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小学课后服务发展成效及改进建议

2021-12-27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敬杰

内蒙古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家长服务活动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敬杰

受共青团中央权益部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自2019年10月以来,对我国小学课后服务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本次调查涉及北京等8个省市的课后服务利益相关者11000人,回收有效问卷10541份 (学校管理者85人、教师555人、学生4222人、家长5679人),有效率95.83%。根据研究需要,课题组还分批赴安徽等省市的24所小学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研究资料并形成课后服务典型案例。

一、我国小学课后服务发展成效显著

(一)学校落实教育部办公厅课后服务专项文件精神及时到位,课后服务相关配套机制及设施日趋完备

文件是落实的依据,落实是文件的具体体现和要求,也是发挥文件效力的关键所在。调查发现,学校在传达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2号)(简称为“课后服务专项文件”)文件精神、出台配套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流程、制定考勤交接制度及应急方案等方面落实率为100%,设置专项部门和家校签订协议方面的落实率分别为94.12%和83.53%。在健全和完善课后服务相关机制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如组织保障制度、安全保障制度、质量监控制度、学生弹性离校制度等(见图1)。

当前,学校遴选社会合作机构的考量因素主要有:活动内容丰富(48.24%)、学生喜欢(38.82%)、课程体系完善(35.29%)、师德达标(35.29%)、机构及人员资质(32.94%)等。学校为开展课后服务提供的物质基础设施有:教室(92.94%)、操场及体育场馆设施(83.53%)、艺术等专业教室(74.12%)、图书馆阅览室(72.94%)和实验室(57.65%)等。学校已经开设的课后服务兴趣(社团)活动类型有艺术类、体育类、文学类、科技类和手工类等(见图2)。这充分表明,课后服务政策文件精神得到较好落实,学校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二)超八成学生喜欢课后服务教育方式及服务内容,参与课后服务收获颇丰

学生既是课后服务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和受益者,也是衡量和检测课后服务质量水平和供给能力的重要维度。调查发现,86.06%的学生非常喜欢课后服务教育服务方式,80.86%的学生非常喜欢课后服务活动内容,能够积极有序地参与到课后服务各种活动中去(见图3)。年级因素与学生喜欢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即年级越高,学生喜欢程度越低。其中“在老师看护下阅读图书或做作业”“参加兴趣(社团)小组活动”“与同学一起做游戏”三项活动最受欢迎。在课后服务收获方面,学生收获最多的是完成作业(68.00%)、学习了新本领(51.87%)、与老师交流多了(48.74%)、认识更多朋友(40.5%)和更愿意上学了(30.72%)。课后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使得学生的道德情操、兴趣爱好、综合素养等得到有效提升,能够更好地助力学生幸福健康成长和自主全面发展。

(三)逾七成教师愿意参与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师资近七成来自学校

教师是教育系统三大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调查发现,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意愿强烈(71.71%),且教龄因素与参与意愿之间呈倒“U”型分布,对课后服务价值认同感较高(74.05%)。在师资构成方面,学校教师占比近七成(见图4),在校外人员类别中,志愿者占比47.68%、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人员占比31.56%;在学科分布方面,课后服务指导教师的任教学科主要是语文(40.52%)和数学(24.92%);在指导内容方面,教师比较喜欢“辅导学生作业和答疑问题”(58.02%)和“看护学生”(52.61%);在规避课后服务对学校教研活动影响方面,学校主要采取了调整个别学科教研时段(37.66%)、适当减少学校集中会议(34.95%)等措施。教师是课后服务政策精神的最终执行者和工作任务的实际承担者,显然已成为推动课后服务工作的“主力军”。

(四)超八成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和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意愿强烈,七成以上家长愿意承担一定的课后服务成本费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家长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调查发现,当前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为85.91%,对课后服务价值认同感较高(见图5)。在课后服务活动期间,家长最为关注的是“课后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61.4%)、“孩子的安全”(59.87%)以及“孩子作业完成情况”(54.41%);在费用分担方面,73.36%的家长明确表示愿意承担一定的课后服务费用;在参与意愿方面,85.46%的家长参与意愿强烈,明确表示愿意参与到课后服务工作中去;在参与内容方面,家长最想参与的活动类别依次是“课外体育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文化类实践活动”“看管学生自习和写作业” “艺术活动”等;在亲子陪伴方面,父母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占比为98.47%。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和教育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家校合作的态度也日益科学合理,并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作伙伴。

二、我国小学课后服务发展急需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小学课后服务发展过程中涌现的群体性问题急需关注并亟待解决。

(一)学校层面

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中社会力量融入不足,56.47%的学校未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课后服务,67.06%的学校课后服务活动场所仅限校园内;学校对课后服务指导教师的关爱较少,49.91%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相应的关爱措施;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缺少国家层面的标准和机制。

(二)学生方面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课后服务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80.84%的小学生希望在放学后在校这段时间能完成作业,68%的学生认为,参与课后服务最大的收获是完成作业。

(三)教师方面

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薪酬待遇相对较低,61.81%的课后服务指导教师课时薪酬在40元及以下,近一半教师对课后服务课时薪酬不满意;课后服务指导教师过度集中在语文、数学学科,且以班主任队伍和青年教师群体为主;78.74%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加重了自身工作负担。

(四)家长方面

家长群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为72.76%;家长参与课后服务意愿率(85.46%)和实际参与率(45.02%)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表明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机制、渠道、形式和内容等存在现实性阻滞;在课后服务成本费用分担方面,区域之间差异性较大,个别地区因经费不足出现课后服务“偷工减料”甚至暂停等现象。

三、新时期我国小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改进建议

(一)加强宣传和引导,持续释放课后服务政策红利

政府和学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组织专班人员宣讲阐释课后服务政策精神,围绕课后服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社会力量有效融入、师资力量科学配置、家长群体高效参与等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准确研判课后服务发展态势,全面提高应对课后服务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政府和学校要全面领会政策精神要求,梳理任务点、寻找切入点和破除落实堵点,进一步发掘政策文件表达善意和可为空间,切实增强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自觉主动性、举措有效性、成果精品性和受益宽广性。政府要进一步统筹协调立法机关、学校、社会力量、科研机构等,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管理机制、成本经费筹措和分担机制、师资队伍选聘和权益保障机制、社会力量准入退出机制、课后服务质量考评机制等,促进制度优势向服务效能的高质量转化,持续释放课后服务政策红利。学校要在适当提高课后服务指导薪酬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课后服务指导教师人员选聘、薪酬分配和权益保障等措施,尤其是对课后服务指导教师的关爱措施和工作经历认定措施。

(二)建立以师生共成长为主旨的多主体课后服务协同落实机制

在立足区域实际、彰显学校特色、遵循教育及学生身心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学校组织、师生选择、家庭参与、社会融入和教育科研机构支撑的多主体课后服务协同落实机制,其中,促进师生共成长是主旨。政府要进一步发挥统筹者、推动者和监管者作用,将重心放在做好政策颁布、标准研制、资源统筹、运行保障等方面,持续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改革;学校要进一步发挥主渠道作用,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做好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反馈和调适等环节,对德育活动、常规教学和课后服务进行类型比较分析,避免课后服务课堂化、作业化等;教师和学生要进一步树立人生目标和发展志趣,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和选择什么,增强主体表达性和自主选择性;家长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家校合作观念,集中自身专长和身边特色资源,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云技术空间等方式,高质量地参与到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中,对孩子参与课后服务活动给予正确引导和合理建议并做好相关协调工作;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社区、企业、爱心组织和公共场馆等社会力量,经过政府认定和授权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源互享置换等方式,以学校合作伙伴的身份有效融入到课后服务工作中来;教育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要聚焦课后服务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开展专项研究,组织专业人员下沉到学校课后服务现场,寻求破解实践难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并对课后服务工作全程进行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

(三)汇集多方资源和智慧,建构课后服务“12345”课程体系模式

政府和学校要进一步树立课后服务大课程观意识,汇集资源、汇聚智慧,全面建构符合实际、遵循规律、彰显特色的小学课后服务“12345”课程体系模式(见图6)。“1”是坚持一条主线,即课后服务课程开发和建设要始终坚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主线;“2”是搭建动态开放的双环课程,即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分为平衡协调校内外各种育人资源的大课程和基于学生个体间差异的个性化小课程;“3”是融汇三种育人精髓,即促进家庭养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4”是立足四个着力点,即实现课程环境、课程资源、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的进一步优化和创新;“5”是协同五大主体,即全面统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和教育科研机构,汇聚多方力量、资源和智慧,推动多主体多维联动,同向发力。

此外,学校还要依托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教育提升计划等教育专项活动,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课程的呈现力和影响力,依托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校刊校报等,对课后服务成果和育人成效进行持续宣传和深度报道,以赢得更加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猜你喜欢

家长服务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家长请吃药Ⅱ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