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际传播的中学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研究

2021-12-27王军

甘肃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际传播课堂教学

王军

【摘要】从人际传播角度考查,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构建的统一语境。当代教师应基于人际传播语言表达的特点,同时结合非语言和副语言的应用,通过真诚自然的言说,饱含情感的话语和富有爱心的表达,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传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人际传播;互动与对话;非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3—0148—02

一、基于人际传播视角的课堂教学活动

1.人际传播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1]。

课堂教学活动正是在特定的人群之间围绕知识信息展开的传播交流活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课堂学习交流活动是典型的面对面人际传播。探讨如何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活动,从传播的角度来说那就是如何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从传播学视角来分析,课堂教学活动具备了施拉姆所认为的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三个重要前提条件:信源(教师)、讯息(教学内容)和信宿(学生)。其次,课堂上教师借助各类教学辅助工具的讲授是将这三个要素连接起来的纽带,即媒介。在传播学中,反馈是完整的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五个要素共同影响着传播效果。

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双向性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要想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构建良好的互动传播机制;与此同时,因人际传播本身的特点使其具有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优势,所以在师生交流互动的场域中,师生双方不仅要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而且要借助多种渠道和手段努力构建师生认同并积极参与的统一语境,统一语境是开展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互动与对话:人际传播的理想模式。人际传播归根结底是双方自我表达的活动。师生双方必须都要有自我表达的机会,这是实现人际传播的必要途径。同时,对传播效果的考量依赖于反馈,只有从反馈中教师才能了解到自己所传播信息的意义和学生的解读意义是否一致。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课堂教学而言必须建立互动与对话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对于构建互动与对话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同处一个空间的人际传播,这为双方的互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将信息转换为特点语言、文字等一系列符号,这些符号生动勾画出了若干原本含混不清的事实。这是因为个体的活动若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就必须使个体的活动在互动过程中表达出其所希望传递的内容[2]。学生作为接受对象要将这一系列符号进行解读,在这种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教师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和伴随的非语言表达共同作用于学生,使得传递的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课堂教学语言是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无疑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制约着人际传播效果,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课堂教学语言和非语言的艺术表达构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对话关系。

3.构建师生认同并参与的统一语境。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语言的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就师生课堂互动而言,这种语境通常是由师生的背景知识,即文化语境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场景语境构成的。而且教学中的场景语境伴随着师生双方的自我表达和互动在不断变化,是动态的。教学活动总要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展开,这种情境会对师生之间的互动产生影响,因为师生互动所依赖的符号正是产生于不同的情境之中,符号的含义具有情境性的特征[3]。双方自我表达的准确性、自我表达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学语境,制约着传播效果。

场景语境是不断变化的,想要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要求师生在良好的文化语境下营造统一的场景语境。课堂语境的建构依赖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师生不断互动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应用教学中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在课堂中努力建立师生认同的符号编码和解码机制。

二、课堂教学多种形式的综合语言表达

1.课堂教学语言特点及表达。课堂教学语言较为正式,而且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授对象是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期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经过仔细的斟酌,严格把握课堂教学语言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这要求教师提前了解学生情况,例如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班级男女生比例等,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时间,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都影响着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

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是基于特定的交际双方而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师生对课堂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预知性,这对于学生理解和获得知识也是有益的。

2.课堂教学副语言表达艺术。副语言是语言学术语,狭义的副语言又称说话的声音,指有声现象。一般具有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副语言可以为我们的语言赋予丰富的内涵。高亢洪亮的声音,让人精神振奋;清脆悦耳的声音,让人沉醉其中。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中理论阐述要有条不紊,逻辑连贯;叙事抒情要绘声绘色,教师要借助自己的副语言让所讲授的内容有很强的画面感,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时刻关注作为信息接受对象的学生的反应,注意掌握课堂节奏,恰当地使用停顿和沉默的副语言表达艺术。要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张弛有度的节奏,感知到一堂课的侧重点。话语停顿和沉默具有丰富的含义,恰当好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4]。

3.课堂教学非言语表达策略。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有一个重要的特點就是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除了伴随语言而存在的副语言之外,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眼神、动作、体态、表情、服饰等都是重要的媒介。

因此,教师的外观、仪态要得体。身高、五官、发型等身体特征和服饰、饰品的携带使用共同构成了直观的外在形象。外在形象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教师不仅传道受业解惑,更是学生除父母之外的榜样,得体的外观仪态也能传递给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超越语言表达技巧的人际传播实践

1.至真至诚:真诚自然的言说。真诚自然的言说是展开课堂教学的基础。如果教师的课堂讲授语言过于晦涩难懂,缺乏趣味性,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学习效果[5]。只有借助真诚自然的言语表达才能减少信息传递的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2.以情感人:饱含情感的话语。情感教学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目标中的重要构成因素。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目标任务,更要将情感教学目标贯穿始终。围绕师生之间展开的知识传播活动必然伴随着情感的交流,积极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吸收;反之,則严重阻碍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和互动。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仅要有技巧,更要饱含情感。

3.言为心声:富有爱心的表达。关系的讯息决定了人际传播的讯息。虽然当下不断提倡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但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师生平等和民主关系的构建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努力。富有爱心的表达有助于学生建立主体地位的自信,传达给学生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有助于营造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是帮助学生建立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典型的人际传播活动,而贯穿于这一活动始终并影响传播效果的是课堂教学语言。教师应以传播效果为导向,结合人际传播具有双向性强、互动频率高、反馈及时的独特优势来思考优化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策略。通过构建师生认同并参与的统一语境,形成互动与对话的人际传播理想模式;同时综合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技巧,发挥副语言的表达作用,将教师的情感注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1.

[2][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

[3]李如密,刘伦.课堂教学互动及其优化策略[J].课程与教学,2012(10):54.

[4]李如密,刘文娟.课堂教学副语言表达艺术[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129.

[5]陆洁.注重学生情感因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61.

编辑:杨静

猜你喜欢

人际传播课堂教学
浅谈当前微信传播热潮下的冷思考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微信人际传播分析
对于人际传播研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思考
微信聊天中表情符号的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意见领袖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影响研究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