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模因视角下“V起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2021-12-28刘汉斌

现代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模因对外汉语教学

刘汉斌

摘  要:在模因场域下对短语进行正确归类,可以更好地促进短语的整合教学。目前的国际汉语教育中,在汉语教材设计方面,大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对相似短语的整合。以《发展汉语》中“V起来”的教学为例,以模因复合体理论为指导,探讨有关短语整合的优化教学设计方案。“V起来”属于表现型模因,其模因形式不变,其具体内容则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对短语意义的模因进行适当剥离,对于汉语语法教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清“V起来”所表达的语义主要是由动词赋予还是由补语赋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短语中补语意义的学习负担和记忆负担。

关键词:“V起来”;模因;对外汉语教学

模因理论认为,由相似模因组成的模因复合体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短语就属于典型的模因,根据模因复合体的相关理论,对意义相似、功能相同的短语进行整合,来构成短语的模因复合体,这样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不过,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大都没有体现出对相似短语的整合设计。有鉴于此,本文以《发展汉语》中“V起来”的教学为例,以模因复合体理论为指导,探讨有关短语整合的优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模因和二语教学

(一)模因

“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的。国内学界对“meme”的翻译有多种,如模因、谜米、觅母等,本文采用谢朝群、何自然的译法——“模因”[1](P30)。道金斯指出,模因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者模仿单位”[2](P224)。也就是说,模因通过模仿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复制。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对模因的解释是:“an idea, behavior, style, or usage that spreads from person to person within a culture.(文化视野下广泛传播的思想、行为、风格、惯例)”[3]。比如,最近颇为流行的网络语YYGQ,是成语“阴阳怪气”的拼音首字母缩合,它能够更快地完成表意需求,因此,在讲究短、平、快信息传达的网络环境下得以迅速传播,YYGQ便可以看作是一个模因。

在模因理论的基础上,布莱克摩尔提出了更具解释力的模因复合体概念。在《谜米机器》一书中,布莱克摩尔曾以宗教为例,阐述了模因复合体的具体运作方式,如信仰就可以看作整个模因复合体中的一个模因单位。模因理论是建构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之上的,布莱克摩尔认为,模因也像基因一样,能够选择有利于合作、传递的其他基因,模因复合体中的各个模因相互支持,共同形成竞争力、排他性更强的模因复合体[4](P33)。对于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词汇及短语教学,尤其是同义(近义)词语、近似短语教学而言,这一理论无疑是颇具启发意义的。

(二)模因和语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观,其核心就是“普遍语法”。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平克在这一基础上,则直接将语言能力称为“语言本能”[5](P1)。乔姆斯基认为,“没有理由认为心智系统由基因决定与复杂生理系统由基因决定在本质上存在差异,人性的很多方面包括语言机能和道德的各个方面也是天生的。”[6](P40)与此同时,乔姆斯基认同后天环境对于语言能力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认为语言环境是语言能力形成的触发器(trriger)。道金斯也认为,“模因和基因常常相互支持,相互加强”[6](P224)。人类的语言本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激活,由此便可以把模因看作是特定环境下激活这一本能的要素。

语言通常被划分为语法层和音系层,在这两个层面,均存在着大大小小的不同单位,小的单位可以通过组合而形成较大的单位。在某种程度上说,语言的运行机制可以视为是模因复合体(compound meme)的运行机制在语言这一场域下的投射。

(三)模因和二语教学

模因原本就是指称文化传播单位的概念,因此,对于研究跨文化交际和二语教学来说,它是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能力的提升,可以等效于语言模因积累的程度、语言模因复合体各组成部分的协作能力。同时,模因复合体的传播能力更强,在人类思维中更能留下痕迹。就此而言,将模因复合体的传播效能理论迁移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够指导教学的词汇分类、短语分类、语法类型分类,对于那些近似的词汇、短语、语法,可以整合进行教学,以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从宏观上来看,二语教学体系便是一个宏大的模因复合体,语法是其主要组成单位,语法的形式和意义,又成为语法这一模因复合体的组成单位。短语、词汇亦是二语教学这一宏大的模因复合体下的较小的模因复合体。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短语这一语法单位,或者说是模因复合体的层级单位。表达不同语义的短语有时会具备相同的形式,以本文的研究对象“V起来”为例,它至少能够表达三种意义:位移、开始、结果。由于它的补语形式并未发生变化,所以可将其视作是表现型模因。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不同意义彼此之间的相似程度,把语义引申的过程更为清晰地描述出来,显然更能加深汉语学习者的印象。

模因理论对汉语短语教学的启发还不止于此。除了对于短语的意义要予以整合以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对短语的意义模因进行剥离。“V起来”的意义是由动词“V”和补语“起来”所共同赋予的,因此,在探讨这一短语的表意功能时,一定要理清它的意义主要是由动词还是补语赋予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该短语由动词主要赋予的意义迁移到补语上进行讲解,无疑会增加二语学习者的学习负担和记忆负担。就此而言,对于短语意义的主要来源进行甄别,对于提升教学效率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发展汉语》中“V起来”的教学设计

(一)“V起来”的语义特征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V起来”中“起来”的语义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房玉清认为,“起来”具有开始、结果、实现、推断四种意义,并指出“起来”的意义随句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7](P23-28)。贺阳指出,“起来”主要具有三种意义:位移意义、开始意义和结果意义[8](P23-31)。吴为善认为,“起来”主要有五种细分意义:位移、开始、结果、当……时、评价,并且将其意义与句中出现的位置相聯系[9](P3-13)。

尽管学界对“V起来”中“起来”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从总体上来看,“V起来”的“起来”表示位移、开始、结果、评价与推断这五种意义,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可以说,这些意义都是“起来”本身能够赋予“V起来”结构的意义,“V起来”整个结构中如果出现了超出这些意义之外的意义,那么很有可能这个意义是由“V起来”中的动词所赋予的。也就是说,应当避免将整个结构所体现的意义全部归于“起来”这一补语上。

需要指出的是,“V起来”所具有的五种意义:位移、开始、结果、评价与推断,是有紧密联系的,彼此之间可以联动,具有引申关系,其语法化程度随着意义偏离较为实际的“位移”义而逐步加深。“起来”最初表示空间位置上的移动,进入到“V起来”结构中之后,则引申出表示位移的意义。而空间位置的变化往往意味着时间的变化,由此引申出“开始”义;在“起来”前面加上一个已经完成的动作,便具有了“结果”义;事物有了结果,评价意义和推断意义的出现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学界对“起来”的语法化过程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这里仅是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纳。总之,作为补语的“起来”所表示的各種意义之间具有引申关系,是由实际的位移意义一脉相承下来的。清楚了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时,就能够对“V起来”的语义特点、语法功能进行准确把握。

(二)《发展汉语》中“V起来”的教学设计

《发展汉语》(第二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28册34本。该教材采取“综合语言能力培养与专项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外语教学及教材编写模式,分为三个层级、五个系列。其中,综合系列为主干教材,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系列为配套教材。

“V起来”这一语法点主要是安排在《发展汉语·初级综合(II)》[3]和《发展汉语·中级综合(I)》[4],总共设计了四次来讲授该短语的用法和意义。其中,第一次出现在《初级综合(II)》第3课,“V起来”中的“起来”表示“位移”义;第二次出现在《初级综合(II)》第7课,“V起来”中的“起来”表示“开始”义;第三次出现在《初级综合(II)》第23课,“V起来”中的“起来”表示“评价”义;第四次出现在《中级综合(I)》第13课,“V起来”中的“起来”表示“聚合”义。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发展汉语》把“V起来”均安排在《初级综合II》与《中级综合I》教材中,显然是把它作为一个基本的且重要的语法点来看待的。这样的设置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既考虑到该语法点的本身实际状况,也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可发现,与上文提到的“V起来”中“起来”所具有的五种意义相比,《发展汉语》中的“起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增减。《发展汉语》同样设计了位移、开始、评价这三种意义,这是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同时,则缺少了结果意义、推断意义,这样的安排大概是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习压力,就二语学习者而言,对“起来”表“结果”义、“推断”义的接受难度要比“位移”“开始”“评价”大得多。

我们再来分析《发展汉语》中所增加的“V起来”的聚合意义。当“V起来”表“聚合”义时,其意义的获得既不是来自于具体语境,也和补语“起来”关系不大,它主要是和“V起来”构式中的动词发生了密切联系。比如,例句中的“攒起来”,这里所表达的聚合意义主要是从“攒”这个动词获得的。如前所述,“起来”属于表现型模因,在表“聚合”义时,其内容并未从“起来”获得;同时,它还需要与特定的词语进行搭配。也就是说,这时“起来”所表达意义的形式就会受到某些特定动词的限制与约束,如“攒” “积聚”“积累”等。与之相比,表“位移”义、“开始”义、“评价”义的“起来”,能够搭配的动词就相当广泛了。因此,“V起来”表示聚合意义时,其模因很可能已经从“起来”本身发生了偏离,是由补语“起来”转移到了它所搭配的动词身上。

笔者还注意到,像《博雅汉语》等对外汉语教材,将表“回想”义也列入到“V起来”的意义之中,其实,回想意义和聚合意义都是来自于其中的动词而不是“起来”。如上所述,当“V起来”表示这些主要由动词获得的意义时,与它们搭配的动词往往比较有限。

我们认为,将表“回想”义和“聚合”义引入到“V起来”的教学中,有可能会增加短语教学的难度,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记忆负担。这主要是有两个原因所决定的:一是因为学生原本只需要掌握动词的意义就可以了,而现在还需要搭配“起来”进行记忆;二是因为它们比表“结果”义、“推断”义的接受难度更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在对外汉语教材、教学设计时,可以不涉及上述内容;第二种方案是:将表“回想”义和“聚合”义替换为相对简单一些的“结果”义、   “推断”义。

三、“V起来”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一)“V起来”与模因理论

道金斯认为,模因具备三种特性:“长寿、生殖力和精确的复制能力”[2](P224)。道金斯还指出,任何事物只要在出现后被别人模仿、复制与传播,都可以看作是模因。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的话,“V起来”同样具备了上述特性,属于一个标准的模因。首先,“V起来”结构可以在人脑或者其他载体中保留很长时间;其次,它的衍生能力很强,由最初表示物体在空间位置的移动,而投射到相关领域,引申出开始、结果、推测等意义,并以很快的速度在广泛的范围中传播;再次,“V起来”的复制能力不仅十分突出,而且相当忠诚,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留了其中的主要成分。

何自然指出,模因有两种类型:“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前者称为模因的基因型,后者则为模因的表现型。”[12](P54)上文曾经提及,“起来”在表示多种意义时,其形式并没有发生改变,大多数情况下,“起来”的意义是随句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换言之,它的意义是随着具体使用语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就此而言,“V起来”应属于模因的表现型。

(二)“V起来”整合教学设计

这里主要是以模因复合体理论为指导,以“V起来”教学为案例,来具体探讨有关短语整合的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本方案的设计主要凸显三个原则:

第一,整合原则。何自然、何雪林指出,“不同模因之间具有相互竞争,而相似模因之间却有协调推广宣传的作用,从而有可能形成较大的模因复合体”[13](P202)。上文中亦曾提及,模因会像基因一样,选择有利于合作、传递的其他基因构成强大的模因复合体来传播自己。因此,从模因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语法知识的讲解,应当让语法中的形式和意义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模因,促使它们构成一个强大模因复合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向学生传授。出于这一原则,我们改变了以往对外汉语教材、教学设计中将“V起来”分散在各篇课文、随文讲解的做法,把它作为一个模因复合体,集中起来进行整合设计。

第二,优化原则。我们可以根据语言模因的传播力度,将其划分为弱势模因和强势模因。强势模因在语言中稳定性较强,使用率较高,存活时间较长;而弱势模因则与之相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遗忘,乃至自行消失。就此而言,由于“V起来”具备了“长寿、生殖力和精确的复制能力”三种特性,所以可视为是强势模因。同时,在“V起来”这一强势模因内部,由于诸种因素的影响,各种意义的使用频次并不一致,有时甚至会出现很大悬殊。我们秉持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从中选取那些传播能力强、使用频次高、使用范围广的意义进行讲解。

第三,简化原则。布莱克摩尔指出,“有很多谜米能够成功地广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易于被记忆,而不是因为它们重要或有用”[4](P33)。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时,除了遵循整合原则、优化原则之外,也应体现出适当的简化原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降低学习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负担,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使学生变得乐于学习、乐于记忆和乐于使用。具体到“V起来”教学设计来说,我们对那些难度较高的意义采取了回避的策略,如《发展汉语》《博雅汉语》中所设置的“起来”表“聚合”义、

“回想”义等,在本方案中均不涉及。还需指出的是,

当“V起来”受到聚合意义、回想意义的制约时,“起来”还可以和形容词进行搭配,这时“V起来”模因和“Adj起来”模因则不能相互协调配合,从而构成“谓词+起来”的模因复合体。就二语学习者而言,要真正理解形容词与“起来”的组合,无疑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在本方案中也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基于以上三条原则,在进行“V起来”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把“V起来”视为是一个表现型的模因,即形式不变而意义内容有所改变,因此,本文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所选取的都是“起来”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意义,把这些意义、用法讲解清楚、理解透彻,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其次,从“起来”最基本的原始义——“位移”义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它是“V起来”投射到其他各项意义的基础,再逐步延伸到“开始”义、“当……时”义、“推测”

义,这样的设计安排能够体现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再次,还要理清“V起来”形式和意义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原因,并充分考虑到“V起来”结构意义的变量条件——随句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采取了将意义和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对主要用法予以简要辨析。

具体来说,“V起来”整合教学设计的思路是,首先根据“起来”的意义将其分为四类,然后在举例说明的基础上,采取意义和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

1.当“V起来”出现在谓语位置时,“起来”可以表示“位移”义。例如:

(1)女孩站起来热情地回答。

2.当“V起来”出现在谓语位置时,“起来”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或动作的结果。例如:

(2)他们打起来了。

(3)衣服收起来了。

例(2)中,“打起来”中的“起來”表“开始”义;例(3)中,“收起来”中的“起来”表“结果”义。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在于动作结束与否。

3.当“V起来”出现在状语位置时,“起来”主要表示“当……时”义。例如:

(4)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4.当“V起来”在句首独立使用时,“起来”主要表示“推测”义。例如:

(5)看起来你昨晚没有睡好。

我们对上述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精简,并归纳成表格形式,具体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本文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短语归属于典型的模因,并根据模因复合体的相关理论,对意义相似、功能相同的短语进行整合,以构成短语的模因复合体。同时,我们还以模因复合体理论为指导,以“V起来”教学为案例,在结合目前对外汉语教材的基础上,对短语整合的优化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了具体探讨。本方案的设计主要凸显三个原则:整合原则、优化原则和简化原则。“V起来”整合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是,首先根据“起来”的意义将其分为四类,然后在举例说明的基础上,采取意义和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这一设计方案不仅能够促使学习者对“起来”的意义进行联想记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二语者的学习压力与记忆负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汉语的强烈兴趣。由此亦可看出,模因理论尤其是模因复合体的相关理论,对当下的国际汉语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参考文献:

[1]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

[2][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3]Merriam-Webster.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Z].Massachusetts:Merriam-Webster,1998.

[4][英]苏珊·布莱克摩尔.谜米机器——文化之社会传递过程的“基因学”[M].高申春,吴友军,许波译.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5][美]史蒂芬·平克.语言本能: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M].欧阳明亮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6][英]尼尔·史密斯.乔姆斯基:思想和理想(第二版)[M].田启林,马军军,蔡激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7]房玉清.“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 1992,(1).

[8]贺阳.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J].语言研究,2004,(3).

[9]吴为善.“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动句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12,(4).

[10]徐桂梅,崔娜,牟云峰.发展汉语(第二版)初级综合 (II).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11]徐桂梅,崔娜,牟云峰.发展汉语(第二版)中级综合(I).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1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1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 2003,(2).

猜你喜欢

模因对外汉语教学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口语习得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新闻标题与模因传播
英语教学中模因复制现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