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南戏《牧羊记》中苏武形象的塑造

2021-12-29李淑芹李占鹏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南戏忠贞李陵

李淑芹, 李占鹏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苏武, 字子卿, 西汉杜陵人。 汉武帝时, 他出使匈奴被扣, 匈奴对他威胁诱降, 后又遣其到北海边无人处牧羊, 历时十九年, 然苏武始终不从。 昭帝时, 汉匈和亲, 他才获释回朝, 拜为典属国。 苏武的人物形象最早见于《史记》, 西汉刘向的《新序·节士·苏武章》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之事, 并颂扬其守节精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附带了苏武的个人传记, 简称《苏武传》(下同), 至此苏武一生的事迹才被比较完整地记录下来。 此后, 苏武的事迹和守节精神得到广泛流传。 如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收录的李陵《与苏武诗三首》, 还有唐代王维的《陇头吟》, 李白的《苏武》, 温庭筠的《苏武庙》等都对苏武进行了歌颂。 宋元时期, 苏武形象进入画家诗人的视野, 出现了许多题画诗, 如刘克庄的《苏李泣别图》, 文天祥的《题苏武忠节图》三首, 杨维桢的《题苏武牧羊图》等。 戏曲作品以苏武故事为题材的也非常多, 有散出的, 也有全本的, 如金院本《苏武和番》, 元杂剧《持汉节苏武还朝》《汉武帝御苑射雁》, 南戏《牧羊记》《席雪餐毡忠节苏武传》, 明传奇《双卿记》《雁书记》《全节记》等。 上述剧作多已不存, 仅南戏《牧羊记》有全本流传下来。

一、 戏曲情节的改编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1]南戏全本流传的仅有16种[2], 《牧羊记》是其中的一种。 南戏《牧羊记》基本移植了《苏武传》的故事情节, 叙述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 拒绝卫律、 李陵等人的劝降, 在大窑里食毡啮雪, 在北海边牧羊长达19年之久的故事。 但南戏《牧羊记》渗入了时代情感, 对《苏武传》作了一系列的改编。

《苏武传》与《牧羊记》的故事背景都是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传》提到汉朝和匈奴互扣使者, 后来匈奴“尽归汉使”, 汉武帝为了“嘉其义,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1873。 苏武被扣是因为在“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3]1873中受到牵连。 南戏《牧羊记》则制造了战乱的背景, 苏武是为了议和才出使匈奴的, 他刚到雁门关就被扣, 首要面对的是匈奴的招降。 《牧羊记》改变了苏武的出使背景和被扣原因, 为表现苏武拒不受降的坚贞作了一层铺垫。

苏武被扣, 后去北海岸牧羊。 《苏武传》提到“武能网纺缴, 檠弓弩, 於靬王爱之, 给其衣食。 三岁余, 王病, 赐武马畜服匿穹庐”[3]1875。 於靬王是单于的弟弟, 苏武接受了他的帮助。 而《牧羊记》第十六出“牧羊”则详细描述了苏武在北海岸这一苦寒之地牧羊, 无衣无食, 差点死于非命, 但苏武拒不接受匈奴的任何救助, 体现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苏武在北海牧羊十几年, 后来是传出了未死的消息才获救。 《苏武传》里是汉使听从常惠计谋假称大雁传书, 骗出苏武的居身之处, 直接将苏武带回来。 而在《牧羊记》中将大雁传书一事真实再现。 在第二十出“告雁”中苏武向孤雁诉说冤屈, 又裂衣帛为纸、 执草梗为笔、 蘸鲜血为墨, 陈情寄孤雁。 望雁南飞, 使汉天子知情。 第二十二出“发兵”便说汉天子果真见到血书, 知晓苏武冤屈, 即命霍光统领50万大军破雁门关迎苏武还朝。

《苏武传》中的卫律去劝降苏武: “副有罪, 当相坐。”“苏君, 律前负汉归匈奴, 幸蒙大恩, 赐号封王, 拥众数万, 马畜弥山, 富贵如此。”“君因我降, 与君为兄弟, 今不听吾计, 后虽欲复见我, 尚可得乎?”[3]1874“律知武终不可胁, 白单于。”[3]1875此后, 《苏武传》再没提到卫律劝降一事。 《牧羊记》则不仅写卫律去威逼利诱苏武投降, 还多加描述了卫律的几次计谋, 如派人在汉地散播苏武降胡的谣言、 遣人给苏武送衣食以及遣妓用女色诱苏武等, 这一情节的增加有力地反衬出了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

南戏《牧羊记》不仅对《苏武传》的故事情节作了大幅度的改编, 甚至还直接删除了某些情节。 比如《苏武传》中提到苏武自杀重伤被救、 苏武接受李陵赠送的牛羊以及苏武与胡妇产有一子等一系列事件都被直接删除了。 其中苏武与胡妇结合产子非常明显地违背了百姓的民族情感, 有损苏武的坚贞形象, 所以这些在《牧羊记》里都没有留下半点痕迹。

二、 苏武形象的塑造

如前所述, 南戏《牧羊记》在改编《苏武传》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还作了增删等一系列艺术处理。 这样的改编使苏武故事更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更加突出了苏武的民族气节。 因此, 《牧羊记》不仅在正面描写苏武时用了非常多的笔墨, 还在描写卫律和李陵时侧面烘托出了苏武精神。 可以说, 与《苏武传》相比, 南戏《牧羊记》中塑造的苏武形象与之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 显得更加饱满。

(一)忠贞不贰

苏武一生都遵从当时的社会规范, 一心追求孝与忠。 南戏《牧羊记》中的苏武一出场就唱道:“微臣感幸, 但恪守忠贞, 布扬宣令。”[4]387“恪守忠贞”四个字奠定了苏武的人格底色, 此后他的所言所行都贯彻这四个字。

苏武持节出使匈奴, 始终坚持自己是汉室代表的身份。 第九出“逼降”写卫律让苏武放下节旄, 苏武随即斥责道: “这节旄是君王所赐, 胜如一道符命宝诰, 我怎肯轻易放下。”[4]415节旄是汉朝的象征, 放下节旄似乎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立场。 忠心朝廷的苏武又怎会放下?随后苏武拜见不花也只是“支揖”, 不作全礼。 面对不花的责难, 他机智地以“礼”反击:

将军, 既然以礼责人, 必然以礼自处。 我苏武曾读孔圣之书, 那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 是何也?所谓敬其主以及其使。 吾王乃万乘之尊, 天下之主, 我苏武虽不才, 也是中国差来一个使臣, 相应坐位, 不设个与我, 竟不说自家不是, 反争别人之过, 咳, 于礼何在?[4]415

一个礼节问题, 苏武都坚决维护自己汉朝的至尊地位。

在“逼降”中, 苏武面对不花“起干戈”和杀他的威胁, 更是正气凛然地回应: “你这里起干戈, 难道我那边罢了不成!因此上远涉胡尘。”[4]416“那朝鲜杀汉臣, 当时便诛尽; 南越囚来使, 南越变为九郡也; 燕王狡猾囚使臣, 悬首北门。 你若还敢杀我们, 定教伊, 一时城邑化为尘。”[4]417正是汉朝强大的国力给了苏武底气和自信。 他忠于自己的国家, 相信自己的国家不会不顾自家使臣, 也更加相信汉朝的实力。 所谓讲和, 不过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 因此, 面对不花的节节相逼, 苏武果断拔剑自刎, 坚决不让对方折辱自己, 进而侮辱汉朝。 苏武始终“恪守忠贞”的原则, 将自己定位为汉天子的代表, 事无巨细, 据理力争, 绝不屈膝于匈奴, 从而避免让汉朝受辱。 苏武的大气凛然和重大使命感正是其忠贞品性的生动写照。

(二)坚韧不拔

苏武忠贞不变, 始终意志坚定, 用生命坚守自己的操行。 面对环境的残酷, 苏武不仅以惊人的毅力挺过来了, 还抵制住了功名利禄和衣食美色的诱惑。 第十二出“遣食”提到, 卫律念及苏武三日粒米未进又身上无衣, 便派人送些酒食衣帽给苏武, 欲诱苏武接受馈赠而投降, 不过只是徒然。 卫律是最先来威逼利诱苏武投降的。 对此, 苏武义正词严地拒绝:

我苏武奉命前来, 只为生民涂炭, 百姓流离, 特来讲和, 以安中夏, 并不曾着苏武前来求大官、 觅富贵, 况我父子无功, 三世受汉朝厚禄, 恨不能粉身碎骨, 以报吾主, 我怎肯背主抛亲, 降顺夷虏, 以丧臣节?誓死穷荒, 决难从命。 这等伤风败俗之言, 请自噤声。[4]411

苏武从不曾忘记自己来匈奴的使命和立场, 大富大贵或者口腹之欲都难消磨苏武的意志。 卫律心烦苏武不降, 思及孤眠独宿已久, 企图以美色诱其投降。 第二十一出“义刎”叙张娇奉卫律之命夜到北海岸勾引苏武。 当时地僻人稀, 天寒月冷, 张娇先是“娇啼嫩语, 假哭佯声”[4]452, 以期博取苏武的怜惜。 苏武请她去别处求助, 直言: “我只有思君恋国之心, 哪有心情贪恋女色?” “你便是活脱西子在目前也, 你败国忘家, 肯与你谐姻眷?”[4]453断然不留她过夜。 张娇见色诱不成, 企图直接闯门而入, 苏武瞬间起了怒火, 扬言: “你若不去, 我就一剑挥你两段。”[4]453可见苏武恪守忠贞, 一心只思君恋国, 丝毫不为美色所动, 意志的坚韧可见一斑。 随后张娇自白, “谁想相公忠心如铁石, 志操若冰霜” “受主之命, 不能成主之事, 是不智也; 欲将淫奔之类, 污忠臣孝子之行, 是为不仁也”[4]454, 遂借苏武宝剑自刎而死。

苏武在胡十九载, 几经折磨, 差点死于非命, 却从未动摇过决心, 从未想过以投降换一线生机。 面对种种生存诱惑, 他也能守住自己的本心。 正是苏武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感染了张娇, 才使其羞愤自杀。

(三)矢志不渝

苏武不仅意志坚定, 还非常执着。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 苏武的一言一行始终“恪守忠贞”。 第十四出“送食”叙饥饿受冻的苏武拒绝卫律的馈赠。 他看到卫律送来的衣食, 听到差使的传话后, 深感受辱, 扯碎衣食, “宁死做首阳山夷齐之鬼”“决不图赐号封王享富贵”[4]427。

第十八出“望乡”叙投降后的李陵几次三番邀请苏武去望乡台叙情, 并放下节旄, 都遭苏武拒绝: “李陵, 若要我折节延年, 若要我折节延年, 罢, 我拼一命死在眼前。”[4]442最后李陵坦言邀其到望乡台望家乡以表忠君之心, 苏武才上望乡台。 但在望乡台上, 苏武坚持不喝胡地之酒, 也不允李陵同拜家乡。 即便李陵说汉天子早已杀了他全家, 不会知道他的忠义, 苏武也执着于对汉朝的忠心。

住了。 我自到此, 不吃胡地之物。 ……你既降顺在此, 这里是你家乡, 那一带不是你家乡了, 那个要你拜?还不走开![4]442

兄弟, 背义忘恩, 实人臣之共耻; 去顺效逆, 岂义士之所为。 我受汉朝三世厚恩, 岂肯受胡地一粒之粟!顾兹陋质, 真如撮土之微; 念及国恩, 不减泰山之重。 宁甘饿死, 决不贪生。 ……臣之与君, 亦犹父子之同道; 忠之与孝, 岂可存亡而易心。 圣上虽不知我下落, 忠心岂能有亏?老母虽未决其生死, 孝心焉能有二?予心久坚, 决难从命![4]444

可见, 苏武的忠孝观念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人生信念: “为人臣子, 当为君亲守节。 我若是见利忘恩, 肯与那盗贼无别?”[4]444这是苏武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无法强加给别人。 所以, 即便他与李陵“相交半世”, 也未劝说李陵回头, 只是拒绝再见罢了。

后来, 汉朝遣人迎苏武回朝, 苏武依旧坚定不吃胡地之物。 第二十出“还朝”, 写霍光到北海岸寻得苏武, 便取冠带让苏武换上, 再告知起兵相救的原委。 随后霍光命上酒, 苏武又以不吃胡地之物相拒。 霍光言明此乃御赐之酒, 苏武方才接受。

三、 人物塑造的手法

苏武坚韧不拔、 矢志不渝的精神成就了他“恪守忠贞”的人格力量。 苏武的忠贞既不是做给匈奴看的, 也不是为了要让汉天子知晓, 而是他生命价值的体现和人生意义之所在。 苏武已然成为“忠烈”的化身,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南戏《牧羊记》中的苏武形象之所以如此丰富饱满, 有赖于其丰富的细节、 虚实结合的情节设置和对比衬托手法的使用。

(一)细节丰富

《苏武传》并没有对苏武出使匈奴前的事情多加叙述。 而南戏《牧羊记》在写苏武出使前已有五出相关内容的描绘, 第二出“庆寿”正面描绘了苏武形象。 苏武一出场就道:“风调雨顺山河定, 万国奠安百姓。 四海升平, 边疆宁静, 皆赖一人有庆。 微臣感幸, 但恪守忠贞, 布扬宣令。”[4]387“一心愿遂忠和孝。 料想苍天不负吾……晓趋天仗侍天颜, 暮入慈帏供子职。 且喜夫妻和顺, 子母团圆。”[4]388苏武在母亲寿宴上不由得想起此番乐景乃是蒙受皇恩所得, 感叹:“叨蒙圣恩爵禄, 无以为报。”[4]389“太平无可报君恩, 自愧才愚钝, 惟有义胆忠肝奉至尊。”[4]390苏武这一连串的自白直接把他的形象轮廓勾勒出来了。 另外, 苏武在母亲寿宴后接到圣旨, 临危受命, 直接启程, 不用再进宫面圣, 这一细微的行动也暗示了边关军情的紧急。

南戏《牧羊记》还细致地交代苏武生存环境的恶劣。 第十一出“吃雪”叙苏武被困在大窑中, 大雪纷飞, 身上无衣, 口中无食, 只得嚼领毡衫、 啮雪充饥。 后来, 苏武被放去北海牧羊, 也是无亲无故, 无衣无食, 不知春夏秋冬, 节旄落尽, 差点死于非命。 恶劣环境的描写, 更加突出地展现了苏武的坚定意志。

(二)虚实结合

南戏《牧羊记》还运用浪漫手法描绘了苏武的忠贞, 苏武的忠贞感动了上天, 不仅有仙人助他渡过生存难关, 还能让大雁为其传书给汉天子。 史实的虚构化更能展现苏武精神力量的强大。 《苏武传》写卫律劝降的场面很简单, 南戏《牧羊记》则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虚构的成分。 第八出“劝降”里, 卫律奉胡地不花元帅之命前去劝降苏武。 卫律先是假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汉朝和苏武一家的关心, 而后再以荣华富贵、 受饥饿等威逼利诱, 最后责其枉费自己的好意, 做的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样。 “出言吐气, 好意翻成恶意。 你若是固执不从, 恐误了你惺惺伶俐。 议时务俊杰, 识时务俊杰。 不必拘滞, 枉被傍人谈议。”[4]412他甚至在苏武所持节旄面前理所应当地落座, 丝毫不顾汉朝的君臣礼仪。 历史上的卫律对苏武还是比较尊重的, 但是这里的卫律从最初的虚情假意到最后的肆无忌惮, 在言行之间对苏武已经没有半点敬意。 对卫律的这种丑化反而衬托出了苏武的伟岸人格。 这也是南戏《牧羊记》惯用的手法。

(三)对比衬托

南戏《牧羊记》中卫律的形象与苏武形象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 在第三出“过堤”中卫律一出场就自白:

俺背主降胡, 在此受了许多富贵, 真是个马畜弥山, 貔貅拥座。 吃的是肥羊美酒, 穿的是红锦翠裘, 坐的是蹀蹀躞躞惯战马儿, 伴的是娇娇艳艳轻盈的美姬。 ……手帕上抹了多少乳酪, 胸襟前揣了几许膏油。 醉月卧青毡, 做甚么翻天覆地; 乘风布黑阵, 真个是掣电轰雷。 罢罢, 正是: 不恋故乡生处好, 受恩深处便为家。[4]392

一句“不恋故乡生处好, 受恩深处便为家”便可看出卫律是个毫无原则的人, 这与苏武的出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卫律后来奉命劝降苏武时也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他劝降失败后知晓苏武骂自己是奸佞之臣, 还专门派人在汉朝散播苏武已降胡的谣言。 事后又在不花面前巧言献计, 欲置苏武于更加危险的处境, 卫律的阴暗心理可见一斑。 卫律千方百计诱降苏武, 完全暴露了其小人面目。 换言之, 卫律本身意志软弱, 不是一个能经得住荣华富贵和衣食美色诱惑的人。 卫律的形象有多矮小, 就衬托出苏武的形象有多高大。 从中可窥见作者对卫律这一类背主之人的严厉批判以及对苏武操守与境遇的赞赏和同情。 这完全不同于《苏武传》中近乎冷静的叙述。

综上所述, 元代南戏《牧羊记》的本事源于史书, “重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丰富, 成为这一文学在艺术上的重要发展。”[5]细节丰富、 虚实结合、 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使用, 塑造了苏武忠贞不贰、 坚韧不拔、 矢志不渝的忠臣义士形象, 歌颂了其忠君爱国精神。 南戏全本流传得不多, 《牧羊记》作为其中的一本, 对后世研究南戏这一戏曲形态有其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南戏忠贞李陵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朔风又起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咏犬
颜真卿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雄形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