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美而行,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22-01-10常青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常青

摘要: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说过:“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之美蕴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前,在数学课堂中进行美学教育已经引起教师广泛的重视,通过美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领悟、欣赏、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知识背后的审美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建构更加精彩、更有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课改的稳步推进和“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提倡让学生接受全面、发展的教育,而美育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育对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在数学课堂中进行美育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数学综合素养。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致使数学在很多学生的心中,成了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逐渐泯灭,学生也没有领略到数字之美。所以,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将美学贯穿到小学数学课堂中,结合所教内容为学生展示数学美,让他们接纳美育,受到美的熏陶。

一、注重探究,发现简洁美

爱因斯坦说:“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可见,简洁其本身就是一种美,数学是一门抽象而严谨的学科,它的首要特点就是简洁性。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涉及到很多的概念、规律、性质和公式等内容,都是尽量以最简单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简洁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寓美学于知识教育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简洁之美。

在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相关内容时,学生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可以这样算:长×宽×高,用字母可以表示成:V=abh;正方体的体积可以这样算: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可以表示成:V=a3。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还探索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还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用字母表示为:V=sh。在此基础上,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学具(等份的圆柱),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所拼长方体高和圆柱的高相等,所拼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圆柱的底面积相等,所以圆柱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用字母表示为:V=sh。因此,这3个立体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即V=sh。这样,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领略到数学简洁之美。

数学家莫德尔说过:“在数学里美的各个属性中,首先要推崇的大概是简单性了”。立体图形相关知识的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巧妙溝通形体之间的联系,进行知识的整合,自然地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

二、联系生活,领略和谐美

当前,在很多学生的头脑中,数学成了“计算、做题”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未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美感。实际上,教师在教学新知时,很多情况下未与生活建立有效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能采取被动记忆为主,无法真正的理解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数学的美学因素,让学生改变对数学的印象,实际上,在日常的生活中,数学的和谐之美就可以随时看到,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洗礼,提升审美素养。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为学生引入了“黄金比”的相关知识,黄金比又可以称之为“黄金律”,也就是将事物的整体一分为二,一个是较大部分,一个是较小部分,其中整体与较大部分的比约是1∶0.618,比值为0.618。在生活中,0.618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具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这样的比例数字,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美感,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被应用到,被人们视为“黄金分割点”。如在创作乐曲时,大多乐曲的高潮开始于整段乐曲的黄金分割点;在建筑造型上,设计师喜欢在高塔的黄金分割点建楼阁或设计平台,带给人们美感;在设计火柴盒时,也恪守宽与长的比值为0.618。

可见,在教学知识时,教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为学生引入了美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育教育,领略到数学的和谐之美。

三、发散思维,彰显创造美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品格和重要能力的基础。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造美落实到实处,这就要求教师优化育人理念,创造地开展教学工作,提倡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真正让学生在追求数学美的过程中发展创造力。

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时:A、B两地长393千米,客车从A地开出,同时有一辆货车从B地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后相遇,客车的速度是76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题目呈现后,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们想到的方法有:

解法1:(393-76×3)÷3,先算客车3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再算货车3小时的总路程,最后求货车的速度,

解法2:393÷3-76,先求出客车和货车的速度和,再减去客车的速度,就是货车的速度。

解法3:用方程进行解答,设货车为x千米/时,列出方程:76×3+3x=393,然后解出x的值。

可见,尽管是同样一道题目,但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形成了多种算法,享受到智力碰撞的精彩,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享受到创造之美。

总之,数学是一门奇妙而富有魅力的学科,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渗透美育,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中蕴含的美,更好地提升审美能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用心挖掘和捕捉小学数学课本中美的因素,发挥教学艺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积极思考,内化知识,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真正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妥小华.重视数学学具操作  优化学生数学审美能力[J].学苑教育,2021,No.301(01):63-64.

[2]罗建华,骆丹.以美启动  以动促学——小学数学审美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教师,2021,No.110(02):51-52.

[3]张素贤.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J].辽宁教育,2021,No.640(07):5-8.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