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云南开埠前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风俗*

2022-01-01保山学院人文学院周燕芳

区域治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云南

保山学院人文学院 周燕芳

自宋代开始,市民阶层开始形成,成为城市的常住人口和主要组成部分。本文讨论的城市居民主要是指19世纪80年代以前云南境内各级政区治所、商业城镇,从事管理、文教、商业、手工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群。根据学者对清代云南志书所载人口性质的研究,这一群体主要以汉族为主。[1]由于清代统计资料中并未区分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故我们无法明确指出城市人口的数量,可以确定的是这一群体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本文将以这些特点为基础展开论述。

一、衣饰以棉布满服为主,注重俭朴

清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满族发式和服饰,但是对于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却没有明确要求。清代云南城市民众的衣着具有多样性,汉族以及和汉族交往密切的少数民族穿着满服,少数民族依然穿着本民族的服饰。

官员和拥有诰命的官员家属都有与品阶一致的华衣补褂、凤冠霞帔。普通民众的衣着较随意,但也是满服的改良款。衣服布料以棉布为主,绸缎等珍贵布料在重要场合才穿着。颜色以青、蓝色为主。男子戴瓜皮小帽,穿窄袖长衫马褂。女子一般上穿长及膝盖的长袄,下穿绣有花边的百褶裙或裤子。中年女子喜欢将裤腿用布带扎起来,以便于保暖或劳作。已婚女子无论年龄大小都将头发挽起并在额头束一条抹额,抹额上用绣花、金银、珠宝玉石装饰。未婚女子则留刘海不束抹额。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即使是城镇中也是少数民族服饰比较受欢迎。光绪年间,蒙化直隶厅依然夷多汉少,在穿着方面是汉族效仿少数民族的样式,“其山谷群夷男妇,以青布蒙首,体掩羊皮,而城市汉人亦多效之。”[2]

普通民众在衣着上的花费比较节省。以昆明为例,普通百姓一件外衣要穿两三年,盖满补丁才会弃置或者改成内衣和孩子的衣服,而妇女出嫁后半生所穿衣物基本是出嫁时置办的一二十件布衣布裤。[3]昆明尚且如此,云南其它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

二、主食以稻麦为主,副食种类多样

一般而言,粮食作物的种植种类和结构决定了人们的主副食种类和结构,这一方面无论城乡基本是一致的。清代云南人的主粮是稻、麦、玉米和马铃薯。坝区和滇南地区的人们主要以大米为主食,在滇中部分地区和滇东山区以麦为主食。道光以后,由于受各类农作物产量所限,玉米和马铃薯在滇中以外的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地区都成为主食,而米麦成为补充。清代各类城市主要分布在坝区,故城市居民一般以米麦为主食。

稻米一般是蒸、煮或加工为饼、线状物。云南人制作米饭是先煮后蒸,在清代《昆明县志》中有详细记载。[4]一般认为这种方法是汉族蒸食稻米的方法,云南少数民族蒸食稻米的方法与此不同。[5]稻米除蒸煮外,还可以加工成饼状和线状食物,前者被称为饵块后者称为米线。清代米线的制作和食用也比较普遍,学者吴大勋曾在书中记录了云南米线的制作方法。[6]人们一般将小麦磨成面粉做面食,大麦用于酿酒和制糖,燕麦则用来做炒面。在面食中,包子是人们比较喜爱的一种食物。19世纪末法国里昂商会途径云南府城南门外的一个集市时看到有人在现场制作售卖包子。[7]玉米磨成面,或蒸食、或做饼或煮粥。马铃薯一般煮、蒸或烤食。

清代云南人的副食包括肉食和蔬菜两大类。肉食主要有猪、牛、羊、鸡、鸭肉和各种水产等,也有竹鼯、鹿等野味,还有虫鸟。实际上普通人家很少吃肉,只在每月农历初二和十六吃肉。19世纪末的昆明“即便是在富裕家庭的餐桌上,猪肉也算是一种奢侈的美食,每周只会与鸡鸭一起出现一二次。”[8]“贫家作苦计,菜二器,饭数盂,日费四三十钱而腹已果。”[9]水产主要是鱼、虾、螺等。人们常食的鱼类有鲤鱼、鲫鱼、草鱼、青鱼等数种。此外,滇池盛产螺、蟹,昆明城的市场上常有人叫卖于市,很受民众喜爱。[10]以至于丢弃的螺壳逐渐堆积成片,成了地名来源,昆明“螺狮湾”即是由此而来。由于云南与缅甸等东南亚地区接壤,海产从这些地区运入云南,清代永昌府志中就记录了从外地运入的海鱼在市场出售。此外,竹鼯、鹿、鸟等野生动物,蚂蚱、蜂蛹等昆虫也是肉食的重要补充。[11]

加工肉食的方法除了常见的各种烹煮煎炸和腌制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加工食用方法——哚生,在大理地区称为“食生皮”。据学者研究,这种食肉方法最早在唐代就已经在大理白族先民中流行。[12]基本方法是将新鲜猪肉,用火将其表皮面烤至半生半熟,然后将其切成细丝或碎末加入盐、姜、葱、醋、辣椒等调料拌匀食用。这种食肉方法在少数民族中较为流行,清代永昌、大理等地区都广为流行。

蔬菜种类与今天相似。19世纪末,法国里昂商会考察人员在云南省城南门外集市上看到白菜、青菜、芹菜、萝卜、山药、胡萝卜、白薯、花生等蔬菜种类。[13]除了种植的蔬菜外,还有许多野菜,有些野菜具有地域性,如大理的海菜,永昌的树莪,滇南傣族地区的棕榈花、芭蕉树嫩叶、青苔等。除了各种野菜,山林中还生长着各种菌类,据学者研究明清时期云南人已经形成了食菌习惯。[14]

清代云南城市居民的副食中除肉类、蔬菜外,还有乳制品,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大理的乳扇、路南的乳饼和中甸的乳酪。[15]这些乳制品是难得的美食,制作者很少自食,大多用于出售,城中的富裕人家可以从市场购得。

三、土木结构的合院式房屋是住宅的主要形式

人类的居住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传统社会里尤为突出。建筑物的材料、外形、结构,甚至是装饰无不受到所处自然环境的限制,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的依赖和利用。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中采用何种居住形式还受到民族传统居住习惯以及其他民族居住形式的影响。居住建筑不仅具有民族性还具有阶级性。清代虽然是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是入关后,统治者承袭了传统的汉文化。汉族传统住宅是合院式的建筑,所以合院式建筑在诸多住宅形式中被视为上层阶级使用的建筑形式。清代云南的各级城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各类城市主要建造在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坝区,且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从各种公共建筑到私人住宅都以合院式建筑为主,即使是少数民族统治阶级使用的建筑也是合院式的建筑物,如丽江木氏土司和南甸刀氏土司的府邸都是合院式建筑。普通民众所居住的合院式住宅与外省相比还有一些不同,“乡居皆甃土砖为垣,或覆以瓦,或以茅。”[16]住宅用生土制成的土坯建墙,用瓦或茅草覆盖屋顶。所用的瓦片有些特别,“覆屋,各省专用板瓦,滇中兼用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云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少数民族的服装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