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2021-12-29吴小二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支农财政支出社会保障

吴小二

(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安徽 六安 237300)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始终将财政支农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在党中央的部署安排下,各级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扩大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支出。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扩大财政支农规模,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增长。财政支农的重点在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以及社会保障4个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财政支农持续实施,但是财政支农是否有效拉动了农村经济增长,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怎样的,仍有待进一步检验[2]。本文尝试利用全面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探究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期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农村经济问题是重大现实问题,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王倩使用我国1978—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协整模型,对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协整分析,认为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带动作用有限,而农村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具有明显带动作用,进而促使农村经济增长[3]。黄文胜以新疆地区的财政支农政策为例,基于科布道格拉斯函数,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探究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支农能够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能够有效促使新疆地区农村经济增长[4]。余雅娴认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点工作,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增长对于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并对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机制分析,认为财政支出可以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资金,帮助农村中小企业发展[5]。唐勇等以西部地区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农业信贷、财政支农与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认为农业信贷、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的异质性[6]。学术界现有的此方面研究多为理论分析和简单的实证检验,且没有联系乡村振兴战略考量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财政支出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 财政支出状况

财政支农结构主要包括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以及社会保障4个方面,由于我国没有直接公布每年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出,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出是伴随着财政支出规模增加而增加的,所以使用年度财政支出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财政支农的变化状况[7],如图1所示。

图1 2007—2020年国家财政在教育、医疗、社保及环保方面的支出水平

图1显示,2007年以来,国家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支出规模呈逐步扩大状态,其中,教育支出规模最大,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次之,医疗卫生支出规模排名第三,生态环境保护支出规模相对较低。由此可知,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的规模呈迅速扩大状态。但是,我国财政支农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以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为主。2001—2020年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及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状况如图2所示。

图2 2001—2020年农村经济与国家财政支出规模

从图2可以看出,2001—2020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呈迅速上升态势,2001—2008年上升速度相对缓慢,2008年以后上升速度明显加快。2001—2020年国家财政支出也呈不断上升态势。仅从增长态势来看,国家财政支出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二者之间的具体关联系数仍需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检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总量增加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仅以农林牧渔等产业为主,缺乏工业和商业。并且,农村地区的资源使用效率较低,人口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经济增长的后续动力不足[8]。

四、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农村经济增长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主要以农林牧渔等产业为主,所以使用农村地区农林牧渔等产业年度产值总额衡量农村经济增长状况,用gdp表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将财政支农作为解释变量,根据上文分析,财政支农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以及社会保障事业4个方面,因此将这4个方面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使用这4个方面的财政支出总额进行衡量,分别用edu、yl、st、sh表示。根据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消费和人力资本,因此将农村地区人口总量和居民消费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分别用peo和xf表示。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1—2020年,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中经网数据库。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

使用时间序列建立模型,首先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因为使用非平稳的序列建立模型,可能会导致“伪回归”现象的出现。由于本文使用的变量为绝对量指标,为避免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对变量进行了取对数处理,然后使用ADF检验方法对变量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lngdp的ADF值为-9.137,低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lngdp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同理可知,lnedu等变量的ADF值均低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这些变量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三)变量相关性检验

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可以测量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有利于实证模型的构建,通过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剔除相关性较强的变量,以避免模型出现多重共线性[9],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lnedu与ln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9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政支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nyl与ln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8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政支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nsh与ln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6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政支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nst与ln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01,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政支农在卫生方面的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npeo与ln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7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人口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nxf与ln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2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低于0.6,说明不会引起模型出现多重共线性。

表2 变量相关性检验

(四)模型构建与回归结果分析

基于平稳性检验和相关性检验,构建回归模型,方程如下:

方程(1) 中,c为常数项,βi(i=1,2,…,6)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为农村经济增长,lnedu、lnyl、lnsh、lnst为核心解释变量,分别为财政支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支出,lnpeo、lnxf为控制变量,分别为农村人口规模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基于方程(1) 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模型回归结果

表3显示,lnedu与lngdp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65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政支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体而言就是财政支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提高1个单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上升0.656个单位。教育支出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养,提高其技能水平,促使农村居民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水平提高。lnyl与lngdp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493,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政支农在医疗方面的支出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体而言就是财政支农在医疗方面的支出提高1个单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上升0.493个单位。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能够降低农村居民在医疗方面的支出比重,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促使农村经济增长。lnsh与lngdp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41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政支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体而言就是财政支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提高1个单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上升0.416个单位。农村居民多数没有养老等社会保障,财政支农可以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消费周期理论,社会保障水平提高能够降低居民的风险储蓄,提升居民当前消费水平。lnst与lngdp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378,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政支农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支出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体而言就是财政支农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支出提高1个单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上升0.378个单位。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直接增加农村经济水平,同时也可以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促进消费,进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lnpeo与lngdp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013,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农村人口规模扩大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体而言就是农村人口规模提高1个单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上升0.013个单位。lnxf与lngdp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40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体而言就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提高1个单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上升0.407个单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论:一是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呈不断上升态势,财政支农结构主要包括农村地区教育、医疗、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保障4个方面,其中教育支出的规模最大,社会保障支出次之,医疗卫生支出规模排名第三,生态环境保护支出相对较低。二是财政支农在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保障4个方面的支出均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其中教育方面支出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支出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低。三是农村人口规模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均对农村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政策建议:第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村经济发展要靠教育筑牢根基,各级政府应积极扩大财政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支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推进高中教育建设,同时强化对农村居民的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水平[10]。第二,持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降低居民的生活负担,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各级政府应着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第三,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各级地方政府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猜你喜欢

支农财政支出社会保障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乡村振兴致富路越走越宽
农业农村部将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资金相关问题研究
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监督的法律建议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