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3例分析

2022-01-06李兴杰王彦梅

关键词:时限B型分支

李兴杰 王彦梅

在本科存档[常规心电图(ECG)网络系统+平板运动试验系统+Holter分析系统]的265 289例(束支传导阻滞、分支传导阻滞、房性早搏)ECG 资料中,查找到13例间歇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者(男性7例、女6例;年龄43~8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10例、高血压病3例),现将其临床及ECG 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及ECG 资料

例1,男,43 岁。因疑似冠心病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图1系检查时记录。图1 ECG 分析:运动前(A):窦性心律(简称窦律),频率93次/分;PR 间期0.20 s,QRS波时限0.06 s,QRS电轴正常、ST-T 未见异常,血压(BP)137/80 mm-Hg。应用Bruce方案,运动到2 min 48 s时出现胸闷、痛时即终止运动,BP40/20 mm Hg;此时,窦性心率142 次/分。图B~G 分别系运动后2、4、6、8、10、12 min记录。图B呈现一过性LAFB,电轴-46°;图C、D:Ⅰ、aVL、V2~V6导联ST进行性上抬,最高达0.30 m V;T 振幅增高。Ⅱ、Ⅲ、a VF、V1导联ST 下移最多达0.60 m V;T 倒置。图E~G:QRSST-T 呈巨“R”型,且出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图1 例1平板运动试验检查记录

遂急症收入ICU,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建立体外循环,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呈左优势型,左主干(LM)末端次全闭塞,可见血栓影。左前降支(LAD)开口次全闭塞,左回旋支(LCX)开口次全闭塞,右冠状动脉(RCA)未见明显异常。于LM 植入支架一枚。入院时、入院后4日、6 日,肌钙蛋白分别为:25μg/L、>80 ng/ml、23μg/L。

住院期间曾数次出现心跳骤停,予以心肺复苏、心外按压、电除颤等抢救,于入院11日后,患者死于心源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ECG 诊断:①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②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MI);③间歇性LAFB;④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例2,男,73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2 ECG 分析:图A 系胸痛发作时记录。窦律,RR 间期0.62 s,频率97 次/分,PR 间期0.16 s,QRS波时限0.08 s;根据QRS波形态,全部心搏分为2种:①正常形态(R2~8、10);ST:Ⅰ、a VL、V2~V6斜升型上抬0.15~0.30 m V,Ⅱ、Ⅲ、a VF 下移0.05 m V;T:Ⅰ、a VL、V2~V6高尖。②LAFB型(R1、9、11、12):电轴-73°。第②种心搏T 波振幅在Ⅱ、Ⅲ、a VF、V1~V6较第①种心搏高尖,I振幅略低,a VL 倒置。图B 系胸痛半小时后记录。LAFB型心搏消失;ST-T 恢复正常。

图2 例2 ECG

ECG 诊断:①窦律;②间歇性LAFB;③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例3,女,73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3 ECG 分析:窦律RR 间期0.68~0.76 s,频率79~88次/分。PR 间期0.14 s,QRS波时限0.08 s。多数心搏(R1、3~5、7~9)呈LAFB型;电轴-60°。ST:V3~V6下移0.05~0.10 m V;T:Ⅰ、aVL低平,V3~V6倒置或双向;较为特殊的是当心搏间距≥0.74 s(R2、6)时,其LAFB图形消失,电轴为-10°。

图3 例3 ECG

ECG 诊断:①窦律;②3相LAFB;③ST-T 改变。

例4,女,54 岁;临床诊断:高血压病。图4 ECG 分析:窦律,PR 间期0.16 s,频率64~75次/分,QRS形态分为2种:①“正常”型(R3~5、7~9):RR 间期>0.86 s时出现,电轴右偏+120°,QRS波时限0.10 s;ST:Ⅱ、Ⅲ、a VF、V5、V6下移0.05 m V;T:Ⅱ、Ⅲ、a VF、V1~V6倒置;②LAFB 型(R1、2、6):RR 间期≤0.83 s时出现,QRS波时限0.11 s,电轴左偏-71°;ST:无明显移位;T:Ⅰ、a VL、V1倒置,余导联直立。

图4 例4的Holter片段

ECG 诊断:①窦律;②3相LAFB;③ST-T 改变。

例5,女,8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5 ECG 分析:全部心搏分为2种:①窦性心搏(R1~3、5、8、10):RR 间期1.08~1.20 s,频率50~55次/分,PR 间期0.22 s,QRS波时限0.10 s,呈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ICLBBB)型,电轴不偏。ST:Ⅰ、a VL、V4~V6下移0.05 m V;T:Ⅰ、a VL、V2~V6倒置呈冠状T 波,V1±双向。②房性早搏(简称房早;R4、6、7、9):P′R 间期0.26 s,联律间期(RR′)0.70~0.86 s,其后见长代偿间期(1.28~1.44 s);QRS均呈现LAFB 型,电轴-46°~-52°,QRS波时限增宽至0.13 s。ST:Ⅰ、a VL、V4~V6下移程度减轻。T:Ⅰ、a VL 倒置略加深;V2~V4倒置变浅。ECG 诊断:①窦律;②ICLBBB ;③房早伴3 相LAFB;④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图5 例5 ECG

例6,男,7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6ECG 分析:R1~4、7、8系窦律,频率68次/分,PR 间期0.20 s,QRS波时限0.10 s,呈LAFB型,电轴-47°;R5系房早,R6系长代偿后出现的窦性心搏。有趣的是这2次心搏的LAFB 图形均消失,不同的是R5之QRS波时限增宽为0.12 s,R6之QRS波时限缩短为0.08 s。

图6 例6 ECG

ECG 诊断:①窦律;②3相LAFB;③房早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型室内差异性传导;④ST-T 改变。

例7,女,87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7,ECG 分析:全部心搏有2种:①窦律(R1~4、6~8、10~12、14~17、19):频率100次/分,呈LAFB型(电轴-53°),QRS波时限0.06 s,PR间期0.16 s;②房早(R5、9、13、18):其前均见相关的P′波,PR间期0.10~0.12 s,联律间期0.48 s时,形态似窦性(如R18);联律间期≤0.40时,LAFB图形消失,电轴正常(R5、9、13)。

图7 例7 ECG

ECG 诊断:①窦律;②房早;③4相LAFB。

例8,男,61 岁。临床诊断:①冠心病,心功能IV 级(NYHA 分级);②低氧血症;③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图8 ECG 分析:全部QRS波均为窦性,PR 间期0.15 s;R4~7的T 波内均埋有一受阻型房早的P′波(V1箭头所指),致心搏间距延长。短RR 间期0.68~0.70 s,长RR 间期1.20~1.24 s。前者QRS波呈CLBBB型,时限0.12 s,电轴正常或轻度右偏+74°~101°;后者QRS波呈LAFB 型,时限0.08 s,电轴-49°;ST:Ⅰ、a VL略下移;T:Ⅰ、a VL、V2~V4倒置,Ⅱ低平,V5、V6直立。

图8 例8的Holter片段

ECG 诊断:①窦律;②受阻型房早二联律;③3 相性LBBB;④4相LAFB;⑤ST-T 改变。

例9,女,7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9 ECG 分析:全部心搏有2种:①窦律(R2、4、5、7~10、11~15、16、18、19),频率68~100次/分,PR 间期0.12 s;QRS波:Ⅱ、Ⅲ、a VF、V2~V6呈qrS型,Ⅱ、Ⅲ、aVF可见“胚胎r波”,QRS波时限0.08 s。②房早(R1、3、6、17;R10、15的T 波见受阻型房早——箭头所指)。有趣的是:当RR 间期≤0.48 s与≥1.44 s时QRS波均呈现LAFB型,LAFB图形出现时,可不同程度地掩盖异常Q 波(尤以R3为著)。

图9 例9的ECG

ECG 诊断:①窦律;②房早(时呈受阻型);③3相+4相LAFB;④陈旧性下壁、前侧壁MI。

例10,男,8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0 ECG 分析:图A 示:窦律伴LAFB,电轴-71°。图B示:窦律,频率79~83次/分,PR 间期0.20 s,QRS 波时限0.10 s;较为特殊的是:QRS波每4~5个心搏为1组(R2~R6、R7~R10、R11~R14)呈周期样改变,Ⅱ、Ⅲ之S波由浅逐渐增深,电轴+5~-46°,周而复始,直到R15~17 方才终止。考虑系文氏型LAFB。

图10 例10的ECG

ECG 诊断:①窦律;②文氏型LAFB。

例11,男,83岁。临床诊断:高血压病。图11 ECG 分析:图A:窦律,PP间期0.60 s,频率100次/分,PR 间期固定为0.21 s,QRS波时限为0.14 s,形态有2种: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型(R2、6、8、10),电轴正常。此种心搏:Ⅱ、Ⅲ、a VF、V2~V6呈现:ST 下移及T 波倒置。②CRBBB+LAFB型(R1、3~5、7、9、11),电轴-67°;此型心搏的ST-T 于下壁导联变为正常。图B:窦律,频率107次/分,PR间期0.20 s,QRS 波时限缩短为0.10 s,CRBBB 消失LAFB仍在,特别的是:电轴左偏的程度+7~-46°逐搏不同。

图11 例11的ECG

ECG 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CRBBB;③间歇性LAFB(2∶1~4∶3);④不完全性LAFB(图B);⑤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⑥ST-T 改变。

例12,男,83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2 ECG 分析:窦律,心率100次/分;PR间期固定,QRS波有两型:①CLBBB型:R2、4、6、8、13、15、19;电轴正常,QRS波时限0.16 s;②CLBBB+LAFB型:R1、3、5、7、9、10~12、14、16~19;QRS波时限0.20 s,电轴-49°。

图12 例12的ECG

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ICLBBB;③间歇性

LAFB(2∶1~4∶3)。

例13,女,70岁。临床诊断:①高血压病;②脑梗死。图13 ECG分析:窦律,频率90次/分。PR间期固定为0.16 s,全部心搏分为3种:①CLBBB +正常电轴型:R1~3,5~9,11~14,QRS波时限0.16 s;②左后分支传导阻滞(LPFB)型:R4,QRS波时限0.11 s,RⅢ>Ⅱ、a VF电轴右偏+90°;③LAFB型:R10,QRS波时限0.11 s,SⅢ>Ⅱ、a VF电轴左偏-60°。

图13 例13的ECG

ECG 诊断:①窦律;②间歇性LAFB;③间歇性LPFB;④间歇性LBBB。

2 讨论

LAFB的诊断标准[1]:AHA/ACCF/HRS 建议的诊断标准:①成人额面电轴-45°~-90°;②a VL 呈qR 型;③aVL室壁激动时间≥45 ms;④QRS波时限≤120 ms。

LAFB可见于以下临床情况[2]:①冠心病;②高血压病;③心肌病;④Lev和Lenegre疾病;⑤主动脉性心脏病;⑥先天性心脏病;⑦孤立性LAFB有时可见于正常人。

间歇性LAFB的鉴别:间歇性LAFB是指窦/房心搏伴发的LAFB 图形一过性出现或消失。正确诊断间歇性LAFB的前提是应除外交界/室性激动或室性融合波。鉴别的关键是确定其前有无完全相关的P波。

间歇性LAFB诱发因素及ECG 特点:根据其诱发因素及ECG 特点分为以下几种:①急性心肌缺血发作:例1出现于运动试验诱急性MI时。冠状动脉造影示:LAD 开口次全闭塞,LCX 开口次全闭塞;例2 出现于心绞痛发作时。其ST:Ⅰ、aVL、V2~V6上抬,Ⅱ、Ⅲ、a VF下移;亦提示LAD病变[3]。Oliveros等[4]认为:运动试验出现间歇性LAFB,是冠状动脉LAD 近端明显狭窄的标志。其报道的2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均证实有LAD 近端有明显狭窄。其中1例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成功后,复查未再出现间歇性LAFB。Biagini等[5]研究了1 187例疑似冠心病且无MI史的患者的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后认为孤立性LAFB 与随访期间心肌缺血及心脏性死亡增加有关。②3 相阻滞[6]:例3~5均是基本心搏“正常”,心搏间缩短时,呈现LAFB。例6 系基本心搏呈LAFB,房早长代偿间期后的第1次心搏,LAFB消失。决定心肌传导性的主要因素是动作电位0相上升的速度和波幅,速度越快、波幅越大,传导速度就越快。反之则传导速度就越慢。当希浦系尚未完全复极,还处在动作电位3相时,因膜电位较低,传导速度较慢,形成的阻滞称为3相阻滞。3相阻滞包括室上性激动遭遇生理性不应期引起的传导异常(室内差异性传导),亦包括病理性不应期延长引起的传导异常(快心率依赖性传导阻滞)。如何区分功能性还是器质性3相阻滞呢? 有人认为以U 波顶峰为界,之前出现的为功能性,之后出现的为器质性。还有人认为:频率>180次/分的多为功能性,<150 次/分的为器质性[6]。③4相阻滞[6]:例7窦律呈LAFB,房早联律间期愈长QRS波愈接近窦性;联律间期愈短LAFB愈趋于消失。例8的LAFB心搏均出现于受阻型房早所致的长代偿间期后。提示其LAFB系慢心率依赖性的。当浦氏纤维发生舒张期除极时,落在舒张期后期的激动,跨膜电位显著比复极刚完成时的要低。由于膜电位水平降低,0相除极速率与波幅均减弱,因此激动的传导可发生延迟或阻断。与3相阻滞不同,只要出现4相阻滞就意味着是器质性的。④3+4 相阻滞[7]:例9当RR 间期≤0.48 s时,与≥1.44 s时,均呈现LAFB 型。3相与4相阻滞发生于同一例患者,Elizari等[7]曾报道1例。⑤文氏型LAFB[8]: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文氏现象。但像例10这种发生于左前分支的直接显示型文氏现象非常少见,Mangiola[8]曾报道1例。欲呈现文氏型LAFB:第1个心搏在左前分支内的传导应为正常,最后1个心搏在左前分支内的传导应完全阻断,其余心搏则表现为不完全性LAFB,传导阻滞逐渐加重,但延迟的程度较左后分支应<20 ms。如>20 ms,则呈现为隐匿性文氏现象。⑥不完全性与完全性LAFB交替[9]: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区分一个轻度的电轴左偏是在”正常范围”,还是不完全性LAFB。像例11 之图B出现的电轴左偏的程度+7~-46°交替变化时,应除外呼吸影响,参考以往图,并注意进行一系列的ECG 观察,该例患者有以往图佐证,支持不完全性LAFB的诊断。此情况应与文氏型LAFB 不同:此情况的完全性、不完全性LAFB图形变化不是渐进性的,亦无周而复始的规律。⑦间歇性LAFB+LBBB:Rosenbaum[10]将LBBB分为2型:①分支前阻滞型;②分支型。并认为:孤立的分支前型CLBBB 可酷似、掩盖及夸张LAFB的表现。不完全分支前型LBBB不影响LAFB的显示,如何判断“不完全性”成为了问题的关键。有2个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文献认为[3,11]:据推测,至少有一半的CLBBB病例是不完全的,尽管QRS波时限>0.12 s。第二,心脏电生理已经证实[3,12]:His束病变或机械刺激右室可致LAFB 的发生,也就是说LAFB 的病变部位可能并不在分支而在His束。因此,有些LAFB激动未到达左束支和分支之前LAFB可能就已经“产生了”。从理论上讲,CLBBB+LAFB 也应该是有可能发生的。例5 的间歇性LAFB+LBBB,支持由ICLBBB+3相LAFB所致。例12尽管QRS波时限已达0.16 s,但在此基础上还可间歇性地出现LAFB,且伴LAFB者QRS波时限增至0.20 s,似乎提示其所谓的CLBBB 可能是ICLBBB,否则不好解释间歇性电轴左偏及QRS 波进一步增宽。分支型LBBB:由LAFB+LPFB组成。间歇性或交替性出现LAFB和LPFB的LBBB支持分支型LBBB 的诊断(如例13);LAFB 阻滞程度>LPFB时,电轴左偏,反之,则电轴右偏[3,10]。例6 之R5、6两处心搏LAFB图形皆消失,貌似相同,但本质却迥异。R5在LAFB消失的同时,QRS波时限增宽,应考虑其LBBB系已经存在的LAFB+3相LPFB 形成分支型LBBB 的可能;R6在LAFB消失的同时,伴有QRS波时限的缩短,考虑系长周期后3相LAFB 消失有关。例8 之LAFB 呈4 相性,LBBB呈3相性,有不同程度的电轴右偏,不能除外3 相LPFB+持续存在的LAFB形成分支型LBBB的可能。⑧诱因未明:例11之图A,例12 均系LAFB成比例出现,并不伴随心率的变化。

间歇性LAFB 对QRS-T 的影响[2]:QRS波:①a VL 呈q R 型:除例5、6、13外,其余病例a VL均呈qR 型;例5、6、13均系间歇性LAFB+LBBB 者,考虑系LBBB 对初始向量的影响所致;②例9间歇出现LAFB对多导联异常q波有一定程度的掩盖作用,例2、4,Ⅰ、a VL 导联LAFB 时出现q波,貌似异常q波;LAFB常使下壁导联ST-T 波振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抬、增高,Ⅰ、a VL 导联ST-T 波有不同程度的下移与倒置。因此LAFB可不同程度地拟似、掩盖或夸张心肌缺血的表现(如例2、4、11)。③QRS波时限:除例4~6、12增宽10~40 ms外,余病例无明显变化。

3 结论

①间歇性LAFB较少见;②其诊断要除外交界/室性激动或室性融合波;③LAFB可拟似、掩盖异常Q 波、ST-T 改变;对ECG 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④间歇性LAFB隐现受以下因素影响:急性心肌缺血;3 相阻滞(生理性、病理性);4 相阻滞;3+4 相阻滞;文氏现象;间歇性LAFB+LBBB;诱因未明。⑤部分CLBBB未必是“完全”的。

猜你喜欢

时限B型分支
一类离散时间反馈控制系统Hopf分支研究
软件多分支开发代码漏合问题及解决途径①
验 血
平行时空
巧分支与枝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时间轴说明16种英语时态(上)
硕果累累
《潜伏》等48则
举证时限制度的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