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谟审美趣味理论中的通则与标准

2021-12-30沈忠琴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味觉趣味

摘要:休谟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将经验主义的方法贯彻到了美学研究领域,他富有创见地从两个维度对审美趣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人性当中具有的共通原则规范和约束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同时他又试图以理想批评家的审美判断为依据建立一种理想的审美鉴赏标准。

关键词:味觉;趣味;审美判断;共通原则;鉴赏标准

1.趣味的定义:从“味觉感官”到“审美趣味”

在西方传统美学中,以柏拉图等人为代表的哲学家们对美学问题的关注集中于追问美的本质,更倾向于探索超越经验世界的作为本源性的存在的美,而在启蒙运动的兴起之后,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们也纷纷认同知识建构的关键是经验而非先验自明的真理,人们对于美学问题的研究也逐渐从形而上地探讨美的本质转而关注形而下的领域,更加注重对审美体验、感受的考察。

在古希腊时期,“趣味”(taste)是指与人的味觉感官所联系的对人类而言意义较为低级的身体性感官术语,有“味觉”、“味感”的意思。后来“趣味”作为一个非理性概念进入审美领域,表示一种抽象的难以表述的审美体验,直到十七、十八世纪,美学家们对趣味范畴的研究才逐渐规范起来,并将这一概念引申为“判断力”、“鉴赏力”等含义的关于审美判断的专业术语,随着心理学分析的深入,审美趣味也逐渐成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研究的重要概念。

从“味觉感官”到“审美趣味”的这一转变是“趣味”借助隐喻的手段对其本来含义的引申,马克·约翰逊指出隐喻是“结构我们的世界的一种理论过程和经验过程”,卡罗琳·考斯梅尔在《味觉》一书中指出“在所有的感官中,味觉感官似乎最适合运用于美学的理论中”,她提到,“审美反映的实际过程类似于香味引起知觉和快感的过程。味觉能给我们提供一种主要的类比,根据这一类比,对美的事物或优秀的艺术作品甚至社会风尚的欣赏过程便可得到说明”。休谟在鉴赏《苹果酒》这首诗的时候提到“啤酒便没有那么适当,因为它既不可口,也不悦目,但是他的本乡如果提供他以葡萄酒那样一种令人愉快的饮料,他一定会选取葡萄酒,而不写麦酒和苹果酒”,他暗示了审美趣味和味觉感官有着相似的运行过程,无论是味觉品鉴还是审美鉴赏,二者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都受着某种欲望、欲求的影响从而表现得更加趋向于某种选择,都是主体接受了外界的刺激,然后从身体性器官中获得感性的愉悦。

露西·弗里在《美学:民主时代对趣味的发现》中指出,“人们用趣味概念把美的事物与人的主体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人们甚至可以用趣味感官所提供的快感或者说它在我们身上激起的感觉或感受来界定美”。但是趣味判断主要基于主体的情感,而情感没有特定的标准,所以它的可靠性和普遍性也一直遭受到当时的思想家们的质疑,而休谟便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种可能性路径。

2.个体趣味的差异性

休谟在《鉴赏的标准》一文开头就明确指出“人们在鉴赏力方面差别很大”,即使人们受到同样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的影响,这种差别也仍然是存在的。休谟认为,美不是事物自身的性质,而是存在于关照事物的人心之中,人们对于美和丑的一般议论大体上是相同的,但是实际的情感体验却是因人而异的。

休谟将这些造成趣味差异的原因主要归为内部和外部的原因。首先,他认为,感官是我们进行审美活动的生理基础,它的健全与否影响着我们的审美感受和判断,他还举了发高烧的病人以及患黄疸病的人的例子进行说明,在遭受疾病的情况下,人的感官不能正常运作,功能受损,因而他们的感受判断也会产生偏差。

其次,个体趣味敏感性的差异也会影响对于美的正当感受。休谟提到,“许多人缺乏对于美的正当感受,一个最显著的原因,是他们的想象力不够精致,而这正是了解那些比较微妙的情绪所必不可少的”,他认为,我们的感官的精微使我们能够洞察细微的或者是彼此掺杂混合的性质,而这就被称为鉴赏力的精致,而人的鉴赏能力有细致与粗犷之分,不同的人敏感程度不同,所以也导致在感受上具有差异,有的人天生感受敏锐,想象力丰富,所以对于美的感受也比常人更为精细,这类人往往能更加精确地区别艺术作品的好坏。

第三,年龄、气质、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和水平等因素都会造成个体在审美趣味方面的差异。休谟认为人们生来的气质“虽然不足以混淆美和丑的各种界限,却仍时时会使我们的褒贬产生程度上的区别”。他还举了不同年龄的人对作者以及作品的喜好,情欲热烈的年轻人和年长的人总是不同的,前者偏爱的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后者则更加喜爱调节情欲、指导人生的哲理和智慧,二十岁可能喜欢奥维德,四十岁可能喜欢贺拉斯,五十岁则可能喜欢塔西佗。

而从外部原因来看,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都会对个体的审美趣味造成影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习俗以及流行看法是不同的,因此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各不一样。

3.审美趣味的普遍性

休谟在对艺术创作问题进行阐释时提到,艺术创作的法则不是由先天的推理或者比较永恒不变的观念的性质和关系中来确定的,而是对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度和时代的人们的快感所做的概括。艺术创作并不能如同几何学那样精确,从普遍经验来看,那些按照固定的教条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它也不是毫无章法的,虽然“不受准确真理的管束,卻也还须受到艺术规律的制约,这些艺术规律是天才的或有观察力的作家发现的”。一些忽视艺术创作规律的作家也能给我们带来快感,但是他们所带来的快感不是由于违反规律得到的,而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所呈现的使人感到满足的优点胜于那些缺陷,他举了阿里奥托斯的例子对此进行了说明,这位作家的魅力不在于他古怪的虚构编造以及风格的混杂,而在于他明快的语言和对情感的描绘。

休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审美鉴赏是较为主观的,毕竟不同个体的美感能力具有差异,但是在对于大量事实经验的观察之下不难发现,人们对于美的鉴赏还是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否则美与丑就很难进行判定,进而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也会呈现一种无法衡量的失序的状态。此外,趣味如果只是关乎个人,就无所谓优劣,但是它往往还是沟通公共文化的重要纽带,具有公共属性,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将会严重影响社会文化的建构和传递,所以引导和规范个体的趣味对整个社会的运行来说是必要的。

他肯定了审美趣味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却没有完全落入相对主义的窠臼。审美情感固然是主观的、私密的,但是人性内部存在一种共通的原则使得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人性内部的通则是长期的经验以及习惯的产物,人的趣味离不开印象和观念,而这二者的作用都是受到这种“通则”的规范和约束的。

休谟拒斥预先设立的任何形而上学的前提,坚持建立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之上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对人性内部的结构进行剖析。他将人的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他的知识体系便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他提出了三种观念联结的通则——相似、接近和因果,最初的印象在人的脑海中形成观念,然后由于习惯产生观念之间的推移。人一旦接受到外界的刺激,就会引起相应的信念。

人性内部的这种通则不仅影响我们当下的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发生的行为做出了一定的预测。休谟提到“我们关于因果的一切判断所依据的过去经验,可以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使我们完全没有注意到。一个人在旅途上遇到一条河,就预见到继续前行的结果;他对这些结果的知识是由过去的经验传给他的,那种经验把原因和结果的结合报告给他……但实际上,沉没的观念与水的观念是那样密切地联系着,窒息的观念与沉没的观念也同样密切地联系着,以至于心灵不需借助于记忆,就一直推移下去”,人的这种推测不是基于单纯的理性的推理,而是在经历了大量的重复的经验之后,自然而然将观念之间的联结稳定地扎根于人性的内部。

4.理想的趣味标准的建立

前文提到,休谟承认在人性内部存在一种通则对人的审美趣味进行规范,但是规范仅仅是在个体意义上的约束,使得个体在进行审美鉴赏时能够有据可依,保证其现实可操作性,但如果要对不同个体的趣味能力进行比较时,通则就不能成为一种标准了。

他认为,我们所要寻找的一种鉴赏的标准是“可以成为协调人们不同情感的一种规则,至少它能提供一种判别的准备,使我们能够肯定一类情感,指责另一类情感”。但是也有人质疑这种标准是难以获得的,因为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评价是不同于建立在理智基础上的判断。通过理智去进行判断的时候,我们总是“以外物本身为准,即以实际的事实为准”,所以在许多不同的意见当中只有符合实际情况的那一种才是正确真实的。但是当我们以情感为基础去进行判断的时候就完全不同了,情感是内求于心、无求于外的,情感只要被意识到就总是真实的,正如休谟所说的“由同一事物所激起的上千种不同的情感,却可以都是正确的,因为感受这种东西并不以表现外物中的实在性质为任务”,并且他进一步指出感受“只不过标志着外物与人心官能之间的某种呼应或关系”。

休谟基于事实经验将判断的标准归于理想批评家的鉴赏,现实操作性较强,这也是一种折中的处理,为群体性审美判断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也在主客体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

批评家本身具有不同于常人的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艺术和美的鉴赏具有极致的敏感性,他们能够觉察不同艺术作品之间的细微的差别。而真正理想的鉴赏家应当是“健全的理智力很强,能同精致的感受相结合,又因实际锻炼而得到增进,又通过进行比较而完善,还能清除一切偏见”,休谟对理想批评家这一形象提出了一个接近完善的假设,而理想的批评家又是为大众的审美鉴赏服务的,他们趋于完美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具象化的衡量标准,在引导人们形成理想的审美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担负着“改善整个社会文化风尚”的重要责任。但这种设想很显然具有理想色彩,距离实际操作还有差距。

休谟认为,虽然人们在鉴赏力的精致上差别较大,但可以通过实际的锻炼来提升审美的能力。我们对初次接触的事物的感受总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我们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而在对这一对象有了进一步的细致观察之后,能获得更细致的感受,更好地辨别其优劣,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提升我们的鉴赏能力。他还指出“为了继续锻炼我们的审美力,就需时时对各种类型和水平之间的优美进行比较对照,估量他们相互的比例。如果一个人不曾有机会比较各种不同的美,他就完全没有资格对面前的任何对象下断语”,我们除了要不断体验感受同一事物,更应当对更高层次的美的事物多加感受,强化美的感受和体验,一个人如果只是接触粗劣的事物必然得不到关于美的经验的。

同时,他还认为应当避免偏见,一个人如果受到偏见的影响,就会执着于自己原有的立场,而不能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客观地理解当中的观点,“这样一来,他的感受能力就扭曲变质了,对于同样的作品在人们心中能唤起的同样的美和丑的感情,他就感受不到了”,他得出结论“在听凭理智来做决定的一切问题上,偏见对于健全的判断力的危害带有毁灭性,它会歪曲智力的全部作用;同样,偏见也危害着健康的鉴赏力,败坏我们对美的感受”。

5.结语

休谟从个体自身的通则以及对理想的审美鉴赏标准的设想两个方面对审美趣味问题进行了剖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传统西方美学的批判,是经验主义美学的重要进步,也体现出他作为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对社会及人性的洞察和思考。但是他的理论当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强调的经验主义立场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所以如何从個体走向普遍仍然是个难题,同时他没有明确“一直如此”的事实判断和“应当如此”价值判断之间的界限。

参考文献:

[1]休谟,关文运译.人性论[M].商务印书馆.2018.3

[2]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M].北京出版社.2017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4]陈昊著.情感与趣味——休谟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5

[5]张朝霞.经验的维度——休谟美学思想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8

[6]陈昊.规则与标准——重析休谟“趣味标准”的双重内涵[J].哲学研究.2017(2):73-78

作者简介:沈忠琴(1995.10—),女,汉,浙江嘉兴,美学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方美学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味觉趣味
引领意大利菜味觉的美酒力量
花园洋房里的味觉新趣
无中生有的味觉叉子
趣味连连连
趣味阅兵
VR新技能:虚拟味觉技术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