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2021-12-27李敏骞

甘肃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人文

李敏骞

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从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有机统一入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统一于一体。努力扭转重说教灌输,轻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重“普世价值”,轻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提升,重知识智力增长,轻人格全面发展的现象,全方位推动立德树人。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人是主体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任何关于人的真理必须包括人的客观的主体存在。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差异的个体,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方面的主体,不顾其智能结构与天赋兴趣的倾向,不顾其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只在知识的说教灌输和技能的训练上下功夫,培养的学生往往主体意识不够,理想、信念缺乏,创新能力和责任感不足。

立足于学生的智能差异和天赋倾向培养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只是育人其中的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智能天赋同时得到发掘,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得到培养,主体自我成长的能力不断增强。由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得到平衡发展,作为一个人会得到有效的成长,知识技能在热爱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得到掌握。每个学生应该在人文、科学、体育、艺术、实践等每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培养,才能实现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把握的是每个人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智能天赋方向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只要是学生智能天赋方向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去,一旦有了这个主体意识,立德树人就有了正确的前提和可能。因此,我们的育人工作应该在促进学生在这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发展每个方面自己的智能天赋方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载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有效成长。这样,不同的学生在五个方面各自具有天赋的学科得到师生的肯定和认可,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我认同和继续努力奋斗的兴趣和力量,这种成功也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学生在自己适合的领域逐步有了自己的成绩、理想和信念,就会逐步远离自私和低俗的追求,许多优秀的品质就会自然形成,创新能力也在天赋兴趣发掘和全身心投入中得到有效培养。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对人的主体性要求越来越高。以媒体产业发展为例来说,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时代到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时代,再到当今社会网络媒体时代,人感知、接受世界的方式由单一器官到多个器官再到现时代的全身心体验与互动,要求人的主体性、自主判断和选择能力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更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差异,撬动主体独立思考,夯实立德树人基础。

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人更是社会的存在。人是民族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由于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的落后,被动挨打,救亡与复兴的双重任务过于急迫,曾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否定过多,挖掘传承不足,削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人把民族复兴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照抄照搬西方的思想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走了弯路,影响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育人功能的发挥。“建立在中国氏族宗法血亲传统基础之上,儒、墨、道融合,强调内圣外王,具有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伦理本位,经世致用的中国审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进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由此,使中国民族及其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顽强生命力,历经数千年各种内忧外患而终于能保存、延续和发扬光大,在全世界独此一份。这种人格理想,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的实践精神,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感染、教育、熏陶了不少仁人志士,塑造了更多的中国脊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扎根开花结果,在中国文化中有其深厚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元素,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群众观、矛盾观、实践观等,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都能找到源头,需要进一步挖掘与融合。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

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面对传统,根植传统,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任何关于社会的真理必须包括特定社会文化的客观的社会主体存在。立德树人必须要坚持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本属性的社会的人。从世界范围看,具有本国文化属性的社会的人是放大了的主体的人,这种属性是国民共同的主体性。我们的学生如果不了解、不懂得中国社会的过去和中国的文化本质属性,任何关于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想法和做法都是無源之水,就不能深刻理解和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就会用简单的所谓“普世价值”代替中国的主根动脉文化,扰乱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和民族复兴。因此,教育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不仅仅是学会使用汉字及其语言,更重要的是认识和理解中国,许多人文类课程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提高中国人文素养,增强情怀。其次是要学会创新借鉴。任何关于中国人和社会的创新与借鉴,都要将其置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体系中检验、实施,脱离中国实际的所谓学习借鉴、改革创新都是无益折腾。第三,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此为基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国民族文化自觉的社会的人,使立德树人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推进。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的塑造是立德树人的基础,贯穿于学生活动的所有环节。必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做起,在不断增强自我认同中发展。生活、学习、玩耍和工作都是人格发展的平台。为此,首先要在家长中普及教育科学,提高家庭教育的责任感和正确性,走出考试成绩高、“听话”就是好孩子的误区。同时,要使所有的教师明白,教育最大的误区是怕学生犯错误,对孩子来讲,没有错误和失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学生是运动员,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在不断的错误和失败中学会思考和判断,学会选择和行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人格得到完善。人格健全的人,既是主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对自己是快乐的,对社会和他人是建设性的。

其次,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和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纳一切优秀的社科研究成果。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群众观点、服务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根本上形成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有效的方法是要用古今中外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案例说话,不能就理论讲理论,更不能为了知识考试而学习。这些课程是一种理论武装,要提高说服力,增强感染力,要帮助学生从自身学习和经历中验证、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正确性和有效性,使其主体能够真正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

再次,要发挥好人文学科在立德树人中的基本载体作用。语文、中国历史、哲学、艺术等课程的基本任务,在相当程度上是在培育自身民族感情、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文化自觉,每个人都首先要以本民族的文化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我们不否定在此基础上对其他民族文化学习的意义)。一个人的爱国情怀主要来自于关于国家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因此,站在立德树人的层面改进提升我们的人文教育,加强自身文化教育的主体性迫在眉睫。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要让他们知道怎样选择适合自己天赋的人文载体去体验、去坚守、去熏陶。

最后,要探索专业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育人模式。专业和课程思政工作要占到学生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立德树人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于此。在专业和课程内容适合的地方链接、深化思想政治的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强化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不是每节课都抽出一点时间专门讲思想政治理论。专业和课程思政的本质在于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要能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和德育元素,有利于各层次、各类型学生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与相应人格的思维情感意志实现同步提升。以其育人过程的正确性,实现人的整体性及其相应的功能性。

教师不仅仅靠知识传授育人,更要靠真心真情感化育人,靠自身的认真负责示范育人,靠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育人。关键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堂都要能真诚地表达出自己对国家人民、对学校学生、对专业课程一種真正的关切和发自内心、由里及外的神圣的爱,同时发挥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程(事物)中心三个方面的作用,有效激活各个主体,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作者系兰州文理学院副校长、教授)

编辑:魏麟懿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人文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人文绍兴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人文社科
“严以修身”先立德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