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时代高职“双高”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2021-12-31曹高菲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24期
关键词:双高产教研究组

曹高菲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计划建设50所左右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2019年12月,第一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予以公布。入选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都重点服务于地方区域建设与产业发展。“双高”建设开创了中国高职教育新篇章。

1 “双高”建设的意义与挑战

回顾我国高职教育从办学之初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职教二十年”是高职院校二十年的潜心积淀、二十年的风雨历程。纵观我国高职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整合期。我国高职院校是由各类成人高校、职工中专等兼并重组后形成的,成立初期办学基础和师资队伍都存在底子薄、基础弱的问题。高职院校创办初期在我国的高校办学中各方面都一直处于弱势。

第二阶段是探索期。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和给予政策扶持,使高职院校“走出去、请进来”,与国外高职学校交流切磋,学习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智能工厂等各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各高职院校开始逐渐明确自身办学定位。

第三阶段是发展期。从中国制造培养高技术技能的人才需要,着眼于高职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布局,政府对高职教育大力度持续投入。我国高职教育开始逐渐发力,各高职院校形成了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专业,可谓百花齐放,呈现厚积薄发态势。目前,高职“双高计划”是以坚持中国特色、扶优扶强和持续推进为原则,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计划到2022年,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逐步向“飞跃期”迈进。

“职教二十年”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经过了“整合期”“摸索期”,步入了“发展期”,未来将进入第四阶段飞跃期。届时,我国高职教育特色亮点将不断呈现,到2035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从“输入标准”,转变为“输出标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双高”建设构筑了高职教育新起点,对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是又一次机遇和挑战,为高职院校吹响了争做时代领军者的冲锋号,必定会带动我国高职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厚积薄发,从量的积累带来质的飞跃,在世界职教园地占有一席之地。

2 “双高”建设院校的应对策略

国家启动“双高计划”旨在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高职院校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才能确保在“双高”建设周期内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2.1 “双高”建设目标引领,助力学校跨越提升

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起点高、难度大,建设周期长、任务重。高职院校可以此为契机,以“双高建设”工作为引领,外向发力,内向做事,从提升学校知名度、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学校内部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使学校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根据申报任务书的达成目标,将建设周期内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层面。

2.1.1 凝心聚力,统一认识。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鼓励员工为学校的“双高”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为学校发展和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统一认识,形成思想合力,建设成为“智能化”“国际化”“生态化”高职院校。激励广大教师员工在未来几年的建设周期内努力做好工作,完成建设目标和任务。

2.1.2 明确目标,统筹布局。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关键是开门办学,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开放,才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将校企合作与自主研发相结合,推进“双高建设”成果社会共享,服务企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双高”建设项目的标志性成果和特色类成果较多,要做好统筹布局,明确建设目标,整体推进,统一协调,着重抓好“三线”:第一条线是突出高职工匠人才培养;第二条线是突出高职产教融合机制,实现学校和社会融合、教育和产业融合等多方面融合;第三条线是突出高职的智能化教学、智能化实训、智能化设计、智能化管理。只有突出建设目标引领,才能抓好“双高”建设成果打造。

2.1.3 综合提升,打造品牌。高职院校要通过“双高”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有的放矢的稳步推进,做好学校未来发展的各项工作。通过“双高”建设综合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实现引领创新。从治理体系建设、智能化管理建设、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突出学校CIS形象设计,形成统一风格,借助抖音视频等现代自媒体手段,做好学校宣传工作,实现品牌立校、品牌强校。同时,健全和完善学校制度和机构,做好未来职教本科的管理体系建设、智能化管理平台和智慧化校园建设,使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适应“双高建设”,也为未来学校提档升级,成为高职本科院校或申报高职本科专业奠定基础

2.2 构建优势专业集群,打造特色办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双高”建设就是要推动高职院校成为打造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高职院校要结合所在区域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链为目的,做好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以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为龙头,打破学校原有二级学院的束缚,以及专业和学科限制,整合各相关专业优势资源,汇聚跨专业师资力量,构建具有高职特色专业集群,形成各自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作为“双高”建设的突破口,能够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做到精准发力,有利于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突出专业集群建设的优势,在有条件的专业率先开展“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形成“一个专业、多种技能证书”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3 引领产教融合创新,补齐短板突出亮点

“双高”建设的高职院校应认真研究建设目标要求,对照建设指标,寻找学校自身与建设目标的差距,做到补齐短板,突出亮点。落实国家“双高计划”,以坚持产教融合建设为基本原则,推进高职学校开展专业和产业对接的建设工作,突出职业教育职业性、技能性特点。高职院校与企业成立专业产教对接联盟,以学院为纽带,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行业协会为依托,与各类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成立由高职学院牵头,政、行、企、校四方协同的组织机构——“政行企校”协同联盟。依托搭建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合作平台,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成立专业产教合作理事会,建设产教智能工场。“智能工场”是对接政、行、企、校协同联盟平台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使校企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智能工场作为“双高”建设亮点,实现智能工厂引领,专业、产业生态共生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型运营模式,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特色教育高地。

高职院校组建“校企联盟”和“智能工场”是产教融合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既能提高学校和行业、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又能实现高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合作企业优先输送优秀毕业生,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

2.4 成立项目建设小组,落实建设目标责任

“双高计划”由于建设周期长、成果多,验收标准高,为了便于落实建设任务目标,适宜采用项目分组制,用项目组形式加以推进,集中优势进行重点突破。例如成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专题研究组”“产教融合机制建设专题研究组”“实践条件建设专题研究组”“专业与课程改革专题研究组”“数据分析专题研究组”“智能工厂建设专题研究组”“建设成效与案例专题研究组”等。明确各项目组工作任务,加强各项目组交叉协作,例如“产教融合机制建设专题研究组”负责“校企联盟”“智能工场”的推进与实施;“数据分析专题研究组”负责为各项目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建设成效与案例专题研究组”负责建设成果的提炼和总结。在各大项目组下分设专题研究组,做好专题研究组内分工,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有利于完成“双高”建设任务。各项目组、专题研究组人员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不断调整、及时更新,确保各类人员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 结束语

国家的“双高计划”为高职院的发展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科技浪潮滚滚向前,前进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高职院校的新征程也已铺展,希望高职院校通过“双高”建设构筑高职教育的新高地,携手迈进职业教育的新时代,迎接职业教育的新辉煌,谱写职业教育的新华章。

猜你喜欢

双高产教研究组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