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大利亚萌物:袋熊的隐秘世界

2021-12-28程醉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育儿袋洞穴大火

○程醉

在澳大利亚这块与世隔绝的岛屿大陆上,生活着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动物。在这些动物中,很多种类的身上都有袋子,因此被称为有袋类哺乳动物。袋熊便是其中的一种,它虽然和大名鼎鼎的考拉(树袋熊)拥有共同的祖先,但一直鲜为人知。

奇特的粪便

袋熊是哺乳纲、袋鼠目(双门齿目)、袋熊科的昆士兰毛吻袋熊、南澳毛吻袋熊和塔斯马尼亚袋熊这三种动物的统称。它们的野外种群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海拔不超过1800 米的开放森林、丘陵、海岸以及远离大陆的弗林德斯岛和塔斯马尼亚岛。

一只成年袋熊的体长为70 厘米~110厘米,体重为20 千克~35 千克。它们的头骨扁平,鼻面部较短,眼睛和耳朵也比较小,但身体矮胖敦实,看起来像一只缩小版的熊。同时,因为在雌性的腹部有向后开口的育儿袋,故而得名“袋熊”。

袋熊的四肢短而有力,前足5 趾宽而具有长爪,后足第3 和第4 趾已经合并。这种比较特殊的身体构造,大致是为了挖洞才进化而来。袋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挖掘的洞里度过,一般它们的洞穴长可达10 米,宽约60 厘米。和其他穴居食草动物的洞穴不同的是,袋熊的洞只有一个出入口。洞的最里面就是它们的卧室,里面铺满了蓬松的干草和柔软的树皮。

袋熊是夜行动物,再加上长时间生活在漆黑的洞穴里,因此它们的视力比较差。不过,袋熊的小尖耳朵位于头部两侧,能够高效收听到各种声音。同时,它们鼻孔和鼻腔的开口都特别大,因此嗅觉也格外灵敏。简单地说,袋熊主要是依靠听觉和嗅觉来感知环境的。

当外界温度超过25℃的时候,袋熊便无法调节自己的体温,所以在太阳下山之前它们一般都躲在自己凉爽的地下洞穴里呼呼大睡。黄昏来临之后,外界的温度已经变得和袋熊洞穴里的温度差不多了。这时,饥肠辘辘的袋熊们才会纷纷从洞穴里爬出来觅食。不过,袋熊奇异的出洞方式却是动物界里独一无二的。

几乎所有的袋熊在行动上都显得谨小慎微,它们都是从洞里退着出来的。原来,在它们的臀部长有坚韧的软骨板,并且臀部的皮肤厚达1 厘米,可以防止被狐狸、野狗之类的天敌咬伤。同时,为了防止被掠食者从后面攻击其尾部,袋熊的尾部也已经退化得很短了。

袋熊也是一种领地意识很强的动物,通常情况下一只袋熊的活动范围在25 平方公顷左右。不过研究发现,在水草肥美、食物充足的地方它们的领地范围则要小得多。袋熊习惯用粪便来标记领地范围,作为独居动物的它们也利用彼此的粪便气味来进行交流。

有意思的是,袋熊的粪便非常干燥且呈立方体。一只成年袋熊一晚上可以排泄出大约100 粒粪便来标识领地以及交流信息。袋熊是用背部特殊的骨头将粪便挤压成立方体的,因为这种形状能够让它们原地不动,不会滚走。研究认为,这可能是袋熊粪便交流的一种方式,其他的袋熊通过粪便就可以知道它的体型大小、年龄以及繁殖情况等。当然,也可能是警告其他袋熊不要到自己的领地来觅食。

如果脑洞大开的话,世界上最早使用“便签”的可能就非袋熊莫属了吧?!

狐狸的噩梦

袋熊是纯素食主义者,在野外它们一般以草、苔藓、树皮、树根等粗纤维植物为食。它们的牙齿没有牙根,和啮齿类动物一样会一直不断地生长。所以,袋熊不用担心牙齿因为磨损而坏掉。同时,袋熊的前足上大而锋利的爪子也非常适合用来挖掘树根。

不过,粗纤维的植物既难吃又难以消化。所以,袋熊的新陈代谢非常缓慢。研究发现,袋熊进食一餐之后需要花费8 天~14 天才能够将食物完全消化。

极端的天气是造成野生袋熊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干旱的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就会让地势低洼的袋熊洞穴被淹没。而大多数在洞穴内昏昏欲睡的袋熊便被困在里面,最终被淹死或者是缺氧而死。这种情况在它们的栖息地比较常见,因为雨水而死的袋熊数量要大大多于被掠食者所捕杀的数量。

在袋熊的天然野外栖息地,它们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天敌。但是,同样生活在这里的狐狸、野狗、虎鼬等食肉动物总是会对幼年或者刚刚成年的袋熊虎视眈眈。

一只狐狸发现了正在树林里啃食树根的袋熊。这是一只刚刚从母亲身边离开独自生活的年轻袋熊,它的体重不过才十几千克,而成年袋熊的体重可达35 千克。年轻的它既紧张又警惕,啃几口树根便要抬起头东张西望地闻闻,看有没有危险的味道。而这只狐狸的体重和年轻袋熊大致相当,但它的尖牙利齿却能够对袋熊造成致命的伤害。

凭借敏锐的嗅觉,年轻袋熊很快就发现了不远处的狐狸。它唯一的选择便是逃跑,逃回洞穴里去,用坚实的屁股堵住洞口来避免成为狐狸的美餐。袋熊虽然腿脚很短,身体臃肿,看起来一副慢慢悠悠的样子,但是在逃命的时候它们也能很快提速到每小时40 千米,不过只能持续1 分钟多。

年轻袋熊拼命向洞穴跑去,而狡猾的狐狸弯道超车如影而至。狐狸知道,一旦被袋熊的屁股堵住洞口,自己便无计可施,功亏一篑。于是,它也拼命地向前冲去。就在袋熊刚刚进入洞穴,还来不及堵住洞口的时候,狐狸的脑袋恰好也伸到了洞穴里。如果再慢几秒钟,一旦被狐狸咬住喉、腹等要害部位,年轻袋熊可就难逃厄运了。

就在这个时候,年轻袋熊却一反常态将后腿弯曲,留下了更大的空隙给狐狸。狐狸怎么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它顺势一抬前腿便爬在了袋熊的后背上。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此时袋熊却突然抬起后腿,用坚硬的臀背部将狐狸的上半身紧紧地向洞壁挤压过去。

刚才还不可一世的狐狸这下慌了,它有劲也无处使,只能无助地挣扎。而袋熊则凭借强壮的短腿和坚硬的臀背部,一点儿也不放松,仍然拼命地把狐狸挤向洞壁。没过多久,随着狐狸发出一声哀嚎,它便不再动弹了。研究发现,类似这种情况下的掠食者,一些是因为挤压窒息而死,另一些则是直接被挤碎了骨头。

袋熊这种被动防御加主动反击的逃生模式,在动物界也并不多见。

烈火中的避难所

和其他有袋类动物不同的是,雌性袋熊的育儿袋是向后开口的。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在袋熊挖掘洞穴的时候,泥土不至于进入育儿袋里。同时,在它们奔跑时,也不至于撞到小袋熊的脑袋。但坏处是,当小袋熊进入育儿袋的时候,很可能会被妈妈立方体的粪便砸中脑袋……

丛林大火是澳大利亚炎热干燥季节频繁发生的野外火灾,每年进入林火季后几乎每个州都有森林在燃烧。特定的澳大利亚本地植物群依赖着丛林大火繁殖,同时大火也促进了新植被的生成,许多植物能够很快从大火造成的损失中恢复过来。但是,对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动物来说,大火则意味着灾难和死亡。

当丛林大火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时候,动物们不得不四散奔逃。此时,袋熊们挖掘的洞穴便成了小型动物的避难所。科学家们观察到,诸如考拉、野兔、松鼠等很多动物,在大火肆虐时都会进入袋熊挖掘的洞穴内。

然而,袋熊并不会像传说中那样主动邀请别的动物到自己的洞穴避难。相反,它们会辨别进来的动物是否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如果进来的是野狗、狐狸等掠食者,袋熊同样会将其拒之门外甚至发起攻击。

不过,一只袋熊并非只挖掘一处洞穴,它们一生都在不断地挖洞、搬家。因此,很多被袋熊废弃的洞穴也就成了大火之中动物们的避难之所。所以,客观上袋熊的洞穴确实救了很多动物,叫它们一声“英雄”也算实至名归!

昆士兰毛吻袋熊、南澳毛吻袋熊和塔斯马尼亚袋熊的寿命在12年~15年,人工饲养环境下有超过20年的记录。目前,由于过度放牧和外来植物的入侵,野生的袋熊普遍比较瘦弱。再加上澳大利亚数量众多的野兔和袋熊争抢食物,野生袋熊的处境已经变得非常不妙。它们中的昆士兰毛吻袋熊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了极危物种,而我国的国宝大熊猫仅被列为濒危物种。

猜你喜欢

育儿袋洞穴大火
吃喝拉撒都在袋子里,袋鼠幼崽会被熏到吗?
袋鼠
Kangaroos and Koalas in Australia
洞穴传奇
动物知识猜猜猜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致命大火
How Baby Koala Grow up
面对一场大火
鬼斧神工!世界各地迷人洞穴大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