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提升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

2022-01-25尹小燕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观察方法观察能力思维

尹小燕

【摘   要】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为他们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其他各种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厘清观察类型,准确定位观察方向;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的效率;渗透观察方法,确保观察的有序性;培养观察习惯,保证观察的客观性,让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现象中发现真理,进而辨识事物本质,提升思维能力。

【关键词】观察能力;思维;观察方法;观察类型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出台,无疑对广大科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改变,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这就需要教师重新思考教学理念,重新设计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观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以及其他各项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小学生的观察活动普遍存在着无目的、无序性、表面化或片面化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低年级起始阶段就学会观察,帮助他们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提升科学素养。

一、厘清观察类型,准确定位观察方向

科学观察是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也是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时,教师要提供一定的刺激来促进学生进行观察。纵观小学科学的教材,可以发现,学生的观察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物体观察活动,包括单个物体观察、同类物体观察及比较观察。对应的观察活动如对油菜花的观察、对蚂蚁的观察、对大蒜与菠菜根的比较观察。

二是现象观察活动,重点在于观察科学现象,可将观察、指导、交流等活动结合起来。例如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观察比较同一物质颜色深浅不同时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等。

三是户外观察活动,这既有物体观察,又有现象观察,注重个体关注和个人体验,如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等。

四是系统观察活动,这类观察活动一般在于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其观察周期长,需要记录记载的内容较多。例如观察养蚕、种子的萌发、月相等,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主题活动来开展。

基于以上内容,教师首先要厘清观察课所属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并根据不同的观察课,有侧重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其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的效率

很多教学经验表明,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更迅速、准确,其思维也敏捷,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可以说,观察力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今后处理实际事物的能力。然而,学生在进行观察活动时,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宽泛性。对此,科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着目的进行观察,强化他们的观察能力。

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今天天气怎么样》一课时,许多教师往往这样发问:“今天天气怎么样?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的回答大多数是“今天天气晴”“今天很冷”等,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某教师在教学前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而后提问:“你感觉天气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回答问题前,教师请学生留意某些天气方面的指示物,如云、露珠、人们的穿着情况、树枝与树叶的飘动情况,等等。为了帮助学生观察户外的风,教师在学生能看到的空旷处放置了一架风车,然后让他们说说风车的转动情况,之后在一张表上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他们的观察情况。同时,教师让学生每天观察并参与记录过程,培养其观察习惯。

学生在学习初期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观察,观察活动经常受到无关事物的干扰,并且集中观察的时间较短,容易出现观察对象转移的情况。事实上,观察目的越明確,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观察活动越细致,观察能力也就越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渗透观察方法,确保观察的有序性

科学的观察与单纯地用眼睛看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其观察能力相对不足。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感官去观察事物,在观察过程中注重灵活运用,变通地选择观察顺序。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大脑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和思考,使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科学概念,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科学的观察方法,多用“温馨提醒”“注意事项”等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观有法,察有序”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观察与练习,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上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土壤的成分》一课后,学生对土壤里的小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观察蜗牛,教师就提示他们观察蜗牛生活的环境、蜗牛喜欢吃的食物,并引导他们建立观察箱,对小动物的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及时的记录。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自主观察,学生又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蜗牛有没有牙齿”“蜗牛怕不怕水”“蜗牛如何繁殖”等。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观察。

学生对于自然世界的客观认识往往来源于直接经验。因此,科学、有效地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不仅利于他们今后的科学学习,更利于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

四、培养观察习惯,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通过观察,学生能够提出可供调查的问题和现象,并在调查过程中确定研究的程序。利用观察调查结果,学生能做出推断并得出结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指导学生的观察活动,使其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教学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开花了》一课时,学生认识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并将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构造排列在记录纸上。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花的各部分构造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生:我觉得花瓣很鲜艳,还有点香,应该是为了吸引昆虫。

生:我觉得雄蕊是产生花粉的。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因为我刚才在解剖的时候手指沾上了花粉,就是雄蕊上的。

师:雌蕊上有没有花粉呢?请再观察一下。

(学生观察)

生:我这朵雌蕊上没有花粉。

生:我这朵雌蕊上有花粉,但是没有雄蕊上的多。

……

生:我觉得萼片是包在外面起保护作用的。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拿出一束油菜花)因为我发现,这束花里还没有开放的花苞外的就是萼片,所以我想它起的是保护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想到的”不同层面对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进行了描述,从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和推理,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习走向深入。

1.要带着问题去观察。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学生的问题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心,而观察就是提出问题的有效载体和前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问题,使观察具有探索性、客观性。

2.要抓住生成性资源。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发现一再地追问,從表层到深层,从现象到实质。同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注重观察的每一处细节和每一个变化,学会思考事物内在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等。在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鼓励自主探究。事物都有许多方面的特征,如果在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针对要研究的问题制订观察计划或方案。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掌握观察的进度,关注客观事实。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精选观察的内容,将那些能够集中反映一类事物的共性且易于观察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要精选观察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当然,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进行反复训练、运用才能形成的。教师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根据观察类型,合理设计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学会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探究科学本质,是科学课程的归属,也是科学教育成功的标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叶宝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3]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布兰德温.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M].陈德璋,张泰金,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江苏省常州市段玉裁实验小学   213200)

猜你喜欢

观察方法观察能力思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开启学生观察之门的策略
科学观察方法的指导策略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观察初探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