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象在旁,大道莫言
——关于莫言的不完全社会阅读报告

2021-12-30石华鹏马拉陈燕玲

四川文学 2021年9期

□ 文/石华鹏 马拉 陈燕玲 等

参与者

:石华鹏 马拉 陈燕玲 涂祎 秦晴 洪博文 刘博 薛广旗 王文颖 葛健康 谭海燕 黄杭昌

统筹整理:

陈燕玲

石华鹏(《福建文学》副主编,评论家,现居福州)

:莫言先生获“诺奖”之后,我极少甚至不再阅读他。这一内心决定倒没什么申明要义,主要是性格使然。我性格里有冷的一面,见到热闹人事会不自觉绕道而行,或敬而远之。我们知道,一个中国作家获“诺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阅读和谈论的狂欢大戏上演。钱钟书先生说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既然围绕莫言的阅读和谈论如烧砖窑里的炉火那般热闹,那我就绕道而行了,少我一个也不会减弱那份热闹,免得成为俗学中的一分子。从2012年10月1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传来之际,我就决定不再阅读莫言。

虽说下了这个决定,但落到手边的莫言新作比如长诗《饺子歌》、短篇集《晚熟的人》还是会翻阅一下,翻阅之后的感觉是,“诺奖魔咒”或“诺奖焦虑”果然如约而至,一个诺奖作家如果没有马尔克斯那般强大的内心和才华,他的创作高峰终将逝去,莫言先生好像正走在这条道路上。这一点,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

不再阅读莫言还有一个潜台词,就是我对莫言的系统阅读基本完结。他重要的作品在他获“诺奖”之前的十多年里我都横扫过一遍,如果不是去做莫言研究,再读有什么意思呢。阅读莫言带给我的文学美味和刺激已经品尝过了,十多年的人生时光烙上一个作家作品的印记,也是一种别样的记忆,很好了。

想一想,我对莫言的最初阅读始于大学将结束的阶段。读中文系势必要读作品,无奈要读的作品太多,魏晋南北朝老师让我们读魏晋作品,唐宋文学老师让我们背诵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老师让我们读元明清,现当代文学更不必说了,老师让我们读的更多。要读这么多,干脆什么都不读了,读老师没要我们读的,我们读哲学、卡西尔《人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等等,读得迷迷糊糊,似懂非懂,但莫名喜欢。混到快毕业了,本科生也要写一篇毕业论文,我才开始读一些当代文学作品。我准备在莫言、余华、张承志三位作家中间选一位,开始没日没夜地阅读他们,最后写的是张承志,一个简单的答辩后便毕业离校了。

我入职一家文学杂志做了文学编辑,对我来说,真正的文学阅读才开始,才开始大量阅读当代作品。莫言是无法绕过的一位重要作家,他每出一部长篇、新写一个中篇或短篇,我都追逐着去买来或找来读,还会做笔记,写点读后感,谈点小说的得失。我想,大量读过莫言的读者,大都被他征服过,这群人中应该有好多人都预测过莫言会得“诺奖”,时间早晚而已。后来总是有人站出来夸耀自己的“眼力”说自己预测到过,其实不是什么高明的事儿。我都不好意思说这事儿。

莫言获奖了,我不再阅读他。当然,我的读与不读无足轻重,不妨碍莫言先生的伟大和重要。

马拉(作家,现居中山):

2012年,某一天,同事一脸迷惑地问我,马拉,你知道中国有个叫莫言的作家吗?我当然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问。前一天,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让他迷惑,为什么诺奖颁发给这样一个寂寂无名的作家?难道不是G某某名气更大吗?我不得不告诉他,据说,诺奖不颁发给四十岁以下的作家,G老师还太年轻了,还要等上几年。这个回答让他满意。这是一个让我惊骇的提问,那一天之前,莫言依然是一个没有出圈的无名作家。也就是说,他对大众的精神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这太不可思议了。

和大多数读者一样,我对莫言的阅读从《红高粱系列》开始。老实说,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作品的伟大,只是那些奇崛灿烂的故事吸引了少年的心智。至于《酒国》《檀香刑》,并没有超出这个范围。直到有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了《与大师约会》。那时,我已写作多年,多少也读过几本书,有了基本的判断。这个短篇让我惊讶,它让我重新理解当下的汉语写作。但这依然不是最让我崩溃的瞬间,我知道莫言伟大,却还不足以摧毁我的意志和幻想。等我重回校园,有了大量的阅读时间。北京的某个下午,我从宿醉中醒来,宿舍的阳台上全是细砂般的光线,银杏树早已枝繁叶茂,离金黄还隔着两个月。我随手拿起同学书架上的一本书,莫言的《白狗秋千架》。读了几篇,再查阅写作时间,我的头脑变得异常清醒,莫言早期小说中表现出的气象彻底征服了我。他的视野和格局,语言吞吐量,宛如巨鲸歌唱。那时,他不过也只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作家罢了。这种冲击才是致命的,它让我意识到自身才华的稀缺。我读到过张清华先生对《丰乳肥臀》的评价,用词果敢坚决,认定那是一部“通向伟大的汉语小说”(《叙述的极限——莫言论》,张清华,见《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如今回头看这个判断,不得不佩服批评家的远见卓识。

必须说说《晚熟的人》。我当然在朋友圈看到过对这部小说集的批评、讽刺和不屑,这太正常了。尽管大部分篇目早就在杂志上读过,我还是花了一个礼拜,细细读了这部集子。我意识到,对这部集子的不敬是多么的荒唐和狂妄。对我而言,我愿意俯身致敬。

陈燕玲(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硕士,现居泉州):

想起高中最初看到莫言的这本《丰乳肥臀》时,由于青春期的特殊心理,便敬而远之。说来惭愧,辗转直到大学才拜读了这本书,没有令我失望的是它给我带来许多关于生命和母亲的思考。莫言笔下的这位官鲁氏是位乱世时代受尽罹难的母亲,用“肥臀”生育了九个子女,用“丰乳”养育了孩子,用母爱筑起一道道坚强的堡垒,保护着自己的儿女。虽然苦难是这一家子生命的主旋律,但儿女们也在不断地长大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品完书中一切无情与一切有情,深感莫言笔下这位母亲是如此的坚强,她就像余华笔下的福贵一样从来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放弃与艰难的环境作斗争,靠自己强大的内心和勇气支撑着整个上官家族。虽然她们的生活如烂泥一般,但却像打不死的小强。这一切悲剧都是时代造就的,艰辛时代里能活下来的人何其有幸,这位母亲的经历足以让人敬佩!这是莫言写给他母亲的一部作品,也是献给天下母亲的,我想无论在哪个时代,每一位母亲都是为子女遮风挡雨的墙,母爱的伟大是历史洪流永远冲刷不掉的。

《蛙》是我读莫言的第二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总是有他外在光环的加持,但阅读完后更多的是一种对作品本身的震撼。首先它的书名就十分有趣,“蛙”与“娃”同音,与“娲”同音,皆与生命孕育有关,便明白了这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这个比喻形象得很,全文以书信和话剧的方式来讲述了姑姑作为一个乡村产科医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历史的车轮面前,姑姑确实是听取“娃”声一片,她承担了太多东西。时代在姑姑身上留下的烙印也承载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本书展示了几十年来的乡村生育史,毫不避讳地直面社会敏感问题,虽然故事有虚构成分,但也给了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们一个了解过去的窗口。莫言曾说:“文学的精魂还是要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的痛苦,人的命运。”虽然计划生育的政策制定在当时特殊国情时期是必要的,但对生命的定义也应是人人该思考的问题,因为对每个亲身经历者来说,留下的是一辈子无可摆脱的伤痛。我想每一代都有每一个时代人的牺牲,而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能完整地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本书有深度也有沉淀,传达了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也呈现出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矛盾与伤痛,好的文学总能让我们看到痛苦、看到生命,又让人深思后回归理性,让人耳目一新。

莫言先生书里的一个个家族、一种种故事,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更迭和百年沧桑,他的文字能将残酷的一面写得美好,也能露骨削肉般地演绎出黑暗的一面。他的每本书都像一扇窗,通向我们未涉足的世界。作为读者的我们,试着去感受藏在文字下充满血与泪的矛盾世界,我想这不仅是作者的或他人的,也许也是我们的,虽然那些吃人的岁月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我们不要就此遗忘。最后,再次感谢阅读生涯中能与莫言笔下的文字相遇,让我享受到阅读、思考、顿悟的愉悦。

涂祎(房地产营销人员,现居上海):

关于莫言的作品我最想谈的是《蛙》。莫言的《蛙》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艰难推行的过程,通过姑姑这位妇科医生的眼与手,向读者展示出了一场场关乎生育的悲剧,甚至是惨剧。文中王仁美、王胆等一位位鲜明形象的逝去,无疑令人心如刀绞,不禁发问自省:究竟是什么酿成了那个时代?谁才是最应当“赎罪”的人?

提到赎罪一词,文中最为鲜明地作出忏悔的人正是姑姑。计划生育的正确性毋庸置疑,姑姑也只是万千执行者之中的一员,却成了众矢之的,也成了负罪感最重的人。在姑姑的晚年,一反常态地鼓励万小跑和小狮子进行生育,以及姑姑沿着那条泥泞的小路想逃离蛙声的包围时,那从四面八方而来、纠缠着她的凄凉而怨恨的哭叫声,何尝不是她心底恐惧与忏悔的真实写照。作为妇产科的医生,姑姑素来对生命饱含爱意与敬畏,而让她成为众人口中的“活阎王”、一次次做下堕胎手术的,不是政策与时代,更不是他人口中的“嫉妒”与“狠心肠”,却恰恰是藏在这个故事深处的获利者:为生育——为生育“男孩”而着魔的那些人。

计划生育并非完全扼杀人们的生育本能,文中一场又一场的悲剧之中的父母也并非没有孩子,而只是没有“儿子”——女人在那个时代并没有被当作人看,唯有儿子才拥有“传宗接代”的权利。万小跑的母亲在有了孙女以后仍说道:“党籍、职务能比一个孩子珍贵?”潜台词中,是从不曾将女孩当作自己的家人的;陈鼻为了超生,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赔上了王胆的性命,却因为“又是一个女孩”,刹那间“颓然垂首,仿佛泄了气的轮胎”。悲剧之中,每一个看似尊重生命、渴望生命、热爱生命的“超生者”都有着正义,他们演绎着“保护生命”的一方,为了一个孩子宁逃到天涯海角,相比之下“赶尽杀绝”的姑姑则显得大逆不道、有悖人伦。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已经有了女儿的人,难道不也是已经有了孩子的人吗?为何宁可为未知的生命撞破头,也不肯停下来,好好地爱一回自己手中已有的生命呢?

因而这群为生育男孩所着魔的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是假尊重,对生命的追求也是假追求,他们忽视人类最美好的品质,眼中唯有性别,因而看不见同样热烈的生命——仁美、王胆和那一个个甚至没有姓名的女性——为生而死;他们不会反省,因而听不见浪潮般将人所吞没殆尽的蛙之悲鸣。人们的利刃之所以瞄准了姑姑,只因为她是存在的、具象的,才成了靶心,成了替罪的羔羊;但父权制度之下超生行为真正的获利者,那脑中根植着“传宗接代”观念的人,才是最该为这场悲剧赎罪的人。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时至如今也依然在发挥着重大作用。一方面,它确实让许多未出生的生命胎死腹中;但另一方面,它切实地保障了已出生的生命身而为人的权利。生者与未生者,究竟谁更重要?人们究竟该为谁而活?生命绝非一纸空文的数据斑斑,也绝不该是任何人自满于权威与兽性的工具,在《蛙》所呈现的这场代价空前的闹剧之中,这道尊重生命的议题,莫言留予我们的思考与警示还有很多。

秦晴(教育机构老师,现居安徽):

在读莫言小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并存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笔调:一种是以东北高密县为代表的乡土叙事腔调,体现了中国旧社会乡土原生态景观的真实性一面;另一种是带有狂欢化精神气息的荒诞笔调,彰显了对传统审美艺术规范的颠覆与重构,这两种笔调彼此相映又背离,共同构筑出莫言的文学世界。

作为从“寻根文学”的尾声并走进“先锋文学”阵营的作家,莫言被许多研究者视为中国当代“乡村知识的转述者”,而莫言的故乡东北高密县则被他视为精神园地。我在阅读小说《红高粱》中,就被莫言笔下的余占鳌形象所展现的那种原始野性所深深震撼了,这是一种生命与激情的迸发,并张扬出旺盛的生命力。

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高密县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一样,都是经过作者的过滤与沉淀后所产生的一种衍生物:原本剽悍粗犷的湘西世界无疑被沈从文美化为一个世外桃源,而东北高密县也理所应当地被莫言所审丑化了,莫言以一种宣泄的态度,将民间的话语场域转为一种乱象迭出的狂欢化场域,无论是《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形象,还是《生死疲劳》中的西门闹形象,无论是《檀香刑》里的血腥刑罚场景,还是《红高粱》中的纵情野合场面,早已超出了原本的乡土叙述空间,而跳脱为一种荒诞的自白,使之被赋予了一种狂欢化特质。

我认为莫言小说的狂欢化特质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变形荒诞,例如小说《生死疲劳》中的西门闹形象,他经历了六道轮回,驴牛猪狗变幻异形,这种轮回式的人物,无疑是带有荒诞色彩的。其次是语言的暴力化,小说《檀香刑》的“赵甲道白”一章中,曾经名噪一时的刽子手赵甲对丈人孙丙所进行的一种惨绝人寰的刑罚——檀香刑,即把经过香油滋润浸透过的檀木橛子,从孙丙的谷道(肛门)进去,然后贯穿他的身体,还要他五天五夜不得死去,更为残忍的是对围观者、看客们包括孙丙戏班子所造成的恐惧。这种极具血腥的暴力描写,无疑给读者以极大的冲击力。最后,这种狂欢化气质表现在小说语言的陌生化特质。莫言不断发掘出中国乡土语言的粗鄙化倾向,并糅合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特点,使之焕发出狂欢化的精神气质,因此,在阅读莫言的小说中,我不仅能强烈地感受到民间乡村的纯朴粗犷,又能隐约触摸到一种现代派的异质元素。

总之,在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下的莫言,其笔调既有荒诞不经的夸张式涂抹,又有精准平实的细节描绘,在狂欢化与本土化既抵牾又纠缠的过程中,莫言小说生动展现了斑驳的乡村历史图景,以及在这厚重的历史图卷下原生态人民所产生的异化与扭曲,并完成了最绝妙的交响。

洪博文(系统工程师,现居上海):

红,血腥的红,字里行间充斥着的红是《红高粱》带给我的第一视觉印象。熟透了的高粱是一片片压倒天地的红,罗汉大爷鲜血染就的高粱酒是血红,奶奶的脸颊是桃红、出嫁时是“一抹酥红”,抢钱的土匪腰间裹着的布包也是红的,高粱地上升起的一弧朝阳也是血红的。在《红高粱》的世界里,艳丽的红仿佛是一切事物的本色,然而,唯独本该是鲜红的血不是红的,至少不是纯粹的红色。罗汉大爷流的血是混合着地上的黑土的黑红色;王文义的妻子头颅上溅出的液体是红黄相间的;奶奶的血也不仅是红色,她的血把父亲的手染红了,又染绿了。这显然是矛盾的,但这矛盾是解释得通的,黑是黑土的颜色,黄是黄沙的色彩,绿是高粱汁液的绿色。罗汉大爷、王文义和我的奶奶都是为抗日而死,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高密土地的热爱,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所以他们的血是融合了高密的色彩。除了这颜色的矛盾外,文中还有着类似的矛盾。墨水河的淤泥的味道是血的味道,甚至“万物都会吐出人血的味道”,但是罗汉大爷的血是没有味道,奶奶的血是新鲜的高粱酒味道。这显然也是饱含着对这些因抗日而死之人的崇敬之意与歌颂。除去刺眼的红,情诗《红高粱》是带给我的第二感动。余司令,这个铮铮男子汉,土匪头子,他身上带着高密男人的野性,他在面对劫贼的劫财劫色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英勇地救助了弱女子戴凤莲;在单家父子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置戴凤莲的誓死反抗与全体村民的沉默反对于不顾,即将要用麻风病菌慢性杀害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时,他毅然下手铲除了这两个企图杀人于无声的凶手;在日军不断侵犯、残害家乡与人民时,他果断投身于民族战争,伏击日军车队。他对“我”奶奶的爱与对国家的爱都十分的深沉,然而,当伏击日军与奶奶生命垂危同时发生时,他不顾“我”的呼喊,一心扑在伏击日本人身上,当伏击军队终于有成效后,他回到奶奶身边,回到他们相爱的地点,替她安置好后事,最后狠狠咬了一口奶奶带来的拤饼。故事戛然而止,爷爷对奶奶的深情并没有直接表露,但每个动作都含着深情,在小爱与大爱之间,爷爷先国后家,这份深情着实让人动容。

刘博(法学在读研究生,现居重庆):

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到莫言这位作家,应该还是在微博热搜上那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信息,当时呼声最高的村上春树又一次无缘诺奖,大家落寞打笑其为“千年老二”,而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莫言也因此被推向了大众的视野。于是乎我就在闲暇之余找来他的作品拜读,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蛙》。虽然读完这部作品让我原本固化的阅读后的畅感一时间如噎刺在嗓变得语塞难言,心里说不出来的滋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作品不仅仅对我的身心造成了极大冲击,同时也确实引起了阅读者本人的深刻顿悟和反思。

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小生物,由于它可以帮助人类捕捉蚊蝇,当仁不让地成为大家口中的“益虫”。《蛙》这部作品主要是以书信的形式围绕着“我”的姑姑——万心展开的,在那个时代,姑姑无疑是人群中最耀眼的一个,在医疗条件极端落后的农村地区,姑姑被大家尊称为“送子娘娘”,在她的妙手之下挽救了无数个婴儿和产妇的生命,无数个娃娃都是在姑姑的见证下生长起来的。这个出色的妇产科医生接生了无数的娃娃,但也有许许多多的娃娃命丧她之手,这时她是人们口中的“杀人恶魔”,这时是计划生育的年代,万心不仅仅是妇产科医生,她还是党和国家计划生育干部。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万心是铁面无私的、是果敢麻利的,身边人的怨恨都没能阻止得了万心的一心坚毅,她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的老婆在引产中丧命,王胆为了生出儿子和万心打游击战,最终丧命也没有生出儿子来等等,这些不计其数。万心在晚年和老伴做泥娃娃去救赎自己,可是真正的万心早就死在了那晚的蛙群中。强制计划生育下的中国人真的没有人权吗?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中国人又是怎样的?中国又是怎样的?可是历史没有假设没有如果,也不能被验证。

原来文学作品不只是可以向大众直接传达轻松愉悦的真善美,还可以像《蛙》一样通过揭示人类自身的丑恶来挖掘人性的弱点,并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毕竟有反思才会有进步的机会。

薛广旗(事业单位干部,现居郑州):

今日读了莫言老师的《晚熟的人》,这是一本新出的短篇小说集,读完以后不免有一番思考和对比。

读后最大的收获倒不是语言和写作手法的收获,更多的是我仿佛也在各个角色中找到父母小时候的生活场景。之前也读过他的《蛙》,我感觉他最大的特色就是写出了中国那个年代最真实的一面。这部小说集同样也是,我会更多地联想到从妈妈和奶奶口中知道的艰苦岁月。

我理解的晚熟就是有的人,小时胆大,长大以后可能胆子会越来越小,是因为,我们肩上担着太多的责任,上有老下有小,我们不敢轻易地跳槽,不敢做出轻易的变动和选择。不管你是早熟还是晚熟,有些道理最后都懂,只是你选择了去懂还是装作不懂。

其中有一篇《地主的眼神》,写的是“老地主孙敬贤”:“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轰动全县的作文——《地主的眼神》,里面有这样的句子:“这老地主看似低眉顺眼,但只要偶尔一抬头,就有两道阴森森的光芒从他的黄眼珠子里射出。”因为这篇作文,老地主受了很多苦,他割麦技术很高,却依然被贫协主任为难,“我承认,我对这个具有高超割麦技艺的老地主没有丝毫好感,但我对他无端挨打又充满同情,我对专横跋扈的贫协主任充满反感,但又对他惩治老地主感到几分快意。”小说中“我”的这种纠结,既有特定的时代特色,又有着朴素的爱憎,反映了朴素的农村人在政治撕扯下的一种状态。

一方面,身为地主,在那个不正常的时代,孙敬贤的确无法逃脱来自政治的打压与惩处,但在另一方面,孙敬贤人性中恶的因素的存在,也是无法被否认的一个事实。无论是装病逃避劳动,还是把儿子一家不无残酷地赶出家门,诸如此类的细节所透露出的,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奸猾与狠毒。即使是他地主身份的得来,也与他的过于贪婪,与他总是要打肿脸充胖子的那种心理存在着无法剥离的内在关联。小说的末尾又回到当下,儿孙们给老地主风风光光操办了葬礼,老地主终于可以安安稳稳合上眼睛了,那嘲讽、愤怒抑或仇恨的眼神也消失了。但是到底应该如何评判看待老地主,如何理解那个过去了的复杂历史时代,作者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我们也不会寻找到标准答案。

王文颖(小学老师,现居商丘):

之前有一段时间特别抗拒读莫言老师的作品,因为每一次读完心里都很压抑,这和我想象中的中国不太一样,他总是让我看到我不想看到的中国,虽然我一再逃避,却还是要面对现实,因为我知道那是我们一直无法逃离的历史,总要去面对他。最近又读了他的《蛙》,除了给我心灵上带来很大的震撼之外,更多的是对当时现实的无奈。

对于父母那一辈人来说,最难度过的不是饥荒,而是计划生育管制,这是很多家庭多少年都无法弥补的创伤。书中的“姑姑”应该是所有人都痛恨的对象,对于我来说也一样,因为我也生活在那个被迫计划生育的家庭,而且直到现在父母都在为二十年前失去的那个孩子伤心。我们无法用现在的观念和眼光去评判当时的政策,但那些伤痛确实永永远远留在了那一代人的内心深处。作为一个计划生育坚决的执行者“姑姑”可以做到六亲不认,不惜机关算尽也要把孩子打掉,不得不说她是这个政策的坚决拥护者,看到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对这个人物深恶痛绝,因为从书中我依稀还能看到母亲绝望的哭声和我那未出世的已经八个月大的弟弟,“姑姑”深夜抓人的“勤奋”背影让我想起了刚被大学录取的小姨因为妈妈怀孕而被困在冷水里站了几天,可能是我个人经历的原因,所以我对于每一个场景都感同身受。

我庆幸自己几次强忍着合上书的冲动坚持把它读完了,文中的“姑姑”也不只有大义灭亲,没有人性这一个方面,同时她也是一个可怜之人,她做的那些事情很容易让大家忽略她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妇产科医生,在她的手上也顺利地出生了很多孩子,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对政策和工作的负责。一生都要强的人,最后情人却做了逃兵,让她在所有人面前都抬不起头,后半生孤独落魄。晚年的她也在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忏悔,变相地在赎罪,她把那些泥娃娃赋予生命,把他们当做各个家的孩子并给她们起了名字,可能是想用这种方法得到心灵上的救赎。

计划生育是很多中国人心里的痛,那个时代像姑姑这样的人有很多,受计划生育之痛的家庭更多,在那样的体制下我们都有活着的权利但是不一定有出生的权利,制度的执行者也一直都是受争议的对象。

葛健康(个体经商,现居北京):

我看的第一本莫言的作品是《蛙》,在这部小说中,以乡村女医生姑姑为妇产科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人物刻画,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的“生育史”和“社会史”,以及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时走过艰辛而复杂的坎坷历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心里五味杂陈。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书中写道“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当时的社会条件、卫生条件都不如当下,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们依旧乐观、勇敢地面对生活,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太平。

《蛙》中的姑姑一辈子接生了一万多位新生儿,但却因为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而被叫作“杀人狂魔”,但她并不是恶毒的人,由于年轻的时候有“与叛逃飞行员相好”的污名,姑姑一直向国家表示她的忠心,用了半生的时间拼命证明自己的清白,以至于姑姑到了晚年有一些精神恍惚,通过郝大手捏的泥塑娃娃来为自己忏悔。每次读到这里,我总能感受到姑姑的形象是我们当下奋战在党和国家事业前线的工作人员的缩影,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奋战在一线,默默为人民作出无私的奉献。如今的我们更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体会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无数的英雄、英烈、人民的奉献牺牲换来的。

当我重读《蛙》时,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脑海浮现的竟然不再是刻板印象中“坐井观天”的蛙,“不着急,慢慢来,像青蛙稳坐莲叶等待昆虫那样耐心;想好了下笔,像青蛙跃起捕虫那样迅疾。”猛然顿悟这也是写作乃至生活的奥秘,如果想成为一只跳跃的青蛙,那就从蝌蚪做起;如果想成为一道耀眼的星河,那就从星辰做起;如果想成为一座巍峨的高山,那就从尘土做起。厚积薄发,一鸣惊人,这大概就是莫言教会我最真切的道理。

谭海燕(新闻学专业学生,现居广州):

高中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的不是教材也不是工具书,是形形色色的小说和散文集,从村上春树到托尔斯泰,只要把想看的书写进书单,下周就能看到它在架上。这么多书里,我独爱中国文学,在我看来,相比读译文,翻开中国文学似乎能够更快速抵达作者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在相似文化背景下体会共通的情感。

有一次拿起了《蛙》,看到一半才发现小说是诺贝尔文学得主莫言写的,我惊叹于他光怪陆离的想象力,瑰丽奇异的隐喻意向,以及书里呈现出来的魔幻现实主义,明明故事荒诞离奇,却都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上的真实背景,好像给历史插上了魔幻的翅膀,文学的想象力大开,将人招进他笔下构建出来的奇幻世界。

读罢《蛙》,我又陆续拜读了《丰乳肥臀》《檀香刑》《红高粱》以及许多中短篇小说,甚至反复看,我对它们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总喜欢翻一翻。莫言的长篇小说往往具有厚重感,写透几十年的光景,诉人物生平,我仿佛也跟着在历史中徜徉。除了历史的厚重,语句之间流露出浓浓的中国乡土气息,直白却不粗鄙,画面一下子就有了,人物一个个鲜活得不得了,让人直呼过瘾。

初读莫言,能读出“欲”。不少人封《丰乳肥臀》为禁书,因为里面有着大量对于爱欲的描写。其他作品也大抵想象,莫言笔下的男男女女,在他们的乡土上释放着最原始的热烈欲望,不需要“犹抱琵琶半遮面”,《爱情故事》里,“小弟呜呜地哭起来,他哭着说:‘……姐姐,姐姐,我要摸你了……我想摸你了……’”莫言的语言很“白”,他用不重样的语言抒发人的爱欲,正是将人的“本我”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

再读莫言,读到了“真”。不光是人物的真实,还有故事背景的真实。人物直率坦诚,嬉笑怒骂间呈现出最真实的中国乡土风貌。读《红高粱》时,甚至能感觉高密的高粱正密密麻麻种在眼前,里面的人物豪迈、刚烈,要把最真实的人性打开给人看。故事背景也是真实的,那些大时代在眼前鲜活起来,穿透力极强,把整个时代连根拔起。

反复读莫言,读到了“美”。天马行空的想象,桀骜不羁的语言,鲜活热烈的人物,他的作品扎根泥土,而又脱胎泥土。他写欲望之“丑”、人性之“丑”、礼俗之“丑”,用几近残酷的笔触写人写事,也难怪看《檀香刑》的时候高度不适。在“丑”与残酷之中,美学张力得到极大延伸,或许这就是文学“审丑”,通过“丑”来展现压抑的原始野性与欲望。

黄杭昌(国企职员,现居福州):

莫言作为当今文坛屈指可数的一流作家,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非凡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极具个性,如《蛙》描述的是计划生育在农村艰难的推进过程,只有在农村土生土长的莫言,才会对这段亲历的历史记忆犹新;又比如《酒国》这部长篇讽刺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借用酒这种饮品来抨击官场的腐败……当然,最令我流连忘返的要数莫言的经典之作——《红高粱》。

“火红的高粱在这片无垠的疆土之上蔓延直至天际,像火一般原始、野性、富有生命力。”在中华民族的眼中,红色象征着喜庆,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这片高粱地上,人们的红褂、红裤、红头绳就如同头顶的烈日,又像脚下的高粱。书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也恰似高粱般火热。与往常的小说不同,莫言用精妙的文笔将余占鳌与那些温润如玉的才子书生区别开来,那种汉子的刚硬透露着最原始的生命力。在与九儿一见倾心后与她在高粱地里野合,不顾旁人言论,依旧不改真情,敢爱;直到后来日寇侵入,带领着弟兄们抗击,为的是保住脚下这片土地,敢恨。性格刚强的九儿,在经历被父亲卖给单家,多次被妯娌陷害,村民言论纷纷之后,却依旧能够冲破封建束缚做回真正的自己。从不知人事的懵懂少女到为人妇、为人母,再到酒坊的女掌柜,最后点燃高粱酒与日军同归于尽……尽管这段爱情不被世人所看好,但她绝不会因此而放弃爱的人。牺牲自己,不过是为了保全豆官、保全她的男人、保全这片土地。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份富有穿透力的不羁,看到了他们为了追求自由,打破封建旧礼教束缚而做的努力。高粱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不羁和野性,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保护这片土地——这是一片被人民踩踏出来的圣土。当日本人将这片高粱地践踏在脚下时,高粱却并没有就此摧残。我始终坚信,不论是被剥皮示众的罗汉,还是余司令的挥泪斩叔,这些正义化作的灵魂将会永生永世地长存于此。记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反映现实的。过去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是无数双眼睛见证的,像记忆中的烙印一样,无法磨平,更不允许篡改。尊重事实是人最起码的良知。

欧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