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2022-01-05安丽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准确性标本检验

安丽梅

微生物检验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但是,基于病原微生物种类多、体积小、检查程序复杂以及检验人员工作能力等特点,导致检验操作工作环节疏忽,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影响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工作[1]。所以,为了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加强质量控制的必要性。经临床证实,微生物检验中操作人员以及环节均是导致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而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大大提高了疾病检出的准确率,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与安全性。为了解加强质量控制对微生物检验的积极意义,本文就本院2019年6—12月及2020年1—6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经微生物检验的患者资料,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患者基线资料完整。根据时间划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取100份2019年6—12月的微生物检验患者资料,研究组取100份经质量控制的2020年1—6月的微生物检验患者资料。两组微生物检验情况:血常规检验25份,尿常规检验25份,脑脊液检查25份,细菌及霉菌培养15份,蛋白定量10份。对照组: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5.80±6.60)岁。研究组: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5.60±7.20)岁。两组受试研究对象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微生物检验样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分析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因素(人员因素、标本因素、环节因素、制度因素、其他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质量控制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人员培养,采取讲座授课等形式,加强考核。落实奖惩制度,根据考核结果、日常表现奖惩,促进工作能力的提升;规范操作流程,检验工作开展注重每一个细节,准确记录检验工作,不同试剂粘贴标签,了解试剂的可使用性情况,仪器性能及时校正;提高送检标本质量,采集-送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集标本后2 h内送检,无法及时送检情况下有效保存,减少标本保存时间;其他措施,做好检验室环境管理,紫外线消毒灭菌,维持检验室通风状态。严格限制人员出入情况,检验使用到的器械,需做好冲洗、消毒、分开保存工作。为确保标本采集有效性,采集前1 d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微生物检验应用微生物鉴定仪、血培养仪,严格遵循标本采集制度,制作标本储存、送检,严格于无菌环境下进行。

1.3 观察指标

通过微生物室间比对,统计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因素占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微生物检验观察指标数据结果经软件包SPSS 19.0导入分析,使用计算机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型指标如检验结果准确性、检验质量因素以率(%)的形式描述,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微生物检验报告的准确性比较

研究组不同标本微生物检验报告准确率均略高于对照组,总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微生物检验报告准确性情况比较(%)

2.2 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因素情况比较

对照组人员因素、环节因素占比均明显高于研究组,且总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相关因素情况比较[份(%)]

3 讨论

微生物检验是疾病诊断的主要检验手段,根据检验结果可以为疾病的尽早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否,影响临床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影响患者的治疗预后[2]。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优化、细化每一个检验环节,明确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因素的基础上积极预防。分析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主要集中在人员因素、环节因素、标本因素、其他因素方面[3]。人员因素方面,微生物检验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协同完成,要求操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够熟练地掌握检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但结合微生物检验实际工作开展情况来看,部分检验人员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出现了检验操作失误,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环节因素方面,微生物检验期间操作不规范也会导致检验结果失真,主要表现在记录不符合要求、试剂质量问题、使用仪器不当等方面。标本因素方面,标本是微生物检验开展的前提,标本存在问题的情况下直接影响检验最终结果准确性,例如体检对象未有效记录基础情况,采集标本前未记录标本类型,采集标本行为不规范,采集标本后送检不及时,标本保存环境不达标。其他因素方面,例如培养基选取不合理、微生物检验方案不合理、实验室条件不足等[4]。针对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必须强化质量控制,在优化、强化每一个细节的基础上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质量控制策略主要集中在人员管理、严格操作流程、提高标本送检质量等方面[5]。(1)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操作人员作为微生物检验工作执行的主体,加强人员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是关键,需重视工作人员的技能以及工作责任心培训,以讲座授课等形式开展培训,并加强考核,以了解工作人员的学习情况[6]。另外,落实奖惩制度,根据检验工作人员考核结果以及日常表现等进行合理的奖惩,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作能力的提升[7]。(2)规范操作流程。要求微生物检验工作中注重每一个工作细节、环节,准确记录检验中使用的试剂、培养基,做好不同试剂标签粘贴工作。选择的试剂需仔细观察试剂沿颜色等情况,以了解试剂的可使用性情况,一旦试剂质量有问题需及时更换。检查检验工作操作使用的仪器性能情况,做好及时校正工作,以确保检验工作的正常进行[8]。(3)提高送检标本质量。采集标本前准确记录标本类型、来源信息,采集标本规范,采集直至送检等各个阶段遵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集标本后2 h内送检,标本对环境敏感情况下需及时送检,特殊原因无法及时送检的标本需进行有效保存,尽可能减少标本保存时间,不得超8 h,以减少微生物检验结果误差。若检验标本保存的时间较长,需重新进行采集检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9]。(4)其他措施。检验室环境以及使用的物品等均可影响最终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做好检验室环境管理,每天以紫外线做好检验室消毒灭菌工作,时间控制在30 min内,维持检验室通风状态。同时,严格限制人员出入情况,避免人员流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检验期间使用到的器械,使用后需做好冲洗、消毒以及分开保存等工作[10-11]。王玲莉[12]研究指出,对于微生物检验中误差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质量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细化、优化、规范操作流程,从而降低人员操作等因素造成的误差,以达到提升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目的。

本文结果:研究组血常规、尿常规检验等微生物检验总准确率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0%;研究组占比中,人员因素0、环节因素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5.00%。组间观察指标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结果与郭健[13]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影响微生物检验样本的因素包括人员因素、操作规范性因素、标本因素、其他因素,需加强因素质量控制[9]。由此说明,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包括人员、操作、标本等多方面因素,为了提升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需加强检验工作人员能力培训、工作流程管理,规范每一个细节操作。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可以为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很显然对检验结果提出了准确性的要求。综合检验工作经验分析,导致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较多,其中,人为因素以及环节因素占较大比例,需加强每一个细节管理,明确影响因素并积极防治,提高微生物检验人员素质、严格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准确性标本检验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影响紫外在线监测系统准确性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