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1-0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北联镇政府吴海波

区域治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黑龙江黑龙江省玉米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北联镇政府 吴海波

玉米产业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多年来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黑龙江经济发展格局的进一步调整,玉米产业的发展水平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总体来看,黑龙江玉米产业生产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产业的发展,进而限制了黑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加快黑龙江经济发展脚步,提高黑龙江经济发展水平,有必要对黑龙江玉米产业现阶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黑龙江玉米种植概况

(一)得天独厚的玉米种植自然条件

黑龙江省地处北温带,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平均超过100天,年平均气温保持在-5—5℃范围内,年日照时间在2400—2800小时,降水量集中在夏季,与高温期重合,这些自然条件都非常有利于玉米等农作物生长。全省水系丰富且分布大致均匀,为农业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黑龙江全省耕地面积和后备耕地面积在全国总量占比均超过10%,是耕地面积和后备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黑龙江地区土壤质量优良,大部分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黑土土质以及少量的草甸土,均非常适合玉米生长。

(二)玉米种植规模和结构不断变化

据相关部门统计,黑龙江玉米种植面积在2006年到2012年期间整体处于逐年增加趋势,2012年全省玉米种植达到了623.3万公顷,是这几年的最高点。但是2013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到2015年种植面积又开始回升。虽然黑龙江这几年玉米种植面积有升有降,但是整体上在全国的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2006年黑龙江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0%左右,相对于2015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2016年黑龙江推行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玉米收购政策,使玉米市场出现了多主体格局,玉米收购价格也更为灵活,玉米生产者利益结构变化的同时也引起了玉米种植结构的变化。

(三)玉米产量不稳定且地区差异性较大

虽然黑龙江玉米总产量在全国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就单产量来说,黑龙江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相关部门统计表明,直到2011年,黑龙江玉米单产量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各个玉米种植带中,总产量排名靠前的齐齐哈尔、哈尔滨、农垦总局、绥化等地区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比例均超过10%,其中,绥化地区产量达到了801.9万吨。相对来说,大兴安岭地区玉米总产量只有2.91万吨。可见,黑龙江各个地区之间玉米产量差异非常大。

二、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玉米品种选择缺乏科学性

玉米是黑龙江省的重要农作物之一,种子类型繁多,目前还没有形成严密的管理体系,农民选择种子类型的随意性较大。虽然自由经营模式为农民选种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是也不利于高科技玉米种子推广,同时也导致种植品种杂乱。种子市场管理不规范,一些商家以次充好,也会对农民科学选种造成干扰,导致农民选择的种子出芽率较低、抗病虫害性差,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此外,农民往往都会选择有种植经验的品种,而很少选择新推广的优良品种,这也导致玉米类型失衡问题,造成普通型玉米供大于求、专用型玉米供应严重短缺的现象,从而影响加工企业的正常运营,使玉米产业链整体受到影响。

(二)玉米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化

黑龙江省玉米种植目前仍然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少有规模化种植区域。处于分散状态的农户在种植技术、经济条件以及选种倾向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此选择的玉米品种、采取的管理方式都各有差异,最终导致相同自然条件下的相同地块玉米产量却有很大区别的现象。玉米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化,使得一些先进的玉米种植管理技术无法推广实施,在种植安全出现问题时,农户通常无法作出有效应对,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而且玉米种植分散也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分散的农户对于农业政策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和系统,因此无法准确把握玉米市场,使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明显降低,导致当地玉米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三)玉米种植自动化水平低

现阶段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玉米种植方式仍然十分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普遍存在。在气候异常年份,玉米种植出现严重减产的可能性比较大。尤其是干旱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没有相应的抗旱设施,玉米生产所需水分主要取决于自然降水。随着全球变暖带来的降雨减少,黑龙江玉米种植面临严峻的挑战,很多地区没有水利灌溉设施,仅有的水利设施也已经老化,导致大部分地区玉米严重减产,甚至绝产。随着社会的发展,黑龙江农业种植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是玉米种植自动化基础设施缺口仍然非常大。加上部分农民深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深刻认识到玉米种植自动化的重要意义,一些地区即使在政府的支持下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种植户也缺少必要的操作技能,无法使其在玉米种植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四)玉米产业劳动力科学素养急需提高

黑龙江省近年来农村人口流失非常严重,大量强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而留在农村从事种植业的人员大多是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人口。从业人员自身条件决定他们很难接受新政策、新技术,即使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这部分人员也很难掌握。种植人员没有足够的农业科学素养,往往会为了求得当年更好的产量而滥用化肥,造成土地板结严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人员在选种、田间管理等方面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土地保护意识不足,都会对玉米种植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三、玉米种植问题解决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玉米产量,确保玉米生产质量,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土壤提供保护,本文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形成规模化种植

黑龙江玉米种植要实现规模化,可以在玉米种植带建立玉米种植合作组织,由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参加,并建立统一的种植计划和管理机制,逐步实现玉米种植集约化和规模化。建立玉米种植合作组织的同时,还要结合订单种植模式。订单种植模式是指在种植前先与客户签订订单,然后按照订单要求的品种和数量科学规划玉米种植。这种种植模式在水稻产业发展中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优势,玉米种植可予以参考。合作组织结合订单模式,可以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确保农民增收,同时也可以为玉米收购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实现农民和企业的双赢,是玉米种植模式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推行科学种植方式,提高玉米产量

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玉米产量区别较大,长远来看不利于玉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科学方式对玉米种植结构和整体布局进行调整。在玉米种植集中地区,可积极宣传土地轮作的重要性,并向广大农民普及玉米选种、科学管理等先进的种植技术。在选种方面,要结合农民实际情况指导农民选择品质优良的品种,并尽量保持相同地块选种相同品种,便于后期科学管理。在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技术方面,要指导农民正确把握管理的时间节点和操作要点。推广科学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玉米生产过程的管理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保证玉米产量,为实现全省玉米种植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产业自动化发展

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出台,黑龙江已经在农业领域加大了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缺口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部分地区引进了大型玉米生产机械。但是实现玉米种植现代化,不单是指现代机械的应用,而是涵盖了抗旱、病虫害防治、科学种植等诸多领域。目前,国家针对黑龙江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已经做出了全力改善灌溉设施、建设大型控制工程、引进大型生产设备三者结合的全面部署,黑龙江农业生产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实现玉米种植现代化,也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抓起,并逐步推进农业合作社建设进程,完善自然灾害预警和对抗机制,最终建立规范的玉米种植模式和管理模式,有效保障黑龙江玉米产量,确保黑龙江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普及农业技术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玉米种植实现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种植人员必须改变落后的观念和陈旧的种植方法,要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因此,要解决黑龙江玉米生产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培养一批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人员非常关键。相关部门要注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工作,并制定完善的建立机制,不断提升技术人员待遇,让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充分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还要抓玉米加工企业,以经济效益的增加激发农户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的积极性。此外,还要结合互联网进一步充实玉米生产过程中的智力资源,以科技的力量推进玉米种植朝向智能化、标准化发展。地方政府要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条件,定期邀请农业专家为玉米种植户举办科学种植知识等内容的讲座培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开发新媒体渠道,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农业种植科学知识,不断提升农民科学素养。

四、结语

黑龙江全面进行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玉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发展玉米产业是黑龙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黑龙江建设新农村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虽然黑龙江玉米生产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找出问题的关键和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一定能够使黑龙江的玉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改善全省农业发展现状中充分发挥作用,最终实现黑龙江农业发展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黑龙江黑龙江省玉米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收玉米啦!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我的玉米送给你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羡慕等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