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思政课教育路径创新微探

2021-12-28陈诗师冯霞

南方论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思政

陈诗师 冯霞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5)

2020 年8 月31 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318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内容,他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思政课摆在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领域的交锋博弈,如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意义重大。

一、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思政课教育路径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立德”最早出现于《左转》,“树人”最早出现于《管子》,古人认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立德”,把“立德”摆在了“立功”“立言”之前,居于首位,并强调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和栽培,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引导、感化、激励、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显得尤为重要。

(二)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思政课教育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微博、微信等“微元素”逐渐植入人们生活,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微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烙上了“微媒体”时代印记,针对“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情况,思政教师不能回避时代要求,应当不断优化思政课程教育“微”环境,创新方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先,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思政课教育路径创新是时代要求。00 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浪潮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微媒体”以其传播广、即时、易操作等特点迅猛发展,影响力逐渐超越传统媒体;另一方面,00 后大学生们追求个性、比较宅,他们容易被网络信息,尤其是“微信息”影响,“微元素”已经逐渐渗透到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传统的思政课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微媒体时代的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需要,如何与时俱进,用大学生喜爱的方式,通过大学生常用的载体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时代要求。

其次,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思政课教育路径创新是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等等。”[1]由此可见,“创新”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必需品,增添新的教学载体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微媒体时代,思政教师立足新时代,根据时代特点和00后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教学路径是客观的需求。

再次,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思政课教育路径创新是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思政课课程建设,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改革、建设时期,都对思政课课程建设作出过重要部署,出台了十多个相关文件推动思政课课程改革。微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是推动完善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

最后,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思政课教育路径创新是现实呼唤。当今社会信息碎片化、海量化特点突出,且内容良莠不齐,有的信息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断章取义现象严重,00 后大学生难以分辨,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对国家民族社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思政课教育路径创新有助于引导他们关注规避不良信息,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话语权和主流舆论阵地地位。

二、“微媒体”对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0 年4 月发布的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3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97 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9%;微信朋友圈、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5.1%、42.5%。[2]除了典型的社交应用平台外,还有“抖音”“多闪”“吱呀”“音遇”等丰富的社交微媒体平台,微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深受“微”元素影响,也给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微媒体”对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来的机遇

当今时代,社交微元素不断推陈布新,创新产品丰富,社交与视频、音频等融合,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时长和粘性。从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看到,大学生是使用手机上网最多的群体,他们能迅速接受新生事物,是使用微媒体平台最为活跃的群体,思政教师用好微媒体平台,从大学生感兴趣的“微信息”中发掘教育“原材料”,将有助于丰富教育资源;通过使用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如微信交流、微博讨论、私信等功能拉近师生距离,丰富师生交往,思政课中微媒体的合理应用,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00”后的生活习惯、爱好、成长成才需求等,填满“代沟”;另一方面有利于开辟思政课教育新阵地,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中感悟、体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中。

(二)“微媒体”对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来的挑战

首先,微媒体一定程度消解着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所立之“德”的主导性。微媒体平台中,人人都有“麦克风”,不同声音充斥着微网络,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界限模糊,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错误信息引导,产生价值观等的偏差。其次,微媒体一定程度削弱了传统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的吸引力。传统思政课程虽既注重理论的高度也注重情感的温度,但微时代背景下,传统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教学方式不足以抵抗外界丰富的信息资源,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世界环境复杂多变,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张扬,价值观未完全形成,如不合理利用微媒体,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将给立德树人工作带来极大的危险。

三、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思政课教育路径创新策略

“微媒体”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视角,思政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挖掘微媒体蕴含的潜能,创新和丰富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能。

(一)培育和提升微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面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选择、理解、评估、运用、创造等媒介综合能力。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媒介素养的培育,不仅将相关技术发展成果和课题结合起来研究,还将其纳入了高校教育体系,包含媒介理论学习和网络实践。

1.提升微媒介素养。高校思政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微媒介素养,才能真正认识媒介,理解媒介的价值和作用,合理运用媒介为思政课教学服务。00 后大学生,虽然有对新事物天然的亲近感,是微媒体使用最为活跃的群体,但大多数还不具备正确选择、合理评估、恰当运用微媒介的素养,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对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进行微媒介素养提升的培训,让思政课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筛选有价值信息,让学生跳出沉迷微媒体碎片阅读的快感,正确看待微媒体,有效利用微媒体。

2.加强微队伍建设。要发挥微媒体在思政课上的积极作用,不仅要提升思政教师和大学生的微媒介素养,正确引导大学生辨别和利用微媒体,还需要搭建好思政课微媒体平台,引领大学生思想。搭建好平台就是要建设一支微队伍,首先,在媒介素养培训中发现一批优秀思政教师,动员他们加入到平台建设中来;其次,建设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最后,规范平台内容发布体制,树立服务意识,加强管理。

(二)加强立德树人主渠道建设

1.做好顶层设计。思政课教学要遵守教育规律,既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也不能墨守成规忽视微媒体的教育作用,如何协同理论研究和教学手段创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规范思政课教学要求;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抬头率”和“到课率”。

2.加强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工作。00 后大学生有着新世纪青年不同特征的诉求,微媒体时代,他们接触信息的途径更多元,内容更丰富,速度更快捷,使得他们的思想更多变且较为独立。怎样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更有说服力,光靠一位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有效地进行集体备课。首先,需要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课前主备人初备——集体讨论——教学资料修改——定稿——课中实践——课后反馈。在集体讨论环节,思政教师集体应有对学情的详细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坚持问题为导向,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微手段、微方法。

3.搭建微平台。根据腾讯2020 年一季度报数据显示,微信月活跃账户达12 亿。2019 年1 月30 日,微博官方宣布其活跃用户达1.3 亿,其中,16 到25 岁的人群在整个活跃用户中占比61%,用户视频和直播的日均发布量为150 万+,图片日均发布量1.2 亿+,长文日均发布量48 万+,文字日均发布量1.3 亿。微信微博等微媒体成为青年人日常的交流交往工具,高校应搭建有效的微平台,如:注册微信公众号,设立思政课栏目,用活泼生动的网络语言分享、分析社会特点,弘扬社会正能量;批评不良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树立身边微榜样。开放公众号评论留言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真实想法。高校还可以建立微博大号、创建微群、微刊等,在微博大号上发布与学生贴近的事件、优秀榜样等信息,用秒拍功能上传校园动态,鼓励学生将感兴趣的正能量分享到微刊上,还可以利用##功能发起话题讨论,教师可以点击双#中的内容查看话题所有讨论内容,便于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挖掘生活中的思政资源,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4.运用微手段武装思政课堂。课前,思政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校园微平台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及学生观点。课中,将课前收集的微讨论内容导入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水到渠成引到思政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同时,课堂通过微案例、微阅读、微投票的手段将学生“离不开”的手机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课后,注重微反馈,学生可以通过微信聊天、微博私信等功能与教师进行微交流。同时,微手段也可以运用于思政实践课堂,如:微视频、微榜样、微公益等,学习理论知识后,关键还是引导学生知行同一,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思政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