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农村妇女的生育观现状调查研究*——基于贵州四县的实地调查

2022-01-01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桂海君

区域治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村妇女生育妇女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桂海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普及等诸多外部环境因素对当代青年的生育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众多婚姻与家庭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刘伟杰等,2021),初婚年龄不断推迟,生育率持续走低,不婚族、丁克家庭日益增多,婚姻家庭关系呈现多元化格局。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为1.5(姜全保等,2020),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仅为1.3%,处于持续走低的水平,国家层面为进一步提高生育率,也在鼓励生育。近年来,贵州的生育率也在逐年降低,因而对当前妇女的生育现状调查便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根据地理、经济发展水平(好、中、差)、民族分布、人口数量等信息差异,本研究在贵州省选择桐梓县、三穗县以及织金县、印江县作为研究地点。在4个县内平均每个县抽取300名农村妇女,总共1200名研究对象,其中,已婚和未婚农村女性各占600名。在定性分析中,选取15名农村妇女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已婚农村妇女8人、未婚农村妇女7人。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的形式。课题组于2020年6月分别到各个调查地点分发自填式问卷。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的方向为生育年龄、生育数量、生育目的以及性别偏好等四个方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调查其生育观现状。共回收问卷1200份,除去废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184份,其中,未婚农村妇女573份,已婚农村妇女611份,有效回收率为98.67%。在定性分析中,通过非结构式访谈提纲与访谈人群进行面对面深入访谈。

二、生育观现状分析

(一)生育年龄

主要是调查妇女理想的生育年龄,结果发现,未婚妇女理想中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年龄分布在18岁至50岁之间,前三依次为:27岁(共122人,占比为21.40%)、26岁(共117人,占比为20.50%)以及28岁(共100人,占比为17.50%)。可见,传统意义上的早孕观念就算是在贵州农村地区也已经趋于少数。未婚妇女的理想生育年龄集中在26岁至28岁之间,当前未婚女性对生育相比以前多了更多地考虑,有了相应的物质基础才会选择生育。在访谈过程中,未婚妇女表示理想生育年龄与上述调查相差无几。

Z1:目前我还未结婚,计划24、25岁结婚,对于理想的生育年龄应该要到27、28岁左右吧,太早了没有足够条件,太晚就过了最佳生育年龄,还会增加很多生育风险。到27、28岁,各个方面都算是比较稳定了,工作或是家庭,两个人才能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来满足养育小孩的各项需求。

在已婚妇女方面,已婚妇女理想生育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前三依次为:25岁(共116人,占比为19.10%)、26岁(共115人,占比为19.00%)以及23岁(共98人,占比为16.20%)。可见已婚妇女理想中的生育年龄主要在25岁与26岁,相比未婚妇女的26岁至28岁要小一两岁,已婚妇女的理想生育年龄较早。

(二)生育数量

未婚妇女在理想生育数量上的前三个选项依次为:生育2个(占比为51.20%)、生育1个(占比为30.20%)以及生育3个(占比为11.40%);已婚妇女的理想生育数量依次为:生育2个(占比为56.00%)、生育1个(占比为25.50%)以及生育3个(占比为12.80%)。总的来说,未婚妇女与已婚妇女的理想生育数量与整体人群相差不大,但在对两个群体的比较看,生育数量超过1个以上的占比上,已婚妇女的占比要高于未婚妇女,也就意味着未婚妇女的理想生育数量少于已婚妇女。值得注意的是,在丁克家庭(生育数量为0个)的想法上,无论是未婚妇女还是已婚妇女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说明只是集中在少部分人群,群体比较来看,未婚妇女的丁克家庭意愿要高于已婚妇女。

在进一步调查已婚妇女实际生育的孩子数量时,结果显示:已婚妇女的实际生育数量前三个选项依次为:生育数量为2个(占比为54.50%)、生育数量为1个(占比为26.90%)以及生育数量为3个(占比为15.40%)。通过对比发现,已婚妇女的实际生育数量与理想中的生育数量相差并不大,基本一致。

(三)生育目的

在对未婚妇女调查“生育目的”时发现,未婚妇女生育首要目的依次为:爱情的结晶(占比为39.10%)、顺其自然(占比为18.90%)以及义务与责任(占比为15.20%);未婚妇女生育次要目的依次为:义务与责任(占比为22.50%)、顺其自然(占比为21.70)以及爱情的结晶(占比为15.80%);未婚妇女生育最后目的依次为:顺其自然(占比为19.40%)、义务与责任(占比为17.30%)以及需要陪伴(16.60%)。可以发现,未婚妇女生育孩子的最重要的目的认为是爱情的结晶,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认为生育孩子顺其自然、义务与责任以及需要陪伴。传统意义上的传宗接代并没有成为未婚妇女生育孩子的着重考虑点,说明未婚妇女更加注重双方情感基础,有更多的个人考虑,这一点在访谈中也有体现。

T2: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生育了,毕竟养育一个孩子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我愿意生娃的原因肯定是双方有那个感情基础,双方愿意为这个孩子负责,共同培养一个爱情的结晶。

已婚妇女生育孩子首要目的前三个方面依次为:爱情的结晶(占比为29.30%)、传宗接代(占比为24.30%)以及义务与责任(占比为12.30%);已婚妇女生育孩子次要目的依次为:养儿防老(占比为26.40%)、义务与责任(占比为21.90%)以及顺其自然(占比为15.50%);已婚妇女生育孩子最后目的依次为:顺其自然(占比为16.60%)、喜欢小孩子(占比为11.00%)以及社会压力(占比为10.50%)。可见,已婚妇女生育目的除与未婚妇女一样看重是爱情结晶以外,已婚妇女更看重传统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观念,相比未婚妇女,喜欢小孩以及社会压力也是她们生育的重要目的。

三、生育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贵州农村妇女的生育观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妇女的生育观涉及多个方面,影响其婚育的因素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下面将对可能影响的因素展开分析:

首先是文化程度的影响。可以说大范围生育意愿的降低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逻辑过程,这与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有关。按照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始终要受限于社会系统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尽管各方面政策、宣传都是提高生育数量,但未能取得较好的成效,生育数量也未能有所提高。这可能也是因为当前农村妇女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形成了相应少生优生的生育文化,进而影响到更多的农村妇女。

其次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原生家庭就是核心家庭的模式,父母仅生育一个孩子。那么这种生育文化会成为妇女生育的潜在意识,也会主张生育一个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去提高生育质量。另一种情况是,原生家庭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在一定程度上秉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会影响到妇女的生育观念,特别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村妇女。所以在分析农村妇女的理想生育数量时也发现,农村妇女的生育观也受到父母影响。仅生育一个孩子的为少数,更多希望两个孩子及以上,大多数妇女的理想生育状态是一儿一女,儿女双全。

最后是同辈群体的影响,有访谈对象表示,自己的同学、朋友生育孩子的数量都差不多,绝大多数一两个,所以她也会像同龄人一样。可见,同辈群体在农村妇女的生育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会被农村妇女当作是参照群体来对待,即要“尽可能一致”。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四县实地调查来分析农村妇女的生育观,研究发现,在生育年龄上,传统意义上的早孕观念就算是在贵州农村地区也已经趋于少数,农村妇女的理想生育年龄在25-28岁之间,已婚妇女的理想生育年龄要低于未婚妇女;在生育数量上,大都希望生育2个孩子,从生育数量超过1个的比较中发现,未婚妇女的理想生育数量少于已婚妇女;在生育目的上,未婚妇女生育孩子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爱情的结晶,也有一部分是顺其自然、义务与责任等。传统意义上的传宗接代观念并没有成为未婚妇女生育孩子的着重考虑点。已婚妇女生育目的除与未婚妇女一样看重是爱情的结晶以外,较看重传统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观念。

相关链接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辖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2年底,贵州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2002年末保有储量为492.27亿吨;铝土矿保有储量为4.24亿吨;磷矿储量26.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储量居全国第十二位,是中国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

猜你喜欢

农村妇女生育妇女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两癌筛查技术在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中的效果分析
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
弥补人类生育“缺陷”的幸福路径
扶贫车间+儿童之家 助力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增收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当代妇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