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

2022-01-06朱坤铭高焕焕李铁彪王珂焦提龙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双减现状

朱坤铭 高焕焕 李铁彪 王珂 焦提龙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相关创新实践活动也随之广泛推动实施,但由于目前处于“双减”政策实施前期,各省市甚至各个学校随之实施的课外体育活动并不统一,甚至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笔者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对自身所在学校及所在区域其它学校的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和探索,为各小学在“双减”政策下,更高效高质量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课外体育活动;小学生;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21年7月,国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家长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让孩子留校接受课后延时服务至下午五点半(个别学生可延迟到六点半)放学,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提供的课后延时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活动空间,为学校课外体育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好政策搭建的良好平台,科学合理的推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急需思考的课题。

1.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1.1多数学校现在实施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过于老旧,没有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注入,因循守旧。“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大增长,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只是原来活动的“加长版”或“重复版”,毫无新意,致使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不感兴趣,部分学生甚至讨厌和害怕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1.2个别地区专业体育教师的严重不足,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知识性教育不够,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淡薄、对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重视性不够、运动技巧和方法缺失,致使学生形成“不会”--“不愿”--“更不会”--“更不愿”的恶性循环,从而致使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全无,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更是因此流于形式,无实质性效果。

1.3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很大一部分小学生在家中处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状态,身体素质不断的下降,“小胖墩儿”和“小眼镜”的比例迅速增加,这导致学生在性格上较为骄横和懒惰。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的负面情绪较高,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高[1]。

1.4学校必要体育硬件器材和软件设施缺失,学校的场地紧张不能满足学生活动需要、体育环境不良等,致使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体育场地的紧张严重限制了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很多学校甚至出现课间操分两批甚至三批学生轮流上操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这也从侧面加剧了体育教师紧缺的问题。

1.5很多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设置以及体育教师培养上亦存在缺陷。在内容设置上,弊端是项目设置多,学习浅尝辄止,转换频繁,练习熟练度不够,往往是一个项目刚学了点“皮毛”又换成了其它项目。学生在周而复始的项目转换中,看似接触了不少项目,从总的时长上来看,花每个项目上的时间并不短,但真正掌握的技能很少。这样的学校体育实践经过长时间的运行,使本不合理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设置变成了常态。这种不合理的常态转移到體育教师身上,就形成了对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认识偏差,即体育教师应是什么项目技能都要会一点的“万事通”。

2.“双减”政策有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从繁重的课外辅导和家庭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放学后、周六周日和节假日中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从理论上讲,小学生从早上起床开始,上学日学生每天除去行程、用餐、洗漱和必要的作业时间外,至就寝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约为2~3 h,周六周日和节假日的时间则会更多,这些时间中的一部分的确可用作课外体育活动。但问题是,学生能够参加什么样的体育活动,如何在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更有效的开展体育活动?

2.1增强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竞赛性和游戏性,增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趣味性

如果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15:30--17:30)留在学校,学生则可以利用学校的场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这种体育活动显然不可能演变为体育课,也不可能总是进行单调的跑步、做操或随意玩耍。从安全和育人两个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一种有组织、有育人内涵的体育活动,显然,对待小学高年级(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竞赛性体育活动是较为理想的选择。这不仅契合新时代“常赛”的学校体育活动开展要求,更重要的是竞赛性体育活动本身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是实现体育诸多育人目标的理想场域。对待小学低年级(一二三年级)学生而言,因其运动技能较差,竞赛意识薄弱,应减少技能型竞赛项目的传授,增加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项目。从而增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完成由“让我练”到“我爱练”的转变。

2.2避免贪多求全的“蜻蜓点水”式的体育活动组织理念

在满足大多数学生选择项目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练习深度和练习效果。小学阶段可以尝试在体育课程安排上打破按现有行政编班开展体育教学的方式,按项目兴趣编班上体育课,参照“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工作新要求,重新规划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方式[2]。

学校应参照“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工作新要求,在“制度顺应”的理念下,重新规划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方式。通过日常体育课的教授,使9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学习内容;在大课间或课间锻炼(课间操)、班级活动课中以“勤练”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为主要目标(可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变换设计练习形式);在放学后(课后延时服务时间:15:30--17:30),以“常赛”已掌握的技能为主要目标,对课堂上学过、大课间等课外时间练过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升华,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或体育游戏比赛。当然,这里的“常赛”开始之初可以不是正式的竞赛,而是随着年级增长、技能逐步掌握而逐渐走向正式的竞赛。因此,“常赛”的形式也需要不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学生一项体育活动技能完全掌握,并可以经常以此来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再开展另一项体育活动。

2.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为课外体育活动“保驾护航”

针对学校的硬件方面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环境不良、场地紧张、器材缺乏,体育教师不足等问题。应突破固有教育教学思维,从“传统体育”向“新时代体育”转变;突破固有教学模式,从“孤军奋战”向“家校社联动”转变; 应基于“双减”政策为改革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的契机,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发挥学校的基础作用,发挥家庭的“体育课后作业”支持作用,发挥“运动俱乐部”的社会力量,三者合力为课外体育活动“保驾护航”。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比如,目前个别走在前列的学校,把优秀的俱乐部教练请进学校,同时允许不愿在“课后延时服务”留在学校的学生参加家庭、社区或俱乐部的体育活动,这就是对社会和家庭力量的有效利用。

2.4创造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能够在外部因素上引导和督促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因此,学校、班主任、体育教师对于校园课外体育活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学校要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家提倡的对学生“双减”政策的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纳入到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和测试中,以此加强学生和教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力,同时积极举办运动会、师生运动比赛等多样化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班主任作为日常生活中最频繁接触到学生的角色,要和体育教师积极的配合和互动,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自主的去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3]。

例如,学校可以在低年级举办班级的课间操评比大赛、队列队形展示大赛,在高年级举办跳绳大赛、篮球赛等,设置流动红旗、班级积分等较高的荣誉奖励和体育器材奖励如跳绳、篮球等物质奖励。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强烈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间操的练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精神。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或大课间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慢跑活动,通过长期性具有规划的运动计划逐渐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5丰富运动项目种类,让学生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教师在运动项目的选择和设计上,要在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情况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强度较高、受到学生欢迎的项目。以此合理高效的充分利用校园课外时间,以取得较好的体育锻炼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身体素质较差或者体重较大的学生对于校园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较为消极的。这类学生在参与集体运动项目或个人竞技时抵触情绪较为的明显,因此在这类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要以健身类型的项目为主,以此控制学生的体重。同时,男女生之间性别差异导致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有较大的不同,小学高年级男生对于运动项目的参与较广泛,主要以兴趣为导向,运动热情和积极性也较高;女生相对参与较少,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也较低,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运动技能较差,竞赛意识薄弱,应减少技能型竞赛项目的传授,增加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项目。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中做出科学合理的决定,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身体意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和持久性[4]。

例如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对于身体素质正常以上的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进行运动项目选择,如常见的足球、篮球、跳绳等。对于体重过高的学生可以引导先参与慢跑,通过坚持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后逐步加大强度。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场地、时间、环境等因素开展多样化的项目选择。

3.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课外体育活动而言,“双减”政策的实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双减”政策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课外体育活动也随之有了更高的关注度,但学校在实施“双减”政策过程中,也会遭遇课外体育活动的各种“顽疾”和“新症”,这无形中也给学校体育工作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但,只要体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活动设计、组织方法等各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实践,一定能够克服眼前困难。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为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开辟出一片不一样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颜军, 李崎, 张智锴,等. 校园课外体育锻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体自尊和自信的影响[J]. 体育与科学, 2020, 040(002):100-104.

[2]专家组.‘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1-15 DOI:10.16099/j.sus.2021.11.001

[3]李崎. 篮球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体自尊和自信心的影响[D]. 2020,000(15):175.

[4]刘宇. 足球教学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響——以阳泉市某小学为例[D]. 2020,37(29):103-104.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活动双减现状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关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临翔区一中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