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2-01-01张晓东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优良率股骨置换术

张晓东

( 北票市中心医院 , 辽宁 北票 122000 )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群由于年龄的上升,其免疫力薄弱,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尤其以骨质疏松、骨密度低最为显著,极易引发老年人出现骨折等骨科疾病[1]。股骨粗隆间骨折是由于外力间接引起的,可能是由于下肢突然性的扭转或者跌倒时强力内收或者外展引起的,也可因直接外力撞击引起,大多数患者骨折为粉碎性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群,对老年人群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2]。由外伤造成老年人群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压痛等,伴随髋外侧皮下出现淤血斑,骨折后的老年人群活动受到限制,无法站立或者行走。老年人群的大粗隆部位会出现肿胀、压痛情况,受伤部位出现短缩情况,大粗隆部位的骨折远端呈外旋状态,伴随内收畸形[3]。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隆间骨折的治疗手段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2大类型,其中手术治疗方式较多,比如内固定术治疗、外固定支架等,但其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舒适度。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关节置换术不断应用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本文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1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资料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7.5±5.98)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4:36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69±5.15)岁。纳入标准:符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患有精神认知障碍者,拒绝配合观察治疗者。将2组患者资料运用统计学软件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2 方法:120例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均实施抗凝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为患者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为C型臂X线机,术前手术室应当达到无菌标准,温室与湿度适宜,当患者准备进行手术前,辅助患者取仰卧位并使用C型臂X线机进行闭合复位的操作,切口位置选择于患者股骨大粗隆的最外侧,从切口处将导针插入,并在患者的髓腔内插入PENA,将内定的螺钉进行固定,对于插入的PENA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将主钉帽于近端进行固定操作,上述操作完成后将切口进行缝合。观察组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为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疾病的专业知识,治疗方案及其疗效,介绍此次手术中的医师、护士等,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术前手术室应当保持无菌环境,并铺设无菌巾,其手术室的温度保持在22℃-26℃之间,湿度保持在40%-50%之间,创建静脉通道,进行麻醉操作,辅助患者取侧卧位,其切口选择的部位于后外侧,切口应当将患者的股骨颈、关节囊以及骨折部位暴露在视野下,使用扩髓器扩髓后将规格适合的假体柄放置,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采用钢丝固定粗隆间骨折部位,试模完成后将股骨头进行安装,将髋关节进行复位操作并将切口进行缝合。

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可根据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评价,分为优、良、可、差,其中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髋关节未出现短缩和疼痛感,能正常活动为优;患者骨折处愈合良好,伴随轻微短缩和疼痛感,能正常活动为良;患者骨折处愈合情况缓慢,伴随较明显的短缩和疼痛感,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为可;患者的骨折处愈合情况较差,效果不佳,使得无法正常活动为差。观察2组患者的创伤恢复情况,主要为以下几点:骨痂形成、软组织恢复、愈合时间。对比2组患者褥疮、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比:将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良率进行对比,对照组中优23例,概率为38.33%,良12例,概率为20.00%,可5例,概率为8.33%,差20例,概率为33.33%,优良率为40例(66.67%);观察组中优35例,概率为58.33%,良20例,概率为33.33%,可4例,概率为6.67%,差1例,概率为1.67%,优良率为59例(98.33%)。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40例66.67%,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59例98.33%,运用统计学软件将2组患者的优良率进行分析对比(x2=20.836,P=0.000),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5.2 2组患者的创伤恢复情况对比:将2组患者的创伤恢复情况进行对比中,观察组的骨痂形成为(21.56±2.98)天,软组织恢复为(8.99±2.78)天,愈合时间为(56.89±10.45)天;对照组的骨痂形成为(33.56±5.45)天,软组织恢复(13.69±6.45)天,愈合时间(75.48±14.35)天。将2组患者的骨痂形成、软组织恢复以及愈合时间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比,骨痂形成(t=14.964,P=0.000),软组织恢复时间(t=5.183,P=0.000),愈合时间(t=8.111,P=0.000),观察组的创伤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5.3 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将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对照组中褥疮8例,概率为13.33%,泌尿系感染5例,概率为8.33%,下肢静脉血栓3例,概率为5.00%,并发症发生率16例(26.67%);观察组褥疮1例,概率为1.67%,泌尿系感染1例,概率为1.67%,下肢静脉血栓0例,并发症发生率2例(3.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例3.3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例(26.67%),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x2=12.810,P=0.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讨 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发生于股骨颈底部到小粗隆水平间的骨折类型,属于髋部骨折[4]。多发人群以老年人群为主,其中女性居多,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通常与老年人自身的骨质疏松等原因有关,多数患者合并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出现股骨粗隆间骨折使得患者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长期卧床休息,从而导致出现褥疮、泌尿系统、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不良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舒适度和生命安全[5]。对于骨折的治疗手段一般实施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2种方式,其目的均是为了防止髋关节外翻或内翻畸形等情况。在本次研究观察中,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创伤恢复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为2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分别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2种方式相对比之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安全性更高,大幅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以及医院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优良率股骨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