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路径研究

2022-01-01陈诗师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生活化价值观核心

陈诗师 杨 果 姚 鑫

([1]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2]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可见,要让大学生真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对接,使之成为他们日常的生活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这一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为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开拓新思路;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抽象理论与微媒体时代具体生活、实际落实要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大学生深入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微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主要特性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微媒体的广泛影响,他们善于通过手机微媒体开展微阅读、微搜索、微社交、微游戏等,并已成为一种常态,也常常通过微媒体发表微观点、微评论等。微媒体时代的特点导致了此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特殊性,因此,要将微手段、微方法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就要把握好其特点,充分发挥微媒体作用,将丰富生活资源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温度兼有个性化与交互性

微媒体可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选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浏览感兴趣的内容,有的平台也会根据他们浏览习惯推送他们可能喜欢的内容。00后大学生是个性较强的一代新人,他们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常常“不屑一顾”,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常常愿意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用在感兴趣的人或事物上,微媒体可以让他们自主参与到信息交互和传播中来,他们可以对关注的内容点赞、转发、针对它们发表观点或者在微群、留言区等处讨论交流,以此释放他们的观点、思想。

1.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厚度兼有海量化与即时性

微媒体的兴起改变了教育格局,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就是通过大学生青睐的微平台,将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以微媒体为载体开展,既能在无形中将教育内化为他们的思想认知,又能引导他们正确使用、选择微媒体、微内容,拓展他们的视野,提升综合能力。随着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微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受时空限制的制约,凭借强大的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瞬时为用户提供浩如烟海的信息,信息内容广泛丰富、更新速度迅速,传播渠道免费。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信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

1.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跨度兼有碎片化与共享性

“教育生活化”就是生活化的教育,它包含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形式的生活化,教育活动的生活化等,教育生活化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从“圣贤书”中走出来关注“窗外事”即社会生活,既能开阔视野又能汲取综合知识;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有助于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短、快”的信息,微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大多短小精炼,在满足大学生“快餐”追求的同时,也导致信息传播较为碎片化,大学生们往往阅读了数量庞大而内容较为分散的信息。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往往只能针对购买者,不能主动选择读者,而微媒体发布信息所有用户均可看到,也可以有选择性地共享,如:微博发布可以@特定用户或者大V等,微信发布朋友圈消息可以选择“公开”或者建组分类“谁可以看”“谁不可看”。

2 微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双重境遇

大学生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使用微媒体进行微接收和微传播,针对微媒体时代特点及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教育生活化特点,高校应注意趋利避害,充分挖掘特点优势、避开劣势开展教育。

2.1 微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面临的机遇

2.1.1 有利于拓宽教育渠道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局限于学校,甚至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导致教育时间空间的局限性。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大学生是使用手机最为活跃的群体,利用手机微平台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从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阵地。

2.1.2 有利于创新教育手段

传统的价值观教育通常是说教式的“满堂灌”,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具体能不能接受、能接受多少,答案往往让教育者感到难以接受。因此,要有效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就要创新教育手段,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作为大学生的手机“新宠”,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媒体交互性特点,了解大学生真正关注的热点问题,以热点问题切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思考,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无形中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同。

2.1.3 有利于丰富教育资源

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课本和课外指导用书及教师本身的知识面和教育教学水平等,而书籍内容更新周期较长,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在信息化高度发达时代,很难使大学生保持高度的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与时代、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活动,微媒体海量化、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1.4 有利于发挥能动性

教育应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这样才能激发受教育者,使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微媒体为平台开展教育,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交流、发表观点和意见建议,建立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发布相关社会热点问题的文章,鲜明立场发表观点,引导、鼓励大学生参与互动,既能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也能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凝聚力。

2.1.5 有利于提升针对性

传统教学常常是对一个班级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既难以精准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也难以针对不同特点学生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微媒体的共享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便于教育者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和观点,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2 微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传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没有和大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忽略的现实生活的教育作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现实生活,致使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微媒体弱化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传播主体的复杂性等增加了培育难度等对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1 弱化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处在对外界事物好奇且缺乏一定的信息鉴别能力的状态,而微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把关人”的缺失、信息海量化的特点等导致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信息进入大学生视野,对他们价值观认知造成冲击,弱化了传统教育主渠道作用。从传播途径上看,传统媒体是一方对多方的传播,微媒体是多方对多方的传播;从传播主体上看,传统媒体一般是权威发布,微媒体中人人都可以是发布者,造成多样化的价值观,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

2.2.2 传播主体的复杂性等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一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博弈,出现了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西方势力有目的地捏造、改写历史,污名化历史英雄人物,宣传西方的普世价值,一些大学生不明就里被误导,从而对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疑虑;二是信息良莠不齐,大量负面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传播者为了博眼球、刷存在感,发布社会负面消息,甚至假消息获得更多关注度,无形中对判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判断产生严重误导。

2.2.3 对教育者、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教育中,教育者是主动,受教育者是被动,教育者知识储备颇高,占据着教育的主体地位,象征着权威。微媒体时代,丰富信息充斥网络世界,大学生往往比教育者更擅长使用微媒体获取需要的信息,成为利用微媒体快速获取信息的能者,甚至可能借网络信息质疑教育者,因此,教育者只有提升媒介素养,及时掌握教育内容的相关问题和信息,才能满足当今教育的要求。此外,随着微媒体的发展,高校虽然逐渐重视利用微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应用还不够充分,例如,很多高校建立的学校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但发布的内容多半与校园官网一致,如学校新闻,没有发挥微媒体互动性强的功能,难以激发大学生自主关注官微的热情,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3 微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优化路径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结合当代大学生依赖手机的实际生活特点,充分利用微媒体时代的优势,将大学生生活与高校教育结合、将教育内容借助微媒体方式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引导他们深入认知、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充分挖掘微媒体教育渠道,以手机为主要载体通过“四化”和“六微”,即:通俗化的语言、立体化的平台、日常化的方式、小微化的手段及微队伍、微传播、微环境、微课堂、微活动、微机制等在理论引导和大学生生活两个层面间搭建良好的互动桥梁,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渗透的有效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目标。

3.1 培育微队伍

高校要利用好微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培育一支微队伍,微队伍建设离不开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通力合作,我们可以主要从提升教师和大学生微素养、提高微能力两方面着手。

3.1.1 提升教师微素养

教师是在教育实施中起着决定作用,提升教师的微素养有助于高校微媒体建设定好向、扬好帆、掌好舵。第一,要求教师坚定政治立场,在各种社会思潮和大是大非面前有正确立场,对校园微媒体信息发布起到把关的作用;第二,全面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建立微大号,在工作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相互学习提高;第三,要推动教师微创新。紧跟时代潮流,善于捕捉大学生关注热度高的事件、话题元素,善用网络微语言将其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3.1.2 提升大学生微素养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高校应提升他们的判断能力,引导他们自觉选择积极向上的微媒体、微内容。第一,可以开设微媒体应用选修课,用理论教育学生,帮助他们了解微媒体运营机制,形成科学判断;第二,组织他们参与校园微建设,如参与打造校园大微号,参与微内容分享与传播等;第三,组织微队伍骨干或相关专业学生到微媒体公司参加实习,打造一批校园“饭圈女孩”般的“意见领袖”。

3.2 打造微课堂

课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可以构建线上+线下课堂,将传统教育和微教育结合起来。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占网民整体的34.6%;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1亿,占手机网民的34.6%,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态势良好。高校用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加强课堂主渠道建设,通过小微化的手段,把知识点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建立立体化的微课堂微,将微互动、微榜样、微案例、微阅读等活动贴近大学生生活,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

3.3 重视微传播

首先,要高校领导重视,加强媒介融合,使微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互动,打造立体化传播微平台。其次,内容选择上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数据可靠、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再次,作为课堂主渠道的延伸渠道,微传播要善用通俗化语言,如网络语言等让学生乐于接受,潜移默化学生的价值观,把“硬堵”变为“疏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 营造微环境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为高校营造良好的微网络环境指明了方向。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或开发一校通微平台,让学生通过微平台即可进行校内相关操作,如缴费、购物、寝室维修报备等,实现微方式日常化,再通过微平台随时随地强化价值观情感熏陶;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大号等微媒体建设发布优秀学生榜样案例、热点事件热议、红色人物、新时代青年风采,如宋玺等,做到舆论导向正引导,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大学生积极向上,营造良好的校园微环境等。

3.5 开展微活动

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就要开展微活动、引导微行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鼓励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寻找身边的榜样,制作微剧、书写微故事、拍摄微电影等,通过这些小微化的手段,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生活实践真正中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6 建立微机制

首先,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微媒体发展,政府部门要发挥监管作用,杜绝涉嫌违法的和不实言行的传播,高校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规范细化,做到“既有自由又有纪律”。

其次,建立微评价机制,对微过程和微效果进行全面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大学生参与度,留言讨论量等;效果评价包括校内大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学校评价等。

最后,建立微激励机制,包括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对于积极参与建设微平台,传播积极微言论的师生给予物质和表彰奖励,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反之,则给予相应的惩罚。

4 结论

当今时代,大学生是通过手机终端使用微媒体最为活跃的群体,其思想、生活等多方面烙上了“微媒体”时代印记,微媒体也成为影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媒介。一方面,它丰富了教育资源、师生交往;另一方面,消解了高校教育的主导性,冲击着整个教育活动,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领域的交锋博弈,针对微媒体时代高校育人新情况和传统教育方法单一、内容抽象等实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微手段、微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生活实际,占领好手机这块阵地,在理论引导和大学生生活两个层面间搭建良好的互动桥梁,建构起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包容和引领大学生生活世界的认同模式和培育机制,“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生活化价值观核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