造成作物受害损失重,是本区黏虫发生主害代。8月中旬是三代黏虫卵孵高峰期,幼虫危害盛期是8月20日左右至9月上中旬。

4 预测预报

黏虫属中温好湿性昆虫,湿度大或多阴雨天气,利于其大发生[3]。其产卵适温19~22℃,适宜相对湿度为90%左右,气温低于15℃或高于25℃,产卵明显减少,气温高于35℃则不能产卵[4],相对湿度小于65%,对成虫产卵、卵的孵化和初孵幼虫的成活都有影响;文山州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能够满足黏虫生存的气候条件。

4.1 越冬代黏虫

据气象资料显示,本区最冷月1月,月均温8.4~11℃,2月均温10.9~19.7℃,3月均温14.1~24.3℃,田间调查可见黏虫幼虫零星发生危害,羽化后大部分蛾北迁,不具备暴发危害的气候因子和虫口基数等条件;生产上加强对农户的防控技术指导,早发现、及时施药防治即可。

4.2 二代黏虫

本区常年5—8月月均温20.3~28.0℃,局部区域可达32.8℃;6—8月正值汛期,相对湿度达80%~90%;此期间温湿度条件有利于二代黏虫的迁入、繁殖和发生危害。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若遇阵雨、雨日多、降雨量较大时,利于黏虫的迁入;反之不利于黏虫的迁入和繁殖。黏虫迁入以后,其暴发与否与6月下旬、7月上旬的气温和降雨紧密相关;若降雨频繁,且单点大雨、暴雨多、雨量大,日照时数少,将会影响黏虫卵块的孵化和初孵幼虫的存活,不具备大发生条件;反之,适量降雨(阵雨天气)、持续25℃左右的旬均温,利于黏虫卵块的孵化和幼虫存活,结合外地虫源迁入数量的多少、本地上代残虫危害的轻重、食源条件的丰缺、田间肥水管理等综合分析研判,就需及时做出二代黏虫暴发预警及防控意见并做好应急防控准备。

4.3 三代黏虫

在二代黏虫大发生的年份,必须要关注重发区域、灯下和糖盆诱蛾量及8月中下旬气候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做出预警,必要时“打点保片、治片保面”,尽量减少粮食产量损失。

5 综合治理

5.1 加强虫情监测,及时预警

分别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5月上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置糖醋盆、开虫情测报灯诱黏虫蛾,布小草把诱卵。同时,密切关注幼虫发展动态,尤其是要加强黏虫、草地贪夜蛾的系统调查与普查,掌握黏虫和草地贪夜蛾混合发生、叠加危害情况,视虫情发展态势,及时发布警报,全力组织做好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作物产量损失。

5.2 适时除草,恶化黏虫生存环境

作物出苗后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或人工薅除杂草、作物进入旺长期要及时剔除植株下部已失去功能的枯(黄)叶;化除或人工薅除的杂草要及时带出田外烧毁、不能留在作物田内,以恶化黏虫的栖息、产卵和生存环境。

5.3 采用性诱捕器、灯光、糖醋液等诱杀黏虫蛾,用杨树枝把诱卵,减少虫源基数和落卵量

利用黏虫蛾趋光和羽化后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的习性,发动农户对山区或半山区或在连片栽种旱地作物的地区采用性诱捕器、杀虫灯、糖醋液(或其它发酵物)等诱杀成虫;利用其喜好在枯黄叶片产卵的习性,采用谷草把或杨树枝把诱卵并集中杀灭;达到压低虫源基数,减少落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的目的。

5.4 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发动群众开展自检自查,将幼虫消灭在暴食虫龄前

以新闻播报、黑板报、手机短信、以会代训、田间技术指导、发放宣传资料、召开害虫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会等形式开展培训;组织、发动群众在关键时间段到田间开展自检自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根据虫情预报,指导农民群众抓住幼虫3龄前的最佳防治适期及时开展防治;防治重点是高海拔地区,尤其是历年种植玉米、甘蔗、陆稻较多的地区和迟栽水稻等作物田。

5.5 抓住防治适期,组织实施应急防控

针对二代黏虫,应抓住6月中旬末至7月初害虫处于低龄幼虫盛发期指导农户进行人工捕杀(低密度田块)或实施应急防控。卵孵盛期喷施Bt制剂,低龄幼虫使用灭幼脲,虫口密度达防治指标(水稻、陆稻15头·m-2,玉米10头·百株-1以上)或高龄幼虫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辛硫磷等药剂统一喷雾防治,喷雾要均匀周到、田间地头及路边杂草都要喷洒到。

猜你喜欢

黏虫高峰期幼虫
不同药剂对2 种金龟子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药效评价
蛋鸡产蛋高峰期短的原因
2015年—2019年河南原阳黏虫和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
探索以黄粉虫蛹为食物繁育蠋蝽的可行性
柳河县黏虫的发生与防治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防患于未“燃”,温暖过冬So Easy
中国学生变自信
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