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中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立与实践

2021-12-28令睿张添翼闫宇

南方论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领导权苏联马克思主义

令睿 张添翼 闫宇

(1.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吉林 132000;2.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一、苏联解体根本原因在于苏共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随着苏联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展现,并逐步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然而,一个拥有近两千万党员、辉煌一时的苏联共产党,一夜之间失去了执政地位。苏联共产党没有牢固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致使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瓦解,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垮台。

(一)思想和文化建设上的缺失

苏联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始终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适合本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体系,来适应于本民族价值观的特色文化。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从文化否定论的角度出发,提出苏联的失败是“特色文化缺失”所造成的。文化建设缺失给西方“和平演变”可乘之机,西方国家通过精神、观念、文化渗透等方式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美国前总统布什提出,苏联解体是“价值观念的道义力量的胜利”,所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分崩离析,深层次原因在于苏联特色文化的缺失”。[1]苏联历史上至少有三次对社会主义信仰的冲击,经历了一个从坚持到动摇到彻底否定的过程,彻底摧毁了支撑苏联人民十几年奋斗的精神支柱,整个社会陷入信仰危机。

(二)历史虚无主义泛滥

正是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造成了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弱化和瓦解,最终导致了苏共亡党、亡国。苏联历史上的虚无主义泛滥,始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时所做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评估时使用了在形式方面抽象确认、客观方面完全否决的方式,将领袖效果与政党以及广大百姓的作用相互对立,导致人们开始对苏共和社会主义产生怀疑”。[2]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掀起了“重评斯大林”运动,从否定斯大林个人到否定苏联共产党全党,从对斯大林模式下的体制机制的否定逐渐演变为对整个社会主义的否定。上行下效,在历史学领域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蓬勃发展,历史学家们打着“重评历史”的旗号,将矛头指向苏联共产党本身和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诋毁、冲击苏共领导地位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地位,甚至动摇人们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也动摇了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信仰。又由于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国家反动推广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趋势在苏联蔓延、扩散,大行其道。这导致了苏共乃至整个苏维埃人民思想上分裂和意识形态大混乱,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因此,在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下,“从全面否定斯大林到全面否定列宁、苏共历史,再到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击毁了苏共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最终全面否定苏共执政的地位和整个苏联”。[2]历史虚无主义分子的目的不单是否定历史,更是为了否定现实。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竞争并非为学术方面的斗争,而属于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呈现。

(三)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苏共慢慢不再对意识形态进行领导,“主动实施‘改革’,宣扬‘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3]使苏共意识形态无法更好地发展,众多苏共党员的信仰发生动摇,对马列主义产生怀疑甚至抵制,导致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失败和颠覆。作为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背叛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并将彻底去除共产主义当作重要目标,不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党的领导,不但使经济瓦解、社会无序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而且导致苏联共产党失去了在多元的思想文化中的领导核心,失去了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吸取苏共最终瓦解的惨痛教训,指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核心影响要素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4]苏联解体不是社会历史的正常发展,是苏共领导人偏离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所导致的独特的历史现象。“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因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苏共内部丧失意识形态领导权所导致,最终亡党亡国,”[5]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并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破产与失败,“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由于失去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而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失败的为虚假的社会主义”[6]。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路径探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 世纪20 年代初期由匈牙利、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观点及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政策及策略提出批评而兴起,继而由西方学者展开而逐步成长为一种世界性思潮”。[7]以卢卡奇、葛兰西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出发,结合所处的时代的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和变迁,把研究方向从经济、政治转向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新认识不断被阐释,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讨论,成为了阐释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衰败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服从的重要内容。

(一)“阶级意识”

通过对“物化”概念的批判,卢卡奇恢复了马克思对“虚假意识”的分析,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成熟的程度,主要看阶级觉悟状况,意识形态为阶级意识具有的人类概念的总和,并且意识形态即为阶级意识,是革命能否成功取决于阶级意识的成熟。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没有在20 世纪20 年代欧美众多国家的骚乱中崩塌,就是因为工人阶级还没有发展出充分的阶级意识,因此,必须建立革命的阶级意识。

(二)“文化领导权”

意大利革命家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领导权”斗争的新策略,把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划分为“政治社会”掌握“政治主导权”,“市民社会”掌握“文化主导权”,认为市民社会和文化霸权理论凸显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西方国家的革命的主要领域首先应该是在市民社会为“反领导权”斗争。这就要求“把工人阶级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转变到领导地位,需要共产党在市民社会中做长期、深入、细致的工作,把统治阶层维护现存秩序的上层建筑推倒,重建一种反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念”,[8]通过形成无产阶级统一的“集体意识”,夺取“文化领导权”,建立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同盟与领导权,为最终夺取“政治领导权”构建基本要素。

(三)“意识形态专政”

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总体革命”,包括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和意识形态革命,最根本的应该是意识形态革命,无产阶级“在夺取了政权以后的革命转变时期,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完成一定的革命任务,不亚于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完成的任务”,[9]也就是进行“意识形态专政”,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四)“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文中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即作为不同于暴力武器的国家机器,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并制约和塑造着每个成员。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划分到主体形成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提出“意识形态根本不是意识的一种形式,而是人类世界的一个客体,是人类世界本身”,“没有不利用某种意识形态和不在某种意识形态之内的实践”。[10]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是体验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状况的关系的重要方式,其基本功用是实践性的,主要表现为对主体意识的塑造。

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探讨十月革命后在西方大爆发的几场革命都失败及苏东剧变原因时,他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无产阶级在精神上、在感情上没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大多数群众仍处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之下,并没有从中解放出来。因此,必须要进行意识革命,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总的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为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各种理论基础,为我们强化对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地总结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并进行了科学而精准的论述:“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1]他在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系列讲话中提出,在党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指导思想和实践中,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与话语权建设,实现“两个巩固”,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现代化,进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成长的新阶段。

(一)坚定理想信念

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2]要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以来,我们党内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四场主题教育,这是我们不断强化理想信念的“接力跑”,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个体意识碰撞,阶级意识的再次净化和统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以党员干部为重点把共产主义信仰转化为全国人的价值认同,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要坚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各个群体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凝聚起我国振兴的强大力量。

(二)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堤坝

总书记提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3]衡量一位领导干部政治上成熟的标志,是其能否善于和擅长抓意识形态,应强化领导干部意识形态事务能力发展,保障不同的党委机关、各级领导干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动权,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进步。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要敢于亮剑,对“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要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坚决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对焦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新特点,不断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互联网管理的新模式。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文化、旅游、广电部门归口宣传部门管理,其内核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象化为价值认同。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大力推出讴歌党和祖国的精品杰作,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文化霸权渗透中国价值观。完善中国特色教育体制。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领导,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统编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在三科教材中丰富和拓展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上把好意识形态关。

(四)高度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国家把中国崛起视为对其价值观、社会模式和国家制度的挑战,始终存有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图谋在中国实现“和平演变”,中国面临的意识形态的风险和挑战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隐蔽、更加尖锐。以疫情防控为例,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面对的一场生命危机,需要人类精诚团结、直面挑战。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却将病毒政治化,鼓吹“中国病毒论”“中国隐瞒论”“中国赔偿论”“口罩外交论”等国际谬论,妄图“甩锅中国”,破坏全球抗疫局面,实质是利用疫情对抗中国,渗透意识形态,冲击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新的“反华”形式。反观中国,总书记强调,“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牢牢掌握思想主动权,精准研判社会心理,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布各类措施成效,有效回应公众的信息需求,从而增强引导力,强化公信力,扩大影响力,在抗击疫情的舆论战场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也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中国方案,不断提高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所以,一方面要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保持高度警惕,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关系到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它可以维护执政党地位的合法性,凝聚人民的共同意志,树立政党执政的理性权威,为搞好经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探索是一个继承发展和持续创新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大背景之下,学习与分析我党对意识形态重要论述,探究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新表现,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我们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反思苏共失败的历史教训,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意识形态提出的理论观点,深入提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猜你喜欢

领导权苏联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责任担当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列宁、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比较研究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中“领导权问题”矛盾论述出现的原因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