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化县红光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形成及当代价值研究

2022-01-01马明忠

青藏高原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西路军指战员红光

赵 宇 马明忠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 西宁 810001)

一、循化县红光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海东市循化县有着光荣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无数革命先驱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循化县辉煌非凡的成就。长期以来,循化县红光村以红色文化滋养濡染了村庄居民,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并以此为支撑盘活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红光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过程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一部奉中央军委指示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十一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过河部队称西路军。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孤军奋战四个月,歼敌两万余人,终因敌众我寡,于一九三七年三月失败。”[1]虽然,马家军面对孤军深入、孤立无援、疲兵屡战的红军西路军取得了军事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至1937年4月,青海省阻击红军的马家军“伤亡一万五千余人,全省每村均有阵亡之人,每家均有负伤之兵”;马步青的骑兵第5师“阵亡之数,七千有奇”[2]由此激发出极强的报复心理,再加上马家军封建迷信、血腥残暴、愚昧无知的本性,根本不可能为红军中的伤病员担负吃穿因而大量红军西路军指战员被残酷杀害,曾任西路军骑兵师师长的杜义德将军回忆称西路军被俘指战员有“六千多名被马家军杀害”。[3]其中,超过3000名红军西路军被俘指战员在青海被害死,“仅西宁一地被害红军2000余人”[4]。除了这些被马家军残忍杀害、迫害致死的红军西路军指战员,马步芳还将大批被俘红军指战员押往青海编入“补充团”之类的组织从事苦力和劳役强制他们劳动为其创造财富。据统计,马步芳将6200余名被俘红军西路军指战员押解到青海西宁、祁连、大通、循化、化隆等地,完成了大量开荒、筑路、建房、伐木、建机场、修桥梁、建学校、开采煤矿等任务。对红军西路军中的女战士和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则安排到“新剧团”(原西路军前进剧团)、陆军医院、西宁中山医院、一百师电台、军乐队、西宁被服厂、羊毛厂、毛顺皮毛厂等单位利用[5]。其中,有四百多名红军被编入工兵营押往西宁乐家湾、共和县恰卜恰草原等地服劳役。1939年2月,这四百多名红军指战员被编入补充团工兵一营转押至循化县古什群峡南岸的赞卜乎、建设堂、宗吾占群等地,沿黄河南岸从事伐木垦荒、开山修路、筑墙建房、修渠引水等苦役,期间共开垦荒地1750亩,修建巨型水车5架、庄廓60多处、房屋300余间,学校1所、清真寺1座、水磨2盘、油坊1处[6]。至1943年,建设与生产初具规模后,马步芳从孟达、清水、张尕等地迁来18户90多人的撒拉族移民来此定居,从而形成了村庄。时至今日,红光村已发展成178户890人的大村庄。

(二)红光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构成

1939年2月至1946年秋,这四百多名被俘红军西路军指战员在身陷囹圄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与敌人进行机智顽强的斗争,巧妙地在门扣、房屋瓦当和木质家具上雕刻了五角星的图案。这些红色印记展现出无比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坚信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其中作为全国唯一一座由红军修建的撒拉族小学(原名赞卜乎学校),更是令红光村的红色文化资源有了时代传承的纽带。这所小学占地面积5400多平方米,整个学校布局为三进式院落分为前庭、中屋、后院。前庭呈四方形为学校操场,操场南边正对学校大门处有一个高1.5米,长宽各3米的检阅台。校舍房屋为四合院布局,由大门、左右门房、东西厢房、北正房组成。右门房为库房,左门房为厨房,东房和北房为教室,西房是教员宿舍兼办公室,东北角设有厕所,旁边是进入后院的院门。后院是果蔬园种植的蔬菜、杏树、核桃树,除供师生食用还要贴补教员薪资。由于年代久远,土木结构的原校舍于1993年拆除重建。新建成的红军小学院内仍保留着当年红军修筑的围墙和栽种的杏树。最为珍贵的是2010年全校师生在校园内植树时挖出了石头凿刻而成的五子棋盘半面、石臼一个、撅头一把、马灯一盏和大量青砖瓦片,而在瓦砾上还有醒目的五角星和人名刻痕。2011年11月,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予西路军红军小学“中国工农红军青海西路军红军小学”校牌,这是全国117所红军小学中第87所,是全国第一所以“西路军”命名的红军小学,也是青海省第一所红军小学。2012年7月,原兰州军区司令员王国生上将到红光村红军小学视察调研红色文化并援建了一栋综合教学楼。在新教学楼中,红军小学的师生将各方搜集和散落民间的部分青砖青瓦收藏到学校校史馆中并恢复了部分原貌。此外,校史馆内还陈列着232位老革命和红军后代亲笔签名的中红军军旗及大量珍贵文物。随着西路军红军小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原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西路军宣传部部长刘瑞龙之女刘延淮和刘延宁、中共元老谢觉哉之子谢飘等人纷纷到此考察参观。

除此之外,红光村中还有全国唯一一座由红军亲手设计、取材、施工修建的清真寺——红光清真寺(原名赞卜乎清真寺)。1987年4月,赞卜乎清真寺改名为“红光清真寺”;1998年12月,红光清真寺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8月,被国家宗教事务局确定为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年,四百多名被俘红军西路军指战员设计修建的赞卜乎清真寺是四合院布局,占地四亩,由大门、唤礼楼、南北配房、大殿四部门组成,其中的“四”寓意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四”。同时,在敌人严密监视下红军指战员在建造清真寺时,巧妙地将五角星、镰刀、斧头、锤头和工农红军的“工”字等象征革命的图案雕刻在花砖上并成功安装在大殿屋脊上,这些红色印记历经80余年风吹雨淋依然轮廓清晰、保存完好、熠熠生辉。在红光清真寺大殿正对面的宣礼楼是一个高12.8米、宽4.7米的方形四角楼建筑。这座宣礼楼由楼基、楼身、楼顶3部分组成,顶部的砖瓦上同样雕刻着五角星的图案,更为独特的是它不同于撒拉族传统宣礼楼六角或八角的造型风格,内部构造也没有采用拼接的技术,而是当年红军指战员专程从五公里外的原始森林中砍伐了4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再通过黄河漂流至下游打捞上岸后进行安装,寓意着“红四方面军”也表达了红军指战员一心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除了上述红色文化资源,红军当年在红光上村建有2排街道,每排9户人家,共18处民房,寓意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中的“红九军”;在红光中村建有5排街道,每排6户人家,共30处民房,寓意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中的“红五军”“红三十军”;同时,红军所修筑的60处庄廓大门没有采取门对门、户对户的设计而是一律朝北开,暗指当年红军“北上抗日”的方针。除此之外,红军当年在修建村庄内的房屋时,改变了撒拉族传统上建3间正房的习惯,而是将所有房屋一律建成5间西房,蕴含了“红五军”的“五”和“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西”字,表达了他们浓厚的革命情怀。在长达七年的劳役中,被俘的四百多名红军西路军指战员有16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纪念红军烈士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军精神,中共循化县委、循化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4月,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指战员修建的赞卜乎村、赞卜乎清真寺、赞卜乎学校等,一律更名为“红光”开头的称谓。同时,组织修建了总面积2030平方米的西路红军纪念馆,馆内伫立着一座高达10.6米的四方柱体纪念碑,尖顶置铁质红星,碑身正面刻有“红军精神光照千秋”,落款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东面刻有“魂系昆仑壮河山”,落款青海省军区;北面刻有“心不易豪气永存”,落款循化县委;西面刻有“红军精神如黄河奔流英雄业绩与积石水存”,落款循化县人民政府;纪念碑后是2.3米高的石牌刻,有“西路军在循化的情况介绍”以及中共循化县委、循化县人民政府将赞卜乎村改名为“红光村”的内容和时间;纪念碑下面是宽松的圆形祭奠台,气势磅礴、庄严肃穆。在纪念馆陈列室中还展出照片80多幅、实物10余件,当中最为珍贵的文物是红军指战员当年制作的一组桌椅,在桌子正中抽屉和两把木质椅子的靠背上赫然雕刻着五角星,展现出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1997年9月,西路红军纪念馆被中共海东地委、海东行署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红光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掖市高台县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强调: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他们做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他们展现了我们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体现了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回顾西路军的英雄事迹,深刻反映了“西路军所属各部队,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长期教育并在艰苦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在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西路军的广大干部、战士视死如归,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支援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西路军干部、战士所表现出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人民尊敬和纪念的。”[7]2009年4月,红光村群众自筹资金修建了全国首座民间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内以实物陈列、场景复原、设置宣传展板的方式,将平面场景和立体场景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多维度沉浸式体验。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该馆不仅再现了当年西路军英勇奋战坚持同马家军做斗争的悲壮历程,而且图文并茂地反映了四百多名红军西路军指战员在红光村开展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充分彰显出撒拉族群众对红军的敬仰和缅怀之情。近年来,在红光村中留存的由红军修建的房屋、红军战士使用过的桌椅、磨盘以及全国唯一一座由红军修建的红光清真寺等原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围绕循化西路军纪念馆、红光清真寺、红军小学、红色功能楼、红色文化广场等进一步打造出“五点一体”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此外,红光村根据红色资源分布情况,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行程和线路,逐步打造完成了党性教育、党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基地。与此同时,在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的辐射带动下,红光村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也得以充分挖掘,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开发红色旅游、民族餐饮、撒拉尔刺绣、手工艺制作等综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公伯峡电站库区水上观光旅游、高原冷水鱼养殖、“农家乐”“一核两椒”特色产业已颇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新时期深入发掘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努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实现红光村文旅发展新突破已经成为红光村各族群众孜孜不倦的追求。

历史一再向我们证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从党的初心和使命中汲取奋力前行的不竭动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8月,中宣部印发《关于在重大活动中进一步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的通知》并指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和生动课堂;要深入挖掘展示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丰富和完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藏资源和展陈内容;要不断增强学习教育活动仪式感参与感,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充分感受新中国成立发展的艰辛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要积极拓展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辐射面,通过组织引导干部群众就近就便参观学习、开设流动展览、建设网上展馆、发布红色学习资源等形式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功能;要提供优质服务保障,进一步加强基地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要对红色教育中存在的‘乱象’进行集中整治,进一步规范基地红色教育活动、加强基地队伍培训、开展基地周边环境整治;要形成强大聚合效应,发挥好‘国家队’‘主力军’作用,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推动红色资源共建共享。”[8]可以说,这不仅为循化县红光村进一步深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为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深入发掘红光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彰显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决心,也是新时期传承红色基因和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与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挖掘红光村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追忆红军指战员忠诚守初心、奋斗担使命的革命风范,深刻感悟面对党性考验时的生死抉择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丰富党史知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为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理想信念提供了具体参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这方面,循化县红光村以独具特色的优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载体,着重将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精神效益与扎实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创新实践相结合。切实将红色优势资源转化为红色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开辟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和新载体。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红光村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好理想信念内化、深化和强化的问题,并且把理想信念的理论引导与实践路径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和启发党员干部在坚定信念、锤炼党性的同时认真对照党的历史上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事迹寻找差距、狠抓落实,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投身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中,有效推动党员干部在以红色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参观、学习和交流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与精神追求,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二)红色文化资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素材

党史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正确认识党史是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的基本要求。循化县红光村立足现实环境依托红光村红军纪念馆、纪念碑、红军小学、红光清真寺和红军文化广场为载体,讲述了红军指战员与撒拉族群众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追忆了红军指战员在逆境中坚持同敌人做斗争的英勇事迹,将党的历史以一种生动具体的方式展现了出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广大红军指战员在青海开展革命斗争的辛路历程,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进而推动以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以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以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以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特别是通过红光村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突出党史资政育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达到激发情感、启发思考、引导践行的目标,有效推动党史知识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同时,将党史作为营养剂和清醒剂激发党员干部在新时期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促进党史知识向价值力量转化,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从党史中汲取精神之钙、理论之魂、奋进之力和浩然之气,切实推动党员干部在以党史印证现实、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教学实践中凝聚起冲锋陷阵的勇气、改天换地的志气、决胜未来的底气。

(三)红色文化资源为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提供了实践的路径

循化县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始终致力于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殿堂,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因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作为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把静止的、平面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立体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情感、理性和党性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机融合,从而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红军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铸入灵魂,落实到自己学习、思想和工作的实际行动中作为求学之基、为人之道、立业之本。此外,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寓理于史、寓理于情、情理交融的教育培训方式,将红光村中每一处红色资源作为承载着伟大红军精神的载体,将有形的红色遗迹、珍贵文物与无形的红军精神、红色基因相结合,把教育培训与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有效推动了党员干部将学习成果用以深化认知、改造思想和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在真实的故事、鲜活的场景、振奋的精神中,不断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实现历史与现实对接,有效推动红色文化震撼人、影响人、塑造人的功效转化为党员干部“见贤思齐”的内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围绕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精神困境与价值困惑,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不断发现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整改措施。

(四)红色文化资源为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提供情感纽带

“红色文化经过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生活的魔力,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9]一方面,循化县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准确把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丰富内涵与拓展创新,突出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的同时,以红光村民族关系和谐、宗教关系和睦的典型事迹深刻阐发了“和谐”“和睦”的内在因素,使党员干部在通俗易懂的教育中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内涵,深入了解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性,进而不断提升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本领。另一方面,面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循化县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掌握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概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实证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基础。

结 语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期,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培训、旅游、新媒体、新兴产业以及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新的方式和途径带动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无论是从教育导向、社会思潮的引领还是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上来看都彰显出它重要的实践价值。其中,红色文化资源中所彰显的“先进性、时代性、革命性、包容性、价值性等特征体现了红色文化所具备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10]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以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相结合最珍贵、最鲜活的教材,而且是砥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因此,在未来的创新发展中,循化县红光村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在原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同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实践相融合,并同地方产业发展统一起来,力争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红色文化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时代新路径。

猜你喜欢

西路军指战员红光
发红光的蔬菜
近十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研究述评
试析消防指战员灭火救援中的紧急避险
漾濞不会忘记你
——谨以献给漾濞5.21地震救援的消防指战员
浅谈救援指战员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
为“蓝朋友”身上增添“文艺范”
尊严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西路军精神的讲话座谈会在京召开
西路军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的纪念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