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好学校思政课要纠正几种错误思想和不良倾向

2021-12-26王建南梁晓婉

理论与评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学校

王建南 梁晓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一、学校思政课建设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21年4—5月,笔者围绕学校思政课建设对一些地区开展调研,着重了解四个方面内容: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配备、培养培训、条件保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二是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和对策建议;三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培养培训、条件保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四是从课程教材、教育教学、考试评价等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和对策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各地各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要求,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各地各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系列文件要求,不断深化对办好学校思政课重大意义、任务要求的认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上来。二是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各校通过举办思政课骨干教师专题研讨班,开展专项督查,加强工作指导,推动任务落实,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改进工作的措施办法,使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扩大、素质稳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三是工作氛围进一步增强。学校“大思政”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各地各校抓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从中央到地方、从大学到中小学、从教师到学生,关心支持和推动参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良好环境和工作氛围进一步形成。四是进展成效进一步显现。各地各校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迈出更大步伐,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切实成效,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形成新局面。广大师生“四个意识”显著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二、坚决纠正几种错误思想和不良倾向

由于受历史发展、社会传统、固有思维等影响,办好学校思政课也出现了不少杂音和谬论,干扰相关工作的开展。从学理上深入剖析各种错误思想和模糊认识,揭示其实践上的危害,对于理直气壮办好学校思政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思政课无用论。思政课无用论的根苗还深植于不少人的思想。在高校,有人认为,思政课是务虚的、可有可无的,甚至说:“专业好,政治自然好,专业不好,政治也不会好。”还有人质疑说:学好思政课,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帮助吗?能带来科技发明和创新吗?能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直接效益吗?他们认为,与其花大量时间在思政课上,不如把这些时间用于学习专业课,练好专业本领;认为学校只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学好专业课、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可以了。在中小学,有人认为,思政课的实用性不强、现实意义不大,特别是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好语数英才是根本,学好数理化才是“本事”,思政课很大程度上成为一门不受重视的“副科”,常被压缩课时、削减学分甚至随意挤占。

思政课无用论本质上是典型的功利主义,颠倒了德与才之间的主次关系,抹杀了德育在“五育”中的核心和统摄的地位,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和目的。从历史上看,不讲理想信念正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认为,共产主义信仰的削弱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和平演变之路的诱因。当“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东欧人不是思想家”,“共产主义作为激发人们的力量”在东欧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东欧共产党人已经“完全丧失了信仰”,“意志和信心已经破灭”的时候,尼克松预言“和平演变的时候已经成熟”。(2)参见周新城:《“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读十九大报告的一点体会》,《中华魂》 2017年第12期。东欧剧变已是前车之鉴,教训极为深刻。不讲理想信念,将导致青年一代信仰缺失、目光短浅,没有长远的奋斗目标和坚强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校园内外宣扬思政课无用论,危害极大。

第二,一般课程论。一些地方和学校把思政课仅看作一门普通课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没有给予特殊政策和采取关键举措。不少学校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与国家规定的师生比有较大差距,未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补充。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未得到足够重视,学科建设不够规范,学科边界比较模糊。在大部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由班主任、语文教师等兼职任教,利用思政课时间上主干学科的现象时有发生。普通的情况是,中小学思政课隶属于教务处,与德育处工作割裂开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种把思政课只作为一般课程,忽视其“关键性”“特殊性”的做法,必然导致思政课建设弱化、虚化和边缘化。尤其是一些师范类院校本来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但由于对思政课、思政专业的特殊意义、战略意义缺乏深刻认识,不仅没有促其做大做强,反而采取消极态度,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加以取消。一些学校把思政课局限于课堂和教室,作为一般的知识传授,不重视与其他课程和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网络阵地等联动融合,没有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

第三,自由选择论。这论调极易迷惑人心。在基础教育层面,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很大程度上使得学校、家长、学生把思政课当作“副科”或者“选修科”对待。一提学生减负,首先想到的是减少政治课课时、取消政治教育各类课外活动。在高等教育层面,有人认为,本科生思政课占16个学分太多了、应该减少,研究生阶段要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有人认为思政课的教材使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采取统一要求,缺乏选择性,太高太严;还有人则以教学改革为名,无视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擅自进行课程调整。

自由选择论片面地看待政治,突出强调自由选择而刻意远离政治。这种认识极端错误,在现实中危害很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我们所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指导思想”。这两条是我国《宪法》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中体现,是统领整个《宪法》之纲,而且这两条的基本精神在《宪法》有关教育的条款中都有具体化体现。因此,学校开设思政课,对每位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是对《宪法》有关原则和精神的贯彻执行。

第四,文化多元论。这种论调有发展蔓延的趋势。有人认为,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多样,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社会意识应该多元并存,强调学校教育要向西看齐。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大学要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必须摒弃“中国式思政课”,代之以介绍世界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思政课。

上述观点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多元论”在思政课问题上的具体反映。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这些观点认为,作为思想观念集合体的社会意识,应该允许多元并存;至于哪种社会意识居于主导地位,应该由市场决定,不应该由政府国家强制规定。这些说法既经不起理论推敲,也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毛泽东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3)《毛泽东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283页。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不同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利益。毋庸置疑,当今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并存多种意识形态,但在多元意识形态中必然存在一种居主导地位、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主流意识形态必然是反映并为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服务的。2005年英国伦敦地铁发生大爆炸,实施者是在英国接受教育的少数族裔青年。对此,英国政府深刻反思,决定必须放弃失败的“文化多元主义”,加强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捍卫西方价值观。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指出,德国文化多元社会已经死亡,移民要努力学习德语,融入德国社会。法国也宣布无法接受新移民的“特殊风俗”以及宗教价值观。(4)孙宗伟、岳从欣:《灌输西方核心价值观——英美名校的意识形态“思政课”》,察网,2016年8月29日。可见,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所谓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论也是行不通的。因此,主张我国高校思政课应实行“多元文化灌输”的论点完全站不住脚。

第五,政治教育机械化。这种不良倾向存在已久,其表现形式是: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概念式、口号式的意识形态教育,许多思政课时代感、针对性不强,给人“假大空”的刻板印象。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不强,面对教材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不善于内容转化,存在讲不深、讲不透的尴尬,教者无力、听者无心,学生听了不“解渴”。有的中学老师把思政课教学看成概念化的政治说教,上课仅满足于“画圈圈、背重点”的机械化教学方式。还有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思政课理论高深、枯燥无味,只要“记住现成的结论、背背书、应付考试”就可以。一些中小学老师反映,法律基础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内容,由于缺乏专门的课程培训,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教师在课堂上只敢照本宣科,不敢进行拓展性授课,更难以回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此外,在课程和教材体系上,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各自为政、交叉重复等现象,系统性、层次性、衔接性都有待增强。

青少年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果思政课变成机械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透彻的学理分析和丰富的实践事例做支撑,“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不仅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还可能使青少年学生对党的理论、政治认同产生排斥心理,这显然与我国思政课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

第六,学校德育狭隘化。这是当前学校存在的较为普遍现象。不少中小学德育存在重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教育而轻思想觉悟、政治启蒙的教育的狭隘化现象;认为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品德教育,忽视了课程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有观点还认为,学校教育应强调人文教育、道德教育,不谈政治启蒙、政治教育。这是一种被西方所迷惑的错误观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西方也会开展。他们表面上是“思想自由”“教育中立化”,实质上也利用课堂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西方国家的学校不仅向学生开设西式思政课,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而且将其作为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灌输西方价值观。

思政课从本质上讲是政治课,政治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其根本和灵魂。忽视思政课的政治性,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然会产生偏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便会受到削弱。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所立之德不仅是个人品德、社会公德,更重要的是国家大德;所树之人,德居首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如果忽视热爱国家的大德,我们所培养的新一代人就难以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七,学术研究纯粹化。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之本,也是学校特别是高校最鲜亮的底色。但有人对此却存在模糊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只是普通学科,思政课只需从学术、学科的角度来看待。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学关注的是考试,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传授、应对考试。这种“单纯”学术的观点,片面强调学术性、学理性,弱化政治性、导向性,极易缺乏问题意识、实践思维和社会观照,动摇思政课所秉持的理想信念,甚至有可能滑向历史虚无主义、政治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带来无穷祸害。

第八,教师信仰双重化。有的教师在课堂讲的是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在课下却是另一种论调,并非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这种课堂内外不一的现象,反映了部分教师存在双重信仰问题,成为口头上是马克思主义、行动上是自由主义的“两面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本身疑惑重重,给学生传授的就不可能是充分坚定、富有感染力的知识和道理,这样的教师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使命。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首要必须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没有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就不可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我国学校思政课建设卓有成效,但也任重道远。由于国内外形势复杂,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倾向不断渗透和影响,社会上产生了种种杂音和谬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作用的发挥,我们应与这些错误思潮和不良倾向作坚决斗争。

三、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

(一)把握主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和场合中,深刻回答了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学校立德树人和思政课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在办学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6)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立德树人上,强调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页。,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在评价导向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8)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在办好思政课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9)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学校立德树人和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突破主攻点

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要把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作为改革主攻点。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目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办学的一些具体做法短视、功利。究其根源,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目前,我国教育的指挥棒,实际上在中小学仍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高校主要是科研论文,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特别是应一定程度上地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指挥棒,提高思政课分数比重,努力实现学生成长、 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此外,高校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也需作切实改革,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做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设计和推进。

(三)唱响主旋律

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真善美、汇聚正能量。一是聚焦主题主线,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刻感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二是要在做实做好、入脑入心上下功夫,不喊口号,不走形式,紧密联系学生思想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善于回答现实当中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三是要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遵循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10)《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年,第5页。

(四)强化主渠道

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应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五个结合”上下功夫,整体提升学校思政工作和“三全育人”的成效。一是推动教材转化和教法创新相结合。在吃准吃透教材基础上,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抓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最生动的实践、最鲜活的案例、最真实的故事有机融入教学;组织力量分课程编写各类辅助读本;引导教师钻研讲课艺术,充分运用讨论式、问题式、参与式、交互式、情景式等教学模式,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二是推动集体备课和个人讲授相结合。建立完善集体备课机制,按照“三定”“六统一”和“五备”要求,使集体备课成果成为激发教师教学活力的“点子库”。三是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思政课“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建设,开发一批融思想性、学习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和互动交流。四是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在加快构建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同时,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为此,必须深入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建设一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改精品,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五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把教科书与新时代中国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革命旧址旧居、历史文化古迹、厂矿企业、田间地头成为思政新课堂。

(五)守好主阵地

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应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守住守好学校思想文化阵地。一是要加强前瞻性、战略性谋划,增强主动性,打好主动仗,亮出组合拳。以思政课建设为重点,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三全育人”等领导体制、运行机制进行重塑,强化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推动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二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乃至观看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感受到的真实困惑。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辨析社会思潮的能力,在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和不同理论的比较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先进性、开放性。三是要守好课堂阵地。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严明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四是要管好传统阵地,强化公共领域宣传载体管理,不断规范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阵地管理,确保校内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内容健康、导向正确,决不给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五是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建好用好管好新媒体,坚决抑制网上舆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让互联网“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

(六)建强主力军

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要”重要要求,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育人本领。一是统筹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编制缺口问题,推动高校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配足编制且不得挪作他用。中小学也要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二是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健全完善各级培训体系,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支持力度。三是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培养指标,加大后备人才力度。四是建立健全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如推动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单独序列,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等。同时,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七)激发主动性

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应最大限度激发思政课教师的育人热情、创新激情,推动形成增进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师面临的职称评聘、教学评价、课题申报、成果发表、待遇保障等问题,应着重从破除不合理评价机制入手,树立正确导向,落实各项政策保障。如一些地区制定了相关政策,推动高校落实在绩效工资总量内,按不高于年人均绩效工资总量2.5%的标准,统筹安排专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补贴,确保其收入不低于本校教师平均水平。(11)参见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新闻中心 :《中共福州市委教育工委: 走深走实思政课机制创新发展之路》,http://jyt.fujian.gov.cn/jyyw/xx/202105/t20210503_5588841.htm。部分地区还加大了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中的优秀分子的表彰和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

(八)坚定主心骨

新时代要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必须更加坚定党的领导这个“主心骨”。要对标对表思政课建设标准、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把思政课建设作为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和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抓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落实各类听课制度,积极推动各级各部门负责人员到学校上思政课,推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要带头推进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同时,建立思政课建设巡察机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情况作为教育系统“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的重要内容,确保思政课建设扎实、到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