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与未来展望*

2021-12-26黄聪英

理论与评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小康小康社会

黄聪英

“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寄托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摆脱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百年交汇,千年梦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指出:“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求是》2021年第23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第一个百年奋斗史的总结论,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宣言书,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扎实推动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既是中国共产党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

“小康”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其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在此指的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作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在西汉《礼记·礼运》中首次得到系统阐述,是仅次于“大同”的美好社会,用以描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人民对这种美好生活有过无数次憧憬。然而,受制于生产力落后和私有制的历史条件,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包括曾经出现过的“盛世”,都没有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理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小康才从人民的千年梦想变成了生动现实。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始终把造福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早在1954年就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1964年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而且从零开始普及了低水平但广覆盖的基本医疗、基础教育,建立了社会主义劳动保护等惠民制度(3)谢伏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推进了民生保障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立足基本国情、现代化建设实践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目标。1979年12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小康概念:“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82页。“小康”这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美好愿景,由此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伟大征程中的醒目路标。1984年3月,邓小平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4页。建立“小康社会”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富裕美好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二大提出,力争到20世纪末实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06页。。党的十三大把小康的战略构想纳入“三步走”发展战略,将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78页。作为第二步奋斗目标,这是激励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在我国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大强调20世纪末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党的十五大提出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的奋斗目标。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日益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于2000年如期实现“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8)《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4页。的奋斗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鉴于20世纪末我国实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9)《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2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249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擘画了21世纪头20年小康社会的建设蓝图,强调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1)《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4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816页。等新要求。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日趋成熟,内涵日益丰富,成效日益彰显,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确定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13)《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25-626页。“全面建设”与“全面建成”仅一字之差,却蕴含着内涵的深刻变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担当。从字面上看,“建设”强调的是过程,“建成”强调的是结果,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日益临近,全党应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擘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28页。在此过程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次提出和渐次成型,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意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5)《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20年10月30日。的远景目标,制定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2021年5月,我国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旨在通过实践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构建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打造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小康建设所覆盖的领域、人口和区域都是全面的,“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78-81页。。

改革开放以来,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终于成为中华大地上全体人民的真实日子。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小康内涵的拓展中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如我国浙江省正在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今后还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一是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20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不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且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72 447元,稳居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8)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7%,稳居世界第二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19)参见《王毅谈中国入世20年的四个重要启示》,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lh/2021-03/07/c_1127180444.htm。。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是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20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7.7%、37.8%、54.5%,其中,农业现代化成就显著,粮食总产量连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始终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现代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稳步迈向中高端水平;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20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成长,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科技实力显著提升。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持续扩大,202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44万亿元(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40%),研发人员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名第14位(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取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海底深潜、大飞机制造、航空母舰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一批批“中国智造”打响口碑,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式民主优势。

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民主制度健康运行提供根本保证。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动基层民主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是人民民主形式日益丰富。选举民主日益完善,依法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利,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领域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据统计,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15.7%,56个民族都有本民族代表(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协商民主不断完善,人民通过各种途径、渠道、方式参与国家重大政策、重要事务及有关自身利益事务的广泛协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187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有约110万人次提出300多万条意见建议,许多重要意见得到采纳。(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基层民主富有活力,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三是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彰显。我国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19页。,将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追求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我国依法纠正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件,执法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社会治安环境显著改善。2020年,全国八类主要刑事案件数量下降8.7%,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达98.4%(25)倪弋:《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满意度提升》,《人民日报》2021年3月28日。,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

(三)文化更加繁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持续提档升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利,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是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我国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使得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2020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1 443亿美元(持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及短视频等数字文化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26)夏旭田、缴翼飞:《商务部副部长:中国文化进出口已达1 443亿美元,正制定文化贸易“顶层设计”》,《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9月5日。。

二是文化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3 212个公共图书馆、618个美术馆、5 788家博物馆、3 327个文化馆、32 8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7.5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9.4%、99.6%(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构成全球最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28)张保淑:《中国网民规模超10亿》,《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8月28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三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柱。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进入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的产业成长阶段。据统计,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超过210万家,上市企业201家(29)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年,第145页。。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万家,尽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仍实现营业收入98 514亿元(同比增长2.2%);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 5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39%,且有望于2022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

(四)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解决突出民生难题,极大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带领全体人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2)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70%,为世界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本。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为26 703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在缩小,绝对差额也减少了365元(33)参见《农村绿皮书: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双缩小”》,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507/c1004-32096916.html。;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588元,同比增长11.6%(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人民日报》2021年4月7日。。居民消费质量明显提高,2020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0.2%,富裕型、享受型消费占比持续提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提高,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9.8平方米、48.9平方米(35)王蒙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成就显著(人民要论·“十三五”辉煌成就·住房和城乡建设)》,《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3日。,并且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三是教育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获得长足发展,2020年共有中等职业学校9 896所(36)参见《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0.8年(37)参见《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年 2025年力争提高到11.3年》,《经济日报》2021年4月1日。,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达15.47%,文盲率降至2.67%(38)参见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人口受教育情况》,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5.html。,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是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有说服力的指标。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14亿人、2.22亿人、2.7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3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2020年底,大病保险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40)参见杜燕飞:《大病保险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 银保监会鼓励险企参与支付方式改革》,http://sh.people.com.cn/n2/2021/0603/c134768-34759193.html。。我国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经济稳健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五)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绿色生活蔚然成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中国愈发美丽。

一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我国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等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4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增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筑牢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我国还制修订了近30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我国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83.4%,居民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94.5%,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8.2%;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率分别为90%左右、93%以上。(42)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202105/P020210526572756184785.pdf,2021年5月26日。其中,福建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6.8%(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9项改革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成为全球生态修复典型。(43)尹力:《高举旗帜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福建日报》2021年12月3日。天更蓝、水更净、空气更清新、食品更安全了,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达89.5%(4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

三是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绿色生活蔚然成风。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方式逐步形成,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分别比2015年下降13.2%、18.8%(4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24.3%(46)参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http://www.qstheory.cn/laigao/ycjx/2021-07/08/c_1127634139.htm。,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绿色生活蔚然成风,绿色消费深入人心,2020年度《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出炉》显示,超九成(93.3%)受访公众认可绿色消费的重要性(47)《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出炉》,《中国环境报》2020年7月15日。。绿色出行渐成社会新风尚,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4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

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如繁华喧闹的都市与落后偏僻的乡村兼有,开放发达的东部与发展滞后的西部并存,消费不断升级的人群与刚刚脱贫摘帽的农民同在。为破解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难题,我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综合施策,在持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过程中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加强推动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49)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报》2021年8月18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动共同富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现实任务和长期任务,必须紧扣“共同”和“富裕”两个关键词,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

首先,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一个稳步提升全体人民富裕程度的长期过程,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化解制约共同富裕的现实难题,将实现共同富裕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次,总结推广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经验做法。我们要大力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总结梳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探索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我们还要及时总结提炼浙江推动共同富裕的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国其他地区分梯次推进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范例,推动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最后,明确推动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50)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报》2021年8月18日。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理解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实践路径,牢牢把握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三大主攻方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尽管近年来我国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取得显著成效,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6∶1,二元格局明显。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仍令人慨叹,东部地区拥有世界第一的港珠澳跨海大桥,而西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农民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不久。(5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新征程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21》,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69页。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抓手。

首先,强化五大国家战略引领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使其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助力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夯实基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总之,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确保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不断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发挥四大区域板块支撑功能。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领头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典范的重要作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以有力扩展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以有力维护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和产业安全。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充分发挥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因地制宜发挥好四大区域板块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激活高质量发展活力动力,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最后,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释放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带领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富裕生活。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以整治分配不公顽疾,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数的30%左右,但低收入群体的比重仍然较大,扩中、提低的任务还很艰巨。(5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新征程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21》,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70页。实践证明,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为此,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动摇,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

首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动摇,让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家吃下“定心丸”,为激发其创新创业创富活力提供制度保障。国有企业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同时大力激发其他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做大做好“蛋糕”,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各要素平等参与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保障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正义。在再分配领域,政府要着力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作为收入分配“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最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保障收入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要加快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完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制度,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资金支持。要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完善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从而有力遏制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获取收入的行为。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落实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确保分配秩序合理有序运行,推动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提高发展效率,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小康小康社会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我家的小康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我家的小康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