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强国背景下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路径研究

2021-12-28李小霞

南方论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强国海洋意识

李小霞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湛江 524088)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在海洋强国背景下,各级教育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对学生海洋相关知识教育。就大学而言,涉海类高校陆续开设海洋文化类课程,非涉海类高校也开始将海洋资源和海洋文化等相关内容通过公选课等不同形式,加大对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教育,但当前大学生海洋素养与海洋强国对国民海洋意识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一、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紧迫性

(一)大学生海洋意识低与海洋强国极不相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开幕式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建设海洋强国中海洋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海洋文化软实力也不可或缺,公民的海洋意识直接影响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有学者就特定区域大学生群体做海洋意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海洋意识较为薄弱,了解我国海洋面积的只有47%,关于我国近几年的海洋争端,大学生的了解程度也不过20%,学生对海洋知识学习热情不高,有些专业学生认为他们的专业和海洋并没有什么关系,无需海洋知识[2]。还如《海南省大学生海洋意识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海南师范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一文,88%的同学认为我国国土面积是960 万平方千米,只有9%的学生回答是1260 万平方千米。大学生对近年来的国际热点的南海问题关注不够,对南海诸岛包括哪些部分的问题,只有10%的同学能全面回答,还有对南海岛屿被周边国家侵占的情况及我国实际控制8 个岛礁的现状问题,有 37% 的学生不太了解,甚至有 16% 的学生听都没有听过[3]。由以上调查可知,当前我国大学生海洋知识较为缺乏,海洋意识不足,这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大学生是未来海洋强国的践行者

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依赖于对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研究与开发利用,海洋研究与开发利用水平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的地位,关系到我国的发展速度。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践行者,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中流砥柱,海洋意识培养可以加强大学生全面了解海洋,也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海洋相关领域的兴趣进而投身海洋建设与研究,吸引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关注海洋、服务海洋、投身海洋,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促进我国海洋文化、海洋事业、海洋研究的发展。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刻不容缓。

(三)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的社会效应

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海洋强国的建设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提高对全社会海洋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家庭成员通过耳濡目染,会不自觉地了解海洋、关注海洋,从而提高对海洋的认知;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各行各业工作,自身的海洋意识对同事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尤其是师范类学生,以后从事教育行业,通过中小学教师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对于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让大学生全面了解海洋、推广海洋以及立志从业海洋,对社会来说具有较强的外溢效果和社会效应,有助于全体公民海洋意识的提高、加深海洋情感,引导国民真正做到认知海洋、热爱海洋,投身海洋,从而推动国家海洋政策的实施和海洋开发,实现海洋强国。

二、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重陆轻海的传统影响,海洋教育宣传不足

我国地大物博,这一自然地理优势使我国人民不需要从事更多的海洋活动就可以维持自身的生活和生产,再加上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忽视和限制人们从事海洋活动,这就使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人民不了解海洋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缺乏海洋政治意识等。我国古代虽然有过灿烂的海洋文明,但总体而言,我国主流文化依然是陆地文明、农耕文化。海洋文化也曾有过短暂的繁荣,但它不是我国的主流文化,只是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补充。明末以后的“海禁”政策限制了人民对于海洋的了解与探索,对我国人民海洋意识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中华民族“重陆轻海”的观念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使得中国大众全心了解陆地而忽视了对海洋的探索和研究。

近年来,随着海洋强国的提出,系列海洋政策的出台,相关海洋研究也是层出不穷,为我国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支持,但海洋意识在大学生中宣传不足,宣传途径单一,大学生海洋意识还不强,对海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

(二)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培养形式单一

海洋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中小学要重视海洋基础知识的教育外,大学也应从学科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方面做好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大学海洋教育学科设置较少,目前关于海洋的学科主要是在海洋科学方面,而涉及到社会科学类海洋学科如海洋哲学、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海洋法律等较少,这些人文知识又是培育海洋意识的重要依托。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主要通过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自主选择,而且可选的课程有限,对于大学普及海洋意识教育不足[4]。当然也有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海洋,大部分都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没有培养大学生海洋意识的长效机制,对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提高也是局限的。大学各专业教材涉及海洋相关知识不多,尤其是思想政治类公共课程未能很好地将海洋知识融入其中,没有发挥引导大学生认识海洋、研究海洋、热爱海洋的海洋意识教育作用。长久以来大学教育缺少对海洋教育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定位,致使大学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体系。

(三)大学校园文化在海洋意识教育中作用不足

大学校园是每个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放飞梦想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是潜移默化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重视不足,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体现海洋意识元素较少,尤其在物质文化方面,高校的校园设计、宣传栏、教室布置等方面对海洋文化、海洋知识、海洋人才等宣传不足,学生很难通过校园的物质文化体验到海洋的存在。高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由于很少考虑海洋,所以在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方面也未能很好地将海洋元素融入其中,致使大学生缺乏海洋意识熏陶。

三、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措施

(一)加强线上线下海洋意识宣传,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

1.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的线上教育。一方面,利用学校网站、官方微博、公众号,微信等平台及辅导员、班主任或教师的个人社交平台进行海洋信息及海洋知识宣传,让学生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从而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与涉海机构合作为学生建设灵活开放的海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利用涉海机构优质的网络海洋教育资源,从而丰富大学海洋知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打造线上教育课堂,有效提升大学生海洋意识。

2.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的线下教育。一方面,通过课程加强对海洋知识的宣传,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通过设立海洋相关的选修课和必修课来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还可以通过课程海洋进行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也就是说通过将海洋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海洋意识教育。当然大学也应充分利用海洋相关调查或实习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校园文化的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校园的宣传栏、校园的社团、校园的活动等是进行大学生线下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5]

(二)设置海洋联动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

课程是大学生知识教育的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应充分发挥课程的作用,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发挥海洋课程的联动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

1.通过海洋教育理论课程,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开设与海洋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其次,通过课程海洋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6]将海洋知识教育与有关学科、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研究专业学科、课程与海洋教育的“结合点”,将海洋意识教育与各学科专业课程的教育目标相融合,将海洋意识教育融于各学科教育中,弘扬海洋精神,传播海洋文化,增强大学生亲近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的意识[7]。

2.通过涉海实习基地、专业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大学应重视与涉海机构开展合作,同时利用专业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习,创造机会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海洋专业研究机构、海洋管理部门等进行参观、实习,调查,了解海洋资源、海洋文化、海洋历史、海洋安全等,[8]对海洋的重大政策法规、海洋研究等进行体验式教育,激发学生认识海洋的热情,增加大学生对海洋的感知,提升大学生海洋认知和意识。

(三)建设“海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

“海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海味”的校园物质文化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9]。包括海洋资源、海洋安全以及海洋政策等“海味”的校园宣传栏、教室文化布置等对学生海洋意识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也可以通过海洋生物馆、海洋博物馆、海洋实验室等建设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其次,通过开展“海味”的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开展海洋文化主题活动,如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画展、海洋阅读日等对学生进行我国海洋知识相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再次,通过组建“海味”的社团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学校可以成立海洋兴趣社团、海洋调查社团、海洋知识宣传社团等“海味”的社团进行海洋意识的宣传与传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

猜你喜欢

强国海洋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爱的海洋
意识不会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